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七位首任師長,為何只有三人參與授銜?其他四人呢?

2020-12-12 大麗歷史說

說起新四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由南方八省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部隊剛成立時,下轄4個支隊和一個軍部特務營,共計一萬餘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新四軍仍然受到國民黨的排擠和打壓,後來還發生了慘烈的「皖南事變」,新四軍九千多人在北移過程中,遭到國軍重兵合圍伏擊。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進行了重建,部隊改編成七個主力師,分別是第一師,師長粟裕;第二師,師長張雲逸;第三師,師長黃克誠;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第五師,師長李先念;第六師,師長譚震林;第七師,師長張鼎丞。這七位首任主力師長,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大英雄,但令人意外的是,1955年授銜時,只有三人授了軍銜,還有四人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眾所周知,新四軍七位首任師長,前三位都參與了授銜,分別是粟裕、張雲逸和黃克誠,軍銜也無一例外都是開國大將。至於沒參與授銜的四位,分別是彭雪楓、李先念、譚震林和張鼎丞。

彭雪楓,河南南陽人,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全才。論打仗,他長徵期間率軍攻佔婁山關,直取遵義城,橫渡金沙江,飛越大渡河,可以說戰功赫赫;論文化水平,他在根據地創辦學校,親自編寫教材,還經常發表文章。1941年,彭雪楓擔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但令人惋惜的是,在與頑軍的戰鬥中,彭雪楓不幸中流彈犧牲,年僅37歲。按照他的資歷和戰功,活到授銜足以授開國大將。畢竟他的繼任者張愛萍,後來都是上將。

李先念、譚震林和張鼎丞活到了建國後,為何也沒有軍銜呢?這就與當時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有關了:1955年授銜時,已經轉到地方任職的領導幹部原則上不參與軍銜評定。李先念早在1949年5月便到地方擔任領導工作,後又轉到中央工作,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參與領導全國經濟工作。此時李先念已經沒有任何軍職,自然也沒能參加授銜。

譚震林建國後就離開軍隊系統,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務。1954年,他又調任中央副秘書長兼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也無緣授銜。至於張鼎丞,由於他為人剛正無私,堅持原則,在1954年被推選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也沒能參與軍銜評定。但話又說回來了,雖然他們沒有軍銜,但職務和地位卻並不低,對革命的貢獻同樣為我們所銘記,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相關焦點

