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樹木也能成佛嗎?所以如果說,要說到一木一菩提,變成說花草樹木它都有佛性囉?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嚴重的誤會。花草樹木要成佛應當要有佛性,但是如果花草樹木有佛性,當然就會有人有這樣疑問,說這些花草樹木在無明的狀態下,沾上了惡習氣、惡念、惡業,要如何來去除?這些花草樹木,要如何來去除這些惡念惡業呢?這當然是也會讓人有疑問。但是我們要知道說,有情倘若造作了三惡道的惡業,造作了三惡道的惡業,當然是因為心性的關係而去造作,心性上有煩惱相應而造作這個惡業,相應而牽引到三惡道去受報,受報一定要經過畜生道、鬼道以及地獄道,這樣的果報來償還,將這些所造的業來償還,讓它能夠消除。
有情如果說,他沾上了惡習氣,長養惡念,他要怎麼樣消除呢?他一定要經過教導,長養善根,薰習佛法正知見,這樣慢慢的降伏他的惡習惡念,能夠出生解脫智慧,才能夠真正地斷除這些惡習惡念。有情為什麼會造作三惡道的惡業呢?因為有情想要自在,想要自在的時候,他就任性的憑著他的煩惱習氣現行而去造作,以為這樣子叫作自在;其實這個就是與煩惱相應,所造作的業都是生死業,生死業就不是自在的業。有情為什麼會任憑自己習氣煩惱現行而去造作呢?因為就是不知道什麼是解脫,不知道什麼是系縛。那麼要解脫的話,就一定要解開生死的系縛;那麼任性的依照自己的煩惱習氣去造作,這些煩惱習氣正是生死因,正是綁在三界生死的系縛。
那麼要讓自己自在,當然就是應該要不受生死的系縛才叫自在,因為有情沒有這些解脫的觀念,沒有機會薰習佛法中什麼是生死的苦惱?什麼是生死苦?什麼是解脫的清淨智慧?所以說一定要經過教導。經過教導以後,在佛法中生起正信,長養善根;以生起正信為基礎、為首要,能夠對佛法生起正信以後,就會知道說,經過佛法的內容的薰習,經過善知識的教導,知道說原來自己的煩惱習氣、惡習惡念,這些都是因為無明無知,而任憑它去長養,而任憑它在境界中現前去造作,導致會有三惡道的惡業。這樣子的過程,一定要經過,對佛法三寶生起正信、長養善根以後,能夠精進地在佛法正知見上面來薰習修學,慢慢地以後了解到這些: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三界生死的惡、什麼是解脫法、什麼是不能解脫的生死系縛法。這樣子才不會任意的讓自己的煩惱習氣現行,而以為這樣子叫自在。所以有情眾生追求自在,一定要知道說自在的意涵,就是能夠不受生死系縛叫自在。
那麼知道了這個──能夠解脫於生死系縛,就是有智慧才能夠解脫。那麼智慧之首呢?長養善根最重要,就是要知道三界生死的這個因,最重要就是在五蘊上面的我見我執。所以薰習佛法正知見以後,就會慢慢地降伏這些惡習惡念,因為惡習惡念就是與五蘊的我見我執相應,而任性地去讓這個與我見我執相應的煩惱一直去現行;當然這樣的話,就會不斷地增長生死之苦。所以一定要在佛法中長養善根、薰習正知正見,最起碼第一個要先斷除三惡道的惡業,接下來才有往解脫的路上走。
因為有情是有八個心識,所以他能夠見聞覺知、思惟、分析、比較;當聽聞到佛法正知正見以後能夠思惟、分析、比較,原來這個生死之苦確實是這樣子。自己能夠從現量中來了解解脫是什麼意涵,也能夠從佛法正知正見中了解。這樣子的過程,在這個見聞覺知、思惟、分析、比較過程裡面,是因為有情他有自我存在的意識,自我存在的意識就會知道說,原來是我在生死輪迴、我在受苦;那要求解脫。從佛法上來知道說,原來這個自我存在的意識,如果一直對祂以為是真實的,那就是不能解脫。因為有這個自我存在的意識,所以了解要解脫就要認識到這個自我意識的虛妄不實。所以這個前提就是因為有情有八個心識,才有辦法這樣子思惟、分析、比較。所以有情因為有自我存在的意識的前提下,去沾染惡習、造作不善業,或者是造作去惡修善的善業,也都是因為為了這個自我而造作。前面是因為無明而去造作惡業,後面去惡修善是因為聽聞到佛法以後,知道什麼是解脫的智慧;去除無明,也因為要讓自己能夠進入解脫道修學而去惡修善。
