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江河湖海
毛澤東出生於山水相依的韶山沖,就連他的名字都充滿著水的潤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毛澤東是仁者,也是智者。毛澤東迷戀山嶺峰巒,也鍾情江河湖海。水賦予他躍動的靈感和才思、澎湃的激情和鬥志、敏銳的詩情和智慧。對毛澤東而言,水是歷史館,水是風物誌;水是思想庫,水是教科書;水是比武臺,水是運動場,包含了深邃的人生感悟、悠長的歷史積澱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毛澤東吟詠的江河湖海氣韻生動,或湍急、或流深、或洶湧、或壯闊,要麼紀實敘事,要麼寫景抒情,要麼明志喻理。這些作品氣勢恢宏,想像豐富,思想深刻,意境高遠。
觀滄海:子曰逝者如斯夫
《論語·子罕》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李白有「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的感觸,蘇軾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辛棄疾有「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的長嘆。毛澤東在體察流水中研讀歷史、體驗歷史、創造歷史。他將孔子哲語直接入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痛恨血吸蟲病長期肆虐,「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他回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他重上井岡山,「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這是對錦繡河山的讚美,也是對歲月悠悠的詠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毛澤東在江河湖海中回溯歷史長河,把握時代潮流,成就千秋偉業。
在《祭黃帝文》中,毛澤東以「胄衍祀綿,嶽峨河浩」頌揚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綿延不絕,中華大地五嶽巍峨,長江黃河奔騰浩蕩。毛澤東在橘子洲頭獨立寒秋,凝視「湘江北去」,思索「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天問。他在「茫茫九派流中國」的武漢長江邊,化解大革命失敗後「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的蒼涼心境。「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贛江風雪迷漫處」「贛水那邊紅一角」「贛水蒼茫閩山碧」,毛澤東在贛南閩西的廣大農村地區「喚起工農千百萬」,點燃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他用兵如神,創造「紅軍不怕遠徵難」的人間奇蹟。面對「千裡冰封」「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靜穆黃河,他不斷集聚中華民族在沉默中爆發的磅礴力量。他決勝千裡,指揮「百萬雄師過大江」「宜將剩勇追窮寇」,取得人民戰爭「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輝煌戰果。「飲茶粵海未能忘」「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毛澤東進京「趕考」,運籌帷幄,親手締造新中國。毛澤東佇立「一片汪洋都不見」的北戴河沙灘,「往事越千年」,感懷「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歷史雲煙。毛澤東俯瞰汨羅江,嘆惋愛國詩人屈原「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裡濤」的千古遺恨,同情青年才俊賈誼「高節終竟受疑猜」「空白汨羅步塵埃」的人生悲劇。他登上「一山飛峙大江邊」的廬山,「冷眼向洋看世界」。他環顧「小小寰球」,縱覽「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的世界潮流。
抒情懷:我自欲為江海客
《賀新郎·別友》一詞中,「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一句,曾有一件手跡寫為「我自欲為江海客,再不為暱暱兒女語」。謝靈運《自敘》詩:「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蘇軾《送曹輔赴閩漕》詩:「我亦江海人,市朝非所安。」毛澤東以江海客自喻,水情思纏綿,水情趣盎然,水情感難忘。「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用心潮翻滾表達思念愛妻之深切。「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社會動蕩不足為慮,人世紛擾總能化解,顯示出胸有成竹的自信與從容。「五嶺逶迤騰細浪」「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分明是在寫山形,落筆卻成了詠水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深受水文化滋養的毛澤東,有大江奔騰的性格,有大海浩瀚的胸襟,有狂濤巨瀾的激越。
毛澤東在《講堂錄》中寫道:「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崑崙,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他自幼就不滿於「只喝井裡水,永遠養不長」的閉塞,「獨坐池塘如虎踞」,渴求個性自由。他通過觀察、鑑賞、領略水的柔性、神奇與曼妙,不斷豐富自己的視野、閱歷和涵養。他驚羨「洞庭湘水漲連天」的磅礴,欣賞「漫江碧透」的清澈,推崇「寥廓江天萬裡霜」的曠達,迷戀「風起綠洲吹浪去」的野趣,沉醉「浪下三吳起白煙」的浩渺,嚮往「熱風吹雨灑江天」的生機,憧憬「江草江花處處鮮」的繁榮。在觀賞錢塘潮時,毛澤東從「千裡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的奇觀中,聯想起「鐵馬從容殺敵回」的雄師勁旅,令人拍案叫絕。
展宏圖:地動三河鐵臂搖
《老子》講:「上善若水。」古往今來,江河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福祉,但也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毛澤東深諳治水與興國安邦的關係,早在1934年1月,他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一文中明確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著名論斷。毛澤東詩詞涉及改造自然的詩句,其具體內容都落在治水上。比如,血吸蟲病致使「綠水青山枉自多」「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人們「送瘟神」的舉措之一就是開挖新渠,填平淤塞舊溝,徹底改善水源環境。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央機關從陝西省吳堡縣川口渡口東渡黃河,面對洶湧波濤,他一字一板地說:「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為了使黃河安瀾,對黃河心存敬畏的毛澤東始終致力於「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品讀《念奴嬌·崑崙》時,人們大多驚嘆於「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的神奇想像和「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宏大抱負,卻時常忽視了「夏日消融,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的現實關切,而這恰恰是激起毛澤東意欲重整河山的直接誘因。
新中國誕生伊始,毛澤東就把治理長江等大江大河納入議事日程。他曾多次實地考察長江水情,並親自參與三峽工程的規劃、設計與論證。1956年,毛澤東暢遊長江時,對「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表示欣慰之餘,提出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2003年,三峽工程首批機組正式併網發電!
強體魄:會當水擊三千裡
毛澤東自幼便在韶山的南岸塘中遊水嬉戲,遊泳成了他一生的業餘愛好。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在長沙求學時,他常下湘江遊泳。他還貼出《遊泳啟事》:「鐵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淺合度兮,生命無妨。凡我同志兮,攜我同行。晚餐之後兮,遊泳一場。」《沁園春·長沙》「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是毛澤東酷愛遊泳的生動寫照。他後來回憶說:「當時我寫的詩有兩句還記得:『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
1954年盛夏,毛澤東直面「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毅然下海迎潮搏浪,吟成《浪淘沙·北戴河》。1955年6月20日,儘管雨季水漲、江水混濁,他依然到湘江遊泳,體驗「春江浩蕩暫徘徊」的喜悅。1956年5月底、6月初,毛澤東暢遊長江,抒發「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暢快與愜意。1961年9月,毛澤東邀到訪的蒙哥馬利遊覽長江,觀看他在長江遊泳,並為他手書《水調歌頭·遊泳》。1956至1966年間,他一共18次暢遊長江。
1957年7月,毛澤東在青島期間先後5次下海遊泳。1957年9月11日,毛澤東觀看「錢塘秋濤」後,在錢塘江遊泳。1958年1月南寧會議期間,他到邕江冬泳。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在廬山電站大壩的將軍河遊泳。1960年初,毛澤東會見尼泊爾首相柯臘拉伊,說想去遊恆河。1960年6月,毛澤東對老友斯諾說,期盼去密西西比河遊泳。1974年底在長沙,81歲的毛澤東還5次到遊泳館遊泳。這是他與水最後的親近與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