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講解的內容,會超乎我們平時對先古神話的認知。嫦娥奔月與后羿射日是大家都熟悉的「神話故事」,但是這兩個神話,可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這個歷史事件涉及到堯帝的「華夏統一」。后羿射日,是爭奪「部落首領」的行為;嫦娥奔月是二人分開,歸附不同陣營的事情。不僅如此,其他神話故事都有可能是真實歷史事件,只是披上了神話的外衣。如「夸父逐日」就是部落遷徙史。
我們先來看這兩個神話的具體細節。后羿射日,是說在帝堯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導致莊稼乾枯,百姓遭受酷暑炎熱。堯帝就派出自己的射師羿(應為大羿,與夏朝的后羿區分,但兩者也有關係,一會就講到),後來大羿射掉了九個太陽,氣候恢復,萬物得以生長,百姓得以安寧。嫦娥奔月,這個神話更簡單,就是羿從王母娘娘那裡得到了不死仙丹,自己偷吃,飛升到了月宮,成為了月宮仙子。
這兩個神話故事,要記住時間點「三皇五帝的帝堯時期」;大羿是接受帝堯命令而「射日」。嫦娥,是「奔月」。既然是把神話歸結為歷史事件,那麼這個「射日」和「奔月」就和兩個部落聯繫了起來,一個是「羲和部落」,另一個是「常羲部落」。《山海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他們都是帝俊的妻子。《山海經·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帝俊」。這個事情就是:帝俊是中容國的首領,娶了羲和部落與常羲部落的首領。羲和生了十個兒子,常羲生了十二個女兒。到這裡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事件就出現了清晰的眉目。這裡要強調一下,羲和部落和常羲部落應該還是母系社會;而中容國的帝俊已經是父系社會,且統一了周圍諸多部落,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東夷」。
華夏民族的統一,其實包括了炎帝部落、黃帝部落、東夷部落。早期軒轅黃帝統一的是炎黃部落,到了帝堯時期才真正實現了華夏統一。如果要實現統一,必然炎黃部落和東夷部落要相遇被結合;這個時期帝堯有一統的雄心,帝俊有從海上及海岸遷移中原的計劃,衝突一觸即發。而恰在這個時候,帝俊的十個兒子作亂,帝俊就命令大羿處理此事了。《山海經·大荒西經》裡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十子作亂,大羿扶持了一位帝子,最後消滅了其他九子。而大羿之所以取勝,是因為它與炎黃部落的首領帝堯私下聯絡,暗通款曲,由此得到了支持。至此大羿的權勢在中容國變得很大,帶領部落歸順了帝堯,從而實現了華夏大一統。據說大羿被封在今河南商丘的地方(《括地誌》記載),跟隨他的族人結合成了「有容國」(帝俊中容國)。到了夏朝,其首領是后羿,篡奪夏國後位,共在位八年。
而嫦娥奔月,他是大羿的妻子。大羿被封在商丘一帶,緊鄰洛水黃河。這裡還有一個神話故事,說在黃河裡生活著「河伯」,在洛水裡有「洛神宓妃」。洛水屬於黃河支流,河伯在巡查黃河時被宓妃吸引,把洛神霸佔了。按照我們說的神話即「真實歷史」,大概河伯是當時黃河一帶的部落首領,霸佔了部落裡聚集在洛水邊小氏族裡的女性首領。但是宓妃是個「美麗無禮,淫樂無度」的人,與大羿發生了「媾和之事」。這個事件導致妻子嫦娥棄他而去,到了原來的常羲部落。常羲部落、羲和部落,本屬東夷部落,帝堯統一後,按照《尚書·堯典》的說法:「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也就是說司天授時,自古是由羲和部落與常羲部落掌管。按照古代的神話人物名稱,其實都是部落名稱,神話就可以確定是「真實歷史事件加入神話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