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中的花草樹木

2020-12-11 黨史頻道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言下之意是草木薄情寡義。可用這句話來審視詩詞中的植物意象,顯然是大謬不然。中國古典詩詞中出現的植物數不勝數,詩人們喜歡用情態各異的花草樹木形象,來表達不同的志向和理趣,抒發不同的心境和情懷。「桃花依舊笑春風」讓有情人體驗到浪漫的甜蜜;「天涯何處無芳草」使失戀者瞬間變得灑脫;「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映襯出傲然挺立的剛毅和堅強。詩人毛澤東善於託物言志,作品中也不乏對花草樹木的生動描寫,將其刻畫得儀態萬千、神情飛揚、蘊含豐富,令人回味無窮。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花一世界」,花為天地之靈物,花團錦簇使世界變得多姿多彩。毛澤東詩詞有不少詩句提到「花」,有泛指,有特指,有比喻,或抒發雅興閒情,或表明賞心悅目,或藉此懷德明志。「落花時節讀華章」,指花朵零落的暮春季節讀到柳亞子的詩作,「落花時節」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吳剛捧出桂花酒」,指吳剛用沁人心脾的桂花釀成的美酒盛情款待烈士英靈。「雪花飛向釣魚臺」,喻指浪濤疊加的錢塘潮壯觀景色。「萬花紛謝一時稀」,用鮮花紛紛凋謝來象徵嚴峻的國際局勢。「桃花嶺上風」「桃花源裡可耕田」中,「桃花嶺」「桃花源」都是地名,寓意江山如畫、引人入勝。1966年6月「正是神都有事時」,他「又來南國踏芳枝」,並非為賞花踏青,寫下《七律·有所思》表達憂思。

而最能體現毛澤東詩詞風骨和神韻的,當屬對於菊花和梅花的吟詠。「戰地黃花分外香」中的「黃花」是指菊花,描寫菊花的古詩不計其數,但將其和戰爭、戰場聯繫在一起的為數不多。唐代岑參「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表達思鄉愁苦;清代陳維崧「好花須映好樓臺,休傍秦關蜀棧戰場開」表達厭戰情緒;而唐末農民戰爭領袖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則又殺氣太盛。毛澤東筆下的菊花在戰地上綻放,飽經丹心熱血撫育,更加馥鬱芬芳。這是對革命戰爭的禮讚,流露出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對梅花更是情有獨鍾,一生戀梅、惜梅、品梅、詠梅。他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創作了不同凡響的《卜算子·詠梅》,一掃陸遊那種報國無門、悽涼悲切、孤高自傲的消極頹唐之氣,洋溢著不畏艱險、奮發有為、樂觀豁達、甘於奉獻的積極人生態度。《七律·冬雲》中的「梅花歡喜漫天雪」,梅花和雪既是對手,又是夥伴,相生相剋,相輔相成。

記得當年草上飛

草蔓生於大地之上,無論是青翠鮮亮還是枯黃衰敗,無論是在坡地原野還是林間路邊,它都是極為常見的植物。但成為詩詞意象之後,草的寓意就因人而異了。毛澤東沒有專門詠草的詩詞,但作品中多次出現草的意象,表達了豐富的感情和意蘊。《五古·挽易昌陶》是為悼亡同窗好友而作,「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中「萋萋」與「悽悽」「戚戚」同音,給人一種冷清悽慘之感。城南隈的春草長得再茂盛,已經物是人非,再也不能和易君攜手同遊,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潸然淚下。《五律·挽戴安瀾將軍》為祭奠抗日名將而作,「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稱頌戴安瀾將軍慷慨出徵、勇赴國難的英雄氣概。「賦」指兵,古時按田賦出兵。「薇」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結莢果,中有種子五六粒,可食。「採薇」是《詩經·小雅》的篇目,是戍邊的士兵們所唱的歌曲,內容是說士兵採薇以食,而念歸期之遠。這裡的意思是戴安瀾將軍率兵遠徵之前,曾用戰歌激勵隊伍士氣。《七律二首·送瘟神》的第一首描寫舊中國血吸蟲病肆虐,農村蕭條人民悲慘的境況。「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中的「薜荔」是一種蔓生野草。「千村薜荔」,如同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雜草叢生,繁華不再,給人以荒涼之感,寄寓了人世滄桑的無限感慨。

