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出臺青藏高原冰凍圈與生態觀測站網布局方案

2021-01-12 中國氣象局

■ 「十四五」期間,將在青藏高原地區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觀測功能齊全、運行穩定的冰凍圈和生態觀測站網

■ 新增冰凍圈觀測站92個,布設生態觀測站27個,每種冰川災害類型至少建設兩個冰川觀測站點

1月4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青藏高原冰凍圈與生態觀測站網布局設計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強青藏高原冰凍圈和生態系統觀測站網布局的統籌規劃,加快推進青藏高原地區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重大工程提供科學支撐。

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區氣候與生態環境正發生劇烈變化,生態系統和冰凍圈不穩定性加大,大氣-冰凍圈能量物質交換過程變強,災害事件頻發,「亞洲水塔」結構趨於失衡失穩,區域氣候安全和水安全潛在風險加劇。

《方案》明確,「十四五」期間,在青藏高原地區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觀測功能齊全、業務規範、流程科學、運行穩定可靠的冰凍圈和生態觀測站網,使綜合觀測能力滿足業務需求;通過長期觀測,構建青藏高原典型類型的冰凍圈環境與生態過程資料庫,支持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高原地區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方案》從冰凍圈觀測、生態系統氣象觀測和高原關鍵基礎設施區域冰川災害監測三方面明確站網布局。

基於現有站網布局,面向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產業和民生工程等重大戰略開展重點區域觀測,新增冰凍圈觀測站92個,形成覆蓋青藏高原地區冰凍圈類型和能夠反映冰凍圈變化的觀測站網,達到全球冰凍圈觀測(GCW)計劃基本觀測標準和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標準;面向生態文明和「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重大需求開展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在青藏高原地區布設27個生態觀測站,基本形成覆蓋青藏高原主要生態類型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系統氣象綜合觀測站網;每種冰川災害類型至少建設兩個冰川觀測站點,以冰川泥石流、冰湖潰決、冰崩防範為重點,在川藏線新增冰川災害觀測站5個,形成覆蓋關鍵基礎設施沿線冰川區及其災害的觀測站網。

