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詩】馬戴的悵望:「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此人被贊為晚唐的王維,一首《落日悵望》,獲得幾朝評家點讚!「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紀曉嵐贊他晚唐詩人中骨格最高!
[原文]
孤雲與歸鳥,千裡片時間。念我一何滯,辭家久未還。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唐 馬戴《落日悵望》)
[註解]
孤云:單獨漂浮的雲片。唐李白《獨坐敬亭山》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其後,亦有詩人將貧寒或客居的人的也稱孤雲。《文選·陶潛<詠貧士>》:「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 李善 註:「孤雲,喻貧士也。」
片時間:「片」即片刻,片字是「時」字的修飾語。「片時間」,就是頃刻間。
念:《說文》:「念,常思也。」比如,惦念、懷念等,本處為「回想」。
何:此處為副詞,意為「多麼」。魏晉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詩:「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又如,「何其壯哉!」
滯:滯留,淹留。這裡指的是詩人久居他鄉,而功名難成,空耗時光。《南史》有「滯羽」一詞,以喻陷於困境不能施展才能的人。這正是詩人當前處境的真實寫照。
微陽:微,指日光微弱,此處指斜陽。唐李頻《陝州題河上亭》詩:「秋色和遠雨,暮色帶微陽。」唐李商隱《燕臺》詩之一:「醉起微陽若初曙,映簾夢斷聞殘語。」皆此意。
喬木:樹千高大、主幹與分枝有明顯區別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楊、白樺等樹皆是。
驚:《說文》:「驚,馬駭也。」後引申為害怕,或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此處指因面容改變而吃驚。
平惜:往昔,往常。清吳偉業《東萊行》詩云:「司空平昔躭佳句,千首詩成罷官去。」
顏:面色,容顏。
[譯文]
天邊的孤雲與林間的歸與鳥兒,移動神速,頃刻間已是消失無形。回想起離家已久,滯留異鄉,卻一事無成,只能空自悲嘆。斜陽餘暉灑落高大樹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燒。身在水邊,卻不敢俯看自己的倒影,因為害怕容顏已老,徒增傷懷。
[辨析]
馬戴,字虞臣,晚唐時期著名詩人。《唐才子傳》說他是華州(今陝西華縣)人,並云:「早耽幽趣,既鄉裡當名山,秦兒一望……結茅堂玉女洗頭盆下,軒窗甚僻。」意思是結茅屋於玉女峰下。說的是馬戴早年屢試落第,困於場屋垂30年,一直不得志。直至武宗會昌四年(844年),馬戴才與項斯、趙嘏同榜登第。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為太原幕府掌書記,以直言獲罪,貶為龍陽(今湖南省漢壽)尉,後得赦還京。懿宗鹹通末,佐大同軍幕。鹹通七年(867年)擢國子太常博士。
馬戴工詩屬文,其詩凝練秀朗,含思蘊藉,饒有韻致,無晚唐纖靡僻澀之習。尤以五律見長,深得五言律之三昧。善於抒寫羈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蘊藉深婉,秀朗自然。前人很推崇他的律詩,宋嚴羽《滄浪詩話》、明楊慎《升庵詩話》、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等,鹹推馬戴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明末清初的葉矯然在《龍性堂詩話 續集》中指稱「晚唐之馬戴,盛唐之摩詰也」。
《落日悵望》就是馬戴客居京師求職不第的落寞之作。題為「悵望」,為遊子懷鄉之作。在詩中,詩人抓住了秋天日落這一剎那的景物特點,寫出了自己微妙複雜的思想活動。
先「悵望」雲去鳥飛之景,觸動鄉愁旅恨;再「悵望」夕陽餘暉之景,加重鄉愁,進而觸發內心深處年華老去的感傷。這首詩有景有情,景與情高度統一,融合為一體。語言明白如話,概括力強。
沈德潛《唐詩別裁》評《落日悵望》時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雲軒鶴立雞群矣。」《瀛奎律髓》則說:「『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為一實一虛,似體貼句。今考戴集,乃不然,只如此十字自好。」
清朝才子紀昀在評價馬戴的這首計時說:「起得超脫,接得渾勁,五六亦佳句。晚唐詩人馬戴骨格最高,不但世所稱『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也,此詩亦略見一斑。」
《 詩境淺說 》評道:「孤雲與歸鳥,千裡片時閒」,此其晚眺之起句也。其三四云:「念我何曾滯,辭家久未還」,筆勢超拔,在晚唐詩中,可稱傑作。詩有作意,而能以氣運之,律詩之枕中秘也。
詩中的「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了秋日傍晚的蕭瑟與清冷,寄託著作者的傷感之情。「燒」字的使用,是靜中有動;「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