屈原反覆以「香草」來象徵忠貞和高潔,他開創了中國詩歌中以「香草」比喻美德的傳統。據考證《離騷》中出現的香草有28種,《九歌》有22種。毛澤東專門為他寫了《七絕·屈原》,詩中「艾蕭太盛椒蘭少」剖析屈原所處的政治環境是奸佞當道、賢人遭貶,指出了屈原憂傷悲憤、投江自盡的根源。「艾蕭」即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取自《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椒蘭」指申椒和蘭草,皆為芳香植物,比喻賢德之士,取自《離騷》「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七律·吊羅榮桓同志》「記得當年草上飛」,典出宋人陶谷《五代亂離記》,說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兵敗後於洛陽落髮為僧,並繪像題詩:「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幹看落暉。」毛澤東用古詩成句來緬懷羅榮桓的光輝事跡。「草上飛」極其傳神地突出了紅軍遊擊戰爭機動靈活、忽東忽西、出沒無常的特點。「年年後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反映了晚年毛澤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熱切期盼著偉大祖國欣欣向榮、前程錦繡。

暮色蒼茫看勁松

毛澤東也未曾為樹木專門賦詩,但作品中提到的具體樹種很多,其含義有的是約定俗成,有的則獨具匠心。「埋骨何須桑梓地」中,「桑」「梓」是兩種樹,演變為故鄉的代名詞,這與他離開韶山外出求學的心境十分契合。「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中,「螞蟻緣槐」典出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毛澤東用來表示對敵人的蔑視。「蚍蜉撼樹」語出韓愈《調張籍》「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大樹」指李白、杜甫的詩文,毛澤東用來泛指正義的力量或事業。《卜算子·詠梅》《七律·冬雲》中稱讚的「梅」,既是花又是樹,只是人們更習慣於將其視為花,似乎忘了它還是一種樹。

毛澤東傾注感情最多的樹是「楊柳」,承載著他的心路歷程和政治抱負。「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中,「楊樹」指青蛙所處的自然環境。「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中,「楊」「柳」語意雙關,乍看是指楊樹、柳樹,實則是指楊開慧、柳直荀二位烈士。「春風楊柳萬千條」中,「楊柳」已由普通樹木升華為新中國日新月異的繁榮景象。而毛澤東最為推崇的樹是松柏,這顯然是受到《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影響。「暮色蒼茫看勁松」「奇兒女,如松柏」「青松怒向蒼天發」,其中「勁松」「松柏」「青松」都是堅定執著的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者的人格化身。

