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組織上對全軍將士進行了授銜。在這次授銜中,共產生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55位上將。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人數最終定格在57人。
五五授銜時,四大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的授銜情況是這樣的:第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授予上將軍銜,第二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無軍銜,第三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唐亮,授予上將軍銜,第四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譚政,授予大將軍銜。
同為四大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為何授銜卻各不相同呢?先來說說未授銜的張際春。張際春,畢業於湖南第三師範學校,大革命時期入黨,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成功進入紅軍隊伍中。
漫長的革命鬥爭歲月中,張際春政工才能極為突出,做到了中原野戰軍副政委、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務,在二野有著極高的威望。授銜時,由於張際春已經不在軍隊任職,所以未能獲得軍銜。
四野的政治部主任譚政,參加過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鬥爭,政工才能極為突出。解放戰爭時期,譚政先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東北人民解放軍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政治部主任,是四野政工戰線上的模範人物,1955年,譚政被授予大將軍銜。
三野政治部主任唐亮,1927年參加革命,1930年參加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擔任過紅二師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過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濱海軍區政治部主任,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先後擔任山東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華東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務,與參謀長陳士榘率陳唐兵團單獨行動,在政工方面早已經獨當一面了。
授銜時,唐亮的級別是正兵團級,最終被授予上將軍銜,可謂是十分符合授銜原則的,以唐亮的資歷和能力,以及授銜時的級別,他獲得上將軍銜無疑是實至名歸的。
一野政治部主任甘泗淇,1925年參加革命,1926年入黨。入黨後,甘泗淇被組織上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系統地學習了國外先進的革命理論。回國後,甘泗淇被派往湘贛蘇區,擔任組織部長,成為我軍政工戰線上的一位高級將領。
甘泗淇組織能力出色,原則性強,雖然曾經因拒絕執行錯誤路線被降過職,但他很快憑藉自己的出色能力再次崛起,做到了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的位置,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在長徵中浴血拼殺,以極小的傷亡勝利完成了長徵,甘泗淇作為政工方面的高級幹部,自然是功不可沒的。
當然了,甘泗淇最傑出的表現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初期的西北戰場,因為大同戰役的失利,形勢可謂是相當差了。甘泗淇與張宗遜、閻揆要、賀炳炎、廖漢生、王震、王世泰等將領緊密團結在彭老總周圍,連續擊潰胡宗南的主力部隊,成功扭轉了西北戰場的不利形勢。
作為晉綏軍區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在1952年被劃為正兵團級幹部,毫無懸念地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可謂是水到渠成之事。
那麼問題來了,張際春授銜時已經不擔任軍職,不授銜是符合原則的。但甘泗淇、唐亮與譚政同為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為何授銜卻不一樣呢?為何甘泗淇和唐亮是上將,而譚政卻是大將呢?
在這裡就需要重點說明一下了,1952年,黨對全軍進行了級別劃分,在這次級別劃分中,甘泗淇、唐亮都是正兵團級幹部,而譚政則是軍委的委員級幹部,三人的級別並不一樣。而五五授銜時,52年的級別劃分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所以,參考當時劃分的級別,甘泗淇、唐亮作為兵團級幹部,授予上將軍銜符合原則。而譚政作為軍委的委員級幹部,授予大將軍銜同樣符合原則。
譚政資歷老、政工建樹多,從秋收起義開始就跟隨主席鬧革命,政工能力極為突出,被視為全軍在政工戰線上的一位模範人物,是全軍政工幹部學習的一個榜樣,他的大將軍銜,無疑是對他革命貢獻的最大註解。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