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萬兵力,圍攻一城,戰後的史達林格勒什麼樣?

2021-01-11 網易

2020-12-26 09:53:57 來源: 信鴿說歷史

舉報

  

  15多萬兵力圍攻一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此激烈的鏖戰發生於蘇聯的史達林格勒。加上城內百萬蘇聯紅軍的殊死抵抗,這裡成為了蘇德戰場最為慘烈的戰役所在。

  可歌可泣,一城一池的輸贏,扭轉了戰局,也奠定了衛國戰爭和二戰勝利的基礎,智利詩人聶魯達曾如此評價:

  勇氣規則,獎賞給了這片土地。

  而戰火過後,收穫榮譽的同時,這裡也留下了一片傷痛。

  

  歷史上,史達林格勒是伏爾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誕生於1589年,初名為察裡津。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處在歐亞兩洲的過渡地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堡壘設計,保護俄羅斯東南邊界免受遊牧民族的侵襲。戰火,重建,反覆經歷,18世紀,史達林格勒成為著名的軍事要塞。

  

  蘇聯時期的眾多城市之中,名字帶有史達林字樣的不多,史達林格勒是其中之一。

  其淵源可以追溯到蘇聯內戰時期。

  當年,史達林在這裡領導了著名的察裡津戰役,一舉擊潰了兇猛彪悍的哥薩克白軍,戰績顯著影響深遠,1925年改名為史達林格勒。

  

  戰爭爆發前,史達林格勒發展顯著,一切都在1942年徹底改變。

  1942年7月德國法西斯先後動用150多萬兵力,企圖攻佔史達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並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

  戰役打響前,希特勒曾揚言:

  「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而德國此時也迫切需要這些資源。

  陳兵百萬,只為一城,也就不難理解了。

  

  出於戰略意義和宣傳影響,蘇聯軍民浴血奮戰,200多個日日夜夜,死傷無數。槍林彈雨各種炮火,城市一片狼藉。

  原有的建築物支離破碎,工廠高樓成為狙擊巷戰的據點。雙方傷亡200多萬的血腥數字,史達林格勒慘烈程度,冠絕二戰,英雄之城實至名歸。

  

  戰爭結束後,城市不得不幾乎全部重建。整個國家在戰爭期間都支持史達林格勒,整個國家都幫助它醫治戰爭的創傷,並幫助它復甦。

  對這座被毀的城市的重建、伏爾加河-頓河運河船舶信道的建設以及伏爾加格勒水電站的建設,無不體現全蘇聯人民對史達林格勒發展建設的關注和付出的努力。

  1961年,該城被赫魯雪夫改名為伏爾加格勒。

  

