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大運河是杭州人的「母親河」,也是杭州的一張金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提出:「把運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時代特徵、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近年來,杭州秉持「還河於民」的理念,深化大運河保護管理,推動大運河活化利用,把大運河真正打造成為「人民的運河」。
疾風知勁草,砥礪鑑初心。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牢記總書記囑託,錨定一流,接續奮鬥,全力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樣板,繡出水藍岸綠的大運河杭州「緞」,守護好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當好歷史文化遺產的「薪火傳人」,譜寫運河開發利用的「精彩範式」,讓千年文脈「流動」起來,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大運河的獨特魅力。
近日,《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通過了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條例》是國內第一部關於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省級地方性立法。
其實,積極推進運河法治化進程,杭州是全國最早進行探索並積極踐行的城市——2010年,杭州率先開展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法調研,並完成了立法調研報告;2017年,杭州出臺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成為大運河沿線27個遺產城市中率先頒布保護條例的城市。
「杭州《條例》的出臺,為更有效開展運河遺產保護提供法律保障,開啟了杭州運河保護管理的新篇章。」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主任胡紅文說。近年來,杭州認真貫徹執行《保護條例》,持續深化大運河保護,積極推進大運河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成功打造大運河綜合保護管理的「杭州模式」,成為沿線城市取經學習的「樣板」。
有法可依 激發大運河傳承保護新動能
法治建設是大運河世界遺產精細化保護的堅強基石,基於運河遺產要素保護的實際,制定地方性專項法規,既是大運河遺產保護制度性安排的內在要求,也是履行《世界遺產公約》義務的莊嚴承諾。
近年來,杭州不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
2015年,杭州市啟動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明確了杭州運河110公裡11個遺產點段「分類分段分級保護管理」,實現與國土空間、水利建設、城鄉規劃等各類規劃的有效銜接,已成為實施杭州市大運河保護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據;在廣泛調研基礎上,《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2017年5月1日正式實施,成為大運河沿線27個遺產城市中第一部運河遺產保護地方性法規。
《條例》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運河相關管理職責,建立市區分級負責、部門協同統籌新機制,明確「事前評估、事中監測、事後督查」保護新要求,從根本上確保運河遺產保護工作找得到門、問得到人、辦得了事。
「作為全國首部運河保護地方性法規,《保護條例》秉承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統籌協調、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釐清了各方工作職責,為更有效開展運河遺產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胡紅文說。
有法必依 將法治建設貫穿精細化保護的始終
依照《條例》規定,杭州成立大運河遺產保護機構——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專門負責大運河遺產的日常保護、監測、研究和展示等工作。在今年的機構改革中,又增設大運河文化保護利用傳承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職責;同時,作為立法部門,杭州市人大開展了多輪《條例》立法「回頭看」工作,細心梳理實際問題,用心聆聽各方建議,不斷充實提高《條例》在落地執行過程中的適用性和操作性。
「我們將法治建設貫穿在精細化保護的全過程中。」胡紅文說。
為此,杭州出臺《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價實施辦法》,通過前置聯審聯批,同步提升涉建項目管控力度和審批服務效率;同時,首創大運河遺產保護標準化管理,率先頒布《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工作規範》《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要素分類、代碼與圖式》等地方標準,為運河遺產城市、部門、行業提供技術支持;制定《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評估體系》,發布《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評估白皮書》,建立遺產定期巡查通報機制,完善河長聯席會議制度……時刻築牢遺產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雙底線。
杭州在大運河世界遺產的立法保護地方實踐,為出臺的《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獲得國家文物局及省文物局的高度認可,杭州被列為浙江省大運河遺產地綜合保護試點市。(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