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2020-12-10 黨史頻道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主要內容】

一、要將宇宙看稊米

二、學子未敢忘憂國

三、蒼涼沉鬱尋出路

四、屢遭挫折志彌堅

五、而今邁步從頭越

雄雞一唱遍寰宇

七、六億神州盡舜堯

【講座全文】

各位網友:

你們好!很高興我們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1912年秋天,毛澤東在長沙省立湖南省圖書館看到了一幅《世界坤輿大地圖》。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給了他強烈的心靈震撼:世界如此之大,世界上的事、中國的事是太值得研究了,他由此感到自己身上肩負有神聖的歷史使命。毛澤東開始將人生追求同全民族、全人類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以天下為己任的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成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成為億萬人民敬仰的一代偉人。

一、要將宇宙看稊米

毛澤東詩詞氣勢磅礴、氣象萬千、題材廣泛。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通過毛澤東的奇妙構思,變成一首首氣魄宏大的壯麗詩篇,這種境界是一般文人根本無法企及的。

毛澤東視野開闊,把祖國的壯美河山作為抒情言志的載體,以物言志,借景抒情。他喜歡以山為素材,從「敵軍圍困萬千重」的井岡山,「天高雲淡」的六盤山,「橫空出世」的崑崙山,寫到「回首峰巒入莽蒼」的莫幹山,「一山飛峙大江邊」的廬山。他寫山的詩句,總是意境開闊,挺拔峻峭,可以說是毛澤東壯志凌雲的光輝寫照,是人民軍隊鋼鐵意志的人格象徵,是中國共產黨人堅不可摧的形象代言。

毛澤東筆下的江、河、湖 、海等同樣是境象闊大,氣勢恢宏。從「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湘江,「茫茫九派流中國」的滾滾長江,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北戴河一帶的渤海;從「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到「千裡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的錢塘江觀潮,毛澤東真可謂是氣吞山河,以壯麗雄闊的景象展示改造大自然、造福全人類的胸襟抱負和偉大實踐。

「萬」是毛澤東運用頗多的一個數詞,不管是寫自然景觀,寫動物姿態,還是寫人類實踐,都充分表現出毛澤東所獨具的雄奇之氣和陽剛之美。

比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寥廓江天萬裡霜」;「萬木霜天紅爛漫」;「飛起玉龍三百萬」;「千裡冰封,萬裡雪飄」;「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紅霞萬朵百重衣」;「參天萬木,千百裡」,這些詩句展現了祖國河山的壯美與遼闊。

比如,「敵軍圍困萬千重」;「二十萬軍重入贛」;「萬戶蕭疏鬼唱歌」;「赤縣原藏萬種邪」;「萬花紛謝一時稀」,反映革命形勢的嚴峻,反動勢力的囂張,封建社會的黑暗,從而更激發起詩人鬥爭到底的決心。「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萬水千山只等閒」;「屈指行程二萬」;「萬裡長江橫渡」;「鯤鵬展翅,九萬裡」,表現出共產黨人徵服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雄心與膽識。

再比如,「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百萬雄師過大江」;「萬方樂奏有于闐」;「玉宇澄清萬裡埃」,展現出革命力量日益壯大、排山倒海的凜然氣勢。

毛澤東在表現空間感時,不僅呈現出境象闊大、宏肆奔放的一面,也呈現出雄視寰宇、逆向濃縮的一面,「小」中見「大」,以「小」襯「大」。比如,「丈夫何事足索懷,要將宇宙看稊米」;「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毛澤東跳出宇宙看宇宙,跳出地球看地球,從而更彰顯視野的廣博和胸襟的浩大。

毛澤東的時間觀具有歷史的厚重和穿透力,顯示出充分的理性和深邃的智慧。比如,「人生易老天難老」;「俱往矣,數風流人物」;「往事越千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別夢依稀咒逝川」;「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

歷史悠悠,時不我待,因而他的時間觀念表現出強烈的「及時」意念,特別注重對「今」的把握。比如,「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展現出毛澤東奮發有為、搶抓機遇的頑強意志和迫切心理。

二、學子未敢忘憂國

1915年5月7日,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接受了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這一賣國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湖南一師的學生集資刊印了反對賣國條約的言論集《明恥篇》。毛澤東在《明恥篇》的封面上,奮筆題寫了《四言詩·〈明恥篇〉題志》:

五月七日,民國奇恥;

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毛澤東的題詩寥寥數語,直截了當,簡潔有力,沖天憂憤,報國大志,驟湧筆端。

