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瑞幸賣咖啡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投資界

作者 | 姚心璐

來源 | 全天候科技

「兩分鐘內完成一份訂單」,這是瑞幸咖啡為門店定下的規矩。無論訂單內是一杯,還是多達十餘杯。

在成為瑞幸店員之前,王紅對這家「最快IPO」的企業興趣盎然,「是一家挺神奇的企業,成立沒多久就上市了,想知道他們的運營狀態」。入職後,在從不間斷的忙碌中,她逐漸失去了新鮮感,但也逐漸理解了瑞幸的理念:整家公司如同一個龐大的機器,其中每個零部件、每個流程都嚴謹地運行著。

與她曾經工作過的咖啡店對比,這裡處處都顯得效率更高、更精準,相對應的,也少了些人情味與咖啡文化。

瑞幸從來都是一家充滿爭議的公司。從誕生之初便以瘋狂擴張與燒錢著稱,由於每天新開7家門店、虧損20多億等事實,被無數人視為「下一個ofo」;但當瑞幸僅用20個月便成功IPO,再用6個月後實現門店盈利時,大眾對其評價又開始分化。

瑞幸曾被評論為「蒙眼狂奔」,而董事長陸正耀回應稱,「狂奔是真的,但是並不是蒙眼」。

究竟孰是孰非?哪一個才是真實的瑞幸?

在三季度的財報中,瑞幸公布門店運營層面扭虧為盈,盈利1.86億元。全天候科技與多名瑞幸門店兼職店員、全職店員和值班管理人員等進行交流,試圖在門店層面,對這家存在爭議的企業有一個更多面的解讀。

以下為員工自述,經全天候科技整理:

1

「2分鐘必須做完一單」

瑞幸的關鍵詞是快,不僅擴張快,門店工作流程也要求非常快。

瑞幸給人的感覺就是快,大家都知道,瑞幸的門店擴張很快,開了幾千家店;在店裡,店員的工作也要快,我在2、3家咖啡店工作過,瑞幸是最忙的一家。

瑞幸只能在線上下單,既能節省門店收銀員的位置,也能精準計算時間。每當客人在線上下單後,機器會自動列印兩份單據,一張寫著飲料內容,貼在杯子上,另一張是二維碼,完成製作後掃碼,顧客就會收到製作完成的信息。

公司對我們的要求是每個訂單2分鐘內掃碼,無論訂單裡是1杯飲料,還是十幾杯飲料,如果不能按時完成,會扣績效,績效與全店全職店員和店長的工資掛鈎。我們店在寫字樓,很多客人都是一單多杯,經常沒辦法按時完成。

實在完不成,我們也只能提前掃碼。當然,這個是不能被發現的。

其他品牌咖啡店都不會要求這麼嚴,一般對製作時長沒有嚴格限制。星巴克現在也有線上訂餐的「啡快」,但只是一個預計取餐時間,沒有超時懲罰的機制。

瑞幸可以說和咖啡文化沒有任何關係。咖啡文化講得是慢咖啡,要學手工咖啡、學拉花,但是瑞幸所有操作都是全自動的,咖啡師唯一要手動做的就是壓一下糖漿,做完一杯咖啡的平均時間是1分鐘出頭,這也是我們訂單時間被限制在2分鐘的原因。

2

「一切被無死角監控」

每個流程的違規,都會扣績效,進而反映在工資中。

在瑞幸門店工作的每一個程序都是限定好的。

我們店裡有8個攝像頭,5個對著客區,3個對著店員的工作區,不同門店攝像頭數量不一樣,但都要達到對工作區的無死角監控。瑞幸的監控不是擺設,有專門的監控中心,有專人盯著,如果我們的操作違規,立刻就會被發現。

瑞幸的很多規定對顧客應該是好的,不用擔心瑞幸有食品安全的問題。對店員來說就不一定了,瑞幸是真的很忙,從早上到打烊,幾乎就沒有停歇的時候,而且包括操作規範、操作時間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比如,要求店員每半個小時洗一次手,每次搓滿20秒鐘。再比如,每次鏟冰前要先洗手,再戴手套、拿冰鏟,鏟冰流程對不對,冰鏟放置位置,都是有規定的。

有一次,我們店有個男生沒戴手套就去鏟冰,被監控發現了,罰抄《工作流程》500遍。《工作流程》將近100字,要第二天上班前交,挺殘酷的。沒辦法,那天他抄到半夜3點多。

