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大聖、二郎神、哪吒、太上老君……燈影前的白幕布上,五顏六色的人物像活了一樣,齊天大聖一個筋鬥,金箍棒一棒打過去,任是三太子哪吒也慌忙轉身逃走……那唱段、那念白,京劇的味道十足,聽了多少遍也不厭倦;那筋頭、那轉身,迅速敏捷、活靈活現,直看得場下觀眾挪不開眼。
十一歲的夏良愛,悄悄把小板凳讓給坐在地上的小夥伴,偷偷繞開一側的黑色幕布,看著幕後手執皮影的夏良濱。身體端正、指頭靈活,幾乎一個指頭操縱一個角色,一邊口中唱著,一邊手上不停,夏良愛的眼睛立刻被這個身影吸引住了……
三根竹、一塊皮,
黑家溝皮影戲聞名遐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黃墩鎮黑家溝人夏良愛的記憶裡,是皮影戲最紅火的年代。
有據可考的皮影戲始於唐代中晚期,至宋代與說唱藝術結合,盛行於宮廷市井。清末民初,在全國盛行。其中,東路皮影主要盛行於河北、山東等地。現存於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黑家溝村的皮影戲,是1895年左右皮影藝人夏良濱從莒南縣澇坡鄉夏家溝村夏氏傳承而來,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夏良愛出生於1951年,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每年正月裡看皮影戲。正月裡,農家閒,皮影戲從大年初二演到正月底,等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就要去田裡鬧春牛、備春播了,要想再看皮影戲,就得等到來年了。
黑家溝幾乎全是姓夏的村民,和莒南縣的夏家溝是一家,「皮影戲是夏家祖傳,在當時是不傳外姓人的。」夏良濱回到黑家溝,又教了同姓的夏良還、夏召彩、夏召森。夏良愛說,後來本村的王安堂也加入到演出隊伍中,一個京胡伴奏,一個負責鑼鼓、大小鈸,三個人連演帶唱,每到正月,這五個人組成的演出團,在黃墩附近的各村演出。
演出皮影戲時,用一塊方正的細紗布作為演出幕布,紗幕用魚油打磨,挺括透亮,內有燈具照明,將皮影投到幕布上。一人挑著皮影操縱,一人演唱,一人打擊鑼鼓,二人拉弦。每個皮影人物用三根竹籤操縱,與操縱木偶戲類似。
黃墩鎮黑家溝的皮影戲,以京胡、二胡為主要樂器,鑼鼓、木魚為打擊樂,唱腔韻白基本與京戲相近,又不純粹是京戲,有京劇裡的西皮、二黃、流水,又摻雜日照當地方言,吸收了地方戲柳琴、周姑調的平實委婉,韻白糅和了當地口頭語言並上韻,集相聲、口技於一身。
皮影藝人基本都是一邊務農,一邊從事皮影表演。日照現存的皮影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東遊記》,另一類是《西遊記》。《東遊記》即八仙過海的故事,《西遊記》即唐僧西天取經降妖伏魔的故事。
「那個時候看不到電影,也沒有電視機,一演皮影戲,每一場人都滿滿的!」童年時的正月裡,夏良愛每晚都搬著小板凳到村中那塊空地上佔位子,「本村的坐著,後面站著的都是外村的,樹上牆頭上都站著人,那時候屏幕小,後邊的人看不清,也就聽個唱。」「那時都用一個四方鐵盒,盛上花生油,因為花生油燒起來煙不大;再用一根棉花信子點燃了,想亮些就把信子留長些,需要暗點就把信子剪短些。」影影綽綽的幕布前,忽明忽暗的燈影裡,紅火於鄉間夜晚的「故事會」開始了——演得最多的是《西遊記》,蠍子洞、白鼠洞、盤絲洞……聽久了,黑家溝的人都能唱上幾段。
夏良愛清晰地記得,1962年,還屬於臨沂地區的日照縣,選出了黑家溝皮影戲參加全地區的文藝匯演,老一幫的皮影劇團五六個人在夏良濱的帶領下,去臨沂參加匯演。「鄉下人沒坐過汽車,王安堂不敢坐,愣是自己步行了兩天才到臨沂!」那一次,黑家溝皮影戲獲得了臨沂地區匯演二等獎。「我跟著夏良濱、夏良還學皮影戲的時候,還在盛皮影的箱子裡見過那張獎狀,蓋著大紅的公章。」
