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五大姓,在中國原鄉的「捐資」豪舉

2021-01-20 網易

2021-01-17 15:23:33 來源: 圭海四記

舉報

  研究近代南洋華人的商業奮鬥史及革命鬥爭史,永遠跳不過檳城、新加坡等主要商埠的華人群體,其中較具代表性的當屬檳城「五大姓」。五大姓,事實上是以姓氏、籍貫為紐帶結成的團體,他們在南洋工商業開發、資助祖國革命事業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成績,然而,他們還有一項被嚴重忽視的貢獻,卻鮮少被提及和宣傳,那便是資助中國原鄉的各個舉動。只是,這些「衣錦還鄉」未能與後期陳嘉庚的祖國和家鄉事業產生相似的作用,而只能在原鄉的角落慢慢消逝。

  閩南人對於感恩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他們在功成名就時,往往會將這份成功歸因於故土,或祖先庇佑,或神靈顯靈。只要時機成熟,他們還會將情感上的感恩以物質的方式回報故土,或捐資修建設施,或提攜窮苦同鄉,或辦學改變風氣,如此種種,都是真心、善意的回饋。只是時代變遷,有些已經成為過去無跡可尋,有些則靜靜躺在城市角落不再產生光芒,本文擬就檳城五大姓在其中國原鄉現存的點滴記錄,還原那個時代擁有強大資金的華人群體在原鄉貢獻力量的痕跡。

  

  檳城楊公司@陳和彬

  一、五大姓

  從辜禮歡在英國人之前定居檳城開始,到檳城的口岸地位被新加坡取代,無數來自廈門灣的閩南人創造了檳城,也成就了自己,其中以來自漳州府海澄縣的三都人成就最高。在三都人中,有五大姓脫穎而出,幾乎壟斷了檳城早期的各項事業,他們分別為來自新垵村的邱姓,霞陽村的楊姓,石塘村的謝姓,鰲冠村的林姓,以及包含山仰社在內的閩南陳姓。

  五大姓以檳城為跳板,周旋於南洋各國,亦或者將其模式通過原鄉複製到各大商埠中,如仰光、古晉、新加坡、吧東等地,從而在南洋各地同時產生相同的同鄉同姓群體勢力,為原鄉的資金籌措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楊公司四知堂&應元宮,@陳和彬

  二、庵廟的重修

  三都,即今海滄,因辛丑播遷的劇烈破壞,海滄地面文物到了復界時基本不存。返遷的百姓從康熙年間開始,便陸續恢復曾經存在過、保佑過鄉民的各個庵廟,而其資金的主要來源,便有移居海外各地的三都人。以青礁慈濟宮為例,康熙三十六年的重修資金主要來自吧國(今印尼雅加達)的華僑,光緒二十二年捐緣碑末尾來自仰崗(今緬甸仰光)的華僑多達近百人,中間名單來自叻坡(今新加坡)的也不在少數。與之相似的,不標註南洋地名來源,單純以「五大姓」的社和姓氏信息體現者,更是遍布海滄周邊各大庵廟,其資金總量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如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修慈濟祖宮碑記》,「謝石塘捐銀四十大員(第十二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正順宮碑記》,「大使爺檳城公銀百二員(第一位),大使爺臺東港公銀五十員」;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龍華堂碑記》,「檳榔嶼二位福侯助銀四百大元(第一位)」;鹹豐四年(1854年) 《重修慈濟祖宮碑記》,「世德堂謝姓共捐銀四百員(第四位),新安社邱姓捐銀二百員(第六位),應元宮捐銀一百八十六員(第七位),吾貫社捐銀一百五十大員(第十六位)」;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興雲塔寺碑記》,「邱家公司捐銀一百員(第六位),楊家公司捐銀一百員(第十位),謝家公司捐銀一百員(第十五位),林家公司捐銀四十員(第十九位)」;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正順宮碑記》,「檳榔嶼龍山堂本族公項捐來英銀二千三百八十大元(第一位)」;光緒二年(1876年)《重修龍池巖》,「新安社邱氏捐英銀二百大員(第二位),石塘社謝氏捐英銀二百大員(第三位),楊樹德堂捐英銀一百大員(第五位),楊四知堂(含上瑤楊氏)捐英銀六十大員(第九位),林九龍堂(第十位)、陳潁川堂(第十一位)各捐英銀四十大員」;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慈濟祖宮碑記》,「新江邱龍山堂捐緣銀一千六百大員(第一位),石塘謝寶樹堂捐緣銀一千二百大員(第二位),霞陽楊四知堂捐緣銀八百大員(第四位),陳家公司捐英三百大員(第十四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石室院碑記》,「檳城霞陽社楊植德堂公司捐英三千五□□□(第一位)」。

