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困於窮,冀以小康。隨著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美麗畫卷在中國大地徐徐展開,幸福殷實的小康夢想正在變得越來越真實可感。
決戰脫貧,是一部時代史詩。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成績令人欣喜。
英德市九龍鎮河頭村全貌改造後
2020年,是碧桂園成立28周年。也是其衝破疫情陰霾、參與國家扶貧攻堅戰略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年。截至2020年12月,碧桂園結對幫扶的9省14縣已全部實現脫貧。碧桂園集團及其創始人楊國強共為全社會扶貧公益事業累計捐款超過87億元,脫貧超49萬人次。
在長期的扶貧探索中,碧桂園集團逐漸形成了涵蓋黨建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和其他因地制宜扶貧舉措的「4+X」扶貧模式,形成了一套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精準扶貧長效機制,成為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創新扶貧攻堅行動、取得決戰勝利的企業範本。
碧桂園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這樣描繪他夢想中的碧桂園,「這裡是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公司,這裡是社會效益、公司效益、員工效益三豐收的公司,這裡是被社會高度認可及讚譽的公司,這裡是為人類進步而不懈努力的公司」。
堅守扶貧初心 積澱扶貧攻堅的底氣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房地產行業龍頭,碧桂園長期以「建設老百姓買得起的好房子」為己任,圍繞地產主業不斷挖掘新市場新動能,以高科技賦能,實現房地產、農業、機器人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發展格局,致力於成為「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
根據企業公告,今年前11個月,碧桂園累計權益銷售額達5578.4億元,同比增長3.33%。2020年8月10日,《財富》世界500強發布,碧桂園最新排名升至147位,業績的穩健增長,積澱了扶貧攻堅的底氣。
把生意做成生活的意義,是碧桂園強者恆強的動力和底層邏輯。基於這樣的企業文化基因,碧桂園自成立之日起,一邊以產業報國為信念,不斷實現經濟效益的穩健提升;一邊長期堅持公益實踐,積極配合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履行社會責任。
作為從田野裡走出來的民營企業家,楊國強坦陳,「我也窮過,知道貧困是怎麼一回事。響應國家號召、精準幫扶貧困縣、貧困戶,為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作更多工作,是碧桂園的責任。」在一次扶貧濟困日活動座談會上,楊國強這樣表態。
碧桂園積極投身扶貧公益事業23載。憑藉業績持續穩健發展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被惠譽、標普、穆迪等機構持續看好。秉持「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碧桂園堅持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駕齊驅,兼顧社會責任,將扶貧攻堅作為主業之一,成為民營企業創新扶貧實踐、成績卓著的範本。
英德市浛洸鎮魚咀村民宿改造後
扶貧攻堅實踐:
探索推進「4+X」扶貧模式
今年的國家扶貧日是第7個扶貧日、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同時正值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
在長期扶貧實踐中,碧桂園明確「做黨和政府扶貧工作的有益補充」的定位,堅持精準方略,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探索出「4+X」扶貧模式。「4」是指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集團統一部署的規定動作,「X」是指結合幫扶地區實際拓展的自選動作。
連樟村碧鄉·鄉村振興學習實踐中心
在黨建扶貧實踐中,截至目前,碧桂園已成立14個一線扶貧黨支部,聘用140 名老村長,協助扶貧工作人員開展入戶、調研、宣講和慰問幫扶6.1萬人次;對口1400戶深度貧困戶,實現33.7萬貧困縣群眾思想教育全覆蓋。
產業是脫貧之本,也是致富的基石。碧桂園通過產業扶貧的模式探索,幫助多個貧困縣、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深度攻克了貧困難題。截至2019年統計,共有12個縣落地近2000畝苗木農場,帶動超15000名貧困戶增收;扶持10000多名返鄉紮根創業青年,間接帶動近4000名貧困戶增收;開發首批8地扶貧遊路線,組織超5000人次參加扶貧遊活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碧桂園聚焦教育扶貧,大力開展助學捐款、家教幫扶等,讓貧困學子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碧桂園自成立以來,楊國強家族相繼創辦國華紀念中學、國良職業培訓學校和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這是三所分別面向高中生、退伍軍人和大學生的純慈善全免費學校,設立總額5億元的各類獎助學金,幫助11萬名寒門學子逆轉人生。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為了更加精準幫扶貧困人口,提升工作技能,增加就業機會,碧桂園還有針對性地提供了多起就業培訓班、招聘會等活動,全力扶持貧困勞動力就業。自2012年起,就業扶貧共培訓了93093人,實現就業50426人。其中,9省14縣共開展了680期培訓班,開展就業招聘會137場,共有37500人參加培訓,其中貧困戶參加培訓人數14420人,共有20430人實現上崗就業,其中貧困戶就業人數9246人,保守估計覆蓋貧困戶32361人。
