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味 人傑地靈——走進山宅村陳氏宗祠

2021-02-17 陳氏立天下

  點上面陳氏立天下加入陳氏大家庭!

陳氏立天下微信公眾號:chenshilitianxia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陳氏立天下」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陳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正能量。

【古祠堂名片】:尚湖鎮山宅村現存的陳氏宗祠建於民國二十五年,兩重五開間,雕梁畫棟,規模宏偉。前廳懸掛有「東齊書院」幾個鎏金大字,「裕後昆光風齊月詩禮傳家,名祖德養性修心忠孝為本」和「陳山挺秀四闢松蒼柏翠依然盤谷風光,穎水流芳此間俗美化醇渾若桃園勝地」的對聯刻在前廳房柱兩邊。宗祠正廳正上方懸掛有「狀元及第」牌匾,整個宗祠內共有5塊牌匾,彰顯陳氏宗祠歷代先祖的榮光。

祠堂外景

宗祠的由來與變遷

  山宅村又名「山澤村或三澤村」,位於磐安縣東北面陳山北麓。全村四面環山,獅象守門,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據悉,後唐時期,穎川郡伯象公之子,系吳興王胤之十五世孫仁寵公為躲避戰亂遷居於此,從開始建村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陳氏家族一直以來有個規矩——飲水思源,人尊其祖,凡族群居住的村鎮,必建祠堂家廟。仁寵公遷居到山宅定居後,也沒有忘記這條祖訓,等山宅村發展起來後,便修建了宗祠。那個時候建起來的宗祠並不在如今宗祠所在的位置,據族譜記載,整個山宅村沿溪而建,形成上宅、下宅和裡宅三個聚集區,所以古時候山宅村又稱「三澤村」。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從高處往下看,山宅村形似一艘「船」,村口建有走廊橋,稱之為橋屋,村口歷代古樹成群,現存的名木古樹還有68棵,其中一棵金錢松形狀像迎客松把門,這裡就是「船頭」的位置;村南至上宅為「船尾」;村邊小溪靠西是不建房的,溪東房屋密集,三合院、四合院分布統一而集中,這裡就是「船艙」。而村東前山山腰上的千年黃檀樹就像船的桅杆一樣。宗祠就修建在了「船頭」的位置,寓意指引方向。後來,隨著村莊人口的增多和村莊的擴大,宗祠經過多次遷址、重修和擴建,最後才定位在現存的位置。

  千餘年來,陳氏宗祠曾屢遭破壞。村老年協會會長、今年84歲的陳維榮是現在宗祠的管理者,他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宗祠被改成村校,用於培訓村民。六十年代,經歷了破四舊,古老的牌匾和宗譜等一部分被銷毀,後來長時間內,祠堂被村民用於加工廠、磚瓦廠、茶廠等公私用房,很多村民使用過宗祠卻從來沒有人修過,很多房梁已發黴腐爛了。」2006年,經過全村人討論及捐贈和出力,宗祠才得以翻修且保存到現在。然讓人痛心的是,由於當時村裡人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宗祠內的6個牛腳,被偷走2個。2015年,宗祠整修時,請人特意仿造了2根鑲嵌上去,屋頂也做了加固和防漏水修復工程。

