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南陽茶樹下陳氏宗祠,為紀念開基始祖陳論,其後裔播遷海內外

2020-12-12 棠梨子樹下

上杭縣南陽鎮茶樹下陳氏宗祠,是為紀念開基始祖陳論而建。陳論為陳氏入閩先祖陳雍的後裔。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陳雍,字月銘,攜次子陳野開基於沙縣固發衝(今永安市貢川)為始祖。陳雍十五世孫陳論,於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由廣東潮州程鄉縣(今梅縣)徙今上杭縣南陽茶溪官連坑開基。陳論遂為南陽茶樹下陳氏開基一世祖。

陳論裔孫遷本省永定、長汀、廣東、臺灣等地,後代人才輩出,其 二十六世孫陳丕顯(1916—1995年),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二十九世孫陳炳如(號煒光),臺灣工業研究所技正兼鹽鹼研究室主任、鹽鹼實驗工廠廠長,兼中國文化學院等院校教授。

相關焦點

  • 汀州:陳氏四大始祖概況
    根據福建莆田仙遊族譜資料記載:陳劍系中原最早(晉永嘉二年)入閩始祖、散騎常寺、南海郡守陳潤第十六世孫,興化始祖、散騎都尉、開設莆田縣令陳邁第五世孫,被汀州八縣陳氏尊為入汀始祖,其後裔遍布海內外,人口眾多。(世系有待考證)其本人也終老在汀州,其墳瑩原葬於汀城之南的塔山上,碑文上刻「唐汀州刺史祖考諱劍陳公之墓」橫額刻「風高懸榻」,兩邊聯刻「系出潁川支分鄞水、靈鍾拜相毓秀萬魁」。
  • 義門陳汀州莊福建武平縣陳氏後裔居住地分布
    現主要分布在高布沙排崗有80多人口左右,其世係為:89梅佐-90十一郎-91念二郎-92-三六郎-93六十郎-94四三郎-95文二郎-96六郎公-97文貴-98廣輝城廂鄉文溪村還有2戶陳姓人家是由大布村下陳屋遷入,現有10多人,也是東安橋開基祖六郎公後裔。
  • 參觀正在建造的汀州陳氏大宗祠
    2018年4月1日上杭陳氏梅山公後裔100多人乘坐30多部小車100多公裡路程至長汀祭祀陳劍,陳魁,陳群三位先祖,一路浩浩蕩蕩,在上杭陳氏梅山公一脈宗親聯誼會倡議下,由材源會長親自帶隊,我們是義門陳氏汀州莊始祖陳魁公後裔。緬懷先祖,感恩戴德。弘揚先祖優良美德!凝聚家族團結,發揚家族精神。不忘本,發揚光大。
  • 陳氏入閩始祖——唐御史中丞陳雍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朝廷門下、中書、尚書三省聯合上奏,為陳瓘平反,特贈已故4年的陳瓘為諫議大夫,以示昭雪。34年之後,朝廷特賜諡為"忠肅"。之後,族人在貢川水東建起"大儒裡"牌坊。陳瓘著作有《了齋集》(30卷)、《了齋易說》、《尊堯集》等。其中《了齋易說》被編進《欽定四庫全書》的"經部"之中。陳淵(1067~1145年),字知默,世稱默堂先生,陳瓘的侄兒。
  • 義門陳汀州莊陳氏源流脈派概述(四)
    千五郎後裔居廣東博羅縣、蛟洋鄒坑芙蓉村,南陽雙溪田。千六郎後裔居臨城白玉村,臨城水西渡,舊縣水東村。千六郎後裔、97世景通字福源為博白縣鳳山鎮及新田鎮陳氏始祖,於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從江西省贛州府安遠縣河橋堡第三甲岸坑村,喬遷博白到樵麻(今鳳山)龍灣村落葉。當時地廣人稀,僅有一個獨身的賴五亞婆,無人養老送終。
  • 古色古味 人傑地靈——走進山宅村陳氏宗祠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正能量。
  • 義門客家汀州莊陳魁公後裔在臺灣的繁衍分布概況
    汀州莊陳氏遷往臺灣的祖籍地主要有:汀州莊始祖陳魁公後裔的發祥地-汀州祖地福建省永定、上杭、長汀、武平、寧化五縣,福建省漳州(原龍溪縣)、漳浦、南靖、平和、詔安及廣東梅縣、大埔、蕉嶺、平遠、五華、興寧、豐順、河源、惠州、潮州饒平的客家籍及閩南籍陳氏後裔。
  • 融宮殿建築和客家民居於一爐,國家級文物,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位於福建上杭稔田鎮官田村,該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後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多銀兩,歷時四年建成的,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普寧南陽楊氏宗祠的-軼聞佳話
    我南陽楊氏宗祠的建築自然也毫無二致。然而,對於這樣一個具有五百多年的宗祠,我一直崇敬著、好奇著,想看看先人踩在南陽的大地上的第一個腳印有多深,想去觸摸下他們當年引以為豪華的創基過程,或是聆聽下口口相傳的地靈人傑的掌故傳說。一、地 靈楊氏宗祠座落於廣東省普寧市南陽祠堂角。是一處風水寶地。
  • 潁川陳氏福建五大主系脈派
    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陳邕與其父陳忠、從京兆萬年縣被謫入閩,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初居興化,後移漳州,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陳邕生四子:夷則、夷錫、夷行、夷實。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註:南院派為南朝派後裔,世系年代較吻合。)
