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體育學院教授羅蘭秋已出版兩本有關成都燈影的專著:《成都大皮影的文化記憶》和《最後的影戲》。攝影/王磊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剛進門寒暄未及,羅蘭秋就說,你來你來。把封面新聞的記者拉進客廳旁邊一個小書房。書房不到10平方米,屋裡除了書架和座椅,最引人矚目就是一個1米多高的黑框白布小戲臺。這是羅蘭秋新近搭好的燈影戲「影窗」,由羅蘭秋自己設計,自己買材料製作而成。
58歲的羅蘭秋是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2006年,羅蘭秋在一場畫展上偶遇「成都燈影」,她說她的第一感受是「又驕傲又悲哀」,「作為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我竟然不知道家鄉還有這樣的寶貝」。出於好奇心,羅蘭秋開始探索成都燈影的歷史,沒想到在這個冷門的課題中,一泡就是14年。
羅蘭秋在自製的影窗上表演影戲。攝影/王磊
2020年9月28日,羅蘭秋以傳統成都燈影戲為主題設計的運動會開幕式火炬點火儀式方案,獲得了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閉幕式創意比賽金獎。而且她是10個金獎方案中最年長的投稿人。羅蘭秋在頒獎儀式後的採訪中說,這個獎是對她研究成都皮影(燈影)十幾年的一個肯定。
羅蘭秋告訴封面新聞的記者,「其實(最高興的)還不是獲獎,而是可以演出了。」成都燈影終於不用躺在博物館裡做窗花,可以真正走出來,在當代觀眾面前展現它天下無雙之美。
1
中國最複雜的皮影——成都燈影
羅蘭秋在採訪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成都燈影「太美了」。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悠久。北宋時期,盛行於關中一帶的皮影戲已經接近成熟形態,到清代時,皮影已全國遍地開花。根據四川大學江玉祥的研究,在皮影戲鼎盛時期,各地的皮影各具特色,以地域主要分為北、南兩大流派,「南影以四川影戲為魁首」。而四川影戲中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成都燈影。
成都燈影影偶(成都博物館藏)
成都人管皮影叫做燈影,成形約於鹹豐年間(1850年以後)。當地皮刻藝人以川北的土燈影為基礎,融合陝西渭南影子精雕細刻的特點,博採眾長製作出高達80釐米(一般北方燈影僅33釐米左右),結構複雜,細緻考究的「影子」。
皮影一般使用動物皮製作,使用的動物皮質地不同,製作出來的影人也不一樣,「因為北方天氣乾燥,它(影人)不可能弄很大的,大了他的皮子就(容易)翹起來了,就不好演,所以你看他們的皮影比較小,就33公分。」
成都燈影影偶細節。(成都博物館藏)
四川物產豐富,盛產牛皮,而且在「耍」上面,蜀人總有巧思。成都的燈影雕刻工匠棄驢皮、羊皮以及過軟的水牛皮,而選用堅硬的厚黃牛皮,做出多達14個關節的影人(一般皮影人物關節在6到11個之間)。技藝高超的燈影藝人操作起來,不僅能讓影人如真人一般俯仰顧盼,捋須撩袍,表現傳統戲裡的各種身段,還能展示「變臉」、「轉椅」、「亮蹺鞋」等高難度動作。
擁有14個關節的成都燈影影偶。圖/《最後的影戲》
成都燈影不僅大,而且精。羅蘭秋介紹,成都燈影在紋飾花樣上集蜀錦蜀繡、藍印花布以及年畫等民間工藝之大成,曾被外國研究者稱為中國「最複雜的皮影」。其雕刻方式也別具一格,四川方言稱之為「鏨燈影」。