而就在這年五月間,同窗好友易昌陶不幸病故,毛澤東為他寫了一副輓聯:「胡虜多反覆,千裡度龍山,腥穢待湔,獨令我來何濟世;生死安足論,百年會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時。」輓聯的意思是說:日本軍國主義者覬覦我錦繡河山,社會現實極為黑暗骯髒,正期待我們去徹底蕩滌,你卻一死了之,叫我如何濟世救民?值此國難當頭,戰爭風雲瀰漫,你還沒有來得及報效國家,卻撒手西去,死得真不是時候!這幅輓聯抒發了一個熱血男兒的憂國憂民之心和救國救民之志。

毛澤東還為易昌陶寫了一首情深意長的悼亡詩《五古·挽易昌陶》。他悲憤地寫道:「方期沆瀁遊,零落匪所思」;「我懷鬱如焚,放歌倚列嶂」;「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易昌陶的病故,使毛澤東痛失志同道合、共赴國難的知音好友。詩情沉痛悲婉,但不是慘慘戚戚,而是透發著一股陽剛之氣,報國豪情,氣貫長虹。這首詩寫得悲而不傷,憂中有志。詩中主人公倚群山,試長劍,形象偉岸,意志剛毅;報國之志,獻身之氣,豪縱崇高,洋溢著奮起圖強的精神力量。

三、蒼涼沉鬱尋出路

1925年2月,毛澤東在韶山領導農民運動,創建了中共韶山支部。8月,湖南軍閥省長趙恆惕電令湘潭縣團防局逮捕毛澤東。毛澤東從韶山回到長沙。9月上旬,他奉命赴廣州參加國民政府工作,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離開長沙前夕,毛澤東重遊橘子洲頭,縱筆寫下了《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是青年毛澤東的代表作,情調以豪爽明快為主,但也帶著淡淡的憂戚與迷茫。「獨立寒秋」中的毛澤東,站在橘子洲頭,置身於充滿生機的山川秋色,再反觀軍閥割據、民生多艱,促使他情不自禁地從內心深處發出氣壯山河的一問:「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1927年春,蔣介石背叛革命,中國大地一片白色恐怖。毛澤東佇立於長江之濱,嗷嘯於白雲黃鶴之鄉,心潮起伏,熱血沸騰,吟成了一首蒼涼沉鬱的詩作《菩薩蠻·黃鶴樓》:

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澤東曾為這首詞作註:「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擊,從此找到了出路。」 這首詞與大革命失敗這一歷史事件直接相關,這有助於理解毛澤東當時的心境狀態。

「茫茫」「沉沉」「蒼蒼」三個疊詞,烘託出一種悲劇氛圍,隱約反映出作者內心的鬱悶、惆悵、糾結,表達作者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局勢之下的一種蒼涼心情。「煙雨莽蒼蒼」,煙雨朦朧,陰雲密布,難以分辨方向,描繪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的迷茫和困惑。「龜蛇鎖大江」,龜山和蛇山隔江對峙,封鎖大江,表明當時形勢嚴峻、環境險惡、鬥爭殘酷。毛澤東眼看著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瀕臨失敗,憂心忡忡。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酹」字含有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意味。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一樽還酹江月」,表露的是蘇軾對「人間如夢」的一種無可奈何。而毛澤東斟滿酒,表情凝重地將其灑在滔滔江水中。這杯酒既是緬懷烈士的祭奠酒,又是革命到底的壯行酒。

聽了這首詞後,楊開慧曾說道:「潤之,這首詞真好,前幾句太蒼涼了,後幾句一變而顯得昂揚,激動,我聽了心緒也難平。」毛澤東說:「目前武漢的這個局勢,叫人心緒怎麼靜得下來!不過,我想,辦法總會是有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將整首詞的境界由「悲涼」提升到「悲壯」,足見其臨危不懼,百折不撓的革命家、政治家品格。

四、屢遭挫折志彌堅

1929年1月,毛澤東率領紅軍向贛南、閩西進軍,不斷遭到敵軍的圍追堵截,處境十分危險。1929年2月10日至11日,紅軍在大柏地打了一場伏擊戰,消滅窮追不捨的國民黨贛軍劉士毅旅大部,這是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後打的第一個大勝仗。1933年夏,毛澤東再次路過大柏地,面對昔日戰場,觸景生情,寫下了《菩薩蠻·大柏地》:

