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影不息 牽戲人羅蘭秋:復活中國最美皮影——成都燈影

2020-12-25 騰訊網

成都體育學院教授羅蘭秋已出版兩本有關成都燈影的專著:《成都大皮影的文化記憶》和《最後的影戲》。攝影/王磊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剛進門寒暄未及,羅蘭秋就說,你來你來。把封面新聞的記者拉進客廳旁邊一個小書房。書房不到10平方米,屋裡除了書架和座椅,最引人矚目就是一個1米多高的黑框白布小戲臺。這是羅蘭秋新近搭好的燈影戲「影窗」,由羅蘭秋自己設計,自己買材料製作而成。

58歲的羅蘭秋是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2006年,羅蘭秋在一場畫展上偶遇「成都燈影」,她說她的第一感受是「又驕傲又悲哀」,「作為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我竟然不知道家鄉還有這樣的寶貝」。出於好奇心,羅蘭秋開始探索成都燈影的歷史,沒想到在這個冷門的課題中,一泡就是14年。

羅蘭秋在自製的影窗上表演影戲。攝影/王磊

2020年9月28日,羅蘭秋以傳統成都燈影戲為主題設計的運動會開幕式火炬點火儀式方案,獲得了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閉幕式創意比賽金獎。而且她是10個金獎方案中最年長的投稿人。羅蘭秋在頒獎儀式後的採訪中說,這個獎是對她研究成都皮影(燈影)十幾年的一個肯定。

羅蘭秋告訴封面新聞的記者,「其實(最高興的)還不是獲獎,而是可以演出了。」成都燈影終於不用躺在博物館裡做窗花,可以真正走出來,在當代觀眾面前展現它天下無雙之美。

1

中國最複雜的皮影——成都燈影

羅蘭秋在採訪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成都燈影「太美了」。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悠久。北宋時期,盛行於關中一帶的皮影戲已經接近成熟形態,到清代時,皮影已全國遍地開花。根據四川大學江玉祥的研究,在皮影戲鼎盛時期,各地的皮影各具特色,以地域主要分為北、南兩大流派,「南影以四川影戲為魁首」。而四川影戲中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成都燈影。

成都燈影影偶(成都博物館藏)

成都人管皮影叫做燈影,成形約於鹹豐年間(1850年以後)。當地皮刻藝人以川北的土燈影為基礎,融合陝西渭南影子精雕細刻的特點,博採眾長製作出高達80釐米(一般北方燈影僅33釐米左右),結構複雜,細緻考究的「影子」。

皮影一般使用動物皮製作,使用的動物皮質地不同,製作出來的影人也不一樣,「因為北方天氣乾燥,它(影人)不可能弄很大的,大了他的皮子就(容易)翹起來了,就不好演,所以你看他們的皮影比較小,就33公分。」

成都燈影影偶細節。(成都博物館藏)

四川物產豐富,盛產牛皮,而且在「耍」上面,蜀人總有巧思。成都的燈影雕刻工匠棄驢皮、羊皮以及過軟的水牛皮,而選用堅硬的厚黃牛皮,做出多達14個關節的影人(一般皮影人物關節在6到11個之間)。技藝高超的燈影藝人操作起來,不僅能讓影人如真人一般俯仰顧盼,捋須撩袍,表現傳統戲裡的各種身段,還能展示「變臉」、「轉椅」、「亮蹺鞋」等高難度動作。

擁有14個關節的成都燈影影偶。圖/《最後的影戲》

成都燈影不僅大,而且精。羅蘭秋介紹,成都燈影在紋飾花樣上集蜀錦蜀繡、藍印花布以及年畫等民間工藝之大成,曾被外國研究者稱為中國「最複雜的皮影」。其雕刻方式也別具一格,四川方言稱之為「鏨燈影」。

「因為(黃牛)皮子很厚,很厚他(燈影雕刻藝人)就沒有辦法用刀刻,只能拿一個一個模具這麼鏨出來的」,羅蘭秋說道,「你看他有很多模具都一樣的,有一圈一圈的,還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花紋的)。」據說一套鏨成都燈影的工具有300多個樣式。而一套「影箱」有300多個人物和配景,需要花費一個雕刻藝人三四年的時間,以至於清末成都做燈影者成為一個專門的行當。