另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點就是,瑞幸對差評非常看重。一個門店,如果一個月收到三個以上的差評,基本就「涼涼」了,績效會變得非常難看。但我們沒辦法控制,顧客給差評的理由千奇百怪,我印象很深的一個差評理由是「沒有星巴克好喝」,當時哭笑不得,卻也很無奈。

無論是門店訂單量、員工操作規範、操作時間、顧客評價等,都有可能影響門店績效。

績效對全職員工和店長很重要,是他們收入來源的大頭,如果績效太差,薪水會變得很慘,可能比兼職員工還低。

能堅持下來的人多數還是因為工資高。但也有很多人適應不了,新人工作1個月左右時離職率最高。

3

「系統會做所有決策」

瑞幸的數字管理系統,涵蓋門店進貨、銷售、排班、盤點等多個層面。根據財報數據,瑞幸在擴張之後,門店成本不增反降,從2018年Q2至今,單店成本正在逐季下降。

我是暑假去瑞幸做兼職的,當時剛剛高考完,想藉此接觸一下社會。一共工作了將近2個月,我蠻喜歡瑞幸的,這家公司非常強調系統、強調數字運營。

首先,瑞幸有一個智能分配系統,顧客線上點單之後,不一定會把訂單分配到離你最近的門店,如果這家店當時處理訂單太多,就會自動分配到距離第二近的門店裡。

其次,瑞幸特別強調庫存檔點,要求是每天、每周和每個月都要做盤點。這個比較少見,星巴克是一周盤點一次,我知道有些咖啡館是一個月盤點一次。

門店每天會有訂單量統計。比如今天有20L牛奶,訂單顯示你用了18L,晚上盤點時,剩餘牛奶量要在1.5L到2.5L之間,意思是,有500毫升的容錯率,但是不能超過這個數字,否則系統就會「標紅」,標紅的食材太多,門店就會被追責。

月盤是大盤點,我第一次參加月盤時,因為我們的「標紅」比較多,晚上十點多,所有店員、副店長都被叫回來了,一直盤點到凌晨3點多。

每周日、一、三晚上的盤點同時要申請進貨,系統會根據你近期的訂單量來判斷需求,自動推送一個進貨量。即使店長經驗不足,也可以根據這個數字來確定進貨,店長也可以根據經驗自己調整,但輕食是調整不了的。

系統還會判斷門店的人員安排。我在職時,最低要求是店裡同時有兩個人,如果門店經常在某一個時間短單量上升,例如中午12點到2點,系統就會建議店長在這個時間段增加人手。感覺這樣會節約成本,只在忙時增加一個兼職,閒時就不用付佣金。

我自己的理解是,瑞幸的飲料是自動化製作,進貨等管理系統也是由系統決策的,所以瑞幸雖然開店多,但是飲料口味能做到高度一致。

我聽說訂單量也是開新門店的依據,比如來自某些社區或寫字樓的訂單量特別大,就會考慮去附近開一家。

不過在瑞幸比較難學到東西,因為都是自動的,所以瑞幸咖啡師對手衝咖啡還是不懂,店長也比較依賴系統。可能對瑞幸的好處是,無論是不是新人、無論誰離職,都不會對門店運營產生影響。

4

「兼職工資很高」

瑞幸門店大比例採用兼職員工,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Q1,兼職員工為8160人,佔總數約5成。

瑞幸新店太多,對人手要求大,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薪水也給得比較好。一般來講,瑞幸兼職員工的時薪都是當地兼職工資中最高的。

在上海這邊,剛入職時是每小時20元,工作滿40個小時可以考瑞幸的咖啡師,之後工資會升到30元一小時。上海現在的平均兼職時薪是22元到25元,星巴克是19元一小時。

不過,有些地區的瑞幸兼職時薪最近好像在降,我有朋友在昆明,他說最早咖啡師是24元一小時,後來降到21元,現在到19元了;上海暫時還沒變化。

瑞幸分成兼職和全職員工兩類,兼職是固定時薪,全職員工是底薪+績效。全職員工底薪三千多,加上績效後,在五千元到一萬元不等。

其實瑞幸的訂單量和員工的努力關係不大,因為大家都是在線上點單,最多到店取貨而已,但就是規定訂單量也與門店員工工資掛鈎。如果分配到比較偏僻的門店,店長的收入可能還不如市中心門店的普通店員,全職店員的收入不如兼職員工。

在我們門店裡,賣得好時,一天有將近200杯,差的時候只有70、80杯。

門店業績主要是看每小時單量,比如你一天賣出140單,工作了10小時,就是14單/小時;為了提高小時單量,員工會修改自己的工時,比如在系統中把自己的工作時間從10小時改成8小時,這樣績效就會提高了。