夏良愛十來歲時,因為喜愛皮影戲,就跟著夏良濱和夏良還這些同輩分、但年齡比他大很多的皮影戲「老一幫」學戲,唱京戲、念白,拉二胡、打大小鈸,甚至如何製作皮影,他都幹得得心應手。
重打鼓、再開鑼,
黃墩皮影戲火熱上演
1966年文革開始後,皮影戲不準演了。夏良濱的皮影就被收進了箱子。1976年夏良濱去世後,皮影一直由其子夏召瑞保存。1978年,黃墩黨委計劃重新搭班子演皮影戲時,那些皮影人物已經粘在了一起,「好容易才揭開,可是已經不能用了。我們就照著老樣子,重新復刻。」夏良愛和另外兩人,加上「老一幫」的其他四人,重組了皮影戲劇團,大隊裡給買了張驢皮,他們對著夏良濱留下的皮影樣子,重新製作起來。
皮影的製作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描圖樣、鏤刻、敷彩、熨平、罩漆、縫接等工序。
「必須得用驢皮,驢皮平整不捲而且透光,牛羔皮都不行。生驢皮要放在大缸裡,用冷水悶了,等到略有腐爛時,用棍子搗,脫去皮上的油脂,然後把驢皮釘在板子上,展得四平,用繩子搓掉毛,把皮子搓得透亮。等晾乾了,再用鐵匠打的斜刃刀刻。」夏良愛對皮影製作工藝摸得透熟。在驢皮上雕刻一般用陰刻,酷似國畫的白描。「要用色精上色才透亮,不能用漆,油彩也不行,燈光射不出去。皮影的各個部位用線縫上,用雞毛翎子穿上,又好使還不易壞。」
皮影除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外,它的工藝和造型極具美學意義,具有剪影的視覺效果。因演出需要,皮影人物造型採用平面化,一般採用側身五分臉或七分臉的平面形象,加上鏤空雕刻,具有中國傳統剪紙的情趣與審美。人物面容神韻形象誇張,用色簡練,在後背光照下,剔透而豔麗,誇張而浪漫。
1979年,整整一個正月,重組的黑家溝皮影劇團,帶著夏良濱「老一幫」皮影戲劇團的全套道具,再現了當年皮影戲的輝煌。「最遠去過陳家溝,還有臺子地、蘆澗、孔家口子、灘井、荊家莊這些村。」一人扛著演皮影戲的架子,一人背著裝皮影的箱子,一人扛著鑼鼓……「累了就幾個人換著扛,那年月到哪兒都是步行,到哪兒演出都是烏壓壓的人!」那年月,演出沒有演出費,「演完了大隊給條煙,回來分分就完了,去演也不是為了錢,就是愛好!」憶起年輕時的光輝歲月,夏良愛笑了起來。
從1979年那個熱鬧的正月以後,在影視等現代傳媒的衝擊下,黃墩皮影戲再次被束之高閣。
2006年,夏良愛和黑家溝六七個會耍皮影戲的村民一起,在嵐山區政府又演了一場,當年,黃墩皮影戲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黃墩皮影戲登上了嵐山區春晚。
2014年,黃墩鎮雙疃村村民莊新樂牽頭成立了黃墩莊戶劇團心樂娛樂團,在嵐山區政府和黃墩鎮政府的支持下,逐漸恢復傳統呂劇劇目,同時著手黃墩皮影戲的復演。2018年,心樂娛樂團在莊新樂和夏良愛的帶領下,重刻《西遊記》皮影人物。由夏良愛唱段記譜記詞,莊新樂恢復了皮影戲《西遊記》的數個劇本,並進行了創新改編。「目前我們可以演《西遊記》的《蠍子洞》《大鬧天宮》等皮影戲。」莊新樂介紹,《東遊記》目前正在準備,先進行皮影製作,再恢復劇本表演。
辛本迎、單連勝、張傳迎、孔善寶,拉墜琴、打鑼鼓、拉二胡的演員們來了;孔慶芬、孔秀蘭、辛本雪,操縱皮影兼演唱的演員們也來了,夏良愛也上手開始整理皮影,每集(五天)一次的演出要開始了。
他們中年齡最大的75歲,最年輕的60歲。熱愛,再次把這些皮影戲愛好者的心連在一起,40年前火遍鄉裡的皮影戲,在他們的童年和青春裡永遠閃耀著無法替代的光芒。現在,他們憑著熱愛,教、學唱段,學鏤刻皮影,練操縱手法,到日照、莒縣、嵐山的幼兒園、小學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孩子們的童年裡,烙下日照傳統文化的烙印。
關注今日晨刊8、9版
來源:黃海晨刊
全媒體記者 謝巖
原標題:《黃墩皮影戲——燈影裡的故事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