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軍事高科技在線 ,作者王握文
「衛星體制不能變、信號頻率不能變、下顆星發射計劃更不能變,衛星抗幹擾指標很明確,你們能不能做?」
「沒問題,只是時間……」歐鋼教授話沒說完,「北鬥辦」一位負責人以不容置疑的口氣打斷他:「時間只有3個月,這是根據衛星發射計劃決定的,你們敢不敢立軍令狀?」對方使出的激將法,讓歐鋼即刻全身血液沸騰:行!我們一定3個月完成任務。
「真是無知者無畏。」一位業內同行聽說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接下了這個任務,隨口冒出這樣一句話來。他知道,此前已有單位認為這是短時間內「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早已知難而退。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任務呢?
2007年4月,我國北鬥二號首顆試驗衛星進入軌道後,在某一區域遭遇大功率複雜電磁幹擾,信號接收成功率不足50%。經多次故障歸零,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有關部門心急如焚: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即將組網的數十顆衛星發射計劃將無限期推遲,而已發射的這顆衛星將成為太空垃圾。怎麼辦?各路諸侯多次協商、會診,認為方案有兩種:一是「躲」,二是「抗」。「躲」就是改變衛星信號頻率,躲到沒有電磁幹擾的頻率上去。這個容易做到,技術難度也小。但問題是前期建成的地面系統需要重建,國家將蒙受數十億元資金損失。俗語說「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若電磁環境一旦改變,衛星還要「躲」個沒完。「抗」即提高衛星抗幹擾能力,一勞永逸,讓北鬥衛星擁有功能強大的電磁防護盾牌。這樣資金投入少、安全性高,但技術難度大,風險高,時間緊迫,能否實現,勝敗難料。當時誰也不願接這個「燙手山芋」。
「他們或許能行。」「北鬥辦」一位領導指的「他們」,就是曾主動請纓並一舉拿下北鬥一號地面關鍵設備、手持用戶機等研製任務的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創新團隊。「速派專家前來北京進行技術專題會商。」2008年1月中旬的一天,接到「北鬥辦」的緊急電話通知,團隊莊釗文、王飛雪教授立刻意識到,肯定是解決衛星抗幹擾問題,便向前往北京的歐鋼面授機宜:現在北鬥二號試驗衛星遭遇強電磁幹擾難題,團隊有多年抗幹擾研究的技術積累,我們要急國家之所急,勇敢地把任務接下來,只是要多爭取點時間。歐鋼對此心領神會。進了會場,歐鋼打開電腦,準備先匯報一下團隊的技術思路和解決方案,沒想到會議根本沒安排這個環節,直接亮出條件,使出激將法。歐鋼有些措手不及,來不及多想立刻接招,一口應承下來。至於多爭取點攻關時間,他一看沒有迴旋的餘地,也不再多說,「二楞子」似的立下了軍令狀。也難怪有人說「無知者無畏。」說「無知」,雖不準確也不無道理。此前他們主要做北鬥地面系統,星載設備卻很少涉及,工程規範不了解,技術難度極大,何況又是這種「火燒眉毛」的緊急任務,容不得有半點閃失,誰接這樣的任務都得掂量掂量,歐鋼竟像「喝稀飯」似的說沒問題。說「無畏」,那是千真萬確。此時已是2008年寒假,馬上要過春節了,3個月完成任務,意味著假期是不能正常過了。假期加班倒不是問題,問題是萬一拿不下來,就成了大笑話。團隊多年在北鬥工程中能打勝仗的形象將毀於一旦。團隊名譽掃地事小,影響國家工程事大啊!事後,有人問歐鋼當時想過這些問題沒有?「好像沒怎麼想這個問題,想的就是有任務就應該往前衝,把難題『拉下馬』,這就是我們團隊的性格。」真是「勇者不懼」。立下軍令狀的那一刻,歐鋼想的是如何趕回學校匯報情況,迅速組織隊伍開展攻關。當晚和同事登上從北京到長沙的1次特快列車,心早已飛回了實驗室。
