奇幻的夏夜之夢
仲夏夜的晚風帶著一點黏膩潮溼的情緒、伴一杯氣泡荔枝酒,打開上海梧桐樹下的黑石森林。
奇異、夢幻、出離。
這是我最真切最直觀的感受。離開了樓下熱鬧非凡的書店和咖啡店,在踏進公寓的鐵門的那瞬間仿佛一切都不真實。
環繞在我們周圍的各個空間都在告訴我——你來到了一個奇幻世界。光線不夠好的走道、小卻精緻無比的電梯、依舊能看出昔日浮華的水磨石地磚、透過精心雕刻的欄杆灑下陰影的小陽臺...美到這些細節深深鐫刻在我的腦海裡,一絲一毫都是那樣恰到好處。
這就是黑石森林,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歡迎光臨。
圖片來源:BlackstoneSpace
黑石森林「仲夏」回顧
回顧1:「有些夢是永遠不會醒的」
大廳右手邊有一個名叫Alice的房間。
圖片來源:NeXT SCENE
房間內的iMac在單曲循環著獨立音樂人 C.A.O 的《俱寂》,陽光透過兩扇沒有窗簾的窗戶灑在了房主撰寫的歡迎卡上。床單的配色配合了窗外的梧桐,旨在讓租戶於清晨醒來時有置身於森林中的體驗。
圖片來源:NeXT SCENE
房間儲物櫃的底層深處,我們找到了藏有前任租戶留下的手記,有位來過的租戶寫道:「在房間裡幻想,去和世界交流,留下自己的味道。」
走出Alice的房間,穿過大廳,就來到新展區《記錄:你是宇宙的塵埃》。Karu.Shao通過拼接的手法把生活中的日常風景改變成一個個獨特的個體,以空間組合的方式將人們既往對他們的固有印象給打破,重塑了觀者「認知-思考-記錄」的思維模式。
圖片來源:NeXT SCENE
令人印象最深的展區名叫《廢物研究院》,在大廳裡用來展示限量藝術品的嵌入式展櫃的後半部分突兀在這裡,上面貼滿了莎翁四喜裡《仲夏夜之夢》的金句。牆的對面掛著由舞臺設計師於雷撿來的由「垃圾」做成的展品,「撿垃圾」再重塑它,這是於雷的興趣。但吸引我的還有展櫃旁邊被房主支起來的幾個架子,上面貼上了各種寫滿字的紙條,紙條的內容互不相關,只有寫作者亢奮的情緒不由得讓人聯想到這次展覽的主題。不由得讓我聯想到《是,大臣》裡的一段臺詞,即「無情總比無腦好,歷史就是無情對無腦的勝利史」。
圖片來源:NeXT SCENE
最後一個房間,這裡有著整座展覽中沉浸感最好的展區《恐龍浴室》。此時,在話劇舞臺上使用過的龍頭靜靜躺在浴缸裡,仿佛剛剛結束在舞臺表演噴火的疲憊,舒緩的音樂造就了一種溫馨的氛圍。來到這裡的觀眾如果使用策展方留下的手電筒照射在浴簾杆的掛件上時,皮影效果會告訴他們這裡藏著的愛情故事。
圖片來源:NeXT SCENE
在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裡有一句「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這句話陪伴我度過了青春期的迷茫,使我相信每個人在世上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宿。雖然我沒去看過挪威的森林,但今天看到的黑石森林明顯比香港的那座要美好的多。
那天下午我做了個夢,我到了他的家,走出那房子的時候,我以為我會醒來,誰知道,有些夢是永遠不會醒的。
沉浸是否只單純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專業術語,還有否可能作為社會學意義上的、觀者心理感受層面的形容?展覽是否一定要尋求最廣泛觀眾的理解與認同?在一個社區內做展覽,是否一定要使用社區的主要文化元素?關於這三個問題,無論從業與否,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吧。這些問題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黑石森林》展覽帶給我的思考。
圖片來源:NeXT SCENE
整個展覽位於黑石公寓的三層一間帶有廚房、客廳、臥室、浴室建築功能的普通門戶內,設計方除去保留了臥室之外(將來會用作airbnb),將其他房間應有的居家設置都清空,從而策劃布展了《黑石森林》。與設計方聊天的過程中,我提出了最開始的三個問題。交流下來,我發現,《廢物演技所》、《恐龍浴室》是給我個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兩個空間,但是只有背後的故事與光影的展示手法,可能並不能算在傳統意義上的「沉浸式」內,不過策展人隨後對我發出的靈魂之問讓我記憶猶新,「當觀眾進入一個建築,建築就變為空間,這時候,觀眾已經與建築發生了對話與互動,沉浸在空間之中了,不是麼?」
圖片來源:NeXT SCENE
在對VIP進行導覽活動的時候,策展人會對展覽與作品進行解說與推介,策劃方是一間文化類諮詢公司,在商業路徑的設計上,也很有獨到之處。回到上面的第二個問題,展覽理應追求文化認可與商業價值,但策展方在這方面做的更加精準,《黑石森林》是邀請制觀看、VIP導賞,從運營模式上看,機構已經可以瞄準客戶,並深入了解客戶,省去了畫廊、藝術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大運營、小客戶」成本支出。
圖片來源:NeXT SCENE
黑石公寓所在社區擁有上海交響樂團這樣的文化地標,自然很多店面都以音樂為主打元素,但是策展方的獨特觀點在於:沿用社區元素是大隱隱於市;創造新的元素與社區共融,卻更為一種內生新力量,更可以為社區增添新意味。
千人心中千面哈姆雷特,你,怎麼看?