羅蘭秋認為成都燈影與川劇的玩友(戲迷的一種,常圍著鼓師清唱)的活動聯繫緊密。由於成都皮影戲幾乎照搬川劇戲目,人物設計大多依照川劇中人物服飾設計。「所以耍皮影很多都是川劇玩友,或者叫做『打圍鼓』的。」這些玩友們沒有服裝,也不會身段,就是愛唱,於是他們用皮影代替自己上臺表演,「他們在皮影裡面找到一個慰藉。」

現代人很難想像百年以前,都市街頭,鄉間村口皮影戲之流行。目前,流行於世的清末老照片中,有許多描寫街頭兒童觀看西洋洋畫片的景象,但在這個時候,洋畫片的影響力遠比不上皮影戲。第一位四川皮影戲研究者、歷史學家任乃強出生於1894年,幼年正是鄉間影戲流行的時期,他對於自己在小時候觀看過的皮影戲記憶深刻,以至於80高齡依然能清楚回憶戲目的內容和當時觀戲的感受。

民國時期的成都燈影藝人。圖/《最後的影戲》

此外,由於成都皮影大而巧,適應大場合演出,完全可以勝任任何大型劇目,演出成本卻比人戲低廉許多。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資料,1909年成都有大戲班9個,而影戲班則有14個。燈影戲甚至能夠反哺人戲,「比如川劇中就有一種叫做燈影兒步伐,就是從二維的燈影表演裡來的。」

成都方言裡現在還留有許多燈影戲走過的痕跡,比如「燈影兒作揖——下毒(獨)手」,「燈影兒摳背——牛皮子唣癢」,「氣得燈影兒吹鬍子」……但最有名還要算另一種同樣出現在清末四川的牛製品,即「燈影牛肉」。

2

最後的影戲

「成都燈影是中國城市皮影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羅蘭秋說。

清末,成都燈影以精美聞名全國。同治、光緒年間,成都城內燈影戲班多達40多個,「每夜都有幾處過街戲,來往行人,隨時可立於街邊看燈影戲。」

正在鏨燈影的成都燈影工匠。圖/《成都通覽》(清·傅崇矩)

但時代轟塌,百業難繼。雖然西洋畫片沒有佔領中國街頭,但緊接著而來的西洋電影徹底摧毀了中國城市中的傳統戲園,包括皮影戲在內。據江玉祥的研究,上世紀20年代,北京城內尚有120多個影戲班,到1932年只剩下3個。

連年的戰亂,劇目的陳舊、西方技術的碾壓,再加上了西方古董商人對皮影雕刻藝術的好奇,加速了影戲的衰落。城市裡皮影班子大量出售影偶,以換取短期生活費用。

成都燈影動物景片。圖/《最後的影戲》

1935年,近代教育家黃炎培詩稱成都燈影在街頭已經接近消失,(「灤州剪紙憶分明,西蜀鏤皮製更精。銀幕至今呈曼衍,一般燈影絕流行。」)

從鹹豐年間誕生到1935年前後,短短80年時間,成都燈影便從巔峰急轉至下走向沒落。到1940年代,燈影已經成為都市傳說,成都城內能唱演影戲的藝人僅剩幾人。

這個斷檔一直延續到1950年代,「影戲振興應該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現在成都最後一位燈影戲傳承人梁開通,就是那個時候被國家選中,到劇團去學整套皮影戲表演。」梁開通出生於1946年,16歲被選入成都木偶劇團,跟隨成都「春樂圖」影戲班老藝人陳繼虞學皮影戲,「陳繼虞不光教授梁開通他們演皮影,還教他們皮影如何穿衣戴帽,即『牽戲』,相當於戲劇的導演。」

據羅蘭秋介紹,當時一共有7人被中去成都木偶劇團學習影戲,學成的包括梁開通在內只有4人,後來其中3人改行了,現在僅剩梁開通一人還在堅持演出。

而學界成都燈影戲的研究同樣起步很晚。1980年,由民族史學家任乃強發表《燈影戲的皮刻藝術》開了四川影戲研究的先聲。1984年,四川大學歷史系教師江玉祥在川大博物館的庫房裡清點文物時,發現了一箱布滿灰塵的清代燈影戲戲箱,開始研究這種集美術、戲劇、民間工藝於一身的傳統民俗。