甚至於說一般的修禪定,要遠離欲界男女欲,以及種種欲界飲食,想要生到色界天,也是為了自我而修的,所以都是因為有八個心識,能見聞覺知、能思惟、分析、比較。可是花草樹木它僅有物性,它沒有八個心識的心性,所以它沒有佛性。那又如何能夠見聞覺知、思惟、分析、比較?更沒有自我意識要去造作善業或者惡業。所以花草樹木它怎麼可能說它要來去惡修善呢?花草樹木怎麼說它要怎麼樣成佛呢?這個是沒有辦法的。而且花草樹木,它也不屬於六道有情中的任何一道。花草樹木它僅是因為有情的共業而出現在器世間,成為有情的增上果依報,來讓共業有情受用滋長五蘊的所需。譬如說:器世間,在人間需要依靠團食來長養色身,這個團食裡面就有所謂的蔬菜、水果、稻米,種種的果實還有藥物,那麼這些都是因為有情的業而出現的。那我們現在要來舉一個經典裡面的說法,讓大家知道一下,花草樹木它真的是有情嗎?以及論中告訴我們說花草、樹木、果實,還真的是眾生受用的依報而已。
在《佛說大般泥洹經》裡面有這麼講:「一切草木作壽命想,如是說者我所不聽,作是說者,當知是輩外道弟子。」在這個經中 佛就講說:假如佛弟子要這樣講說,一切草木它都有壽命,等於把它當有情看待,那這樣說的話,佛是不允許的。因為佛弟子要知道,有情必定要有心識、要有心性,要有心識、心性,才能夠見聞覺知、燻聞、思惟種種的這些心性上的一些行相;花草樹木僅有物性,它僅有向陽性、向下生長性,只有這種四大的物性而已。
另外在《佛說羅摩伽經》裡面,也這樣講:「草木非壽命,作壽命想,眾生非草木,作草木想;於非因果,作因果想……普願眾生,離此諸想。」也就是眾生應該要這樣來看待這些花草樹木:這些因果的部分,要知道眾生有情在六道中輪迴,是有因果關係的,與他所造作的一切善業、惡業、無記業是有關係的;可是花草樹木,它是隨著眾生所造作的業,而示現在器世間讓眾生受用的。
下面我們來引用《瑜伽師地論》裡面 彌勒菩薩的開示來告訴大家,說花草、樹木、果實,它是有情受用的依報,依照有情的心性以及有情的福本身,來受用這些花草樹木的。這個論裡面 彌陀菩薩有這樣講:「於外所得器世界中,飲食果藥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消變不平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非時中夭,是名殺生增上果。若器世間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朽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諸果乾枯或全無果,如是一切名不與取增上果。」
我們來先看這兩個業,感召了這樣有情的受用的果實是什麼?第一個說殺生。如果說有情在過去世,造作很多殺生的業,那麼去受過可能三惡道的這些酬償的業以後,回到人間來了;那麼到人間來了,要受用什麼樣的福呢?因為殺害眾生的命根,這是折損福德很大的惡業;既然是折損福德,那麼來到人間以後,他所受用的福,當然不同於一般造作善業以及其它業的福。這裡面 彌勒菩薩講:這樣的有情來到人間以後,他的飲食果實醫藥都很少,而且本身能夠增長色身,以及消除病痛的勢力是很弱的。而且這個眾生吃這些東西,消化不會很好,經常生病。因此這樣的一個殺生的業,殺害很多的有情,他就是還沒有到眾生共業的壽量的那個歲數就會中夭,這是因為他當初在過去世造作殺業的關係。
第二種不與取指的就是說竊盜。竊盜雖然沒有殺害有情的命根,可是奪取有情的財物,也是損福的惡業。這樣損福的惡業,去受三惡道的果報,回到人間來以後,他的福當然不多,因為他只是在竊取眾生的財物,是造作折損福業的惡業,所以他所生長的世間,他的這個果實非常少,或者說果實不成長,或者說果實都是腐朽爛壞,或者說果實裡面都中空不會很飽滿,或者說果實都是乾枯,或者全部沒有果實可以享用。這個就是因為造作竊盜了以後,到人間來,因為福薄所受用的增上果。所以這些花草樹木,它只是有情業力本身共同感召的一個依報而已,它不可能說有佛性能夠成佛的。--摘自《「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是佛法嗎?》
您究竟有幾個心?----奇妙的八個心
玄奘法師傳 卷四 白話本 三藏法師傳
男女是怎麼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