黑石森林是我第一次體驗這種私密性較強、重社交、觀眾自由度較大的展覽。或許是我一開始帶著傳統展陳的預期去感受,最初並不太適應這種隱匿在鬧市,有很強空間印記、時間印記的體驗。但隨著身處其中的慢慢探索,我開始體會到策展方在選址、陳列、活動策劃方面的意圖,甚至在老公寓樓道裡小心翼翼地走路、低聲交談、偷偷看鄰居陽臺的布置都成為了體驗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NeXT SCENE
展覽本身也給予了觀眾極大的探索空間,可以拿著作品拍照、用手電創造屬於自己的視覺體驗、甚至買下心儀的植物手作。在和策展人的交流中,她提到了她對於所謂沉浸式展覽的理解,並不僅僅只是大企業傾力投入的數位技術,經費受限的藝術家甚至普通人也可以通過關注空間和作品、人之間的交互來達到沉浸。這一點確實通過黑石的展覽很好的提現了出來。只是對於習慣了美術館、博物館氛圍的觀眾來說,敬畏的觀展情緒可能已經成為了常態,如果缺少引導和鼓勵可能很難把握體驗的「正確打開方式」,希望隨著此類展覽的慢慢普及能被慢慢培養起來。
「在黑石公寓裡的實驗展覽」,在聽到這個設定後讓人充滿了好奇,本探員隱約覺得會有新的體驗。直到進入綠蔭環繞的黑石公寓,腳踩著動蕩百年中倖存的地磚,確認這場以公寓為舞臺的小冒險開始了。
圖片來源:NeXT SCENE
黑石森林「仲夏」是一個以仲夏夜之夢為靈感,用戲劇的表現形式進行展示的實驗展覽。伴隨公寓冒險,將裝置與空間巧妙地融合,給人沉浸式的體驗感。
打開儲藏櫃,一隻百眼怪人的舞臺道具出現在此,即使在封閉空間,仍觀察著世界。
圖片來源:NeXT SCENE
堆放廢棄道具的昏暗房屋中,一邊是「真愛無坦途」,一邊卻掛著大量廢棄的道具娃娃,似在悲鳴。
圖片來源:NeXT SCENE
而在雪白瓷磚與鏡子包圍的浴室中,這種冒險與互動感更凸顯了出來。在手電筒地照射下,一場浪漫奇幻的皮影戲在此上映。浴缸裡的恐龍被鮮花包圍,注視著另一隻恐龍的影子,往日剪影在冷色光下展開故事。觀眾也可以自己手持燈光與空間進行交互,在光影的作用下,密閉的浴室出現了一種空間的張力和深邃感。
圖片來源:NeXT SCENE
有著百年歷史的黑石公寓,不斷吸引著各類的藝術家與名流,但無論是百年前還是百年後,這個公寓始終是上層階級聚集的場所。在Next Scene探員們和策展人Litchi交流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她將黑石公寓作為展覽選地,這背後更理想主義的一面。「對展覽有興趣的觀眾,只需用一般可承受的票價購買展票,便可以進入這個曾經富人聚集的場所,也可以和我們之前面向的B端客戶一起看展,參與我們的活動,平等地在這個空間交流和分享。」 Litchi的回答讓我們覺得,人才是核心,藝術只是作為一種媒介而存在。
仲夏夜隨著夜幕悄悄降臨,漸漸揭開自己的面紗。如果說白天的黑石優雅款款悄悄散發魅力,那夜晚的她則是在氤氳氣氛中完全將你徵服。
圖片來源:Litchi Space
黑石森林有著探索不盡的魅力,因為這裡總有有趣的人和事。無論是Sophia的短片、集體行為藝術還是Lao Hu、Leo以及秦然的合作,都耐人尋味。
圖片來源:NeXT SCENE
倚著牆觀看表演,偏頭換個角度景致又有別樣的美妙。伴隨款款音樂,「奈良的夜」仿佛真的一陣晚風吹拂著我,在這個奇妙森林,倒映著人心。
圖片來源:NeXT SCENE
在此附上Didgeridoo和手碟的阿卡貝拉表演:旋律、音樂、藝術、場景、律動,碰撞出視聽的雙重享受。
在黑石森林,我們相遇。
在黑石森林,我們相伴。
在黑石森林,我們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結語
現在,再來回過頭重新定義一下黑石森林?
是一場新奇的展覽?一個認識新朋友的社交場所?精神休憩地?一個周末遛娃的好去處?還是一個自我告解的避難所?
不,它不需要被定義。
它就是這樣一片森林,一片能在城市中給人們提供無限可能的森林。
我在這裡待了六個小時,甚至離開的時候還很留戀。在這裡,即使是坐在牆角的懶人沙發上觀看別人的生活都變得很有意思。有趣的人格會相吸,除了各路藝術家與演員,居住在黑石公寓的人們對生活都抱有同樣的熱枕。
我愛這份熱忱,相信你也會的。
圖片來源:NeXT SCENE
Blackstone Space 32 是由LITCHI打造的集藝術展覽、藝術家駐地、文化沙龍、品牌發布會等功能於一體的體驗空間品牌。傳承了黑石公寓這棟建築的百年歷史,一場以Blackstone Space 32 為中心的當代人文藝術體驗復興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