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從19世紀中期到21世紀之初,這一百來年的變化卻是我們中國夏商周多代以來所未有的事情。過去我們眼中的年輕人和今天的年輕人早就不一樣了,大家在懷念過去的時候,也在思考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傳統社會那種自得自足的生活為何會變成現在一步入社會就壓力無窮。箇中奧秘不僅需要老一輩的人帶著我們去看破,更需要自己在生活之中去觀望一切。
自2000年新千年以來,中國的電視劇和電影行業不斷發展,而今歲又以時代主題為背景湧現出來了《二十不惑》與《三十而已》這兩部大劇,光是從電視名稱來看就已經與我們傳統思想觀念格格不入了,為何這樣的電視劇還會在年輕一代,甚至為人父母者感嘆不已呢?
年紀二十者奈何稱不惑
中國人做事的習慣就是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絕對不能違背而行。否則很容易被認為是不當之舉。就像童年之時就應該快樂的玩耍,因為人到中老年根本沒有機會去享受這種沒有憂慮的快樂。但工業化的中國卻把這一切都加速了,從讀書時代開始,我們就聽先聖孔子對自己一生總結為:十五而志於學,二十則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這短短的十幾字恰好是古典中國人一生的反映。但到今日,一切都已經逆反過來。
正如這部電視劇名稱所說二十不惑,按道理來說不惑這個詞語是指人對於世間萬事萬物的理解已經達到了不疑惑的程度,這在古代社會,非得接近或達到四十歲才行,但今日之中國已經把這個年紀提前了二十年,我們今天以前浪的身份來看90後以及00後的後浪,他們把二十不惑掛在口中,和這部電視劇一樣,其實是一種反諷。一方面是指社會疑惑不斷增加,一方面是指當代年輕人及時享樂的生活狀態。
二十歲在我們今日的中國正上疑惑不斷增加的時候,怎麼可能會不惑呢?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反諷。用來比喻其繁多,像中國少年到了20歲左右這個年紀,一般都是對於學業的思考,對於未來就業的思考,對於愛情的疑惑,對於家中長輩孝道之兼顧問題的思考,但現代化浪潮一波又一波,衝擊著我們至小便建立起來的穩固價值觀。
許多疑惑繁多的二十歲年輕人在不能兼顧這些問題之後便選擇了不惑這條捷徑,即得過且過,把一切都看開,完全沒有了上一輩人年輕時代的那種拼搏之勁,二十歲的年紀過得卻是六十歲老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的生活,因而得以稱不惑,其實則是對於人生的一種懈怠。
年紀三十者何以稱而已
每一個中國字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意思,而每一個中國字所組成的中國詞語更是外國所不能比擬的。「而已」這個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之中的《說文解字》裡面意思是罷了的意思,當然還有更多靈活變通的意思,我們今天說中國人到了三十歲是而已的概念,當然這是電視劇之名稱,與古代之中國完全不同,古代之中國的三十歲分明是而立,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而立是指成家立業之後對於整個家族或者自己小家的建設,古代之中國人一般接近二十歲的時候開始結婚,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會靠著自己的打拼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功勳。這種生活狀態從孔子敘述春秋歷史到改革開放八十年代父輩下海打拼,我們中國人在三十歲這個階段正上對事業,對家庭負責發展的最好年紀,但從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俘獲眾人歡心開始,中國年輕人那股隱藏在深處的暗流終於爆發。
因為現代社會經濟和自由主義的發展,中國人結婚成家的代價是越來越大。無論是大城市還是農村,都由過去的早早結婚變成了被動晚婚,現在甚至發展成為了主動晚婚或者絕婚。在一線,二線,三線城市之中,許多超過或者接近三十歲未結婚的年輕人大有人在,因為許多人結婚之後發現婚姻即愛情的墳墓這種看法在口口相傳之中不斷蔓延,大家都開始恐婚,開始對人生消極。
三十歲而已說的就是三十歲這個年紀對任何事物都該看開,即不爭不吵,不鬥不拼。因為父親母親,甚至祖父母那種一輩子由黑髮到白髮的愛情越來越少。年輕人在自由價值觀念的衝擊之下開始接受婚前性行為,婚後無原則出軌,所以很多人不願意結婚,不敢結婚,即使在三十歲這個當成家立業的年紀也是如此。
寄語
這兩部電視劇的火爆絕對不是偶然,它背後隱藏著的是傳統文化變遷的暗流,這股暗流需要及時得到控制甚至剎車,因為觀眾從電視劇的多元鏡頭之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產生共鳴之後又把這種觀念傳給周圍人,所以二十不惑與三十而已的觀念得以深入人心。
這其中不是我們在光明之處所看到今日中國後浪之一往無前 更多到時候是作為後浪的中國年輕人無力超越先輩們的前浪,只是想著提前變成沙灘上那股逐漸消失的後浪,但這個過程之中有少許繼承了來自歷代中國文化之精髓的前浪,他們雖是社會之極少部分,他們雖在二十歲至三十歲這段年紀與身邊眾人不合,但堅持著傳統精神的他們卻是支撐起中國未來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