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中的相機,記錄天津最美的風景。
上一篇中,我們從民園廣場出發,沿著重慶道向東,記錄並欣賞了重慶道東段兩側精美的西洋建築,並了解了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今天我會從睦南道的最東端向回走,記錄並向大家展示睦南道東段兩側的精美建築以及建築背後的歷史。
今日遊覽線路
在睦南道街口,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五大道的地標鍾。
五大道地標鍾
在地標鐘的對面,馬場道與睦南道交口處,我們今天的第一個要介紹的建築「香港大樓」就坐落於此。香港大樓建於1937年,是由之前的文章中經常出現的奧地利設計師蓋苓設計,在當時,多為社會名流和中產階級居住,現在也是居民的住房。建築整體平面呈L型,磚混結構五層樓房,各層單元平面布局緊湊,功能合理;立面構圖簡潔大方;韻律之中富於變化。清水與混水牆面相互比照,比例適中,形成立面獨特的肌理,在如今的很多的建築設計中都能找到對於這種獨特的立面結構設計手法。
香港大樓
介紹
香港大樓
香港大樓
香港大樓
咱們沿著睦南道繼續前進,下一座我們要介紹的下一座建築是一座英格蘭庭院式樓房,外面的介紹寫著許氏舊居。這裡的許氏,就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三姨太許夫人。許夫人在上世紀20年代後期,以慶羯堂許的堂名替張家購置了這座私人住宅,供張家的親屬來往京津地區是居住。至1941年,張家後人將此宅出售他人。建築是一座三層磚木結構樓房,外簷採用外露式人字屋架,大坡度多層式屋頂,錯落有致,是一座典型的英國鄉村別墅式的高級住宅建築。
許氏舊居
介紹
許氏舊居
許氏舊居
許氏舊居
許氏舊居
許氏舊居的斜對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座非常宏偉的宮殿式建築。這座建築的主人就是那個用大炮轟開清東陵,將乾隆及慈禧太后陵墓盜掘一空的孫殿英。孫殿英,河南永城人,曾任國民黨第六軍團十二軍軍長。1928年,以軍事演習的名義,公然炮轟清東陵,將乾隆和慈禧陵墓盜掘一空。七七事變後,被任命為冀北民軍司令,後任西邊第五軍軍長,曾一度投敵。抗戰勝利後,所部被國民黨政府收編為第三縱隊,任司令。1947年,在河南湯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孫殿英被俘,1948年病死於獄中。這座建築,孫殿英名義上是在1930年建給自己的三姨太的,但主要是充當孫殿英在天津的辦事處使用。孫殿英在這裡暗地裡銷售他從清東陵盜取的珍寶,後來又在此處行銷毒品、經營軍火、販賣假鈔。這是一座三層磚木結構樓房。建築整體高大舒展、富麗堂皇,錯落有致,拱卷窗、矩形窗、絞繩狀雙柱等諸多立面裝飾均體現了折衷主義建築特徵。
孫殿英舊居
介紹
孫殿英舊居
孫殿英舊居
建築裝飾細節
孫殿英舊居
東陵大盜孫殿英舊居的隔壁,我們有看到一座富麗堂皇的建築。這座建築有兩重身份。首先在建築建成的時候,這裡是愛國民主人士顏惠慶舊居;1943年,這裡又作為偽滿洲國領事館,見證了中華民族被侵佔的屈辱歷史。
顏惠慶舊居介紹
偽滿洲國領事館
顏惠慶,上海人,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畢業於上海同文館,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留學。畢業回國後任聖約翰大學大學教授,商務印書館編輯,清朝駐美使館參贊。1909年任外交部部長。1910年兼清華大學總辦。1912年被委任為北洋政府外交次長。1913年後陸續任德國、丹麥、瑞典等國公使。1919年,以顧問身份隨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巴黎和會。1920年任北京政府外交總長,1922年任內務總長。1926年任國務總理並攝行總統職務,短暫的稱為當時的國家元首。1927年下野,遷居天津,任天津大陸銀行董事長、自來水公司董事長。南京政府成立後,先後任駐英大使、駐蘇大使,出席國際聯盟大會首席代表。抗戰爆發之後,在上海從事慈善和教育事業。1949年,為了反對蔣介石繼續內戰,與章士釗、邵力子、江庸等以私人資格到北平、石家莊與中國共產黨商談和平。上海解放後,主持上海臨時救濟委員會及中蘇友好協會籌備等工作。同年,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之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等職。
