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墩皮影戲——燈影裡的故事會

2020-12-21 澎湃新聞

齊天大聖、二郎神、哪吒、太上老君……燈影前的白幕布上,五顏六色的人物像活了一樣,齊天大聖一個筋鬥,金箍棒一棒打過去,任是三太子哪吒也慌忙轉身逃走……那唱段、那念白,京劇的味道十足,聽了多少遍也不厭倦;那筋頭、那轉身,迅速敏捷、活靈活現,直看得場下觀眾挪不開眼。

十一歲的夏良愛,悄悄把小板凳讓給坐在地上的小夥伴,偷偷繞開一側的黑色幕布,看著幕後手執皮影的夏良濱。身體端正、指頭靈活,幾乎一個指頭操縱一個角色,一邊口中唱著,一邊手上不停,夏良愛的眼睛立刻被這個身影吸引住了……

三根竹、一塊皮,

黑家溝皮影戲聞名遐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黃墩鎮黑家溝人夏良愛的記憶裡,是皮影戲最紅火的年代。

有據可考的皮影戲始於唐代中晚期,至宋代與說唱藝術結合,盛行於宮廷市井。清末民初,在全國盛行。其中,東路皮影主要盛行於河北、山東等地。現存於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黑家溝村的皮影戲,是1895年左右皮影藝人夏良濱從莒南縣澇坡鄉夏家溝村夏氏傳承而來,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夏良愛出生於1951年,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每年正月裡看皮影戲。正月裡,農家閒,皮影戲從大年初二演到正月底,等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就要去田裡鬧春牛、備春播了,要想再看皮影戲,就得等到來年了。

黑家溝幾乎全是姓夏的村民,和莒南縣的夏家溝是一家,「皮影戲是夏家祖傳,在當時是不傳外姓人的。」夏良濱回到黑家溝,又教了同姓的夏良還、夏召彩、夏召森。夏良愛說,後來本村的王安堂也加入到演出隊伍中,一個京胡伴奏,一個負責鑼鼓、大小鈸,三個人連演帶唱,每到正月,這五個人組成的演出團,在黃墩附近的各村演出。

演出皮影戲時,用一塊方正的細紗布作為演出幕布,紗幕用魚油打磨,挺括透亮,內有燈具照明,將皮影投到幕布上。一人挑著皮影操縱,一人演唱,一人打擊鑼鼓,二人拉弦。每個皮影人物用三根竹籤操縱,與操縱木偶戲類似。

黃墩鎮黑家溝的皮影戲,以京胡、二胡為主要樂器,鑼鼓、木魚為打擊樂,唱腔韻白基本與京戲相近,又不純粹是京戲,有京劇裡的西皮、二黃、流水,又摻雜日照當地方言,吸收了地方戲柳琴、周姑調的平實委婉,韻白糅和了當地口頭語言並上韻,集相聲、口技於一身。

皮影藝人基本都是一邊務農,一邊從事皮影表演。日照現存的皮影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東遊記》,另一類是《西遊記》。《東遊記》即八仙過海的故事,《西遊記》即唐僧西天取經降妖伏魔的故事。

「那個時候看不到電影,也沒有電視機,一演皮影戲,每一場人都滿滿的!」童年時的正月裡,夏良愛每晚都搬著小板凳到村中那塊空地上佔位子,「本村的坐著,後面站著的都是外村的,樹上牆頭上都站著人,那時候屏幕小,後邊的人看不清,也就聽個唱。」「那時都用一個四方鐵盒,盛上花生油,因為花生油燒起來煙不大;再用一根棉花信子點燃了,想亮些就把信子留長些,需要暗點就把信子剪短些。」影影綽綽的幕布前,忽明忽暗的燈影裡,紅火於鄉間夜晚的「故事會」開始了——演得最多的是《西遊記》,蠍子洞、白鼠洞、盤絲洞……聽久了,黑家溝的人都能唱上幾段。