毛澤東提到樹時,有時沒有點明樹種,屬於泛泛而指。「天馬鳳凰春樹裡」「路隘林深苔滑」「飛鳳亭邊樹」,「樹」「林」都是指樹木茂盛的自然環境。「索句渝州葉正黃」,用樹葉變黃表示秋天。「枯木朽株齊努力」,用「枯木朽株」指代支持革命的「草根」階層,寓意人民戰爭得道多助。「人生無處不青山」「踏遍青山人未老」「綠水青山枉自多」「青山著意化為橋」,用「青山」來寫樹,因為有青山必有綠樹。「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江山如此多嬌」「江山如畫」,這些詩句都未寫樹,可分明又有樹的存在。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木霜天紅爛漫」「參天萬木,千百裡」,既見樹木,更見森林,既有個體,更有群體,充分體現出毛澤東的宏觀視野和豪放個性。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詩詞中的樹木 同樣是含義豐富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樹木 毛澤東在詩詞中反覆吟詠山,有專門以山為題的詩作,如《西江月·井岡山》《清平樂·六盤山》《七律·登廬山》;提到山的詩句更是不勝枚舉。毛澤東把山作為豐富的審美題材,寫得儀態萬千、瑰瑋雄奇、神情飛揚,而對樹木似乎著墨不多。其實,毛澤東詩句中的樹木,同樣也是含義豐富,令人回味無窮的。   毛澤東有幾次專門提到了幾種樹,但具體所指卻並不相同。
  • 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智慧
    要想了解中國人民的真實面目和精神,在所研讀的經典著作中,是不能不列入毛澤東詩詞的。 作為詩詞中的瑰寶,毛澤東詩詞蘊含著他對於前人詩詞歌賦的理解,蘊含著他為古典詩詞注入的新鮮血液,蘊含著中國智慧。此外,毛澤東尤其關注古典詩詞創作者的人生經歷,正所謂知人論世。文字書寫的背後總是反映著作者的人生際遇和其對人生的獨特思考。毛澤東能熟練地背誦許多古典詩詞,並能準確解讀出詩詞背後作者的思想,因而在詩詞創作中,對前人成果可以信手拈來,尋章摘句,宛若天成。比如《賀新郎·別友》一詞中的「揮手從茲去」,就引自詩人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
    江者,水也。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全詞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悠悠流水,不舍晝夜,流出了歲月,流出了人文歷史。在激昂的詞句中,展現出青年毛澤東凌雲壯志、磅礴氣概和遠大抱負;洋溢著青年毛澤東特有的精神風採。   這首詞最早見之於蕭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一書,後經毛澤東親自審定,正式發表於1957年創刊的《詩刊》上。這是毛澤東最早借吟詠江水直抒胸襟的一首詩詞。
  • 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八月秋高風怒號」「白雲千載空悠悠」「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梅無雪不精神」。古典詩詞對氣象景觀的描繪異彩紛呈,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認知、生活體驗和情感態度。毛澤東詩詞涉及風、雲、雨、雪等意象的句子也不勝枚舉,這些意象既是自然物象的表現,又是時代風雲的象徵,體現了毛澤東對人生的細緻體悟,對時勢的敏銳洞察,對社會的深刻把握,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些詩句或直抒胸臆,或深沉含蓄,或讚賞有加,或極力貶抑,生動形象地抒發了毛澤東的政治理念、奮鬥精神和英雄情懷。
  • 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原標題: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汪建新簡介: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05年8月至今,致力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2017年11月,在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詠雪情懷
    >  三、雄視千古詠雪詞  四、飛雪迎春叢中笑  【講座全文】  毛澤東一生鍾情漫天飛雪,毛澤東詩詞中,有多首詠雪之作。毛澤東詩詞中的雪,有很多種寓意:雪花飄逸多姿,流動剛毅,總是那麼瀟灑,無所畏懼,儼然是毛澤東的胸襟;雪花晶瑩剔透,潔白單純,象徵著完美人格,這恰恰是毛澤東的追求;雪花又縱情肆虐,嚴峻冷酷,象徵著險惡環境,正好能激發毛澤東的昂揚鬥志。  一、雪裡行軍情更迫  毛澤東的家鄉湖南,飛雪並不多見。1918年8月毛澤東第一次到了北京。
  • 毛澤東詩詞中的秋-中新網
    作者:徐廷華   「悲秋」歷來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傳統主題。在詩句中每一觸及節令之秋,詩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隱喻人生之秋,透著一種蒼涼之感。唐代劉禹錫獨闢蹊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開闢了昂揚向上的新意境。今人寫秋景,繼承了他的這種曠達情懷。尤其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寫秋景可謂氣勢磅礴,胸襟開闊,意象萬千。
  • 毛澤東詩詞中的本真情趣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本真情趣   毛澤東詩詞的藝術成就舉世公認,讚譽之聲不絕於耳。其中,郭沫若的贊語「經綸外,詩詞餘事,泰山北鬥」最為精當。但人們側重解讀其「經綸」,即宏大抱負、深邃思想和崇高品質,卻忽視了寫詩填詞畢竟只是經邦濟世之外的「餘事」。
  • 毛澤東詩詞中的鳥獸魚蟲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鳥獸魚蟲   毛澤東詩詞頻繁運用動物形象,有飛禽、走獸、魚鱉、昆蟲,還有神話動物認真解析這些動物意象,有助於品味毛澤東詩詞的意境,領略毛澤東思維的廣博,把握毛澤東心志的高遠。   雲橫九派浮黃鶴   毛澤東詩詞常用動物作為襯託,營造詩歌意境。「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天馬鳳凰」指嶽麓山東南的天馬峰、鳳凰峰,又賦以山形峰影在「春樹裡」騰空展翅之勢。