牛腿

陳氏宗族 人傑地靈

  從古至今,山宅村人傑地靈,村民淳樸勇健,十分熱愛讀書。陳氏宗族出過許多名人,最有名的應該屬仁寵公的第十三世孫忠泰公和十四世孫存威公之女太姑了。
  忠泰公是南宋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的進士,從官拜縉雲縣令開始,升遷為兩浙都轉運使,後遷入六部架閣,最後以史部侍郎致仕,是山宅陳氏中最大的官位。忠泰公學問淵博,自幼好學,對理學研究很有成就,為金溪學派一代大儒,常用朱子(熹)解釋經法。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呂子(祖謙)讀詩記例,採用大家的言論來豐富自己的思想,編有《或問》一書,又稱《尚書集傳》,他的學術思想對於宋代學者有很深遠的影響。為官時,忠泰公清正廉潔,注重教化。任縉雲縣令時,曾用自己的俸金在美化鄉建美化書院,純化民風,培育人才。致仕以後回到故鄉山宅,在宗祠內開設有書院,名為山澤書院,又稱「東齊書院」,現在祠堂的前廳還掛有書院的牌匾。
  正是因為村裡十分注重讀書,陳氏族人為官者居多。宗祠正廳的牆壁上掛有仕林類的牌匾,上面記載了每一代陳氏族人的為官者簡介,以激勵後輩。從仁寵公第五世孫諱願任蘇州吳江縣知縣到二十世孫諱子悅任嘉定州知縣這段歷史中,有記載的官員有11位,還沒包括成為太學學生的先祖。
  十四世孫存威公之女太姑,小的時候遇到異人傳授道法,許配給了大王村的王生,但是還沒等到嫁人,丈夫就死了。因為沒有過門,在當時還可以再嫁,很多媒人上門來說婚,被她一一拒絕。太姑的父母對她說,男婚女嫁是人倫大事,你還年輕,不能浪費了時光。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太姑拒絕了父母的好意,說:「自古烈女不事二夫,現在我已許配給王生,怎麼能背叛他再嫁,日後有什麼顏面下去見他。」就這樣,太姑一直沒有再嫁。一天,太姑去瑞相庵拜佛,剛好碰到發大水,沒有路可以走,就取出一塊手帕變出了一座橋,讓村民安然地度過了大河。後來因為身體贏瘦而逝。村裡人為紀念她冰清玉潔,專門為其修建了一座「懷清祠」(東陽縣誌有記載)。

牌匾

對聯

鄉風習俗流傳至今

  山宅村自始祖奠基至今已有1200多年,祠堂花燈何時開始已經無法考證,只是代代相傳,年年舉辦。原來的花燈形如梅花,有上中下三層。清末民初時,山宅村民將其修整,並再次使用。山宅古老花燈在東陽地區比較有名,其製作選料嚴格,技藝精細,當時還聘請了東陽名畫家江潮等人作畫,畫中有人物和花鳥。祠堂花燈氣勢恢宏,布局講究,每一層都是梅花形,中間大堂燈點三支蠟燭,圖畫以三國、封神、嶽飛傳、西遊記為主,小燈大多是小戲、花鳥。
  祠堂花燈於1999年元宵節恢復懸掛。停了半個多世紀的花燈仍遵循舊俗在正月十三起燈,十七收燈。為了保護花燈和安全,現在全部改用電燈。每年的掛燈和收燈由各個村民小組派人輪流負責。
  除了花燈,山宅村出名的還有板凳龍燈。山宅村元宵舞的龍燈為「五爪金龍」板凳龍燈,從清朝開始傳承至今。據說此龍是「龍皇」,從來不出村,保佑著山宅村風調雨順。板凳龍的龍頭製作是上宅、下宅和裡宅三個區塊輪流進行,龍身是所有山宅村住戶一起負責。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龍頭在年初就抬出來開始淨身張貼,正月初八要完成基本輪廓製作,晚上上燈。正月十四夜,村民會聚集在一起鬧龍頭,以喚醒神龍。正月十五晚上,要做龍頭齋後才能出燈。龍頭處橋屋繞大青山腳,在本保殿掛巖祠對面路上,等各家各戶分段接龍身。整個舞龍過程中,鑼鼓喧天,鞭炮不停,熱鬧非凡。每一年,山宅村村民都會組織舞龍燈活動。

百善孝為先

  陳氏宗族把孝當作傳家之寶,代代相承不絕。千百年來,孝悌始終是陳氏的優良傳統,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範之首而備受陳氏子孫推崇。陳氏家訓中的「孝」,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對培養塑造陳氏後裔的道德產生了深刻影響。
  山宅陳氏始祖,首定「孝悌」為陳氏家規。在多本族譜中都突出「孝」的地位,將「孝」作為家訓、族規的重要內容。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陳氏立天下。《陳氏家規》第一條「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之原,親乃生身之本,為人子者雖貧富不同而孝敬則一溫清之道。由此可見,從始祖以來,陳氏族人對「孝」十分重視。
  隨著孝文化的發展,「孝」的內涵不斷豐富,其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在內涵上,孝由養親而敬親,由敬親而樂親。在外延上,孝由家庭私德逐漸演變成社會公德。陳氏以孝傳家,保證了陳氏家族的興旺發達。如今,每年的老人節,山宅村民都會為老人做上一頓豐盛的飯菜,並送上祝福,以示慶祝。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信息