夏良愛清晰地記得,1962年,還屬於臨沂地區的日照縣,選出了黑家溝皮影戲參加全地區的文藝匯演,老一幫的皮影劇團五六個人在夏良濱的帶領下,去臨沂參加匯演。「鄉下人沒坐過汽車,王安堂不敢坐,愣是自己步行了兩天才到臨沂!」那一次,黑家溝皮影戲獲得了臨沂地區匯演二等獎。「我跟著夏良濱、夏良還學皮影戲的時候,還在盛皮影的箱子裡見過那張獎狀,蓋著大紅的公章。」

夏良愛十來歲時,因為喜愛皮影戲,就跟著夏良濱和夏良還這些同輩分、但年齡比他大很多的皮影戲「老一幫」學戲,唱京戲、念白,拉二胡、打大小鈸,甚至如何製作皮影,他都幹得得心應手。

重打鼓、再開鑼,

黃墩皮影戲火熱上演

1966年文革開始後,皮影戲不準演了。夏良濱的皮影就被收進了箱子。1976年夏良濱去世後,皮影一直由其子夏召瑞保存。1978年,黃墩黨委計劃重新搭班子演皮影戲時,那些皮影人物已經粘在了一起,「好容易才揭開,可是已經不能用了。我們就照著老樣子,重新復刻。」夏良愛和另外兩人,加上「老一幫」的其他四人,重組了皮影戲劇團,大隊裡給買了張驢皮,他們對著夏良濱留下的皮影樣子,重新製作起來。

皮影的製作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描圖樣、鏤刻、敷彩、熨平、罩漆、縫接等工序。

「必須得用驢皮,驢皮平整不捲而且透光,牛羔皮都不行。生驢皮要放在大缸裡,用冷水悶了,等到略有腐爛時,用棍子搗,脫去皮上的油脂,然後把驢皮釘在板子上,展得四平,用繩子搓掉毛,把皮子搓得透亮。等晾乾了,再用鐵匠打的斜刃刀刻。」夏良愛對皮影製作工藝摸得透熟。在驢皮上雕刻一般用陰刻,酷似國畫的白描。「要用色精上色才透亮,不能用漆,油彩也不行,燈光射不出去。皮影的各個部位用線縫上,用雞毛翎子穿上,又好使還不易壞。」

皮影除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外,它的工藝和造型極具美學意義,具有剪影的視覺效果。因演出需要,皮影人物造型採用平面化,一般採用側身五分臉或七分臉的平面形象,加上鏤空雕刻,具有中國傳統剪紙的情趣與審美。人物面容神韻形象誇張,用色簡練,在後背光照下,剔透而豔麗,誇張而浪漫。

1979年,整整一個正月,重組的黑家溝皮影劇團,帶著夏良濱「老一幫」皮影戲劇團的全套道具,再現了當年皮影戲的輝煌。「最遠去過陳家溝,還有臺子地、蘆澗、孔家口子、灘井、荊家莊這些村。」一人扛著演皮影戲的架子,一人背著裝皮影的箱子,一人扛著鑼鼓……「累了就幾個人換著扛,那年月到哪兒都是步行,到哪兒演出都是烏壓壓的人!」那年月,演出沒有演出費,「演完了大隊給條煙,回來分分就完了,去演也不是為了錢,就是愛好!」憶起年輕時的光輝歲月,夏良愛笑了起來。

從1979年那個熱鬧的正月以後,在影視等現代傳媒的衝擊下,黃墩皮影戲再次被束之高閣。

2006年,夏良愛和黑家溝六七個會耍皮影戲的村民一起,在嵐山區政府又演了一場,當年,黃墩皮影戲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黃墩皮影戲登上了嵐山區春晚。