菩薩蠻·大柏地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1934年夏的一天,毛澤東一大早便去攀登會昌山,即景賦詞,寫下了他在中央蘇區的最後一首作品《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人們在解讀毛澤東這兩首作品時,根據「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風景這邊獨好」和「更加鬱鬱蔥蔥」,認為表達了毛澤東對革命根據地壯美河山的高度讚美,這種解釋當然不會有錯,因為毛澤東的確對根據地的山山水水充滿了深厚感情。但是這種理解顯然是過於簡單化了。

毛澤東在為《清平樂·會昌》中「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作注時寫道:「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徵,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由於黨內一再出現「左」傾錯誤,毛澤東一直被排擠和打壓。1932年10月寧都會以後,他被免除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職務,名義上是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實際上已被剝奪軍事指揮權。再次路過大柏地,面對當年戰場,他內心深處的鬱悶可想而知。

中央蘇區分東線、北線和南線。1934年夏天,毛澤東登臨會昌山時,第五次反「圍剿」已經遭受嚴重挫折。此時的東線、北線連打敗仗,形勢危急。而毛澤東指導作戰的南線會昌一帶,形勢相對和緩。毛澤東稱讚會昌山「風景這邊獨好」寓意深刻。一方面,「這邊」的紅色根據地比「那邊」國民黨統治的白區風景更加美好;另一方面,和東線、北線相比,南線「風景這邊獨好」,但這也難以扭轉革命根據地的危局。想到這一層,毛澤東又怎能不痛心疾首,憂心忡忡?

毛澤東不是縱情山水的一般文人騷客。當革命遭受挫折,個人處於逆境之時,他寫下了《菩薩蠻·大柏地》和《清平樂·會昌》,抒發「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情懷,字裡行間不難品味出唐朝詩人彥謙在《道中逢故人》中的感傷:「愁牽白髮三千丈,踏入青山幾萬重」。毛澤東把自己的惆悵埋藏心底,正如清朝沈德潛所云:「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

五、而今邁步從頭越

遵義會議結束後,紅軍經過婁山關繼續長徵,原計劃於四川宜賓和瀘州之間渡過長江。由於蔣介石組織重兵阻擋,紅軍不得不折回,攻克婁山關,重新佔領遵義。為紀寫這次勝利,毛澤東於1935年2月揮筆寫下了《憶秦娥·婁山關》: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是毛澤東重新回到中央領導崗位後,寫的第一首詩詞。按理說,毛澤東此時的心情應該是輕鬆愜意的,但這首作品卻顯得極其蒼涼、凝重。無論是對於中國革命、還是對於毛澤東的人生境遇,遵義會議都具有重大的轉折意義。但是,紅軍依然處於國民黨的重重包圍之中,攻克婁山關的勝利,遠不能掃除毛澤東內心深處的憂患與沉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西風在猛烈地吹著,在霜天的早晨,月光還未消失,天空傳來雁叫的聲音。「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馬蹄聲很細碎很急促,而軍號聲時斷時續,悲壯低沉。「西風烈」凸現出紅軍所面臨局勢的險峻,而「霜晨月」既是對戰鬥時間的交待,亦可解讀為「黎明前的黑暗」,這恰恰是毛澤東充滿憂患的深層原因。

1958年文物出版社刊印《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時,毛澤東為《憶秦娥·婁山關》注釋道:「萬裡長徵,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正是因為始終滿懷深沉的憂患意識,毛澤東一生勝不驕、敗不餒,引領中國革命克服重重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六、雄雞一唱遍寰宇

1950年10月5日晚,各少數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領導人獻禮、獻旗致敬。各少數民族文工團表演了精彩的文藝節目。觀看演出時,柳亞子正好坐在毛澤東的前排,毛澤東高興地說:「這樣的盛況,亞子先生為什麼不填詞志盛?我來和。」柳亞子當場填《浣溪沙》一首。次日,毛澤東用該詞原韻填了一首和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

一九五0年國慶觀劇,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韻奉和。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蹁躚。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正如蔡清富在《雄雞一唱遍寰宇》一文中所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描寫新、舊社會對比的詩詞不計其數,但最簡練、最深刻、最形象、氣魄最宏大的篇章,恐怕莫過於毛澤東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了。」

「長夜難明赤縣天」,「赤縣」,就是中國。舊中國像暗無天日的漫漫長夜。這一句既寫出了舊中國的長期黑暗,也寫出廣大人民盼望光明的焦急與殷切。

「百年魔怪舞蹁躚」,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建立這一百年間,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等各種反動統治勢力,像吃人的妖魔鬼怪那樣,張牙舞爪、橫行霸道。