「因為(黃牛)皮子很厚,很厚他(燈影雕刻藝人)就沒有辦法用刀刻,只能拿一個一個模具這麼鏨出來的」,羅蘭秋說道,「你看他有很多模具都一樣的,有一圈一圈的,還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花紋的)。」據說一套鏨成都燈影的工具有300多個樣式。而一套「影箱」有300多個人物和配景,需要花費一個雕刻藝人三四年的時間,以至於清末成都做燈影者成為一個專門的行當。
羅蘭秋認為成都燈影與川劇的玩友(戲迷的一種,常圍著鼓師清唱)的活動聯繫緊密。由於成都皮影戲幾乎照搬川劇戲目,人物設計大多依照川劇中人物服飾設計。「所以耍皮影很多都是川劇玩友,或者叫做『打圍鼓』的。」這些玩友們沒有服裝,也不會身段,就是愛唱,於是他們用皮影代替自己上臺表演,「他們在皮影裡面找到一個慰藉。」
現代人很難想像百年以前,都市街頭,鄉間村口皮影戲之流行。目前,流行於世的清末老照片中,有許多描寫街頭兒童觀看西洋洋畫片的景象,但在這個時候,洋畫片的影響力遠比不上皮影戲。第一位四川皮影戲研究者、歷史學家任乃強出生於1894年,幼年正是鄉間影戲流行的時期,他對於自己在小時候觀看過的皮影戲記憶深刻,以至於80高齡依然能清楚回憶戲目的內容和當時觀戲的感受。
民國時期的成都燈影藝人。圖/《最後的影戲》
此外,由於成都皮影大而巧,適應大場合演出,完全可以勝任任何大型劇目,演出成本卻比人戲低廉許多。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資料,1909年成都有大戲班9個,而影戲班則有14個。燈影戲甚至能夠反哺人戲,「比如川劇中就有一種叫做燈影兒步伐,就是從二維的燈影表演裡來的。」
成都方言裡現在還留有許多燈影戲走過的痕跡,比如「燈影兒作揖——下毒(獨)手」,「燈影兒摳背——牛皮子唣癢」,「氣得燈影兒吹鬍子」……但最有名還要算另一種同樣出現在清末四川的牛製品,即「燈影牛肉」。
2
最後的影戲
「成都燈影是中國城市皮影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羅蘭秋說。
清末,成都燈影以精美聞名全國。同治、光緒年間,成都城內燈影戲班多達40多個,「每夜都有幾處過街戲,來往行人,隨時可立於街邊看燈影戲。」
正在鏨燈影的成都燈影工匠。圖/《成都通覽》(清·傅崇矩)
但時代轟塌,百業難繼。雖然西洋畫片沒有佔領中國街頭,但緊接著而來的西洋電影徹底摧毀了中國城市中的傳統戲園,包括皮影戲在內。據江玉祥的研究,上世紀20年代,北京城內尚有120多個影戲班,到1932年只剩下3個。
連年的戰亂,劇目的陳舊、西方技術的碾壓,再加上了西方古董商人對皮影雕刻藝術的好奇,加速了影戲的衰落。城市裡皮影班子大量出售影偶,以換取短期生活費用。
成都燈影動物景片。圖/《最後的影戲》
1935年,近代教育家黃炎培詩稱成都燈影在街頭已經接近消失,(「灤州剪紙憶分明,西蜀鏤皮製更精。銀幕至今呈曼衍,一般燈影絕流行。」)
從鹹豐年間誕生到1935年前後,短短80年時間,成都燈影便從巔峰急轉至下走向沒落。到1940年代,燈影已經成為都市傳說,成都城內能唱演影戲的藝人僅剩幾人。
這個斷檔一直延續到1950年代,「影戲振興應該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現在成都最後一位燈影戲傳承人梁開通,就是那個時候被國家選中,到劇團去學整套皮影戲表演。」梁開通出生於1946年,16歲被選入成都木偶劇團,跟隨成都「春樂圖」影戲班老藝人陳繼虞學皮影戲,「陳繼虞不光教授梁開通他們演皮影,還教他們皮影如何穿衣戴帽,即『牽戲』,相當於戲劇的導演。」
據羅蘭秋介紹,當時一共有7人被中去成都木偶劇團學習影戲,學成的包括梁開通在內只有4人,後來其中3人改行了,現在僅剩梁開通一人還在堅持演出。