2014年,黃墩鎮雙疃村村民莊新樂牽頭成立了黃墩莊戶劇團心樂娛樂團,在嵐山區政府和黃墩鎮政府的支持下,逐漸恢復傳統呂劇劇目,同時著手黃墩皮影戲的復演。2018年,心樂娛樂團在莊新樂和夏良愛的帶領下,重刻《西遊記》皮影人物。由夏良愛唱段記譜記詞,莊新樂恢復了皮影戲《西遊記》的數個劇本,並進行了創新改編。「目前我們可以演《西遊記》的《蠍子洞》《大鬧天宮》等皮影戲。」莊新樂介紹,《東遊記》目前正在準備,先進行皮影製作,再恢復劇本表演。

辛本迎、單連勝、張傳迎、孔善寶,拉墜琴、打鑼鼓、拉二胡的演員們來了;孔慶芬、孔秀蘭、辛本雪,操縱皮影兼演唱的演員們也來了,夏良愛也上手開始整理皮影,每集(五天)一次的演出要開始了。

他們中年齡最大的75歲,最年輕的60歲。熱愛,再次把這些皮影戲愛好者的心連在一起,40年前火遍鄉裡的皮影戲,在他們的童年和青春裡永遠閃耀著無法替代的光芒。現在,他們憑著熱愛,教、學唱段,學鏤刻皮影,練操縱手法,到日照、莒縣、嵐山的幼兒園、小學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孩子們的童年裡,烙下日照傳統文化的烙印。