「人民五億不團圓」,舊中國山河破碎,民族分裂,階級對立;民不聊生,顛沛流離,家破人亡。

「一唱雄雞天下白」,源自唐代詩人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唱天下白。」新中國像雄雞一聲長鳴,驅走了漫長的黑夜,迎來了無限光明。

「萬方樂奏有于闐」,「萬方」指神州大地,也指各族人民。「于闐」,是漢代西域的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毛澤東選取很有代表性的新疆少數民族,強調只有解放後才能真正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這與舊中國「人民五億不團圓」形成鮮明對照。舊中國的舞臺是群魔亂舞、人民遭殃;新中國的舞臺則是萬方樂奏,人民當家作主。這樣一種對比,構思精巧,意味深長。

七、六億神州盡舜堯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特寫《第一面紅旗》,記述江西省餘江縣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7月1日,毛澤東在讀報之後,感到極大興奮和喜悅,欣然賦詩《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二首·送瘟神

讀6月30日人民日報,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第一首詩寫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慘景象,舊中國血吸蟲病長期流行,廣大農村悽涼蕭條,表達了對勞動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舊社會的強烈憤恨。

「綠水青山枉自多」,一個小小的血吸蟲,竟使大好河山蕭條黯淡。正如杜甫《徵夫》中所言:「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舊中國社會腐敗黑暗,即便華佗這樣的神醫,也無法根治血吸蟲病這樣的頑症。

「千村薜荔人遺矢」,村落不見莊稼,到處雜草叢生,百姓體弱多病。「萬戶蕭疏鬼唱歌」,千家萬戶人丁稀少,死氣沉沉,只有鬼在唱歌。作者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寫出血吸蟲病的流行之廣和危害之深,飽含著詩人對深重苦難下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是對黑暗的舊社會的強烈控訴。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在這裡表現出一種非凡的時空意識,詩人對人民的關切之情隨著想像飛到天外,遨遊於浩瀚的宇宙長河之中。

「牛郎欲問瘟神事」,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人物很多,只有牛郎織女屬於勞動者。牛郎是勞動人民出身,當然會關心「瘟神」肆虐之「事」。

「一樣悲歡逐逝波」,如何回答牛郎的發問呢?詩人的答詞是:一切悲歡離合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成為過去了。這樣寫,人間天上渾然一體,極大地開拓了詩詞包容的時空領域和思想蘊含,寫出了舊中國帶給人民的苦難,那是天怒人怨,世所難容。

第二首詩寫新社會改天換地的壯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美景,情緒熱烈、語調高亢,與第一首感情抑鬱、語義哽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詩人的思緒陡然由天上轉回人間,描繪出一幅意氣風發的畫面:春風蕩漾,楊柳輕拂,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當家作主的六億中國人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聰明才智和滿腔熱情,個個像古代聖賢堯舜一樣奮發有為。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自然景物變得通人心、隨人意,整個中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氣象,山水煥發青春,大地日新月異。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五嶺,泛指山脈;三河,泛指河流,代表了整個中國。「銀鋤落」,寫農民在山上勞動,「鐵臂搖」寫農民在大力興修水利。作者寫「送瘟神」,並沒有寫打針、吃藥以及消滅血吸蟲的過程,而是將其放到全國人民改天換地的偉大實踐中去,從而使詩作具有更廣博的時代意義。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試問瘟神,你要到哪裡去呢?人們已焚化紙船,點燃蠟燭來送走瘟神。這首詞以「送瘟神」為題,卻不見瘟神的影子,只是在最後一句才點出它的去向。這句話與「華佗無奈小蟲何」遙相呼應,表達了對瘟神的蔑視和嘲笑,表現了勝利者的自豪和喜悅。

《七律二首·送瘟神》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舊社會的黑暗與罪惡,熱情歌頌了新社會的優越與輝煌。既有現實,又有理想;既有神話,又有科學。兩首詩渾然一體,以其高瞻遠矚的愛民思想和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給讀者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無窮力量。 

