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過年出門要注意哪些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從古至今遺留下來了無數的文化瑰寶。就像大家在博物館中看到的那些一樣,這些有形的東西能夠最直接的將那一個時期的歷史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可是既然說了,我們國家的歷史悠久,在我們身邊肯定不可能就只有在博物館中的那一些,才能夠被叫做中國的精粹。其實在我們身邊,也存留著許許多多的非物質的精神遺產,只不過有時候是我們大家並不怎麼去注意它罷了。
那今天小編將就想給大家說的就是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俗語。俗語一直都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接觸俗語,可能也只是拿來隨口說說,並沒有做過多的思考,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又會覺得這些俗語頗有它們的含義,也算是老一輩的經驗總結。當然其中也不乏帶有迷信色彩的玄說,這種大家忽視就可以了。農村人的精神交流中,最普遍的就是習俗,雖然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內涵,但村民們一聽就能夠知其中表達的意思。
因此很多的村民們,雖然看似並沒有多少文化,卻能夠將這些俗語凸顯出來。到了今天過後,日子變得更好了,這些俗語也漸漸被年輕人所遺忘。春節每次回家的時候,總能聽到老人們對晚輩們傳頌著很多的俗語,聽起來讓人回味不已。比如說「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這句話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過年出門要注意哪些?
這句老話在今天,依然在有些農村裡的老人還會遵守的。其字面的意思是說,每個月逢七的日子不能出遠門,比如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宜出遠門。而每個月逢八的日子不宜動身回家,也就是初八、十八和二十八這幾天最好不要歸家。另外每個月在初九的時候也最好不要出門,因為古人認為這一點出門很容易惹是非。所謂七不出,不知道在別的地方指的是什麼時候,反正小編的家鄉一般都是指大年初七,也就是正月初七。
現在有許多農村的青壯年勞力紛紛外出打工,而一般的單位都是初八上班,可即使如此,我們這裡的人也會儘量避免初七出門,寧願提前到初六。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樣一句民俗。其實之所以形成這樣一種講法,最初來源於中國古時候人們講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們認為只要這七件事沒有處理好,就不能出門,出門也不會安心。久而久之就在過年期間形成了這樣一種民俗了。
「初八不能回家」又該如何理解呢?這其實和古代的一個典故有關,那便是古代的八大準則,這裡面說的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有家裡有後輩犯了這些錯誤時,家人就會很不歡迎他回家,所以說「八不回家」還真不是迷信傳說。但是一開始的八不回家只是一種比喻,後來才慢慢演變成初八這一天具體的時間,這就是八不回家的全部解釋。
初九出門惹事非這一條,這句話則是沒有什麼講究了,很多人認為「九」是最大的單數,所以這一天則會有很多不好的事情發生,讓村民們的身心疲憊,被這些瑣事煩心。但實際上也有一些人則認為,在這一天福氣多。在土家族人的聚集區,雖然歷朝歷代受漢族的影響,可但他們卻有著自己的民俗、文化,因此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講究。
在土家族的習俗中,冬月的雞日,也就是三、六、九,和臘月的牛日,在土家族文化都被認為是紅煞日,這幾個日子裡,這些地區的人們是非常忌諱出遠門的,認為會有血光之災。古人出門要講究黃道吉日,「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看起來像在說,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宜出門,初八(十八、二十八)不宜從遠處歸家,初九出門的話,可能就會惹是非!
其解釋是,七字象匕首,出門會不吉利,而八字是撇開的,宜出不宜進,回家之路會遭遇坎坷。這些解釋,聽起來就有些牽強附會。還有一種解釋,七不出是指古代的休妻,如果妻子沒有犯七條戒律,男人是不能修的。七條是指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這個解釋在這裡也有點解釋不通。可能很多人在了解完這一句俗語之後,會覺得這些不過就是古人們的無稽之談。
確實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現如今,這樣的說法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去信的依據了。可是小編覺得,這樣的一種俗語的出現,不過就是老祖宗們對平安的一種追求,還有對自身的一種約束罷了。畢竟在古代那種很是落後的社會,我們並不能夠那現在的這種眼光去看待他們。現在這句話也被很多人運用至今,小編覺得俗語就是這樣具有魅力,只要我們拋開迷信部分,就能從中看出古人的生活習慣,以及他們的觀點和思想,也是很有意思的,大家過年出門注意交通安全就好了,畢竟春節交通不好,對待俗語還是要科學看待,那麼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