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銜時,這八位將領都曾被提名為上將,為何最終未授上將

2020-12-21 歷史八卦社

1955年的授銜中,共有55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兩位將軍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總人數達到了57位。其實,在原來以彭總和羅帥為首的授銜委員會,向組織上提交的預授上將名單中,還有其他8位將領被提名為上將,他們分別是誰呢?為何最終未授上將軍銜呢?

這八位將領分別是陳漫遠、莫文驊、程世才、李天煥、徐立清、賀晉年、王世泰和廖漢生。陳漫遠出身於鄧政委領導的紅七軍系統,參加過百色起義,是左右江根據地創立的功臣之一。紅七軍北上中央蘇區後,陳漫遠先後擔任過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等職務,是我軍政工戰線上的一位傑出人物。

抗日戰爭時期,陳漫遠先後擔任過晉綏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陳漫遠先後擔任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參謀長,一兵團改編為第十八兵團後,他又升任副司令員。全國解放後,陳漫遠在廣西指揮剿匪戰鬥,取得了不俗的戰果。

授銜時,原本陳漫遠是要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但因為當時提名韋國清授上將,同為紅七軍代表,陳漫遠主動讓出了軍銜,再加上他已經不再擔任軍職,最終未參加授銜。

廖漢生是賀老總的外甥女婿,也是紅二軍團和第一野戰軍一位傑出的政工幹部。彭老總對廖漢生極為看重,曾經提名他擔任兵團政委,但廖漢生生性謙遜,主動辭讓了兵團政委的職務,授銜時,廖漢生作為副兵團級幹部,本來是名列上將名單中的,但他主動將軍銜讓給了賀炳炎,體現了一位革命家的高風亮節。

莫文驊在授銜時是十三兵團政治委員,按級別的話也是上將軍銜,事實上一開始莫文驊確實是被提名為上將的,但莫文驊和陳漫遠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出身紅七軍系統,紅七軍當時已經有韋國清和李天佑兩位上將了,再加上莫文驊在廣西的剿匪工作中表現一般,最終得到了中將軍銜。作為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團政委,只授予中將,確實是低了點。

程世才在紅軍時期擔任過紅四方面軍88師師長、30軍副軍長、軍長,在紅軍時期就是軍級幹部。解放戰爭時期則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南滿軍區司令員等職務,級別也是夠得上上將的。雖然程世才一度被提名為上將,但因為公安軍已經有了一位大將羅瑞卿和一位上將韋國清了,最終只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李天煥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華北軍區第三兵團政治部主任、副政委、20兵團政委等職務,按照級別,他在一開始也是被提名為上將名單的,但他授銜時的情況和程世才是一樣的,授銜時,李天煥是公安軍副政委,公安軍已經有了一位大將和一位上將了,所以李天煥也只獲得了中將軍銜,確實是低了點,但也是沒辦法的事。

徐立清授銜時是正兵團級幹部,賀晉年則是副兵團級幹部。授銜時,西北紅軍的代表選定了閻紅彥。閻紅彥與賀晉年的資歷差不多,在紅軍時期都是軍長,但組織上最終還是選定了閻紅彥為開國上將,賀晉年也因為別的原因最終只被授予了少將軍銜,作為副兵團級幹部,實在是低了點,但他的弟弟賀吉祥也得到了少將軍銜,兄弟二人雙雙成為開國將軍,也是一段美談了。

至於徐立清,他因為是授銜委員會的,為了避嫌主動降低自己的軍銜,最終只被授予了中將。其實按級別他是正兵團級幹部,妥妥的上將資歷了。徐立清主動讓銜,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計較個人名利的高風亮節,令人十分敬佩。

最後一位是王世泰。王世泰的資歷,那是相當高了。紅軍時期,王世泰就擔任過陝北省委軍事部副部長,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過陝甘寧警備第三旅政治委員,以及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等職務,是120師的一員高級將領。