為了提高單量,店長也會壓縮兼職員工的工時,比如儘管員工在工作,但強制在系統中安排休息2、3個小時,導致他們少拿時薪。在一些門店中,這是全職與兼職員工的一個矛盾。

在瑞幸工作,早期升職比較快,我當時用一個月就從店員升到了值班管理,很多人大概一年左右可以升職到店長。現在比較慢了。

5

「不明白為何在同區域開多家店」

瑞幸上新快,新品也受歡迎,不過一年以來,我們門店的訂單量沒有增加多少。

瑞幸一向是新品賣得最好。

瑞幸上新品的頻率比較高,新品銷量也是最好的。像之前推出的大紅袍寒天牛乳茶、隕石拿鐵,現在正在賣的聖誕薑餅人拿鐵,都賣得不錯。我每做三杯飲料,有兩杯都是新品。夏天的時候,小鹿茶也賣得很好,但我們不太喜歡做,製作起來比較麻煩一點,容易超出2分鐘的限制。

不過輕食賣得一般。我猜可能和沒有微波爐有關,入冬以後,顧客來買三明治或者雞肉卷,都是冰冷的,沒辦法加熱。輕食的進貨量是系統自動安排的,店主不能改變數量,長期賣得不多就會減少,所以現在進貨量和銷貨量都不大。

新增加的潮品也賣得很少,比如被子、包包這些,我們店幾乎沒怎麼賣出過。

門店工作非常忙,而且都是線上下單,所以我們平時和顧客交流很少,這也許也是快咖啡的特性。

印象比較深是一次外國人來買咖啡,可能是遊客,不會線上下單,我們幫兩個客人下載了App,但也沒法支付,結果最後就沒賣成。他們兩人第二天又來了,帶了一個中國人一起,才買到了咖啡。

我在瑞幸這一年,門店每天的訂單量沒有比較明顯的增加。小鹿茶出現之後,買的人不少,不過單數總量沒怎麼變。這可能和附近門店增加也有關係,本來這一帶商圈只有我們一家店,後來又多開了一家,對我們是一個分流。

我自己是有點想不明白的,如果附近的訂單都放在一家門店的話,門店績效高,員工可以多收入一點,對於瑞幸來說,也不用額外支付租金、水電和更多員工的薪水,為什麼要在同區域開那麼多店呢?我能想到的就是為了擴張。