相關焦點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主要內容】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在中國傳統社會,絕大多數古代詩人都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繫在一起,讚美秋天的詩人廖若晨星。而毛澤東筆下的秋天,充滿生機與活力,絕無哀婉與悲情。僅《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兩首作品所體現的偉大情懷,就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詠雪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詠雪情懷  【主要內容】  一、雪裡行軍情更迫  二、倚天抽劍截崑崙>  三、雄視千古詠雪詞  四、飛雪迎春叢中笑  【講座全文】  毛澤東一生鍾情漫天飛雪,毛澤東詩詞中,有多首詠雪之作。
  • 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原標題: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汪建新簡介: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05年8月至今,致力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2017年11月,在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
  • 閎中肆外 國爾忘家——毛澤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簡介: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毛澤東詩詞研究專家。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集中展示其毛澤東詩詞的研究成果。
  • 汪建新: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徵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副院長 【講座主題】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徵 【主要內容】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在締造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毛澤東創作了氣吞山河的宏偉史詩。 毛澤東自幼酷愛詩詞,一生都在進行詩詞的研究和創作。但有三個歷史階段,他的詩詞作品相對集中一些,創作熱情更加高漲一些。這三個時期分別是井岡山鬥爭和中央蘇區時期,長徵時期,五十年代末大躍進至文革之前的歷史時期。
  • 汪建新:感悟毛澤東修改詩詞的藝術和境界
    2017年11月8日,人民網在專家專欄開設了《汪建新專欄》,為我提供了和網友進行交流的平臺,也使我的毛澤東詩詞研究心得能夠集中展示。轉眼就是一年時間,首先要感謝人民網和廣大網友對我的支持與厚愛。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也是一位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毛澤東以如椽之筆,寫下了縱橫捭闔、氣勢非凡的不朽華章,是中國詩壇上的一座藝術高峰。
  • 汪建新: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偉人家風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副院長 【講座主題】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偉人家風 【主要內容】 一 毛澤東的家風,體現在他與父母、與妻子、與子女等各種關係上,體現他在處理公與私、家與國、嚴與愛、親與疏等各種問題上,體現在他的談話、書信、題詞、詩詞等各種材料上,內容博大精深。全面了解毛澤東的家風,有助於深入理解毛澤東的人生風景和心路歷程。 我側重分析毛澤東和家風有關的詩詞作品,來感悟和解讀毛澤東的偉人家風。
  • 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智慧
    要想了解中國人民的真實面目和精神,在所研讀的經典著作中,是不能不列入毛澤東詩詞的。 作為詩詞中的瑰寶,毛澤東詩詞蘊含著他對於前人詩詞歌賦的理解,蘊含著他為古典詩詞注入的新鮮血液,蘊含著中國智慧。毛澤東將意境運用得如此鮮明豐滿而又新穎獨特,真可謂達到了「詞以境界為最上」的效果。 毛澤東在充分汲取中國古典詩詞養分的同時,又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詩詞創作風格,這與毛澤東詩詞是在他所領導的革命鬥爭之中孕育而生有直接的關係。毛澤東很喜歡秋天,因此在他的詩詞中,秋天常被賦予新的意象。
  • 汪建新:戰地黃花分外香
    著有《破譯廣告》、《問鼎名牌》、《品讀歷史深處的女人》、《毛澤東詩傳》等專著,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譯著有《戰略管理》、《面向未來的管理————組織行為與過程》。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本期講壇邀請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副院長、著名學者汪建新以毛澤東詩詞為切入點,講述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的戰鬥故事和革命精神。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搖籃,是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後創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挺進井岡山。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徵精神
    毛澤東的長徵詩詞藝術地描繪了紅軍長徵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 毛澤東在長徵時期一共創作了六首詩詞,分別是《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徵》《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 毛澤東詩詞中的秋-中新網