解放戰爭時期,王世泰跟隨彭老總南徵北戰,先後擔任過西北野戰兵團第四縱隊司令員、第四軍軍長、第二兵團政治委員等職務,是一位妥妥的正兵團級幹部。在最初的預授上將名單中,王世泰是名列其中的,但因為主席、鄧政委等偉人們主動不要軍銜,最終主席定下了不擔任軍內職務的,就不再授銜的原則,王世泰因為授銜時已經不再擔任軍職,也就沒有被授予軍銜了。

這八位將領都是戰功赫赫的名將,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的確是十分遺憾。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肯定不會在乎軍銜的高低,他們的高風亮節,值得我們欽佩。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五五授銜時,主要參考標準是1952年的全軍將領的級別劃分。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
  • 1955年授銜時,他是四川省委書記,為何仍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25軍,是參加長徵幾支紅軍隊伍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支,這支不到三千人的隊伍,卻創造出紅軍長徵史中很多奇蹟,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紅25軍還支援給他們5000銀元,建國後這支幾千人的隊伍,卻走出一位大將徐海東將軍,和兩位上將,韓先楚和劉震將軍,其實還有一位將領按資歷應授上將銜,可惜55年已離開部隊,沒有參與授銜,此人就是曾任紅25
  • 一野、三野的政治部主任都是上將,為何四野的政治部主任卻是大將
    1955年,組織上對全軍將士進行了授銜。在這次授銜中,共產生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55位上將。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人數最終定格在57人。
  • 57位開國上將,為何有兩位是後來單獨授予的?他們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57人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這些開國上將,大部分都是正兵團級將領,資歷和戰功極高。但很少有人知道,1955年授銜時,只有55人被授予開國上將,還有兩位是在1956年、1958年單獨授予的,這是為何呢?這兩人又是誰?我們接著往下看。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後來,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編為中原野戰軍,三大戰役後,進一步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浩浩蕩蕩渡過長江,風捲殘雲般席捲反動軍隊,一舉解放了大西南,建立了赫赫功勳。那麼,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都是誰?他們在授銜時的軍銜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華野司令部的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都是什麼軍銜
    筆者整理了華東軍區和華野八位高級將領的履歷,來看一下這八位元勳五五授銜時都是什麼軍銜吧。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老總,曾經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擔任過教官,參加革命後與朱老總將南昌起義餘部帶上了井岡山,與朱毛一起開創並發展了中央蘇區,功勳卓著。
  •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別,主動請求授中將,主席:必授上將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有一位將軍很是特別。因為此時,他只是軍長級別,卻被擬定授予上將軍銜。當他本人知道這件事後,就極力推脫授予上將。他說自己的資歷淺,貢獻少,授予上將軍銜,真的是受之有愧,他向上級請求授予自己中將即可。可偉人卻發話:「他必須是上將。」
  • 1988年趙南起被授上將,為何在授銜前一年,有老幹部舉報他是臥底
    我軍在1988年又恢復了授銜制,當時一共有17位將軍分別獲得了晉升,或直接被授予上將軍銜。然而,在這17位被授銜的將軍中,卻有一位將軍非常特殊。因為他是一個朝鮮人,是此次授銜中唯一的一位少數民族上將。然而,關於這位將軍的授銜問題,曾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 129師五個團長四個授中將,為何115師三個副團長,後來卻授上將?
    這支武裝經過八年抗戰之後,更是演變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將國民黨政權趕出了大陸。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表彰為人民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將領,我軍共對上千位優秀的解放軍將領,授予將軍軍銜。當然成為將軍,對於一名高級將領來說,既要有戰功也要有資歷,並且從當時被授上將的人選來說,如果要成為上將,最起碼也得是八路軍時期團長級別以上幹部。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抗日戰爭勝利後,陝甘寧軍區部隊和晉綏軍區部隊合組為陝甘寧晉綏野戰軍,後來,這支部隊的番號先後經歷過陝甘寧野戰集團軍、西北野戰兵團、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的變遷,橫掃胡宗南、馬繼援,解放大西北,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1955年大授銜,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名都是誰?
