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陳氏立天下」加入陳氏大家庭!
陳氏立天下微信公眾號:chenshilitianxia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陳氏立天下」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陳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正能量。
【古祠堂名片】:尚湖鎮山宅村現存的陳氏宗祠建於民國二十五年,兩重五開間,雕梁畫棟,規模宏偉。前廳懸掛有「東齊書院」幾個鎏金大字,「裕後昆光風齊月詩禮傳家,名祖德養性修心忠孝為本」和「陳山挺秀四闢松蒼柏翠依然盤谷風光,穎水流芳此間俗美化醇渾若桃園勝地」的對聯刻在前廳房柱兩邊。宗祠正廳正上方懸掛有「狀元及第」牌匾,整個宗祠內共有5塊牌匾,彰顯陳氏宗祠歷代先祖的榮光。
祠堂外景
宗祠的由來與變遷
山宅村又名「山澤村或三澤村」,位於磐安縣東北面陳山北麓。全村四面環山,獅象守門,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據悉,後唐時期,穎川郡伯象公之子,系吳興王胤之十五世孫仁寵公為躲避戰亂遷居於此,從開始建村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陳氏家族一直以來有個規矩——飲水思源,人尊其祖,凡族群居住的村鎮,必建祠堂家廟。仁寵公遷居到山宅定居後,也沒有忘記這條祖訓,等山宅村發展起來後,便修建了宗祠。那個時候建起來的宗祠並不在如今宗祠所在的位置,據族譜記載,整個山宅村沿溪而建,形成上宅、下宅和裡宅三個聚集區,所以古時候山宅村又稱「三澤村」。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從高處往下看,山宅村形似一艘「船」,村口建有走廊橋,稱之為橋屋,村口歷代古樹成群,現存的名木古樹還有68棵,其中一棵金錢松形狀像迎客松把門,這裡就是「船頭」的位置;村南至上宅為「船尾」;村邊小溪靠西是不建房的,溪東房屋密集,三合院、四合院分布統一而集中,這裡就是「船艙」。而村東前山山腰上的千年黃檀樹就像船的桅杆一樣。宗祠就修建在了「船頭」的位置,寓意指引方向。後來,隨著村莊人口的增多和村莊的擴大,宗祠經過多次遷址、重修和擴建,最後才定位在現存的位置。
千餘年來,陳氏宗祠曾屢遭破壞。村老年協會會長、今年84歲的陳維榮是現在宗祠的管理者,他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宗祠被改成村校,用於培訓村民。六十年代,經歷了破四舊,古老的牌匾和宗譜等一部分被銷毀,後來長時間內,祠堂被村民用於加工廠、磚瓦廠、茶廠等公私用房,很多村民使用過宗祠卻從來沒有人修過,很多房梁已發黴腐爛了。」2006年,經過全村人討論及捐贈和出力,宗祠才得以翻修且保存到現在。然讓人痛心的是,由於當時村裡人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宗祠內的6個牛腳,被偷走2個。2015年,宗祠整修時,請人特意仿造了2根鑲嵌上去,屋頂也做了加固和防漏水修復工程。
牛腿陳氏宗族 人傑地靈
從古至今,山宅村人傑地靈,村民淳樸勇健,十分熱愛讀書。陳氏宗族出過許多名人,最有名的應該屬仁寵公的第十三世孫忠泰公和十四世孫存威公之女太姑了。
忠泰公是南宋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的進士,從官拜縉雲縣令開始,升遷為兩浙都轉運使,後遷入六部架閣,最後以史部侍郎致仕,是山宅陳氏中最大的官位。忠泰公學問淵博,自幼好學,對理學研究很有成就,為金溪學派一代大儒,常用朱子(熹)解釋經法。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呂子(祖謙)讀詩記例,採用大家的言論來豐富自己的思想,編有《或問》一書,又稱《尚書集傳》,他的學術思想對於宋代學者有很深遠的影響。為官時,忠泰公清正廉潔,注重教化。任縉雲縣令時,曾用自己的俸金在美化鄉建美化書院,純化民風,培育人才。致仕以後回到故鄉山宅,在宗祠內開設有書院,名為山澤書院,又稱「東齊書院」,現在祠堂的前廳還掛有書院的牌匾。