  • 毛澤東在長徵中創作了哪些詩詞?
    紅軍將士們在艱苦的行軍與作戰間隙創作的詩詞,則是鑲嵌在這條紅飄帶上的璀璨寶石。其中,毛澤東創作的長徵詩詞尤為光彩奪目。長徵時期,毛澤東主要創作了《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徵》《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等多首詩詞。
  • 毛澤東詩詞中的春夏秋冬
    南朝鐘嶸《詩品》云:「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古往今來,嘆春、詠夏、悲秋、憫冬的詩詞不計其數,四季不同景觀引發文人騷客萬般感慨,揭示出人與自然之間的感應與互動。詩人毛澤東善於詠物抒情言志,對春夏秋冬不同景致情韻有諸多吟詠,與歷代詩家既有同聲相應,更有別樣格調。        春:春風楊柳萬千條   毛澤東標明寫於春天的作品有三首,其中《賀新郎·讀史》屬詠史之作,與季節無關。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和水
    今天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我將《毛澤東詩詞》認認真真、反反覆覆地讀了好幾遍,發現詩詞中有不少描「山」繪「水」的佳行麗句。  開篇第一首,《沁園春·長沙》,寫作時間為1925年,正是國共首次合作期間。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的毛澤東返湘。
  • 細品毛澤東詩詞中的「霜」與「雪」
    毛澤東是作詩填詞的高手,在他的詩詞中,有不少關於氣象的句子,風、雨、雪、霜、霧、紅霞、彩虹、夕煙等,信手拈來,但寫得最多的還是「霜」與「雪」,可謂情有獨鍾。與歷代文人墨客不同,毛澤東的「霜」「雪」以獨特的藝術視覺和意境,提升了詩詞的境界,豐富了詩詞的內容,增添了詩詞的磅礴之氣,給讀者以寬闊的想像空間。尤其是《沁園春·雪》,絕美至極,當年更引起國共兩黨一場詩詞大戰。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1956年12月4日,在致黃炎培的信中,毛澤東抄錄了《水調歌頭·遊泳》,「以答先生歷次贈詩的雅意」。1961年毛澤東將《虞美人·枕上》書贈給衛士張仙朋時說:「這個由你保存。」1962年2月,毛澤東把《卜算子·詠梅》抄贈劉思齊作為新婚賀禮。 毛澤東的詩詞手跡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心境狀態下書寫的。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嶺峰巒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位詩人像毛澤東那樣熟悉山、喜愛山、讚美山,具有如此濃鬱的大山情結。山在毛澤東詩詞中幾乎無處不在,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虛的、實的、有名的、無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詠對象,也是靈感源泉。在毛澤東的感性世界和審美視野中,山總是千姿百態、神採飛揚,或瑰偉雄奇,或突兀險峻,或蒼翠迤邐,蘊涵著壯闊的時代風雲、奇絕的自然風貌和鮮明的社會情態。山,錘鍊了他的鋼鐵意志和堅韌性格,記錄了他的奮鬥足跡和心路歷程,凝練了他的宏偉志向和博大胸襟,寄寓了他的感悟遐思和閒情雅趣。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在中國傳統社會,絕大多數古代詩人都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繫在一起,讚美秋天的詩人廖若晨星。而毛澤東筆下的秋天,充滿生機與活力,絕無哀婉與悲情。僅《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兩首作品所體現的偉大情懷,就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主要內容】很高興我們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1912年秋天,毛澤東在長沙省立湖南省圖書館看到了一幅《世界坤輿大地圖》。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給了他強烈的心靈震撼:世界如此之大,世界上的事、中國的事是太值得研究了,他由此感到自己身上肩負有神聖的歷史使命。毛澤東開始將人生追求同全民族、全人類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河湖海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江河湖海   毛澤東出生於山水相依的韶山沖,就連他的名字都充滿著水的潤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毛澤東是仁者,也是智者。毛澤東迷戀山嶺峰巒,也鍾情江河湖海。水賦予他躍動的靈感和才思、澎湃的激情和鬥志、敏銳的詩情和智慧。
  • 植樹節,欣賞毛澤東詩詞 | 《卜算子·詠梅》 《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6年,毛澤東發出「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中國便開始了全民義務植樹綠化運動,一直持續至今。毛澤東詩詞中,對花草樹木的讚頌、託物言志、蘊含豐富、耐人尋味。尤其是毛澤東對梅花更是情有獨鍾,戀梅、愛梅、品梅、詠梅,藉助對梅的喜愛,表達樂觀豁達、奮發有為的人生追求。
  • 閎中肆外 國爾忘家——毛澤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簡介: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毛澤東詩詞研究專家。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集中展示其毛澤東詩詞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