「X」作為自選動作,碧桂園針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地理、生態、人文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推進健康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自選動作。比如通過開展健康扶貧,共捐贈1億元支持國家「光明扶貧行動·白內障復明」項目,在幫扶縣免費為患白內障的貧困戶提供治療;與1100餘家貧困地區定點醫院籤約,截至2020年8月底,該項目已完成22省1460多家定點醫院集中簽約工作。
碧桂園還推進「4+X」扶貧模式多管齊下精準幫扶深度貧困戶。住在湖南平江縣泊頭村的葉樹仁在2016年母親確診腎癌那年回到家鄉,2017年老父親又被確診為肺癌,他既要贍養年老多病的父母,還撫養兩個兒子,生活十分困難。碧桂園平江扶貧小組在入戶調研過程中了解到葉樹仁的情況,讓葉樹仁到泊頭村苗木基地進行分產到戶,並且在他家裡開展庭院經濟,免費提供了1450棵苗木給他們;針對他父母的情況,通過健康扶貧捐助了2萬元,支付兩位老人住院期間除能夠報銷之外的其他個人負擔費用;教育扶貧方面,將他的兩個小孩列入資助對象,提供助學金1000元和2000元,扶貧小組團隊成員也不定期去幫助家裡兩學生輔導功課,並送去書籍。
創新扶貧機制:
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
多年來,碧桂園將企業的創新文化應用於長期扶貧實踐,在探索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為社會力量、特別是民營企業直接參與扶貧提供具體樣本。
在碧桂園看來,要想徹底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僅靠「輸血」扶貧、不觸及貧困根源,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碧桂園通過創新可造血的扶貧方式,將扶貧著力點放在「造血」上,緊緊圍繞「人」這個關鍵因素,開展「3個3」工作。
英德市九龍鎮河頭村民宿
通過實施三個尋找計劃,找到一批返鄉紮根創業青年、老村長和深度貧困戶,聚焦村支書、返鄉紮根創業青年、鄉賢三類人群,實現三個「一萬」目標,即幫助1萬名貧困大中專學生找工作、扶持1萬名返鄉青年紮根農村創業、資助1萬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歷經扶志扶智扶技扶業,激發造血活力,孕育涵養新時代鄉村人才大軍,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碧桂園還致力於打造可複製的扶貧模式,把公司化的規範管理引入扶貧工作,打造制度化的扶貧工作模式,推廣扶貧經驗。通過建檔立卡貧困戶資料庫、產業項目資源庫、就業崗位資源庫、專家智庫,為脫貧攻堅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實施「五個一」規範將「4+X」扶貧模式標準化,為有志於扶貧事業的企業、社會組織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現成方案,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精準扶貧的事業中來。
英德市浛洸鎮魚咀村咖啡吧改造後
碧桂園還積極構建可持續的扶貧機制。按照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要求,今年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未來還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碧桂園除了積極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同時還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戰略。
碧桂園設立了國強公益基金會,目前,國強公益基金會及碧桂園集團累計實際捐贈超過67億元,其中扶貧資金32億元、教育捐贈25億元。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超70個成員發起「社會扶貧共同體」,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碧桂園將扶貧上升為集團主業之一,主動宣布結對幫扶甘肅東鄉、江西興國、陝西寧陝等9省區14個縣,並派出專職扶貧幹部常駐扶貧點。數百位扶貧幹部脫產奔赴山鄉,全身心投入到全國結對幫扶工作,抓黨建、興產業、促教育、扶就業。
2020年,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碧桂園主動支持結對幫扶甘肅東鄉縣、四川昭覺縣、廣西大化縣、新疆伽師縣4個國家掛牌督戰縣共涉及91個貧困村,為最後的攻堅衝刺出力。
在楊國強看來,國家提出2020年全面脫貧目標,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碧桂園得益於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機遇,獲得快速發展,並有機會做更多的事、幫更多的人。「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讓碧桂園能夠有機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過往28年來,房地產行業享受了中國城鎮化的巨大紅利,碧桂園也從順德一家鄉鎮企業成長為行業龍頭。截至2020年6月底,碧桂園業務遍布中國內地31個省份1235個縣/鎮區,是行業內布局最廣泛的房企之一,已擁有超過450萬戶業主。「我們出生在這裡,祖國養育了我們,我希望社會可以因我們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楊國強表示。
龐麗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