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愛情故事:約會看電影 結婚一包糖
昨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送玫瑰、吃燭光晚餐是現在大多數年輕人約會的標配。父母輩、爺爺奶奶輩第一次約會是什麼樣子的?結婚有什麼禮物?當年的結婚證又是怎樣的?昨日下午,渝中區人和街社區請來了結婚60年、40年、20年的幾對夫妻,向大家分享他們的愛情故事和愛情保鮮秘笈。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何浩 畢克勤 攝影報導
請親友吃糖 就算結婚了
講述人:龍麒麟86歲 陳尚淑83歲 婚齡62年
86歲的龍麒麟現在腿腳不太方便,昨天下午,83歲的陳尚淑很早就攙扶他來到人和街社區。
陳尚淑說,雖然他們1957年結婚,但也是自由戀愛。當時龍麒麟在北碚復興公安部門工作,陳尚淑在當地教育部門上班,由於工作關係,勤懇樸實的龍麒麟和幹練漂亮的陳尚淑一來二往就認識了。
「我們1955年底認識,1957年1月結婚,那時候結婚很簡單,就買了一包糖請一起工作的哥哥嫂嫂吃,就結婚了,連雙方父母都沒到現場。」陳尚淑說,那時候他們沒有什麼約會,見面一般是因為工作。
他們的結婚證在多次搬家過程中弄丟了,陳尚淑還記得當時的結婚證印有充滿濃鬱民族風格的圖案,像一張大獎狀,四周還有鮮花、稻穗裝扮。
愛情保鮮秘笈: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對於結婚62年的愛情保鮮秘笈,龍麒麟笑著說,自己幾乎很少和老伴爭吵,更別說打架了。「大家有矛盾都是當面講道理,我們那時候的生活就是簡單和質樸。」
約會走很遠
怕遇見熟人
講述人:溫天吉68歲 彭碧雲67歲 婚齡40年
在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時,彭碧雲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張泛黃的紅色證書,這是溫天吉和彭碧雲1979年結婚時的結婚證。這個時代的結婚證書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結婚證要簡約,結婚證正面背景上有「計劃生育勤儉節約」8個大字。
「這張結婚證當時很重要,出遠門都要帶上,上世紀80年代我們去貴陽,住在白雲區一家賓館,由於沒帶結婚證,賓館工作人員不讓我們住宿。」彭碧雲笑著說。
他們當時都是枇杷山公園附近印製三廠一個車間的職工,也是工作中互相認識再發展成戀人,最後組建家庭。
「成為戀人後,我清楚記得第一次他約我去山城寬熒幕電影院看了場電影。」彭碧雲說,對於每月30元錢工資的他們,那已經是奢侈的約會,更多時候他們就是逛公園,吃碗小面。
「而且去約會都要悄悄到很遠的地方,怕遇著熟人。」彭碧雲笑著說,比如到解放碑去約會,回單位的時候,他們一般走到七星崗就要「分道揚鑣」,假裝不認識。
「直到結婚的時候,很多人才知道我們在談戀愛。」彭碧雲說,買了幾個暖水瓶和洗臉盆,還有床單,準備了兩床棉被就結婚了。「結婚的時候請了家人和朋友,在督郵街的建設公寓擺了3桌,12元一桌的酒席大家吃得很開心。」
愛情保鮮秘笈:
「互相把對方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我和我婆婆無話不說,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婆婆也會告訴我。」彭碧雲說,這就是一個家庭和和美美最關鍵的地方。
看一場電影
這就是約會
講述人:汪毅46歲 陳雪梅47歲 婚齡20年
在人和街社區工作的陳雪梅和丈夫汪毅就是分享愛情故事最「年輕」的夫妻,不過他們已結婚20年了,孩子今年參加高考。
陳雪梅記得,他們是1999年1月15日在位於七星崗的民政婚姻登記所領的結婚證,陳雪梅說,結婚的時候,社會上已經流行辦酒席,他們在位於上清寺的範莊賓館請親戚朋友坐了10多桌。
雖然1999年結婚,不過,陳雪梅和汪毅認識比較早,他們是高中同學,高中畢業一年後開始談戀愛。
「我們那個時候約會就是去錄像廳看場DVD電影,一起吃頓火鍋,然後去逛逛鵝嶺公園。」陳雪梅說,他們從1991年到結婚,談了8年戀愛,最終走進婚姻殿堂。
愛情保鮮秘笈:
「我們在生活中都相互包容、理解和體貼,遇到事情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陳雪梅說,她負責社區健康及生育工作,也看到了很多因瑣事小事婚姻關係破裂的夫妻,其中有人8年內結婚5次離婚5次。
陳雪梅說,年輕人對待婚姻問題應該慎重,不要草率,要有責任感,這樣才能經營好一個家庭。
來源:重慶晚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