關注今日晨刊8、9版

來源:黃海晨刊

全媒體記者 謝巖

原標題:《黃墩皮影戲——燈影裡的故事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燈影牛肉
    燈影牛肉,是四川省達州市的漢族傳統名食。牛肉片薄如紙,色紅亮,味麻辣鮮脆,細嚼之,回味無窮。
  • 燈影不息 牽戲人羅蘭秋:復活中國最美皮影——成都燈影
    成都燈影終於不用躺在博物館裡做窗花,可以真正走出來,在當代觀眾面前展現它天下無雙之美。 1 中國最複雜的皮影——成都燈影 羅蘭秋在採訪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成都燈影「太美了」。
  • 現代電影的祖宗皮影戲(古代也有電影院)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皮影藝人們坐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做各種動作,一邊用一定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皮影戲是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而且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完全可以說,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是現代電影的始祖。
  • 河南皮影戲列入「非遺」,就在信陽這個小縣城裡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說起皮影戲,可能大多數人都只知道陝西皮影戲,其實我國皮影戲有四大流派,分別位於河南、山西、陝西、唐山,各派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 燈影胡聲,皮影芳華
    這是皮影戲,作為最古老的「電影」,是古往今來多少人的童年記憶。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 水母拍客帶您逛毓璜頂廟會:劉正中的皮影戲
    水母網2月13日訊(記者 吳巧齡 攝影 車志強)每年的毓璜頂廟會,劉正中的皮影戲演出都成為市民們的期待,孩子們熟悉的卡通形象,卻說著地道的煙臺話,講著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 食物語燈影牛肉技能屬性一覽
    燈影牛肉是達州市的漢族傳統名食,肉片很薄,薄到在燈光下可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戲中的幕布,故稱燈影牛肉。那麼在食物中它會是什麼樣子呢,下面就一起看下去吧。燈影牛肉湯化靈於唐朝,據說得名於元稹,自稱是皮影戲藝人。
  • 這裡是黃墩!
    生態是黃墩最大的優勢。9月4日,記者驅車沿鹽茶古道向南,感受黃墩風光的輕鬆愜意:南下,甲子山戰役紀念館讓人走過硝煙瀰漫的烽火歲,銘記甲子小鎮曾經滄桑的紅色;茶香驛站將推出休閒旅遊、採摘體驗、茶葉炒制於一體的綜合觀賞線路;無極鬼谷則是集春秋鬼谷子文化展覽、現代康養度假、戶外拓展露營運動、農業觀光等於一體的旅遊綜合體,流連忘返。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解咬村皮影戲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定州解咬村皮影戲。 解咬村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 千年非遺皮影戲,坎城演繹「功夫熊貓」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演員操縱皮製(驢皮、牛皮等)影人,通過燈光投影於幕窗上,並配以音樂和唱念來表演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集傳統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於一身。2020年11月26日,皮影民間藝術傳承人周樹飛(右)展示《西遊記》裡的師徒四人皮影。(圖片來自華輿)「傳統與現代,中國戲曲與電影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功夫熊貓、卓別林等形象拉近外國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距離。」周樹飛希望,外國觀眾能夠通過他們熟悉的人物和形式,來了解不熟悉的文化。
  • 皮影戲的歷史起源: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 土特產—燈影牛肉
    更使他驚奇的是,這牛肉片肉質特薄,呈半透明狀,用筷子挾起來,在燈光下紅色牛肉片上絲絲紋理會在牆壁上反映出清晰的紅色影象來,極為有趣。他頓時想起當時京城裡盛行的「燈影戲」(現通稱皮影戲,其表演時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何其相似乃爾,興致所至,當即喚之為「燈影牛肉」。於是達川的這種牛肉就以「燈影牛肉」之名盛傳開來,成為四川的一種著名土特產。
  • 食物語燈影牛肉有什麼技能 技能效果詳情一覽
    在食物語中燈影牛肉並不常見,是一個珍品食魂,角色外觀帶有牛角,很符合牛肉的設定,頭髮顏色也與菜餚相符,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燈影牛肉的詳情,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
  • 與水有不解之緣的黃墩那些村落
    該鎮宣傳委員陶亞威說,黃墩自古以來都與水一脈相承,公元1295年,元朝成宗皇帝把這裡約200畝地的莊臺,欽點為皇糧北調囤積中轉站。明朝初期,黃河決口,洪水奪淮河入海,皇糧囤積站被蒙上厚厚的一層黃沙。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二下江南路經此處,觀其在陽光的照射下像一粒粒黃金圍成的墩子,因此將此處封名為「黃墩」。關於鎮內的一些村莊名稱,也都有典故。
  • 領略光影藝術傳承非遺文化 煙臺皮影戲欣賞體驗活動圓滿收官
    領略光影藝術傳承非遺文化|「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煙臺皮影戲欣賞體驗活動圓滿收官12月19日下午,煙臺市青少年宮舉辦了
  • 甘肅非遺:用光影詮釋時代芳華,臨洮皮影戲越看越有味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方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裡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皮影戲的人間四月天:王熙和袖珍人劇團的故事
    雖然他們身高普遍不高於1.4米,但是他們智力等發育都與成年人無異;因為身高,他們也常常遭遇別人的嘲笑、冷眼,性格會偏於壓抑和自卑。為了讓大家得到名家大師的指導,2019年6月份,王熙帶著35名皮影戲演員拜81歲的京西皮影大師路聯達先生為師。路老從12歲起進入皮影世界,在70年的藝術生涯中見證了新中國皮影藝術的起起落落,也曾對王熙飛蛾撲火地扎進皮影藝術裡非常不看好。
  • 信陽民間藝術之羅山皮影戲
    在西漢武帝的時期,因愛妃李夫人病故,西漢武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沉浸在巨大的打擊之中,茶飯不思,日漸消瘦。一般每隻箱子裡都有三四百個不同的影人頭和百八十個影人身,皇帝太監、文臣武將、神仙妖怪,一應俱全;山石草木、樓臺亭宇、龍車鳳輦、飛禽走獸,應有盡有。
  • 三尺生綃作戲臺,「遼南皮影戲」走進上海歷史博物館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8日報導:由大連博物館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燈影的魅力——大連博物館藏遼南皮影藝術展》近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西樓第三展廳揭幕,展出近現代皮影原件及表演樂器、燈具、唱本等藏品50餘件(套),陝西皮影《水漫金山》、山西皮影《鍾馗打鬼》、天津皮影《穆桂英招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