  

  楊公司四知堂&應元宮,@陳和彬

  從以上碑刻捐緣名錄看,檳城五大姓從其誕生之初到大有成就的百年時間裡,持續不斷地支持原鄉庵廟建設,其所反映的情況可以歸納如下:

  (一)早在檳城五大姓成立公司之前的19世紀初,遠在檳城的五大姓們便已經以信仰為紐帶,結成了較為團結的組織。如新垵邱氏,從1818年的「大使爺檳城公」,到1854年的「新安社邱姓」,再到1873年的「邱家公司」,1874年的「檳榔嶼龍山堂本族公」,1896年的「新江邱龍山堂」,新垵人從純粹的原鄉信仰,到信仰與祖先崇拜結合,組織的完善或許就是他們能在異國他鄉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集中力量辦大事。石塘謝氏、霞陽楊氏在履歷上也基本與新垵邱氏一致,可見五大姓在檳城決然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互相借鑑互相幫扶。

  (二)正因為五大姓凝聚力的基礎是信仰和宗族,故而他們在支援原鄉建設時也優先選擇與之相關的庵廟和宗族事業。

  (三)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大姓的捐緣數額不斷加大,由此可見其在檳城的實力增長之快。

  (四)從實力上看,五大姓的邱、謝、楊財力最為雄厚,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他們能夠在檳城組建三魁堂,繼而組織三都聯絡局、漳州會館,從而成為當時福建人的領導核心。

  (五)五大姓的捐資範圍,並不僅限於各自所在的村社,而是遍布三都人有關的各個主要庵廟,這說明他們已經具備較寬廣的視野,不再拘泥於一鄉一族。但同時,他們也還未上升至更高的程度,以至於20世紀後,發展大不如前。

  

  檳城楊公司@陳和彬

  三、原鄉組織的構建

  以檳城五大姓為基礎,三都人在檳城成立了跨社、跨姓的原鄉協作組織—三都聯絡局。而其緣起,來自兩方面的考慮:其一,三都原鄉在十九世紀末出現民不聊生、匪患頻發的困境,亟需組建民團自衛;其二,該時期的檳城五大姓迎來了發展的巔峰,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具備足夠的實力反哺原鄉。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顏朝陽、邱煒菱、林則張、王春霖、周蕭傑、謝鵬搏、陳炳煌、周輝甫、邱振祥、楊可見、謝寅恭、林集賢、周棟、顏永遠等三都人的倡議下,三都聯絡局在海滄成立,同時也組成勸捐小組分赴海外籌措資金。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檳城三都人響應捐款號召後,即成立相關團體—三都聯絡分局,並立下條規,約定一切事宜皆需由邱、謝、楊三姓各執一角印章共同用印方為有效。分局的董事由五大姓中的邱、謝、楊、林等四姓及其他三都各社代表組成,分別為邱天保、溫文旦(赤石)、邱有用、林有汜(石囷)、林花鑽、楊忠萬、蔡水義(鐘山)、謝自友、楊允兩、謝應萊等十人。

  