老天也是有意捉弄人,你越是著急,它偏給你出點難題。此時,我國南方百年不遇的冰凍災害越來越嚴重。列車到達武昌,竟走不了了。等一天,換乘南邊開來接應的一列慢車,走走停停,速度猶如馬車。歐鋼那個急呀,就別提了。「這麼急,你怎麼不坐飛機?」同車遇到的一位學校老師說。「我就是因天氣原因怕坐飛機晚點,才坐火車的,哪知道會這樣。」歐鋼無奈地回答。因為冰凍災害,長沙黃花機場航班已不能正常起降。當然,「活人還能被尿憋死?」在車上,歐剛不停地與在家的王飛雪、孫廣富教授溝通協商,調兵遣將,排兵布陣,立即組織攻關:陳華明教授當晚啟程飛往西安,負責硬體設計與生產;李崢嶸、唐小妹、黃仰博、聶俊偉等立即展開算法攻關,開發軟體,孟繁智等提出測試解決方案,其他人根據分工各負其責,一個20多個人的團隊隨即打響了一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
從北京到長沙,換了兩次車,走了3天,歐鋼終於回到長沙,室外天寒地凍,室內攻關卻是熱火朝天。見此情景,歐鋼感到很欣慰。他向大家提出要求:每個環節、每個人的工作不許出錯,必須環環相扣,萬無一失,因為時間是倒排出來的,一天的富餘量都沒有。出現差錯就要反覆,任務就無法按時完成。「你當我們個個是神仙啊!不允許出錯,誰能保證,也不太可能?」有人向歐剛抱怨。「關鍵時刻,就是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他回答也很決斷。逐夢北鬥10多年,這支隊伍已成為我國衛星導航工程的「國家隊」,敢於攻堅,能打硬仗。科研中的嚴謹細緻,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什麼事,也能做到,最難的還是技術突破與實現。到底有多難呢?「好比要把大象裝進冰箱裡。」歐鋼形象地比喻。在衛星上,就那麼一塊地方放抗幹擾設備,體積不能大,功耗不能高,既要有超強的抗幹擾能力,又要穩定可靠,確實是個天大的難題。
團隊成員清楚:臨危受命,只能背水一戰。他們把實驗室當戰場,餓了,吃盒飯;困了,在沙發上躺一下,爬起來就接著幹。每個人必須按時間節點完成任務,攻關猶如打仗。春節很快就到了,王飛雪說:「年三十到初二,3天可不來加班。」這話說得很有藝術,他不說放假,只說可以不來加班,實際上是讓大家看著辦。「即便放假也沒心思休息。」陳華明說。大年三十那天,他把工作帶回家。晚上,家人在看春晚,他繼續琢磨著如何布線,愛人有些不解:就你忙,平時都幹什麼去了?其實,陳華明平時也這麼幹。這期間,妻子出國進修一年多,她並不知道自己走後,陳華明悄悄搬進實驗室附近的一間單身宿舍,一住也是一年多。對於軍人來說,立了軍令狀,那是拼了命也要做到的。國防科技大學這支團隊做得怎麼樣呢?歐鋼說:「3個月時間,實際上給我們的時間只有兩個月,最後一個月要讓有關部門對我們的抗幹擾系統進行嚴格的測試。」
令人驚嘆的是,經嚴格反覆測試,他們研製的抗幹擾衛星載荷,其抗幹擾能力比原來提高了1000倍,研製過程中實現了零差錯、無反覆,一舉成功!2008年5月12日,成果驗收會上,時任北鬥衛星導航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院士說,你們臨危受命,關鍵時刻敢於亮劍,又打了一個漂亮的攻堅戰,不愧是「李雲龍式」的科研團隊。從此,我國北鬥衛星有了堅強的電磁防護盾牌,「李雲龍式」的科研團隊也成了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的崇高榮譽。這榮譽,他們當之無愧。(原載2017年第3期《軍事故事會》雜誌、2017年第8期《半月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