正是因為村裡十分注重讀書,陳氏族人為官者居多。宗祠正廳的牆壁上掛有仕林類的牌匾,上面記載了每一代陳氏族人的為官者簡介,以激勵後輩。從仁寵公第五世孫諱願任蘇州吳江縣知縣到二十世孫諱子悅任嘉定州知縣這段歷史中,有記載的官員有11位,還沒包括成為太學學生的先祖。
十四世孫存威公之女太姑,小的時候遇到異人傳授道法,許配給了大王村的王生,但是還沒等到嫁人,丈夫就死了。因為沒有過門,在當時還可以再嫁,很多媒人上門來說婚,被她一一拒絕。太姑的父母對她說,男婚女嫁是人倫大事,你還年輕,不能浪費了時光。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太姑拒絕了父母的好意,說:「自古烈女不事二夫,現在我已許配給王生,怎麼能背叛他再嫁,日後有什麼顏面下去見他。」就這樣,太姑一直沒有再嫁。一天,太姑去瑞相庵拜佛,剛好碰到發大水,沒有路可以走,就取出一塊手帕變出了一座橋,讓村民安然地度過了大河。後來因為身體贏瘦而逝。村裡人為紀念她冰清玉潔,專門為其修建了一座「懷清祠」(東陽縣誌有記載)。
牌匾
對聯
鄉風習俗流傳至今
山宅村自始祖奠基至今已有1200多年,祠堂花燈何時開始已經無法考證,只是代代相傳,年年舉辦。原來的花燈形如梅花,有上中下三層。清末民初時,山宅村民將其修整,並再次使用。山宅古老花燈在東陽地區比較有名,其製作選料嚴格,技藝精細,當時還聘請了東陽名畫家江潮等人作畫,畫中有人物和花鳥。祠堂花燈氣勢恢宏,布局講究,每一層都是梅花形,中間大堂燈點三支蠟燭,圖畫以三國、封神、嶽飛傳、西遊記為主,小燈大多是小戲、花鳥。
祠堂花燈於1999年元宵節恢復懸掛。停了半個多世紀的花燈仍遵循舊俗在正月十三起燈,十七收燈。為了保護花燈和安全,現在全部改用電燈。每年的掛燈和收燈由各個村民小組派人輪流負責。
除了花燈,山宅村出名的還有板凳龍燈。山宅村元宵舞的龍燈為「五爪金龍」板凳龍燈,從清朝開始傳承至今。據說此龍是「龍皇」,從來不出村,保佑著山宅村風調雨順。板凳龍的龍頭製作是上宅、下宅和裡宅三個區塊輪流進行,龍身是所有山宅村住戶一起負責。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龍頭在年初就抬出來開始淨身張貼,正月初八要完成基本輪廓製作,晚上上燈。正月十四夜,村民會聚集在一起鬧龍頭,以喚醒神龍。正月十五晚上,要做龍頭齋後才能出燈。龍頭處橋屋繞大青山腳,在本保殿掛巖祠對面路上,等各家各戶分段接龍身。整個舞龍過程中,鑼鼓喧天,鞭炮不停,熱鬧非凡。每一年,山宅村村民都會組織舞龍燈活動。
百善孝為先
陳氏宗族把孝當作傳家之寶,代代相承不絕。千百年來,孝悌始終是陳氏的優良傳統,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範之首而備受陳氏子孫推崇。陳氏家訓中的「孝」,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對培養塑造陳氏後裔的道德產生了深刻影響。
山宅陳氏始祖,首定「孝悌」為陳氏家規。在多本族譜中都突出「孝」的地位,將「孝」作為家訓、族規的重要內容。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陳氏家規》第一條「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之原,親乃生身之本,為人子者雖貧富不同而孝敬則一溫清之道。由此可見,從始祖以來,陳氏族人對「孝」十分重視。
隨著孝文化的發展,「孝」的內涵不斷豐富,其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在內涵上,孝由養親而敬親,由敬親而樂親。在外延上,孝由家庭私德逐漸演變成社會公德。陳氏以孝傳家,保證了陳氏家族的興旺發達。如今,每年的老人節,山宅村民都會為老人做上一頓豐盛的飯菜,並送上祝福,以示慶祝。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