  三都聯絡局

  在《檳城三都聯絡募捐善後序》所列的捐緣金芳名中,邱、謝、楊三姓公司分列前三,「新江社邱家捐緣銀一千員正,石塘社謝家捐緣銀八百員正,霞陽社楊家捐緣銀六百員正」,三家合計捐款佔比為40%,至於以個人身份捐款者更是不計其數。如此這般實力,也見證了三大姓在檳城的領導地位,也是從此時起,以五大姓為基礎的三都人,形成了管理核心,同時期三都人也達到了在檳城的實力巔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檳城有個謝公司叫「世德堂謝公司」
    在馬來西亞檳城,有一個謝公司,這個公司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級保護古蹟。       這個謝公司的全稱叫「世德堂謝公司」,這個謝公司其實就是謝氏宗祠,是檳城謝氏宗親為協助與照顧從中國原鄉到來的族人而建立的宗祠。
  • 陳姓是中國第五大姓 「陳胡公鐵墓」成祭祖之地
    位於淮陽縣城附近的陳胡公鐵墓姓氏起源河南商報記者 程國昌 段睿超 文/圖陳姓是中國第五大姓,國內約有5400萬人陳衛東說,原本陳胡公墓在沼澤中央,後來新加坡著名企業家陳永和捐資,填平了沼澤,修建了現在的陳胡公陵園。現存的這座直徑20米的墓,牆壁是用像鐵一樣的灰褐色磚砌成。後來,又有陳氏宗親捐資,在陳胡公墓前修建了一座牆壁,上刻「根」字,象徵天下陳姓皆源自陳胡公。如今,這裡成了世界各地陳姓人尋根問祖之地。
  • 有一種港風叫檳城
    我感嘆道「對岸好似香港」檳城州(英文:State of Penang;馬來文:Negeri Pulau Pinang;爪夷文:بينانج‎),簡稱「檳州」,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整個檳城被檳城海峽分成兩部分:檳島和威省,威省的東和北部與吉打州為鄰,南與霹靂州為鄰;檳島西隔馬六甲海峽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相對。
  • 檳城超全旅遊貼士(建議收藏)
    其中三人即張理、邱兆進及馬福春在丹絨道光過著打漁生活。這三位客家人在1745年來到檳城,死後葬在丹絨道光土地公(福德正神)廟後方(當地人稱「大伯公」),比萊特早來41年。在這方面,曾任華民政務司的巴素博士這樣說:「一位姓邱的客家鐵匠,一位姓張的教書先生及一位姓馬的燒炭人,他們都被尊奉為華僑的開闢者。」巴素也引述史料指出,檳城可以說是華人第一個被鼓勵移民的地方。
  • 檳城奇特的姓氏橋
    檳城奇特的姓氏橋檳城是馬來西亞重要的港口城市及有名的移民城市。在17世紀時,被英殖民政府開發為遠東最早的商業中心,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國人到這裡務工生活,同時也將各地的文化及風俗融入這座馬來西亞的城市,形成了檳城獨特的人文風景。
  • 檳城:喬治敦一日穿梭於驚喜之間的南洋慢生活
    有許多姓氏的橋矗立在這裡,如姓李橋(Lee Jetty),姓陳橋(Tan Jetty),姓周橋(Chew Jetty)和姓林橋(Lim Jetty)。四座橋的橋民都原鄉於 福建 泉州 。,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每年農曆正月初八這裡都有拜天公儀式,也是 檳城 拜天公最熱鬧的地點;(4)姓林橋是靠近渡輪碼頭的姓氏橋。
  • 搜狐公布最易讀錯五大姓 中國倒數第一姓在河南
    搜狐網公布最易讀錯的五大姓氏 中國倒數第一姓在河南  □記者 梁新慧  今報鄭州訊 叫你的名字,卻總把你的姓氏喊錯,這肯定是個讓人鬱悶的事,鄭州市民區先生就常常為此煩惱。近日,搜狐網「文化視角」欄目公布了「最容易讀錯的中國五大姓氏」,「區」姓就名列其中。
  • 新書推薦|《馬來西亞檳城華僑建築》
    在與原鄉截然不同的海外城市,華僑社會如何改變調整以適應當地社會制度和複雜多元的文化宗教環境?這些海外的華僑建築和聚落被當地社會所接受和認同,越南會安古鎮(Hoi An Ancient Town,1999年)、馬來西亞「馬六甲和檳城」(Melaka and George Town,2008年),中國僑鄉的「開平碉樓與村落」(2007年)、「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2017年)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建築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具有普世的文化以及藝術價值。
  • 姓氏橋 | 繽紛檳城
    馬來西亞檳城是一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值得旅行者好好遊覽一番,特別是喬治城,在喬治城的海邊有一處著名的景點與早期來檳城的華人息息相關,這便是「姓氏橋」。
  • 欲罷不能是檳城
    海拔830米的升旗山,是檳城著名地標之一。在山上鳥瞰整個檳城的風景,別有一番韻味。乘坐纜車到山頂,可遠眺城市華燈初上的美景。華人下南洋的聚集處,也是電影初戀紅豆冰的取景地。姓氏橋是很多橋的總稱,房屋搭在海上,由樁柱支撐,同姓者同住一橋,又以姓周橋、姓林橋最為出名,黃昏時分適合坐在橋上聊聊天。
