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這個標題後,大家會困惑為何會用道家的話去描述黑格爾的思想呢?是不是意味著黑格爾的思想就是剽竊道家的呢?我想我還沒有資格在這裡這樣說,因為我所了解的僅僅是皮毛,但是在我的發現中,確實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描述黑格爾的邏輯學十分之恰當,我們現在來展開敘述下。
黑格爾思想中「三」的重要性
黑格爾思想大體分為三大部分:邏輯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在這三塊的背後都是黑格爾思想中最根本的東西「絕對精神」的自我演化,也正是「絕對精神」在背後的作用,就使得這三部分不能是孤立的,三者之間都有聯繫,並且在黑格爾哲學裡三段式的內容隨處可見。黑格爾的哲學總路線就是「絕對精神」演繹出整個世界。那麼可以這樣來形容,邏輯學構成了黑格爾哲學的總綱和劇本,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則是對整個劇本的實施和彩排,也有學者稱之為「實用邏輯學」,由此可見邏輯學是黑格爾哲學的實質和核心。
邏輯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又各自分為三個部分,邏輯哲學: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自然哲學:機械論、物理論、有機論;精神哲學: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這些大大小小的「三」不是隨意劃分的,它們之間都是存在辯證關係的,「否定之否定」就是在黑格爾這裡得到的啟發,所以在黑格爾這裡有個著名的三段式:正題、反題、合題。這種三段式在黑格爾的哲學裡隨處可見,比如概念論正是存在論和本質論的合題,絕對精神就是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的合體等,並且在各自的小部分裡又可以找出三段式,比如從存在到非存在,最後到合題「變易」。這種三段式也正好反應了黑格爾的對立統一觀念(當然沒有馬克思的完善),從一個事物的自身到它的對立,最後兩者又統一為合題,比如「質、量、度」也是黑格爾在「存在論」裡得到的一個三段式,這些思想讓人發現「三」在黑格爾哲學中的思想,但是也無疑讓人感覺到道家的味道。
邏輯學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們現在再來細說下黑格爾的邏輯學,重點來說下其中的「一」、「二」、「三」是什麼意思,而且我為何說他的邏輯學中有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味。
首先邏輯學可以分為「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三部分,「存在論」主要是討論什麼是存在,也可以說是萬事萬物的開端,可以稱為「知其然」。但我們看到的一切存在都是現象,而存在背後的規律是什麼呢?憑什麼存在呢?這樣就到了「本質論」,可以稱為「知其所以然」。「概念論」則是對前兩者的揚棄,也可以說是合題。「概念就是本質的存在」,在這裡的概念是自由的,不是僵硬的,概念論正是超越「存在主義」和「本質主義」兩者的對立(兩種主義在這裡不再贅述,「存在主義」可以理解為按照事物的樣子發展就行,不用追尋背後的規律;「本質主義」可以理解為堅信事物背後有其本質並可以揭示出來)。到了概念論這裡,「存在」與「本質」兩者不再是兩個層面的東西,兩者在這裡得到了統一,共同組成了「概念」,就是本質的存在,可以稱為「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事物在存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發展到概念,才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的本質。」。
在存在論中,黑格爾提出了「質、量、度」三段式;在本質論中,黑格爾又提出了「對立統一」規律,這些概念自身體現了一個越來越明晰或者說圓滿的方向。存在論中的範疇都是一個一個的,當我們談及「質」的時候不必理會「量」的意思(不是說它們之間不存在聯繫),而在本質論中的範疇都是一對一對的,比如「原因」和「結果」,兩者是不可分開的,不能有沒有「原因」的「結果」,也不能有沒有「結果」的「原因」,而在概念論裡的範疇則是三個一體的,比如「普遍、特殊、個別」,「普遍」包含「特殊」和「個別」,而「普遍」結合「個別」就產生了「特殊」,概念發展到這裡就像一個圓圈一樣。其實,黑格爾的三段式就是這樣的一個「圓滿」的圓圈,當你談及一個真正的自由的概念的時候,它是可以自圓其說的。這些範疇是他們本身自我要求的,並不是人為強加的,它們是自然的從「一」到「二」,再到「三」的。
我們上文說到邏輯學是黑格爾哲學的總綱,也是「絕對精神」構建世界的藍圖。從存在論到本質論到概念論,「絕對精神」的藍圖基本就構建好了,一條清晰的演化路線也放在了我們的眼前,範疇從存在論的「一」到本質論的「二」,繼而到概念論圓滿的「三」,越來越完滿,萬事萬物就這樣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道家所謂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作何解釋呢?「一」指太極,「二」指陰陽,「三」指陰陽和合,和黑格爾邏輯學中的範疇對比來看,多少有些相似之處,特別是「陰陽」與「對立統一」,簡直神似,這也就是為何我所謂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其中肯定有更大的學問需要我們研究,這裡所說的也只是些個人的妄談。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裡不討論黑格爾是否剽竊道家思想的問題,但是我始終相信中國文化是最有深度的文化,另外對於一些用西方思想來解讀中國傳統思想的行為,我個人是反對的,雖然在近幾百年的發展中,我們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甚至在語言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在我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東西是沒有變的,我們不能拿西方的哲學來解讀中國的古代哲學,這樣無疑是找不到精髓的,因為你說來說去反而還是西方的那些東西。相反,我們要讓自己的腦袋「空」起來,從中國自己的古代典籍中去探索,當然這是很難的,也是需要大把時間的,就像對於中國文化極其推崇的榮格,他作為一個外國人也知道要先擺脫西方思想的束縛才能客觀的看待中國的傳統思想。完全拋出意識形態,「先入之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們站在當今的歷史潮流中,回首中國哲學思想,無疑更需要更大的努力與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