而學界成都燈影戲的研究同樣起步很晚。1980年,由民族史學家任乃強發表《燈影戲的皮刻藝術》開了四川影戲研究的先聲。1984年,四川大學歷史系教師江玉祥在川大博物館的庫房裡清點文物時,發現了一箱布滿灰塵的清代燈影戲戲箱,開始研究這種集美術、戲劇、民間工藝於一身的傳統民俗。
成都燈影服飾,男女道帔。圖/《最後的影戲》
江玉祥將成都燈影戲從四川多種影戲流派中分出,單獨成為一個系列。然而研究成都燈影學者依舊非常少。「資料太少了」,羅蘭秋作為四川第三代研究成都燈影的學者,已經無緣見到民國時期留下來的老藝人,「而且這種民間的小玩意兒,(即便)很多人(文人或畫家)參與了以後,也不願意讓別人曉得。這些就是雕蟲小技。」,因此也沒有留下文字記錄。
成都燈影景片《放裴》。圖/《最後的影戲》
羅蘭秋只能從與燈影戲同時期其他的文獻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例如清末竹枝詞等。而且羅蘭秋開始研究時,手邊沒有成都燈影的實物,只能跑到各個博物館裡觀摩,拍照。為了能摸到實物,羅蘭秋聯繫陝西的皮影雕刻藝人,自己出錢,請他們照圖冊和照片復刻成都燈影影偶。
成都燈影頭茬,丑角。圖/《最後的影戲》
3
我要讓博物館裡老皮影動起來
羅蘭秋覺得雖然影戲需要創新才能與時共進,但是恢復傳統更為重要,「現在表演川戲就是噴火、變臉、弄個板凳頂個燈,這些就是一點點(川劇裡)簡單的元素,更不是創新。」
長期研究大眾文化傳播的羅蘭秋,深知現代觀眾的需要。因為傳統影戲不僅是現代影戲的基礎,而且傳統影戲因為年代所造成的「距離感」,在現代反而可以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
羅蘭秋在展示她定製的成都燈影影偶。攝影/王磊
而且羅蘭秋認為即便是傳統影戲,也有很現代化的一面。羅蘭秋表示,隔了一層影窗使得影戲具有一種特別的神秘感和強烈的視覺效果。尤其是成都燈影動作極為細膩,細緻到影偶手部的手指和手掌可以分別操作。這些細微之處讓影偶在呈現舞臺效果同時,表達出的內心情感。而情感,古今是共通的。
說來簡單,但恢復的歷程並不容易。由於成都燈影精美複雜,不易製作,十幾年來,羅蘭秋在復刻影偶等方面的開銷已高達20餘萬。但羅蘭秋仍沒有一套可以演完整劇目的影偶。而且外地工匠由於沒有接觸過成都影戲,在復刻出來的影偶在許多細節上讓羅蘭秋覺得不足。
然而為了讓自己手裡的影偶活動起來,羅蘭秋開始自己嘗試「牽戲」。她按照手頭現成影偶,選擇合適的劇目,進行編排,交由學生去演繹。
「我是因為喜歡才開始。這個你去研究它,就必須去動(手操作),靜止是不行的。」2008年,羅蘭秋所在的大學皮影社團得到中國皮影博物館的支持,開始外出表演。在她的指導下,大學生們使用燈影影偶,在成都街頭表演起傳統戲選段「釵頭鳳」、「梁祝」等。皮影社團還專門定製新的現代皮影造型,創作一出新段子:「姚明大戰流川楓」。
2008年12月,羅蘭秋的學生在成都街頭表演新生代燈影戲「姚明大戰流川楓」。攝影/肖笛
「其實日本動漫裡很多(角色),都可以用皮影去創作出來」,羅蘭秋說,「年輕人不是不喜歡皮影,只是找不到好的方式讓他們接觸到。」
羅蘭秋覺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她參加比賽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抓住這個機會,讓成都燈影有個舞臺,展示它的美。
「那天獲獎的10個人裡頭,我年齡最大。其他人都是90後和00後,只有我一個60後。他們都是高科技的,只有我這個是把博物館的東西拿出來」,羅蘭秋說,「我覺得我能讓它們(博物館裡的成都老皮影)動起來,這件事更有成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