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區東南角,江浙滬兩省一市交匯的蘆墟古鎮,湖蕩成串連片,河港縱橫交錯,漊浜池潭散布其間,構成了稠密的水道網絡。上世紀末以前,蘇州到蘆墟,只能坐航船。北蘆墟號稱「九灣十三浜」,武陵溪是最早的蘆墟市河。千年古鎮逐漸朝南發展,南蘆墟以十字形的市河為依託的鎮區,街道沿市河展開,延伸至東北、西北和東、西、南五柵,以及袁家浜裡外。
蘆墟古鎮景觀的最大特點,就是河流環繞,港汊縱橫。錯落有致的民居枕水而建,林林總總的店鋪臨水而立,整個鎮子由石橋相聯,河岸兩邊是遮雨避陽的廊棚。粗壯的古樟樹高聳參天,寬闊的樹冠綠蔭森然。形成了與別處江南水鄉不一樣的獨特風景。
蘆墟地形是典型的太湖水網地區的湖蕩平原,地勢平坦。湖泊漾蕩往往連接成片。鎮域四周幾乎全是湖蕩, 分湖、三白蕩、元蕩 、韓郎蕩、 北東古蕩、南東古蕩、大渠蕩、元白蕩、南柵港、蘆墟塘……河蕩把陸地分割成百多塊圩地。有的圩塊是湖蕩中的孤島,南蘆墟就是由橋梁將幾個孤島連接在一起的古鎮。舊時蘆墟有四個古渡口:南柵港渡口在登雲橋西南堍,原輪船碼頭東側。南柵港系蘇浙兩省交界河道,也是湖申航道,是蘆墟步行至浙江陶莊等地的必經渡口,此渡口自古存在;東面是東蘆材古渡口,對岸是陳和茂磚窯;東面偏北的是東古古渡口,渡口在東古村口,是通往莘塔的;北面是籪頭港古渡口,渡口離分湖僅幾十米,對岸是錢長浜的農田。夜闌人靜時,搖擺渡人回家後,蘆墟就成了孤島。
蘆墟古鎮航道,歷來是溝通浙北、蘇南和上海的水運走廊。上世紀60年代前,蘆墟的運輸主要靠水上航道。清光緒六年(1880年),大清招商內河輪船局的申湖(上海至湖州)班客輪過境並在蘆墟南柵停靠。蘇州到蘆墟航線:在明清時就是蘇州、蘆墟、嘉善、松江(平湖)之間的繁忙商業通道。民國5年(1916年)開通蘇州至蘆墟的客運班輪,老蘇州人說到去西塘遊玩,都講坐往蘆墟輪船,就是這條航線。上世紀70年代,是蘆墟航船業最興旺的時期。以後,隨著公路建設的日益完善,航船業逐漸消失。蘆墟的輪船碼頭有四處:南柵碼頭(登雲橋西),始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分別有湖州、菱湖、盛澤至上海的客班;鳳翔春碼頭(北柵漾),啟用於民國初年,主要客班有蘆墟、西塘至蘇州,黎裡、南潯經蘆墟至青浦等;中塘橋碼頭(人民橋)有開嘉興的範氏客班;南洋旅館碼頭有開嘉善的王氏客班。上世紀末,因為蘆墟去陶莊、西塘、嘉善方向尚無公路,仍有少數機船在碼頭載客送貨。
解放前,蘆墟境內貨物運輸的主要工具為「蘆墟船」(本地船均稱「蘆墟船」,外地船有蘇北船、上海船、菱湖船、西樟船等),有三艙、四艙、五艙之分,備有風帆,載貨5~40噸不等。元、明時代,當地的稻粱、木棉布由水路外銷至蘇州、常州及浙北地區。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大米、酒類、磚瓦、石灰等均由「蘆墟船」運抵上海、蘇州等地。
某教授曾描寫自己的家鄉:北面蘇州方向的班輪,有時仃在鳳翔春茶館的河埠頭,有時,則靠在小楓橋的春風得意樓茶館的河埠頭。這兩個茶館一個朝東,一個朝北,對著的天主堂。北柵漾水清、水深、又寬。當夏天在蘇班輪船傍晚歸來時候,正是人們在北柵漾中洗澡,或遊泳的好時光。蘇班輪船緩緩地駛過,有人就冒險穿越輪船的船底,從另一側冒出,這種冒險行動,也會博得旁人喝彩......
蘆墟水道的水流因為近海,有「漲潮」「落潮」現象。舊時西邊分湖水流過古鎮,經北柵漾、南柵港、南窯港、南東古蕩、華中(冢)港向南流入浙江。如今遼闊的北柵漾填了,只剩窄窄的一條小河。而武陵溪蘆墟在開太浦河時又填沒了,水閘封閉了古鎮,水不流則不活。一條淌著墨綠的市河水,懶洋洋地流過古鎮的中央。筆者喜歡蘆墟古鎮,在蘇州古城閒得無聊時,就會到蘆墟老街逛逛。如今來蘆墟旅遊,公交自駕隨意!交通便利。然而還是忘不了舊時的水運年代。
請繼續關注蘆墟古鎮系列圖文及視頻。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