  •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世系源流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陳氏天下是一家」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陳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知興寧山清水秀,而擇地定居,為興寧開基祖。衡公字堯章;卒於江西龍南葬東水西掌牛坑,另一說葬福建豬姆帶仔形壬山兼子。衡公祖籍江蘇省南京溧水縣,家世縉紳、恪守禮義、興仁講讓;仕元順帝官居一品為元臺諫、臚內閣侍郎諫議大夫;欽命福建督學使者,訪聞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葛藤坳風俗敦厚,孝義流芳,擇地立基。
  • 螺洲陳氏宗祠
    其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鬱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螺洲陳氏最早是陳廣在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從新寧(今長樂玉溪)遷來,「吾螺之分支於陳店而上溯玉溪」(陳寶深語)。至於其遠祖世系,則無從稽考,便獨樹一幟,取居住地名而稱「螺洲陳氏」。以陳廣為開基祖。廣號巨源,明贈徵仕郎。
  • 潁川陳氏福建五大主系脈派,你是哪一脈派?
    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陳邕與其父陳忠、從京兆萬年縣被謫入閩,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初居興化,後移漳州,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陳邕生四子:夷則、夷錫、夷行、夷實。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註:南院派為南朝派後裔,世系年代較吻合。)
  • 湖南湘鄉湘潭38支陳氏源流
    5、湘鄉黃塘陳氏始祖伯萬公,長子元和世居新化。至十九派復九公,明宣德初年由新化鵝塘遷居湘鄉荊溪黃塘。族譜始修於清乾隆13年(1748),道光14年(1834)續修。乾隆41年(1776)創建宗祠。班行:伯萬再興,漍玉淙定,廷舉惟光,士習其永,卜代年嘉,克康祖命,世守大方,時逢亨運。
  • 尋根問祖查淵源——福建省南安市霞美畲陳氏(貴卿公)淵源探究
    再者,一九二一年先祖眾公聚會霞美畲宗祠議通譜時,就公訂以開基霞美畲貴卿公為一世祖,自霞溪、塘溪和逸溪三公以下的第二十一世起,均以「汝」字為標準命名,各支派一律尊用.這就說明當時各地宗親已經形成共識,認可當時只傳十幾世。
  • 臺灣高山族後裔隱居南陽
    高山族共分鄒族、布農族等9個民族,各有各的語言,最後被統稱為高山族。而依那思羅則為鄒族人,是隨鄭成功的大將黃廷降清後來到了鄧州。    這段歷史在調查「閩營人」時塗徵就已經熟悉:收復臺灣以後的第二年,鄭成功去世。康熙七年,鄭氏家族發生內訌,很多將領無辜被殺。在收復臺灣中立下戰功的大將黃廷心灰意冷,率領10萬大兵降清。
  • 後塘浮山陳氏性仁世系拾遺
    上井巷亦稱石井巷,後因有濠浦行宮改為濠浦巷,在上井巷和前面的下井巷,浮山陳氏一千多個後裔在這裡群居。        後塘陳氏居住地有幾十座大厝群,十二個大門,還有很多陳氏祠堂,在石門裡左側有中議祠、下井有軍門祠、上井有谷裕祠、承德祠、追遠祠、還有陳氏宗祠及路對面有個「大尹鱣堂」。
  • 陳姓始祖——陳胡公
    淮陽,古稱陳國,陳胡公是陳國始君,也是陳氏與胡氏的始祖,陳胡公死後葬於陳,其子孫部分以國為氏,部分以其諡號為胡氏。三千多年來,陳胡公的後裔一本千枝,繁衍昌盛,子孫遍布海內外,陳姓已成為中華第五大姓。改革開放以來,淮陽陳姓族人開展廣泛的聯誼活動,陳姓族人來淮謁祖者絡繹不絕。國內多個省、市、縣陳姓居住地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的陳氏族人都組織過謁祖團來謁祖。
  • 固村鎮回龍村楊家車邱氏宗祠
    上圖列表為:贛州市寧都縣固村鎮回龍村楊家車江西贛州興國邱氏字輩邱氏宗祠,該宗祠建成於2013年。「華承採先嘉兆」。寧都邱氏開基祖為唐光祿大夫文仲公,生於嗣聖甲申元年(684)。六十一世雯,瀆之子,名文仲,字簡甫,生於唐嗣聖元年(684年),敕封光祿大夫,唐開元間(713—741)定居虔化縣建福裡靈溪(今寧都洛口鎮靈村),與妣溫氏卒葬靈溪下坪,厥後宗支繁衍,人丁盛旺,播遷海內外。文仲公為何捨棄較繁華的府城而不居,卻選擇在偏僻的山區靈溪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生息繁衍呢?縱觀寧都歷史,於三國嘉禾五年(236年)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