  戰爭結束後,閒坐在公園長廊上的蘇聯父子。恬淡安詳,歲月靜好,背後是斷壁殘垣,兩相對比,更顯戰爭的殘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瓦杜丁巧用迷惑戰術,最終取得了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
    史達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遊西岸,是前蘇聯內河航運幹線福爾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前蘇聯南方鐵路交通的樞紐和重要的工業城市。此時德軍為了打擊蘇聯,幾乎東線所有的兵力來圍攻史達林格勒,大有不破此城誓不還的架勢。
  • 史達林格勒戰役有多慘烈?士兵平均活不過1天,活3天能當營長
    相信大家對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都有一定的了解。這場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戰役的勝利,終結了德軍在戰爭爆發以來所一直保持的攻勢局面,同時也造成了蘇聯與德國之間總體力量的對比變化。此前在歐洲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德軍,也開始逐步的喪失主動權。通過這場戰爭的勝利,面對強大的法西斯國家,世界人民看到了希望。
  • 二戰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把握戰場特點,最終反敗為勝
    二戰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被稱為蘇德戰爭三大轉折點。莫斯科會戰使蘇軍打破了德軍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史達林格勒戰役使戰場形勢發生逆轉,而庫爾斯克戰役更是蘇軍全面轉向大反攻的序幕。那麼,在莫斯科會戰和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德軍都是先贏後輸,而且都離目標只差一步之遙,這是為什麼呢?
  • 史達林格勒戰役有多慘烈?新兵平均活不過一天,活三天就能當連長
    伏爾加格勒是蘇聯南部的一個大城市,戰時改名為史達林格勒。二戰期間,蘇德兩國為了爭奪史達林格勒的控制權,雙方不惜投入大量兵力,將史達林格勒化作血肉磨盤。戰後統計,史達林格勒戰役堪稱二戰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如果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以上。史達林格勒戰役也是二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戰過後,蘇聯一改從前的守勢,蘇聯紅軍在戰場上取得了主動權,不再被動防守,而德軍的南方集群軍保持了多年的攻勢也一朝瓦解。
  • 史達林格勒戰役,橫掃歐洲的德軍慘遭失敗,原因值得深思
    每個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人都應該聽說過史達林格勒這個城市,這裡曾爆發過一場規模宏大而殘酷的戰役,這就是著名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的重要轉折點,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走向。
  • 俄羅斯城市伏爾加格勒(史達林格勒)
    全州有56個研究所和設計院,150名教授和1330名副博士,8所大學,44所中專,69所技工學校,大學和中專在校生8萬人。此外還有5個劇院,17個博物館,1千個圖書館,藏書2千萬冊。
  • 窗下萬千魂,史達林格勒,你們去過嗎
    下午飛機在伏爾加格勒(儘管原來有個響亮的名叫史達林格勒,之前叫察裡津)落地時,連個接橋都沒有,甚至沒有一輛大巴,所有人下了飛機要走到到達大廳,從一個狹小紅色的塑料房子裡走到一個更狹小的行李提取處,在我心目中這樣一個在蘇俄歷史上如此重要的城市竟落魄到這般。
  • 史達林格勒戰役:一次戰略上的嚴重錯誤
    1942年7月,德軍進攻史達林格勒,發動了著名的史達林格勒會戰。雙方投入兵力共計約500萬,傷亡約為350萬。從這點看,史達林格勒戰役已經超過了一戰中名為「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 從地理位置上看,史達林格勒是一個軍事要地也。可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派遣重兵強攻史達林格勒卻是一種嚴重的錯誤。
  •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在1950年韓戰爆發時,二戰僅僅結束幾年的時間,美軍在韓戰顯得兵力不足,主要有兩點原因:1、美軍在二戰後大量裁撤軍隊,人數規模遠不如二戰那麼大;2、當時美軍的重點在歐洲,作為戰後最強大的兩支軍事力量,蘇聯才是美軍防備的重點,因此有大量美軍駐紮歐洲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與曼施坦因匯合就能打贏嗎?於事無補
    01史達林格勒戰役,藍色方案讓德軍陷於兵力分散的困境像蘇德戰爭這樣大的戰場,一個好的計劃勝過千軍萬馬說到了點子上。1942年夏季攻勢,是蘇德雙方都特別看重的季節。但是,B集團在先進攻史達林格勒還是先佔領沃羅涅日問題上,與德軍統帥部發生了分歧,博克元帥認為佔領沃羅涅日圍殲蘇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對牽制蘇軍支援高加索意義更大一些,但他的正確建議被德軍統帥部否定並被解除職務,德軍隨即發動了對頓巴斯的進攻,從而拉開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序幕。再次,對史達林格勒的進攻,德軍兩次調整計劃,造成德軍戰線綿長兵力分散。
  • 蘇軍能守住列寧格勒,為什麼史達林格勒卻被破城?
    德軍在列寧格勒則安排了一個集團軍群,幾十個師的兵力!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至1944年1月27日全面結束,德軍圍困城市900多天,造成蘇軍傷亡350萬人,蘇聯平民死亡100多萬。從突然襲擊,到瘋狂圍城,德軍始終無法踏足列寧格勒。
  • 二戰:圖片揭秘慘烈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或許應該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這場超過半年的血腥戰鬥,徹底把史達林格勒變成一個廢墟,顯示出二戰城防戰的慘烈。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二戰最慘烈的城市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二戰中的主要轉折點,時間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
  • 希特勒為什麼決定入侵史達林格勒?前期勢如破竹的德軍為何會在此...
    熟悉二戰史的同學應該都聽過史達林格勒這個城市 ,畢竟,這裡曾經爆發過一場人類近代史上最為致命的戰役,而這場影響了二戰走向的戰役, 便是著名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十四、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1942年夏,德軍統帥部企圖以優勢兵力攻佔史達林格勒,切斷高加索石油的運輸通道。蘇軍統帥部在組織防禦的同時,隱蔽調入大量預備隊,目的是殲滅這支進入蘇聯深部腹地的德軍,這一戰役的最後結果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轉折點。
  • 納粹德國有沒有可能打贏高加索戰役和史達林格勒戰役,甚至蘇聯?
    德國雖然在當時進攻蘇聯時,已經佔領和控制了歐洲14個國家和地區,佔有了強大的軍事資源,在當時進攻南斯拉夫時,德國的武裝力量總人數已經到達700多萬,裝備各種坦克5600餘輛,而戰爭爆發前蘇軍僅僅只有500萬人,1.5萬輛坦克(相對於廣闊的國土面積和超長的戰線這點兵力實在對於德國進攻方來說不夠看
  • 劉峙30萬人圍攻中原軍區時,我軍在全國有多少兵力?分布在哪裡
    1946年6月,國軍二級上將劉峙率領10個整編師近30萬部隊圍攻中原軍區,解放戰爭以此為標誌全面爆發。國軍以30萬人包圍我軍中原6萬官兵,雙方局部兵力之比達到5比1,但其實當時全國範圍內兩軍的兵力差異沒有這麼大,我軍雖然處於戰略劣勢,但在多個區域都有可觀的軍事力量,正規部隊總兵力也達到了127萬人,都分布在哪些區域呢?
  • 朱可夫奉命挽救史達林格勒,他通過分析戰況,確信德軍是強弩之末
    莫斯科會戰之後,德軍已無力在蘇聯戰場發動全線進攻,1942年4月5號,希特勒籤發41號作戰指令,要求德軍迅速奪取高加索油田,佔領史達林格勒,切斷蘇聯南北雙方的戰略交通信。初期德軍攻勢凌厲,其餘德軍開始向史達林格勒實施突擊,震驚世界的史達林格勒大會戰開始。八月,德軍已經突入城市,和蘇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每一條街道、每一棟樓房、每一片廢墟都在進行著反覆爭奪。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曼施坦因冬季風暴行動失利,計劃沒有變化快
    蘇德戰爭冬季風暴行動,是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發起的一次營救行動。但圍繞這個行動計劃的失利,很多人都把關注點放在曼施坦因缺乏足夠兵力和裝甲支援上,卻忽視了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冬季風暴」計劃本身有沒有缺陷?曼施坦因採取捨近求遠的主攻方案有沒有更改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