    「七戰七捷」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就是他指揮打出來的。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創造了單次殲敵最高紀錄。1948年11月6日,他發起指揮了淮海戰役,直接將國軍在中原戰場上的主力消滅。03上將排在第一位的是蕭克。紅軍主力改編後八路軍後,他在120師擔任副師長,當時徐帥都和他平級。解放時期,他在四野擔任過參謀長。根據其他野戰軍參謀長和資歷,排在上將第一位很合理。04中將排在第一位的是徐立清。
  • 蔣介石授予八位一級上將,年齡最大的是誰,最小的又是誰
    當時將銜共分為五個等級,特級上將(相當於我黨的大元帥軍銜)整個國軍內部,只有蔣介石獲得此軍銜。一級上將(相當於我黨的元帥軍銜),二級上將,中將,少將。就在1935年,蔣介石給自己授予了特級上將軍銜,與此同時,還有八位高級將領授予了一級上將軍銜。在首次授銜的國軍將領中,能夠授予一級上將級別軍銜的將領,自然級別很高。
  • 129師五大主力團,四位團長被授中將,為何僅他一人授上將?
    不過129師在抗戰初期,也僅僅只有五個主力團,但這五個團的首任團長,都是久經考驗的紅軍將領,除了抗戰中犧牲的772團團長葉成煥之外,其餘四人日後都成為了解放戰爭中的重要將領。當然772團因為葉成煥的犧牲,因此代表性人物也成為了曾短暫帶領過772團的副團長王近山將軍。
  • 57位開國上將中,這幾位將軍比較特殊,為什麼說他們特殊呢?
    1955年,一共有55位將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接著在1956年1958年又有王建安和李聚奎將軍被補授上將軍銜,這57位將軍統稱開國上將。這些將軍都要麼是戰功赫赫,要麼是在其他方面為國家和民族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人。
  • 為什麼說蕭克授上將低了?看看和他同級別將領就知道了
    1955年大授銜時,根據1952年幹部評級,蕭克為正兵團級,被授予上將軍銜,且名列第一。36位正兵團級幹部中,王樹聲、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徐立清主動讓銜,被授予中將軍銜,其餘33位將領均授予上將軍銜,橫向對比來看,蕭克的軍銜並不低,但與他的革命經歷對比就有些低了,或者說在1952年定級的時候就評低了。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為了表彰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領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授銜儀式,選出了10位開國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那麼,在這些開國將帥之中,最年輕的將領們都是誰?他們又有怎樣的精彩事跡呢?
  • 解放軍首次授銜,四位將軍不滿,他們是誰,又為何接受結果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隆重盛大的授銜儀式,除了10大元帥和10大將外,還有55人授予上將軍銜,175人授中將軍銜,798人授少將軍銜。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皆大歡喜,有四位將軍就不滿,感覺自己授的銜太低了,為此,在授軍銜前,他們要麼吵鬧,要麼請老上司給自己說情,那麼,他們是誰,到最後為何接受了結果。這四位將領分別是許世友、王必成、王近山和鍾偉。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四野的高層相比較東野,人員變動較大,而從東北人民自治軍到東北野戰軍,高層變動相對較小,計有十位高級將領,長期擔任這支部隊的高層,負責指揮各大戰役,他們都是誰呢?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兼政委、東野司令員林帥,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人民軍隊中戰神級別的人物,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功,都是全軍諸將領中的佼佼者,1955年,林帥被授予元帥軍銜,位列十大元帥第三位。
  • 五五授銜時,共有48位開國將軍是少數民族,分別是誰
    首批授銜的將帥中,共有48位少數民族將領,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壯族。當初鄧政委和張雲逸領導百色、龍州起義,韋拔群率領的右江民軍武裝是其中的重要革命力量,而韋拔群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東蘭的壯族人,所以,壯族將領在人民軍隊中佔有相當高的比重,開國將領中,共有13位壯族將領,他們分別是:上將韋國清、中將韋傑、覃健、冼恆漢、少將韋祖珍、盧紹武、吳西、歐致富、黃惠良、黃新友、朱鶴雲、覃士冕、覃國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