顏惠慶於1926年至1931年期間居住於此,後顏惠慶應南京政府的徵召南下,並被任命為中國駐國聯代表團首席代表,將這座建築轉給了大連永源輪船公司經理李學孟。1943年,李學孟將該建築租給偽滿洲國,作為偽滿洲國駐天津領事館使用至1945年日本投降。後來這裡也曾短暫成為蘇聯領事館。
這座建築是一座具有歐洲中世紀古典風格和古羅馬風格特點的建築。紅瓦坡頂、硫缸磚清水牆面,牆體採用疙瘩磚和天津傳統的硫缸磚砌築,建築立面呈對稱布局,端正規整,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明顯。
顏惠慶舊居
請回請舊居
顏惠慶舊居
顏惠慶舊居
顏惠慶舊居
走過顏惠慶舊居,可繼續往前走,隔壁又是一座精美壯觀的三層樓房,就是天津近代八大家之一大鹽商「李善人」之後李叔福的舊居。李叔福不僅是富商之後,也是北洋政府總統曹錕的侄女婿。該建築為李叔福1937年建造的私人住宅,磚木結構,混水牆面,一樓正立面有三個拱形大門,二樓設有大型露臺,有四棵六角形立柱,柱頭為科林新式雕花。整座樓風格簡潔、古樸。
李叔福舊居
介紹
李叔福舊居
四棵科林新式雕花六角立柱
三扇拱形大門
李叔福舊居
繼續前行,我們來到睦南道與河北路交口處,這裡還有兩座我們要介紹的建築。首先,我們要說的是北側的建築,是愛國民主人士張學銘的舊居。張學銘,張作霖次子,張學良二弟,畢業於東北講武堂、日本步兵專門學校,曾任駐日使館見習武官。1931年,任天津市市長兼警察局局長,任內兩次粉碎日本操縱的天津便衣隊騷亂,後在日本方面的抗一下,被迫辭職。1949年,拒絕前往臺灣,留在天津等待解放。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天津人民公園主任天津建設局副局長、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副局長、顧問,民革天津市委員會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員等職,1973年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張學銘舊居主樓是一座庭院式二層住宅,建於1925年。主樓外牆採用紫紅色機磚砌築,多坡筒瓦屋頂,建築立面穩重、和諧。
張學銘舊居
介紹
張學銘舊居
張學銘舊居
張學銘舊居
張學銘舊居的對面的建築就是著名的天津疙瘩樓,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最後一座建築。天津疙瘩樓為英商先農公司於1937年投資建造的聯排式住宅,由義大利設計師鮑乃弟設計。因選用了「疙瘩」狀硫缸磚砌築,形成凸出外牆面的點綴,故稱為「疙瘩樓」。當時多位中產階級居住,著名的京劇大師馬連良就曾居住於此。建築為裝木結構三層樓房,平面採用聯排獨戶住宅的布局,依街角設計,與地形結合的很好。同時在建築的正立面採用半圓拱劵、花紋、水紋等裝飾手法,使建築整體簡潔大方、細部浪漫和諧。
疙瘩樓
介紹
疙瘩樓
疙瘩樓
疙瘩樓
疙瘩樓
疙瘩樓裝飾細節
疙瘩樓的疙瘩牆面
特別提示,這裡不是瓷房子
睦南道沿街還有很多各種風格的西洋建築,我在最後為大家分享其中部分的圖片,供大家欣賞。
睦南道沿街建築
睦南道沿街建築
睦南道沿街建築
睦南道沿街建築
睦南道沿街建築細節
睦南道沿街建築
睦南道沿街建築
睦南道沿街建築
睦南道沿街建築
睦南道沿街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