氣象部門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科學研究和觀測隊伍、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網絡與信息系統,滿足冰凍圈和生態系統敏感區的基本氣象觀測業務需求。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優化調整國家級地面天氣站網布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通訊員楊曉武報導 6月2日,中國氣象局公布《國家地面天氣站布局優化方案》,從將近6萬個區域氣象觀測站和行業部門觀測站中遴選出8174個站點,補充進國家地面天氣站隊伍。
  •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 高地是區域發展重大布局
    中國發展網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是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部署,是構建區域發展格局的又一重大舉措,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一項重大制度性安排。建設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是完善區域發展體系的重要布局。
  • 【科技日報】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助力世界第三極研究更上一...
    它是亞洲十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與我國及周邊地區生態安全息息相關。「因為這種重要性,青藏高原成為一個地球系統科學的天然實驗室。」李新介紹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在開展各種各樣的考察,長期的研究和科學積累產生了大量地學數據。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永建團隊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通過對大氣冰凍圈、海洋冰凍圈和陸地冰凍圈的範圍、特徵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不同類型的冰凍圈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指出了冰凍圈退化會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
  • 長江、黃河、青藏高原,國家層面生態保護規劃出臺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6月11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發布會,介紹《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2021-2035年)》有關情況。《規劃》提出了包括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在內的9項重大工程。
  • 冰凍圈水文學:解密地球最大淡水庫
    ①冰凍圈發育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是世界上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冰凍圈,是長江、黃河、塔裡木河、怒江、瀾滄江、伊犁河、額爾齊斯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等著名河流的源區,也是「亞洲水塔」所在。冰凍圈作為水源地不同於降雨型源地,是以固態水轉化為液態水的方式形成水源,釋放的是過去積累的水量;即使在乾旱少雨時期,冰凍圈仍然會源源不斷輸出水量,其水源的枯竭需要經歷較大和長周期氣候波動。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全文)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日益加劇,給地球環境帶來深刻影響。特別是自 20 世紀中期以來,人口劇增,人類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等重大問題。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遷建撤暫行規定的通知
    》,規範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的遷移、新建和撤銷管理工作,現將《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遷建撤暫行規定》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為進一步規範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遷建撤管理工作,確保觀測資料的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和可比較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和中國氣象局有關業務技術和管理規定,制定本規定。
  • 丁永建:冰凍圈水文學,解密地球最大淡水庫
    冰凍圈發育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是世界上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冰凍圈,是長江、黃河、塔裡木河、怒江、瀾滄江、伊犁河、額爾齊斯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等著名河流的源區(圖1),也是「亞洲水塔」所在。
  •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繪製」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對外發布消息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領銜的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系統總結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
  • 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冰凍圈是地球系統中水體處於凍結狀態的負溫圈層,包括山地冰川和極地冰蓋、多年凍土和季節凍土、積雪、海/河/湖冰、冰架、冰山和大氣中的凍結狀水體等要素,主要分布在地球兩極和高山地區。
  • 過去40年:青藏高原湖泊擴張 蒙古高原湖泊萎縮
    新華社拉薩1月2日電(記者黃興、張汝鋒)過去40多年間,亞洲高原湖泊發生了什麼變化?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通過系統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湖泊擴張,蒙古高原湖泊萎縮,其背後的主要成因是兩高原各呈現暖溼化和暖幹化的氣候模式。
  • 效存德: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冰凍圈還為廣大寒區旱區居民生產生活提供了寶貴的淡水資源。特別是在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亞洲高海拔地區,冰凍圈水資源非常豐富,是孕育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和兩河文明的長江、黃河、恆河、印度河、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等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在冰凍圈及其影響區域,與冰川、雪山等相關的宗教/圖騰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形態,成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 植被主控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區地表汞通量和大氣汞變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地球和環境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S&T)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康世昌團隊與西南大學和美國麻省大學等單位的合作研究成果
  • 西藏阿里獅泉河大氣邊界層觀測站建成並投入運行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聞春華 曲尼央宗報導  8月24日,西藏自治區阿里獅泉河大氣邊界層觀測站建成正式投入運行,開展邊界層要素梯度、土壤水分狀況、近地層能量平衡與物質交換等方面的觀測。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的空氣細菌群落:變化及其潛在...
    遠距離運輸和當地風會影響空氣中的細菌組成,但偏遠、乾旱和寒冷的環境,如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地區空氣中傳播細菌的相關研究還很缺乏,特別是它們的遠距離傳輸過程和機制也還不清楚。蘭州大學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2020級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專業博士生齊靜(師從劉勇勤研究員、黃忠偉教授)通過採集喜馬拉雅山南坡、青藏高原南部和蒙古高原的大氣微生物樣品(圖1),分析了空氣細菌的多樣性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係。
  • 陝西氣象局建立太陽能輻射觀測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霍強 張杰報導 近日,陝西省氣象局在渭南市澄城縣正式建立了太陽能輻射觀測站,填補了陝西省太陽能觀測網關中東部的觀測空白,有利於動態監測關中東部太陽輻射資源的強度分布和時空變化。
  • 西寧新區規劃出臺 承擔青藏高原綜合服務等職能
    根據省委、省政府加快以西寧為中心東部城市群建設的總體部署,市城鄉規劃局著手編制了《西寧新區總體發展規劃》,提出未來西寧新區,將承擔西部轉型發展示範區、城市型生態修複試驗區、青藏高原綜合服務基地三大職能。跳出老城區,尋找和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這已是西寧發展的必然。
  • 「原創」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青藏高原
    除了這些大家比較熟知的稱謂外,青藏高原還是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這已經被科學家們所證實。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它如同一個半封閉的實驗室,不斷改變「實驗室」裡面的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條件,然後看「實驗室」裡的生物做出何種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