成都燈影服飾,男女道帔。圖/《最後的影戲》

江玉祥將成都燈影戲從四川多種影戲流派中分出,單獨成為一個系列。然而研究成都燈影學者依舊非常少。「資料太少了」,羅蘭秋作為四川第三代研究成都燈影的學者,已經無緣見到民國時期留下來的老藝人,「而且這種民間的小玩意兒,(即便)很多人(文人或畫家)參與了以後,也不願意讓別人曉得。這些就是雕蟲小技。」,因此也沒有留下文字記錄。

成都燈影景片《放裴》。圖/《最後的影戲》

羅蘭秋只能從與燈影戲同時期其他的文獻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例如清末竹枝詞等。而且羅蘭秋開始研究時,手邊沒有成都燈影的實物,只能跑到各個博物館裡觀摩,拍照。為了能摸到實物,羅蘭秋聯繫陝西的皮影雕刻藝人,自己出錢,請他們照圖冊和照片復刻成都燈影影偶。

成都燈影頭茬,丑角。圖/《最後的影戲》

3

我要讓博物館裡老皮影動起來

羅蘭秋覺得雖然影戲需要創新才能與時共進,但是恢復傳統更為重要,「現在表演川戲就是噴火、變臉、弄個板凳頂個燈,這些就是一點點(川劇裡)簡單的元素,更不是創新。」

長期研究大眾文化傳播的羅蘭秋,深知現代觀眾的需要。因為傳統影戲不僅是現代影戲的基礎,而且傳統影戲因為年代所造成的「距離感」,在現代反而可以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

羅蘭秋在展示她定製的成都燈影影偶。攝影/王磊

而且羅蘭秋認為即便是傳統影戲,也有很現代化的一面。羅蘭秋表示,隔了一層影窗使得影戲具有一種特別的神秘感和強烈的視覺效果。尤其是成都燈影動作極為細膩,細緻到影偶手部的手指和手掌可以分別操作。這些細微之處讓影偶在呈現舞臺效果同時,表達出的內心情感。而情感,古今是共通的。

說來簡單,但恢復的歷程並不容易。由於成都燈影精美複雜,不易製作,十幾年來,羅蘭秋在復刻影偶等方面的開銷已高達20餘萬。但羅蘭秋仍沒有一套可以演完整劇目的影偶。而且外地工匠由於沒有接觸過成都影戲,在復刻出來的影偶在許多細節上讓羅蘭秋覺得不足。

然而為了讓自己手裡的影偶活動起來,羅蘭秋開始自己嘗試「牽戲」。她按照手頭現成影偶,選擇合適的劇目,進行編排,交由學生去演繹。

「我是因為喜歡才開始。這個你去研究它,就必須去動(手操作),靜止是不行的。」2008年,羅蘭秋所在的大學皮影社團得到中國皮影博物館的支持,開始外出表演。在她的指導下,大學生們使用燈影影偶,在成都街頭表演起傳統戲選段「釵頭鳳」、「梁祝」等。皮影社團還專門定製新的現代皮影造型,創作一出新段子:「姚明大戰流川楓」。

2008年12月,羅蘭秋的學生在成都街頭表演新生代燈影戲「姚明大戰流川楓」。攝影/肖笛

「其實日本動漫裡很多(角色),都可以用皮影去創作出來」,羅蘭秋說,「年輕人不是不喜歡皮影,只是找不到好的方式讓他們接觸到。」

羅蘭秋覺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她參加比賽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抓住這個機會,讓成都燈影有個舞臺,展示它的美。

「那天獲獎的10個人裡頭,我年齡最大。其他人都是90後和00後,只有我一個60後。他們都是高科技的,只有我這個是把博物館的東西拿出來」,羅蘭秋說,「我覺得我能讓它們(博物館裡的成都老皮影)動起來,這件事更有成都特色。」