    作者:徐廷華   「悲秋」歷來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傳統主題。在詩句中每一觸及節令之秋,詩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隱喻人生之秋,透著一種蒼涼之感。唐代劉禹錫獨闢蹊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開闢了昂揚向上的新意境。今人寫秋景,繼承了他的這種曠達情懷。尤其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寫秋景可謂氣勢磅礴,胸襟開闊,意象萬千。
  • 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八月秋高風怒號」「白雲千載空悠悠」「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梅無雪不精神」。古典詩詞對氣象景觀的描繪異彩紛呈,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認知、生活體驗和情感態度。毛澤東詩詞涉及風、雲、雨、雪等意象的句子也不勝枚舉,這些意象既是自然物象的表現,又是時代風雲的象徵,體現了毛澤東對人生的細緻體悟,對時勢的敏銳洞察,對社會的深刻把握,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些詩句或直抒胸臆,或深沉含蓄,或讚賞有加,或極力貶抑,生動形象地抒發了毛澤東的政治理念、奮鬥精神和英雄情懷。
  • 毛澤東詩詞中的鳥獸魚蟲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鳥獸魚蟲   毛澤東詩詞頻繁運用動物形象,有飛禽、走獸、魚鱉、昆蟲,還有神話動物但在「忽報人間曾伏虎」「獨有英雄驅虎豹」中,「虎」指十惡不赦的反動勢力,即毛澤東所藐視的「紙老虎」。   毛澤東詩詞縱橫捭闔、氣勢恢宏,這得益於莊子對他的深刻影響。莊子是浪漫主義的鼻祖,以寓言講哲學,李白《大鵬賦》稱讚他「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
  • 江山如此多嬌:從毛澤東詩詞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高度濃縮和藝術載體,通過分析毛澤東詩詞來解讀毛澤東的初心,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從「學不成名誓不還」到「糞土當年萬戶侯」 ——從一介書生變成指點江山的熱血青年   這是歷史的維度。初心是動態概念,有一個不斷萌發和形成的歷史過程。毛澤東曾說:「我小的時候也沒有多大的志願和抱負,也沒有想幹出多麼大的事業來。」
  • 萬類霜天競自由——談毛澤東詩詞中的秋意象
    著有《破譯廣告》《問鼎名牌》《品讀歷史深處的女人》《毛澤東詩傳》等專著,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譯著有《戰略管理》《面向未來的管理---組織行為與過程》等。 ■悲秋情結是古典詩詞吟詠秋景的主基調,讚美秋天的詩人與詩句寥若晨星。詩人毛澤東打破肅殺哀婉的文人悲秋傳統,高揚古典詩詞中微弱孤寂的贊秋情愫,展現了遼闊豪邁的藝術境界。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嶺峰巒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位詩人像毛澤東那樣熟悉山、喜愛山、讚美山,具有如此濃鬱的大山情結。山在毛澤東詩詞中幾乎無處不在,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虛的、實的、有名的、無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詠對象,也是靈感源泉。在毛澤東的感性世界和審美視野中,山總是千姿百態、神採飛揚,或瑰偉雄奇,或突兀險峻,或蒼翠迤邐,蘊涵著壯闊的時代風雲、奇絕的自然風貌和鮮明的社會情態。山,錘鍊了他的鋼鐵意志和堅韌性格,記錄了他的奮鬥足跡和心路歷程,凝練了他的宏偉志向和博大胸襟,寄寓了他的感悟遐思和閒情雅趣。
  • 為有犧牲多壯志——毛澤東輓聯慰忠魂
    《毛澤東詩傳》 汪建新 著 但是,每當毛澤東遇到戰友犧牲,總是難以抑制內心的悲痛。這裡特輯錄詩人毛澤東為戰友寫的幾副輓聯,藉此來感悟詩人毛澤東的戰友情懷。這些文字情真意切,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革命戰友的倚重、讚賞、信任和追思。 第一副輓聯是為紅四軍參謀長王爾琢寫的。 王爾琢,1903年生,湖南省石門縣人。1928年4月,朱毛會師後,王爾琢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參謀長兼第二十八團團長。
  • 毛澤東詩詞中的花草樹木
    可用這句話來審視詩詞中的植物意象,顯然是大謬不然。中國古典詩詞中出現的植物數不勝數,詩人們喜歡用情態各異的花草樹木形象,來表達不同的志向和理趣,抒發不同的心境和情懷。「桃花依舊笑春風」讓有情人體驗到浪漫的甜蜜;「天涯何處無芳草」使失戀者瞬間變得灑脫;「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映襯出傲然挺立的剛毅和堅強。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
    江者,水也。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全詞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悠悠流水,不舍晝夜,流出了歲月,流出了人文歷史。在激昂的詞句中,展現出青年毛澤東凌雲壯志、磅礴氣概和遠大抱負;洋溢著青年毛澤東特有的精神風採。   這首詞最早見之於蕭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一書,後經毛澤東親自審定,正式發表於1957年創刊的《詩刊》上。這是毛澤東最早借吟詠江水直抒胸襟的一首詩詞。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1956年12月4日,在致黃炎培的信中,毛澤東抄錄了《水調歌頭·遊泳》,「以答先生歷次贈詩的雅意」。1961年毛澤東將《虞美人·枕上》書贈給衛士張仙朋時說:「這個由你保存。」1962年2月,毛澤東把《卜算子·詠梅》抄贈劉思齊作為新婚賀禮。 毛澤東的詩詞手跡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心境狀態下書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