  • 遇見檳城
    接我們的司機老梁是個華人,今年六十歲,是第四代華人移民,祖籍福建泉州。他說在馬來西亞,像他這樣的年齡的人大多還在工作。老梁比較健談,得知我們第一次到檳城,一路上都在介紹檳城的情況。他說,檳城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包括我們現在所處的檳榔嶼島和大陸上的威省,人口70萬左右,其中華人和馬來人各佔40%多,華人相對還要多一點,主要來自中國福建和廣東,其餘的是印度人、印尼人等等。
  • 檳城壁畫,最接地氣的藝術品
    它的首府喬治市,才二十多平方公裡,但歷史悠久,市內有許多古建築,所以在2008年檳城就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目錄裡。喬治市有許多的古蹟和古建築,中華文化在也這裡到處可見。現在喬治市的很多老人見面還說著中國的客家話,如果不是周圍醒目的馬來西亞國旗提醒著你,你一定會有一種到了國內客家人地區的感覺。
  • 馬來西亞檳城,六個必去的目的地,逛遍檳城
    1.檳城的世界遺產,喬治市的特色壁畫 檳城,是一座馬來西亞的城市,市中心的喬治市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在喬治市中漫步,穿梭古老的舊時光。便宜好吃的煎蕊和炒粿條,6馬幣買了吃不完的紅毛丹。 在馬來西亞的檳城,生活著非常多的華僑,這裡也曾經是一個繁華的港口,是一個集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城市。
  • 馬來西亞檳城旅遊景點介紹
    檳城(Penang),曾經擁有一個很浪漫的名字,檳榔嶼。這個遠在東南亞海邊的城市,頗具中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特色:一邊是繁華的都市,一邊是歷史古蹟,漫步檳城,你會有時空跳躍感覺;而這裡最讓人著迷的是各種文化的交融聚集,既有南海姑娘的輕柔韻律,也有安娜與國王的感傷情懷。
  • 漫步於「印度洋綠寶石」,探尋檳城的美食
    探尋檳城美食:檳城的美食在馬來西亞享有盛名,一些普通的食材,在檳城廚師的一雙巧手烹調之下變成了一款美味的菜餚。可別小看檳城的街邊小攤小販,因為很可能某些不起眼的小吃檔已經是傳承了數代的名不見經傳的檳城美食地點。
  • 你在等著旅行,而檳城在等你
    過境籤指從 中國 前往第三國或從第三國前往 中國 ,需要在 吉隆坡 轉機的持 中國 護照的公民,可以在 馬來西亞 使用過境籤停留120個小時,但是實際情況是從 中國 前往第三國時。在 馬來西亞 停留的時間不可以超過72個小時,否則 中國 海關不會放行,從第三國回 中國 時,可以停留120個小時,過境籤免費,辦理手續即可。
  • 姓氏橋,檳城活著的歷史,華人最早聚集地!
    檳城可說是馬來西亞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華人移民為檳城的發展做出了頗多的貢獻。因此華人的足跡可謂是遍布檳城的角角落落。既有大伯公街和打石街的富人區,又有姓氏橋的貧民區。檳城姓氏橋,可說是一部活著的歷史,那裡是華人在檳城最早的聚集處,從老一輩人開始就靠捕魚為生。搭建在海上的房屋簡單卻不簡陋。處處洋溢著一股和諧的氣氛。檳城曾是東南亞最重要的海運港口之一,而活躍在海上的這些檳城著名的「姓氏橋」則是活生生的歷史文化遺產。
  • 繽紛檳城 l 最美的時光遇見你,在檳城尋一場人間煙火氣
    檳城是一個慢生活,慢節奏的城市。這些橋多建於19世紀末,當年華人來檳城最早聚集地就是姓氏橋,因為同姓者同住一橋,所以稱為姓氏橋如姓林橋,姓周橋,姓陳橋,姓李橋,姓楊橋和雜姓橋。當中以姓周橋規模最大,水上人家約60戶。這些水上人家大多很古樸遠處五顏六色的木板房,讓人仿佛置身於歐洲某一名勝小鎮。
  • 老房子裡的檳城往事
    他的藍屋不僅是全馬現存最大的清代中國園林式豪宅,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進入藍屋,首先被那些精緻的木雕所吸引,無論是椅背、扶手、屏風等處都雕以繁複的花鳥圖案,極盡精緻奢華。二樓連接陽臺與大廳的門洞上方的裝飾畫是以陶瓷的碎片塗以各種顏色拼接而成,其中還有龍蝦和螃蟹的圖案,體現了馬來當地的風物特點。
  • 馬來西亞檳城的姓氏橋:當年下南洋華人的聚集地
    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的檳城,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城市。檳城是馬來西亞重要港口,也是馬來西亞第二小的州屬檳城州的首府。檳城因為移民較多,因此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在這裡你可以在街邊看到印度廟,也可以看到中國的祠堂,歐式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