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山都不容易,更別說去縣城了。如今,德維二級公路修好了,兩個多小時就能到縣城。最重要的是,我有了工作,不僅能學技術,生活條件也改善了不少。」每每談起烏弄龍水電站建設帶來的變化,蜂麗昆都感慨萬千。
近日,裝機4臺、總容量99萬千瓦的烏弄龍水電站2號機組尾水閘門順利提升,3號機組進入充水調試階段,為全部機組按期實現發電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聚智創新攻難關
烏弄龍水電站位於雲南省維西縣巴迪鄉,是瀾滄江上遊河段規劃的7座梯級電站中的第2級,也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西電東送」的重要項目,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六公司烏弄龍項目部(以下簡稱「烏弄龍項目部」)承建了引水發電系統土建及金屬結構*工程。
地下廠房洞室群中的附屬洞室是打開主體施工的關鍵。為解決不同斷面尺寸鑽爆作業困難,烏弄龍項目部自主研發了帶摺疊式側翼的鑽爆臺車,既能開挖不同斷面尺寸的隧洞,又提高了鑽孔精度。該發明不僅獲得「烏弄龍·裡底水電工程工藝改進一等獎」,還取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洞室打得很光溜,整齊、漂亮。」「葛洲壩集團不光大壩廠房建設水平高,隧洞施工也一流。」項目業主這樣評價道。
頂拱層是地下廠房開挖最關鍵的一層。面對地質條件複雜、層面跨度大、光面爆破技術要求高等挑戰,烏弄龍項目部研究控制沿弧線徑向開挖的光爆孔深度和偏差角,結合廠房系統支護情況,採用「先導洞、後擴挖」的「品字形」施工方法和對周邊弧線鑽爆「刻挖」工藝,保證了施工全程安全、穩定、優質。
此外,在地下廠房巖錨梁開挖中,通過豎直光爆孔試驗和巖臺開挖1:1爆破試驗,確定不同類型圍巖的爆破參數及裝藥結構,結合現場陡傾角泥質板巖、砂板巖相結合的地質條件,烏弄龍項目部形成了巖臺下拐點加強、巖臺成型加固等一整套巖臺開挖施工保障技術措施,降低了施工難度和成本,提高了施工質量和進度。
匠心築造競風流
無論是地下廠房開挖,還是混凝土澆築,烏弄龍項目部始終把工程質量擺在首位。
在加工鋼筋用量約3.2萬噸的地下廠房鋼筋時,「荊楚工匠」代永林為確保尺寸更精準、質量更完美,每次鋼筋綁紮前反覆研究圖紙,認真核算材料用量。一次現場巡查,他發現邊頂拱大直徑圓弧鋼筋現場綁紮成型後的尺寸與設計有偏差,在經過反覆計算、核查修正後,形成了一套規範的工藝標準,實現了鋼筋加工成品一次性優良率達97%以上的超高紀錄。
烏弄龍地下廠房巖錨梁單長174米,比標準足球場的長度還多出54米。作為需承載滿負荷450噸橋機的重要平臺,成型質量將直接影響廠房橋機的運行安全,成為施工中難度最大、質量要求最高的部位。
調配全新鍍膜膠合板,按體型裁剪成型,「內拉外撐」確保混凝土成型;汽車吊配臥罐入倉,跳倉澆築,及時用土工布保水養護……經過「頭腦風暴」,自第1倉至第30倉,烏弄龍項目部不僅提前10天完成澆築任務,還獲評4個樣板工程、2個樣板工序。
儘管澆築混凝土62個單元約10930立方米,烏弄龍地下廠房主變室、GIS綜合樓等部位依然光潔平整,色澤一致,「倒角」及「T型」PVC裝飾條成型效果明顯。原來,為用好因表面平整度要求極高、工藝苛刻、施工難度極大、在水電站地下工程中使用甚少的免裝修混凝土,烏弄龍項目部在澆筑前就對倉位進行了科學規劃,合理配置了資源,模板採用全新鍍膜膠合板現場裁剪拼裝,從外側採用橫縱雙向外撐加固,澆築時嚴格控制混凝土入倉速度、準確把握二次振搗時機,從而獲得烏弄龍·裡底建管局授予的「優質混凝土」稱號。
戮力同心謀共進
做好項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抓細節、管過程、梳理念。
豎井開挖一直是地下廠房洞室開挖的難點。為將風險降低至最小,烏弄龍項目部採用了「機械反導,全斷面擴挖」的施工方法,及時對已挖基巖面進行錨噴支護,確保豎井巖壁穩定,並安排專職安全員24小時現場監控。同時,根據地質情況隨時調整爆破裝藥參數,開挖前做好詳細的技術交底,鑽孔前核查所有施工樣架的定位和穩固性,開孔後檢查開孔位置,以防出現「剪刀孔」。
值得一提的是,尾水閘門提升也是影響發電時間的關鍵因素之一。受業主總工期調整影響,經過兩個汛期,處於水流迴旋區的尾水閘門前淤積嚴重,提升難度加大。「現場雨霧大,電器設備容易出故障,水上作業更加困難。」閘門提升主力軍、綜合隊隊長李喜彥說。為保證投產發電目標,從40多歲的中堅力量到20幾歲的新生代不分晝夜兩班倒,順利按時完成了首臺機組投產發電的目標。
截至目前,烏弄龍項目部在施工技術領域獲得各項獎狀47個,國家專利6項、電力建設科學進步三等獎5個、施工工法3個,兩項技術應用被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高端技術領域,還獲得烏弄龍·裡底工藝改進一等獎3個,為該公司地下廠房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