相關焦點

  • 時尚跨界非遺文化,男裝品牌寫生帶來《燈影不息》發布會
    10月15日,男裝品牌「寫生(需求面積:100-120平方米)」聯合成都非遺傳承人周軍,在發布會上帶來了一場以《燈影不息》為主題、時尚融合藝術的跨界演出。將皮影元素融入當季服裝設計,在展現鮮活設計的同時,為民間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 燈影胡聲,皮影芳華
    一方小小的舞臺,一張白色的幕布,幾位身懷特技的皮影人。還有躲在一邊看戲的小人兒。這是皮影戲,作為最古老的「電影」,是古往今來多少人的童年記憶。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 「燈影的魅力——大連博物館藏遼南皮影藝術展」登陸上海
    近日,由大連博物館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燈影的魅力——大連博物館藏遼南皮影藝術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大連博物館藏近現代皮影原件及表演樂器、燈具、唱本等藏品50餘件(套)。遼南皮影戲是中國北方皮影戲的重要分支,明朝萬曆年間由陝西戍邊官兵傳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朝嘉慶年間,河北灤州皮影藝人進入東北,皮影戲開始活躍繁榮,慢慢形成了遼南皮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造型藝術、表演技巧、唱詞唱腔、傳統劇目創作等方面都別具特色。
  • 食物語燈影牛肉技能屬性一覽
    燈影牛肉是達州市的漢族傳統名食,肉片很薄,薄到在燈光下可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戲中的幕布,故稱燈影牛肉。那麼在食物中它會是什麼樣子呢,下面就一起看下去吧。燈影牛肉湯化靈於唐朝,據說得名於元稹,自稱是皮影戲藝人。
  • 黃墩皮影戲——燈影裡的故事會
    演出皮影戲時,用一塊方正的細紗布作為演出幕布,紗幕用魚油打磨,挺括透亮,內有燈具照明,將皮影投到幕布上。一人挑著皮影操縱,一人演唱,一人打擊鑼鼓,二人拉弦。每個皮影人物用三根竹籤操縱,與操縱木偶戲類似。
  • 食物語燈影牛肉有什麼技能 技能效果詳情一覽
    在食物語中燈影牛肉並不常見,是一個珍品食魂,角色外觀帶有牛角,很符合牛肉的設定,頭髮顏色也與菜餚相符,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燈影牛肉的詳情,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
  • 土特產—燈影牛肉
    大學的時候,有個四川的朋友,說起四川的美食來讓我這個嗜辣的湖南人也流口水。印象最深的是麻辣兔頭和燈影牛肉。
  • 燈影牛肉:牛肉片薄如紙,味麻辣鮮脆
    不少喜愛麻辣的人是借皮影戲中各種人物形象,比喻食品片得既大且薄,如果放在燈光下一看,也可透視出物象來,有皮影戲的藝術效果,因而得名。話雖如此,要能觸景生情,命此美名也非易事距今80多年前,即清光緒年間,四川梁山縣(今梁平縣)有一個姓劉的專做燒臘、滷肉的手藝人,流落達縣(今達川),仍做燒臘、滷肉生意。
  • 四川美食系列之二:燈影牛肉
    中國天府食品博覽會現場。 2005年9月,成都,中國天府食品博覽會如期舉行。在此次博覽會上,作為會中會之一的「老川東燈影牛肉節」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中國最大燈影牛肉出現在了人們眼前:燈影牛肉長1.20米、寬1.80米、薄約0.5毫米。據稱是選用10頭四川宣漢黃牛的大腿精肉,由6位「大師」經過滷汁、烘烤等36道工序精製而成。色澤黃裡透紅,入口薄、香、脆,堪稱牛肉中的極品。
  • 燈影牛肉
    燈影牛肉,是四川省達州市的漢族傳統名食。牛肉片薄如紙,色紅亮,味麻辣鮮脆,細嚼之,回味無窮。
  • 燈影牛肉的另類做法
    燈影牛肉是四川著名風味小吃,已擁有100餘年歷史。製作工藝複雜,選牛後腿腱子肉切片後,經醃製、晾、烘、蒸、炸、炒等工序製作而成。
  • 註冊「燈影」商標後其他人還能賣燈影牛肉嗎?法院這樣判