  • 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是大將副師長是上將,四位旅長都是什麼軍銜
    在新四軍七個師中,有一個師陣容非常強大,師長黃克誠是大將,兩位副師長劉震和洪學智都是上將。為什麼呢?第三師是由原來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南下改編而成的,當然強大了。第三師共下轄四個旅,這四位旅長後來都是什麼軍銜呢?
  • 新四軍第五師成立初有六個旅級單位,為新四軍七個師最多
    「皖南事變」後,中央迅速重建新四軍軍部,1941年1月下旬新四軍軍部政委是方正平江蘇蘇北鹽城重建,同時以新四軍部隊及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部隊組建新四軍七個師又一獨立旅,其中新四軍第五師為原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整編組成,全師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及第一、第二、第三遊擊縱隊,共三旅三遊擊縱隊,這三個遊擊縱隊也為旅級建制,新四軍第五師成立時儘管兵力不是最多,但共轄六個旅級單位
  • 新四軍第三師組建後,師長是黃克誠,三個首任旅長都是誰?一人曾任...
    新四軍在江北重建軍部(1941年1月20日)後,統一編成了7個主力師和一個軍直屬獨立旅,全軍9萬餘人。 為了加強新四軍的力量,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成了第三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為黃克誠,下轄三個主力旅,即第七、第八、第九旅。
  • 新四軍第六師轄二個旅,師長和旅長都是誰?一人壯烈犧牲
    新四軍第六師是「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在江北重建後統一改編的七個主力師之一,該師是由蘇南的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等部隊改編的。第六師組建之初約8000餘人,下轄第十六、第十八兩個主力旅,及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兩個保安司令部,那麼第六師的師長和兩個旅長都是誰呢?
  • 1955年懷仁堂10大元帥授銜,為何出席的只有7位?
    關於元帥和大將,其實最開始選出來的結果是13位元帥和14為大將。但是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都稱自己現在不在部隊工作,在地方工作主動提出放棄元帥軍銜。大將軍銜也精簡到了10位,這就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10大元帥和10大將軍。  1955年9月27日下午4時許,中南海懷仁堂,彭德懷、賀龍等人在休息室等待授銜授勳儀式開始。
  • 三野戰功不輸四野,授銜時為何比不過四野,竟是這個原因?
    三野戰功不輸四野,授銜時為何比不過四野,竟是這個原因嗎?嚴格來說,二野在八路軍時期大多是129師的底子,但是隨著一步步壯大,二野也越來越厲害,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個個都是大名鼎鼎,下面的386旅更是讓大家如雷貫耳了,旅長就是陳賡,參謀長李聚奎。
  • 八路軍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都被授予了什麼軍銜,最低是上將
    抗戰爆發之後,國共兩黨再次攜手一直抵抗外來侵略,於是在陝北的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按照當時的合作聲明八路軍下轄三師六旅,共三萬多人,正是這三萬多人最後發展成為百萬大軍,三個師的首任正副師長除了120師的蕭克是上將,其他的都是元帥,那麼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被授予了什麼軍銜呢 ?
  • 他是四野「三大少將」之一,54軍首任軍長,後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
    他是四野「三大少將」之一,54軍首任軍長,後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想必說到四野軍隊大家都十分興奮,這四個野戰區是當時非常著名的軍隊,曾經在解放戰爭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勞。其中第四野戰軍有著非常多的傳奇經歷,我們今天要講的將軍就是在這個軍隊當中。
  • 華野司令部的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都是什麼軍銜
    筆者整理了華東軍區和華野八位高級將領的履歷,來看一下這八位元勳五五授銜時都是什麼軍銜吧。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老總,曾經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擔任過教官,參加革命後與朱老總將南昌起義餘部帶上了井岡山,與朱毛一起開創並發展了中央蘇區,功勳卓著。
  • 新四軍第18旅有四任旅長,後三任都授中將,首任旅長為何沒軍銜?
    新四軍第6師18旅成立於皖南事變之後,是由「江抗」東路指揮部所屬部隊組成,下轄四個團。第18旅成立後,前後有四任旅長,接下來首先和大家說說這四任旅長都是誰?首任旅長是江渭清。抗戰全面爆發後,調入新四軍,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三縱隊縱隊隊長、第18旅政委、代旅長。1942年11月,第6師併入新四軍第1師後,溫玉成調出第18旅。於是,旅長由劉先勝擔任。
  • 龍韜虎略:我軍36位軍事家的由來與排名
    兩人在革命戰爭時期,對創建人民軍隊,領導武裝力量對敵作戰,參與戰略決策等方面功勳彪炳,授予元帥銜當之無愧。當時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鄧小平任副總理、中共中央秘書長,毛澤東提出已到地方工作的就不評銜了,周、鄧二人與元帥銜擦肩而過。李先念曾任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委、中原軍區司令員,1955年評銜時曾是大將人選,與周、鄧一樣,已在政府工作,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沒有評銜。
  • 我軍36位軍事家排名,新四軍軍長葉挺為何位列開國大將之前?
    解放軍曾經對外公布了我軍的36位軍事家排名,從具體的排名情況看,我軍的十大元帥與十大大將全部進入「軍事家榜單」,57位開國上將沒有一個人進入這份榜單。我軍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部分將領,如許繼慎、段德昌、左權等將軍也進入了榜單。
  • 抗戰勝利時,新四軍第四師有四個旅,旅長都是誰?
    新四軍軍部組建於1937年底,葉挺任軍長,全軍於1938年三四月間整編完成,共有四個支隊,總兵力約1.03萬人。新四軍成立後活動於長江兩岸,1941年1月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1月下旬新四軍軍部於江蘇鹽城重建,原有新四軍部隊及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整編為七個師又一個獨立旅,其中新四軍第四師就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來。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十大將軍授銜有何標準和安排 1955年授銜時,十位大將的評比主要考慮並非是戰功、資歷和職位,影響大將評選的因素很多。有不少的開國上將論戰功、資歷、職位也許還超過十位大將中的一些人。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新四軍第三師、山東八路軍、陝甘寧兩個旅,以及冀熱遼軍區部隊紛紛進入東北,一時間兵強馬壯。東北的人民軍隊的稱號經過了多次變遷,最早叫做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改為東北民主聯軍,再後來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入關後改為第四野戰軍。
  • 授銜時,這八位將領都曾被提名為上將,為何最終未授上將
    1955年的授銜中,共有55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兩位將軍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總人數達到了57位。其實,在原來以彭總和羅帥為首的授銜委員會,向組織上提交的預授上將名單中,還有其他8位將領被提名為上將,他們分別是誰呢?為何最終未授上將軍銜呢?
  • 解放軍首次授銜,四位將軍不滿,他們是誰,又為何接受結果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隆重盛大的授銜儀式,除了10大元帥和10大將外,還有55人授予上將軍銜,175人授中將軍銜,798人授少將軍銜。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皆大歡喜,有四位將軍就不滿,感覺自己授的銜太低了,為此,在授軍銜前,他們要麼吵鬧,要麼請老上司給自己說情,那麼,他們是誰,到最後為何接受了結果。這四位將領分別是許世友、王必成、王近山和鍾偉。
  • 粟裕將軍戰功赫赫,1955年,為何不是元帥,而被授予大將?
    那麼,1955年的授銜中,粟裕大將為何沒有被授予元帥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1955年評選元帥、大將等軍銜的標準。1955年2月,毛主席籤署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按照條例的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元帥軍銜。」
  • 新四軍軍部十位高級將領,後來都是什麼結局
    重組後的新四軍下轄六個師,可謂是兵強馬壯了。那麼,新四軍軍部先後有哪些高級將領,他們後來又是什麼結局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吧。新四軍軍長葉挺,葉將軍是南昌起義的前線指揮,並參與指揮了廣州起義,人民軍隊建軍三大起義,葉將軍指揮了兩個,對於人民軍隊的建立,可謂是功勳卓著了。
  • 華野「葉王陶」,為何王、陶為中將,金門失敗的葉飛為上將?
    在新四軍和華東野戰軍,陳粟麾下,有大名鼎鼎的「葉王陶」,即葉飛、王必成、陶勇三名戰將。他們從抗戰時期開始就是新四軍的骨幹戰將,到了解放戰爭中,三人所率領的縱隊(軍)南徵北戰,參加了一系列重大戰役,立下汗馬功勞,是粟裕所倚重的三隻鐵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