相關焦點

  • 賣咖啡也賣數碼產品,瑞幸要和電商搶生意?
    但是,瑞幸只賣799元。瑞幸稱之為「超級補貼」。3月23日,瑞幸上線「櫻花購物節·數碼周」,擺出了數十款數碼產品,滿999減100。「爆品直降」、「限時秒殺」這些在電商平臺上的字眼,也被搬到了這款賣咖啡的App裡。有人問:賣完咖啡賣零食,現在乾脆賣起了數碼服飾,瑞幸這是要搶電商生意?
  • 瑞幸咖啡新手段,入駐京東賣咖啡周邊,網友:這很星巴克!
    文/咖啡小芝士對於瑞幸咖啡,雖然誕生時間不長,但鋪天蓋地的廣告信息在曝光率方面真是遠超星巴克。而且今年也是新品不斷,從瑞納冰到小鹿茶,除了日常的咖啡外賣,現在有有強勢入駐京東商城,跟星巴克類似的套路,開始售賣一些咖啡周邊產品。
  • 瑞幸又有新動作——將創建果汁品牌,瑞幸咖啡還能專心賣咖啡嗎?
    圖片來源:瑞幸咖啡APP 創立18個月,瑞幸咖啡赴美上市,上市後的一舉一動都讓人關注。 據媒體資料顯示,瑞幸在赴美上市前,瑞幸的招股書便透露,路易達孚與瑞幸達成協議,雙方將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在中國建設和運營一家咖啡烘焙工廠,此外,作為完成此項合作的前提,在瑞幸咖啡完成IPO後,路易達孚將以等同於公開招股價格,定向發行的方式購買總額為5000萬美元的A類普通股。
  • 瑞幸咖啡賣奶茶,又是什麼套路?
    從 " 這一杯,誰不愛 " 到 " 啵一口,小鹿茶 ",自 2017 年底面世以來,瑞幸咖啡從沒停止過 " 折騰 "。這一次,瑞幸咖啡又賣起奶茶來了。近日,瑞幸咖啡在京召開發布會,宣布在全國 40 個城市近 3000 家門店推出 10 餘款小鹿茶產品,進軍新茶飲市場。從燒錢擴充門店數到納斯達克上市,一年半以來,瑞幸咖啡的增長模式一直飽受爭議。
  • 賣咖啡還是賣社交?瑞幸的不幸:誤解星巴克
    美股上市的中概股瑞幸咖啡的不幸,其根源有可能是因為誤讀了星巴克。這種誤讀在於,這家咖啡行業的明星公司一度以為星巴克是賣咖啡的。星巴克和瑞幸公司的商業模式區別在於,如果星巴克是一家電影院、一家網吧,瑞幸所承擔的角色則是賣影碟、遊戲碟的門店。雖然有新技術、新的商業模式不斷衝擊電影院、網吧兩個行業,但是他們還是堅強的活了下來,但是依靠出售影碟、遊戲碟的門店,大多已經被市場所淘汰。為什麼不一個人在家喝酒?這種感覺似乎太悲情、太孤獨了。
  • 星巴克貓爪杯賣斷貨,瑞幸咖啡怎麼看?
    CEO出面回應,被指成了瑞幸咖啡營銷的「幫兇」。不過對此瑞幸咖啡CMO楊飛表示,這樣的虧損瑞幸能夠接受,並且符合「花10個億來教育市場」的預期。有人曾調查,我國人年均咖啡消費杯數不足10杯,而發達國家平均都在200杯以上,巨大的市場潛力,讓瑞幸咖啡信心滿滿。瑞幸咖啡CEO錢治亞曾言,線下擴張今年會繼續加速,補貼仍將持續3-5年,所以可以預見,瑞幸咖啡的虧損將繼續擴大。
  • 瑞幸財務造假22億,為什麼它不能好好賣咖啡?
    但是,通常瑞幸的做法是首杯免費,還有1.8折、2折、5折券等,所以實際虧損額度很難有準確的數字。當然,瑞幸虧損是天下周知的秘密,而如果將賣咖啡作為一個生意來計算,瑞幸的虧損幾乎是個無底洞。瑞幸想提供一杯品質好高性價比,大家都容易消費得起的咖啡。比如行業內30塊的拿鐵瑞幸賣24,同行賣27的美式,瑞幸賣21。從價格錨定來看,這對標的就是星巴克。但實際上,通過2折券、5折券,實際上瑞幸的價格在十幾元左右,價格錨定的是7-11,全家,便利蜂的咖啡。
  • 瑞幸咖啡一個店一天賣多少杯咖啡,才會賺錢?
    但相較於全行業對瑞幸踩踏式的「討伐」,一個客觀理性的角度很有必要,不吹不黑,瑞幸的模式究竟是否合理?在虛報數據、粉飾財報的操作之下,瑞幸到底怎麼了?曾經被瑞幸一手鼓吹起來的咖啡新零售,又還能繼續走下去嗎?瑞幸的單店利潤合理嗎瑞幸的單店利潤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 比咖啡還提神的「宮鬥大戰」,瑞幸咖啡還能好好賣咖啡嗎?
    沒想到,熬過了2020,2021年新年開端,瑞幸咖啡再度被攪渾。 近日,瑞幸咖啡傳出驚天大瓜,多位高管籤署聯名信,要求罷免現任董事長兼CEO郭謹一。
  • 鬥歸鬥,但別影響我喝瑞幸咖啡
    剛剛回歸平靜的瑞幸咖啡,再一次因為醜聞事件出圈。1月6日,瑞幸咖啡31名高管聯署籤名了一份「請求信」。瑞幸咖啡7位副總裁、所有分公司經理和核心部門業務總監聯名要求罷免現任董事長兼CEO郭謹一。隨後不久,郭謹一發布全員信稱,舉報信是在2021年1月3日陸正耀、錢治亞等組織並主持起草,部分當事員工不明真相,被裹挾籤字。