    註冊了「燈影」商標,其他人還能不能賣燈影牛肉?3月29日,成都中院召開新聞通氣會,對外公布2017年度典型案例。其中,「燈影」商標擁有者百年燈影公司,將生產燈影牛肉的商家達州宏隆公司告上法庭,並索賠500萬元。最終,法院支持了原告部分訴求,酌定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0萬元。
  • 大雁塔燈光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燈影海洋裡大雁塔的魅力所在
    少女們在燈影裡手裡擎桶裝奶茶,一雙腿有點纖細,兩根細棍一樣蹦跳著、跳躍著走,三五成群不落單,讓人心生憐惜,是營養不好還是新的時尚使然。我偶爾經過,心存疑惑,好好的長椅上擺奇葩的雕塑,走近才發現雕塑是活的,女的坐在男人腿上雙手勾住男人的脖子,也不避人。大雁塔北廣場西邊坑一樣的地方過去是中年大媽跳廣場舞的地方。夜裡燈亮起來,不是很刺眼,有一撥在跳藏族舞,一撥在跳新疆舞,原先槓槓的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雲彩那個廣場舞不見了,換成更時尚的網絡舞曲,聽著熟悉,卻叫不出名字。
  • 桂林資源|人聲燈影資江畔
    周圍的霓虹燈像是絆索,牽纏著喧囂與悠然,綿綿夜色裡,讓人卸下白日裡攢積的所有疲憊與惆悵,這大抵是一天裡最輕鬆的了。廣場上燈燭輝煌,跳舞的男男女女的逐漸湧入,像逐光的魚群,填滿了廣場。他們合著音樂的節奏,忘情地伸手抬腿,扭動腰肢。那情狀,頗有些悠哉遊哉,怡然自得。
  • 齊永清:在燈影世界裡展現掌中絕技
    這竹竿,他握了50多年;看似普普通通的燈影世界,卻凝結著他半生芳華。今年74歲的齊永清,是唐山民革黨員,中國皮影唐山齊派表演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省級非遺傳承人,唐山市第一批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他酷愛皮影操縱藝術,不斷挖掘唐山皮影的豐富內涵,為保護和傳承唐山皮影這一非遺文化項目作出了積極貢獻。
  • [圖解]燈影牛肉製作技術概要
    燈影牛肉,是四川著名涼菜,味道麻辣,微甜。
  • 燈影華韻中的澳門之夜
    燈影華韻中的澳門之夜  ■ Text 文/ 本刊特約記者 耿曉薇  何以形容澳門的夜?恐怕用「醉人」二字已道不盡它的神秘與嫵媚。但是,凡有緣領略澳門夜色的遊人,又總免不了一醉——醉在小城處處的燈火斑斕中,醉在一脈海灣的燈影柔波裡……  澳門的夜是由變化萬千、特色各異的燈與影烘託出來的。在燈光的奇妙渲染下,這個城市更凸顯出它多元的側面:或輝煌莊嚴,或優雅寧靜,或神秘高貴……宛似一名貴婦,無論遠觀近睹,總覺還有著無可盡知的美,而每一次發現,也總仍有驚豔之感。
  • 描寫夜宿孤館,午夜夢回,而屋內燈影昏暗的上聯:孤驛夢回燈影暗
    今日第一聯降低點難度,為七言上聯:孤驛夢回燈影暗。此聯描寫的是離家之人四處漂泊,夜宿孤館,午夜夢回,而屋內燈影昏暗搖曳的孤冷景象,大家可有佳對?三、拋磚引玉聯上聯:孤驛夢回燈影暗。下聯:寒舟酒醒鵲聲稀。歡迎關注李說一,探討學習,吟詩作對,千餘上聯等您來對。
  • 傑克遜跳太空步、烏龜大戰丹頂鶴……抖音上的皮影戲原來可以這麼玩
    這或許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故事,但如果用皮影的形式將它惟妙惟肖地演繹出來,就是另外一番味道了。像這樣的皮影表演,在「@華州君」的抖音帳號上還有很多。詩人範成大在《夜市行》中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兩句詩形象描繪了宋朝元宵佳節人們觀賞皮影的熱鬧場面。華州君則通過抖音,將古代的元宵節的表演帶到現代。
  • 燈影科技:讓每個標籤都像燈塔一樣散發著自己的坐標
    電子價籤技術已悄然成為變革浪潮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正在逐漸取代紙質標籤成為價格顯示的主流,現在基本上已經成為新零售門店的官方標配,眾多企業從巨大的零售市場中看到其中蘊含的變革機會後紛紛入局,其中燈影科技也是當中的一員。物聯傳媒新零售記者來到深圳卓越前海壹號——燈影科技營銷中心,在這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一眼望去,視野遼闊,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時代先鋒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