  • 如何像瑞幸賣咖啡一樣,把一杯豆漿賣到美國?
    筆者將通過這篇文章來與大家一同認識下瑞幸咖啡,順便學習下瑞幸:如何像瑞幸賣咖啡一樣,把一杯中國豆漿,賣到美國?「免費咖啡?全國連鎖?難道是星巴克?難道咖啡比豆漿好喝?」有沒有豆漿好喝,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星巴克。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店?——18個月,開了2300家店,明星湯唯,張震代言,最多時候一天開10家店,平均2.4小時開一家店。並在18個月內,在美國完成上市。
  • 瑞幸自打算賣咖啡開始,就已經埋下了財務造假的種子
    02—瑞幸為什麼選擇咖啡?瑞幸為什麼要選擇賣咖啡?這是很早之前小知對瑞幸的一個疑問,畢竟我們國內喝咖啡的消費者還是非常小眾,培養眾多的潛在咖啡消費者是一個長期的、巨大的工程,需要長期的投入。所以為什麼瑞幸不是賣奶茶?在國內,很明顯快餐式飲品,奶茶的發展要遠遠好於咖啡。
  • 被通知摘牌,瑞幸咖啡經歷生死時速,並沒有影響我喝咖啡的心情
    而據說在停牌與疫情期間,瑞幸咖啡還在圈地開店;這真是要將速度與激情進行到底的節奏。如果瑞幸沒了,還喝咖啡嗎?對於咖啡我一直有幾個困惑的問題,瑞幸出現後就又多一兩個問題。坦白講,我覺得還行,我也不懂什麼咖啡豆品種之類的,主要是跟星巴克對比,我是真有點喝不出區別。那些天天吐槽瑞幸咖啡是刷鍋水的,我也真不覺得他們是懂咖啡的。有些人很可能是因為瑞幸接觸了咖啡,發現這玩意確實不怎麼好喝,心裡嘀咕:這麼便宜估計不是好咖啡。
  • 瑞幸為什麼選擇賣咖啡
    文|吳餘2020年4月2日,瑞幸咖啡的暴雷成為資本市場最大的話題。由於其自曝大規模做假帳,美股應聲下跌80%,基本算完了。瑞幸之所以一度在資本市場大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選擇的話術:與歐美日韓相比,中國市場咖啡消費量很低。隨著中產階層崛起,消費升級,只要肯砸錢培養出消費者習慣,未來就大有可為。
  • 瑞幸咖啡是不是咖啡?——瑞幸咖啡戰略模擬推演及定位解析
    5月8日瑞幸咖啡品牌戰略發布會現場瑞幸咖啡在咖啡界、營銷界、網際網路和資本界扔下一顆炸彈,在炸出關注的同時,也迅速分裂著你我的朋友圈:咖啡界大多認為瑞幸咖啡是找死。根據咖啡行業歷史,揚言超過星巴克的咖啡品牌幾十個,最後基本都倒掉了;也有人指出星巴克賣的根本不是咖啡,而是環境、服務和社交;星巴克前職員則表示,瑞幸咖啡不僅不能超越星巴克,TA打出的「大師咖啡」概念,分分鐘可能被星巴克通過併購秒掉;定位界連續發出兩篇文章,指出:瑞幸咖啡違背定位,10個億投入註定是黃粱一夢;也有支持者認為,瑞幸咖啡是咖啡界的摩拜,
  • 跑了20家咖啡店,我發現了星巴克、瑞幸、711咖啡的秘密
    前段時間瑞幸在美國上市,大家紛紛討論這家公司能撐多久。作為一名資深證券分析師(理工男),我更是一枚咖啡深度愛好者,相對於誰的股票更值得買,我更關心的是誰的咖啡更好喝!(是的,你沒看錯!)如何判斷一杯咖啡是否好喝?
  • 瑞幸咖啡做私域流量 一天賣3.5萬杯
    瑞幸咖啡是以門店為最小單位建立的企業微信群,這樣做也容易精準的做用戶的提醒。  4、獲取入群4.8折優惠券  成功掃碼進群之後,也會收到提前設置的群歡迎語以及4.8折的優惠券。  其實這張4.8折的優惠券,並非群專享,因為在瑞幸咖啡的公眾號裡面也可以領取。
  • 瑞幸咖啡做私域流量,一天賣3.5萬杯
    b、公眾號導流 根據第三方工具監測,瑞幸咖啡公眾號的粉絲數至少在百萬以上,頭條的閱讀量都是10W+。 所以瑞幸咖啡的公眾號也有巨大的流量,目前會為瑞幸咖啡的微信群進行推文導流。
  • 瑞幸少了「咖啡味」
    撒幣一年,1200萬用戶聚集到瑞幸的麾下,但當年輕的王者意氣風發劍指鐵王座的那一刻,卻發現肯為自己衝鋒陷陣的死忠寥寥。小藍杯沒有咖啡味?「喝了幾次我就把APP卸載了,難喝。」徐女士常年在上海工作,是一名浸染咖啡文化很久的咖啡上癮者,每天都要喝好幾杯。
  • 被誤解的瑞幸咖啡
    人紅是非多,我這麼說瑞幸應該心有戚戚。年前一波莫名其妙的輿論風波,兇猛之餘,大概又會讓瑞幸覺得「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而法新社和彭博社等外媒對於這場「咖啡戰」的重點關注,則引起更多行業人士試圖從多角度看待兩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