相關焦點

  • 螺洲陳氏宗祠
    螺洲陳氏宗祠位於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為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出資倡建。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悠久
    《破冰行動》收視爆棚之後,茶東村也開始進入全國人民的視線,很多人從外地慕名前來探訪,才發現這個茶東村雖然並不是塔寨村,但村中古蹟遍布,不僅有400多年歷史的陳氏宗祠,還有「東來圩」遺址、關帝廟及清代時期建立的茶東公園等名勝古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 臺灣臺北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臺北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位於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廿七號。始建於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0年)。當時,舉人陳維英於掌教宜蘭「仰山」、及艋舺「學海」兩書院之餘,每念臺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祭拜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族人捐錢出力,鳩工於舊臺北城內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興建德興堂一座,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
  • 陳學義:東相留村陳氏宗祠
    總第420期 輕敲藍字↑進入茶坊東相留村陳氏宗祠陳學義孟津縣東相留村陳氏
  • 丹霓帶你了解龍巖的姓氏之走進龍巖陳氏宗祠——火星祠堂、承恩堂
    後田陳氏家族由第二世祖東溪公於元末明初自河南穎川遷徙入閩,定居龍巖。後田陳氏火星祠堂為後田陳氏總祠,位於東肖鎮後田村南山麓。祠堂建於清同治年間,後因大火焚毀與1910年重建。祠堂坐南朝北,為歇山頂屋面,一廳兩廂兩側房平屋式土木結構建築。祠堂有約80平方米的灰坪,外以月牙護牆圍之,大門向東偏北,佔地面積約480平方米。
  • 紀中舊址和陳氏宗祠群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紀中舊址和陳氏宗祠群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於5月3日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南朗鎮的茶東陳氏宗祠群和中山紀念中學舊址榜上有名,南朗鎮的茶東陳氏宗祠群屬「古建築」類別,紀中舊址則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別。至此,加上之前已經入選的孫中山故居,中山市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至3處。
  • 高明區更合鎮高村陳氏宗祠:古村藏深山 茅龍見歷史
    而遠近聞名的陳氏宗祠就在飯館和士多店背後。越過嶄新的小樓,穿過一片廣場,盡頭處,兩座格局相仿的古典建築平行排布。這就是高村陳氏的兩座舊宗祠。左邊一座,正大門上掛著「陳氏祠堂」石刻橫匾,是村民為紀念先祖從高要蓮塘遷來高明所建。右邊一座則是紀念在村中開枝散葉的陳姓祖先康富公所建,所以又名康富陳公祠。
  • 陳氏大祠堂
    乾塘陳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中文名乾塘陳氏大宗祠建築面積837.1平方米修建時間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地理位置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所屬城市福建省永安市所屬國家中國簡介據史載,乾塘陳氏大宗祠,
  • 全國陳氏楹聯大全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平和縣磐石鄉陳氏宗祠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江州義門陳氏宗祠聯宰揭仕深,祖澤培基數百載;分蒲葉茂,孫支耀振萬千秋。——佚名撰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陳姓宗祠聯此支陳氏由明末清初在福建省蒲田縣遷徙廣東的陳氏分支。臥元龍之樓,耿耿濟時偉略;讀孔璋之檄,巖巖經國文章。
  • 薛嶺陳氏與臺北社子島陳氏明朝中期曾同住廈門
    導報訊 (記者 林靜嫻)現居臺北社子島的陳氏宗親,與廈門薛嶺的陳氏居民,都屬於同安丙洲陳氏後裔,且在明朝中期曾共同居住在廈門。昨日上午,來自臺北社子島的20餘位陳姓宗親,在前民進黨中執委陳美壽的帶領下返鄉謁祖,完成「慶安」儀式的最後一步。  薛嶺的陳氏宗祠「思翰堂」坐落在祥嶺路一片密集的民房中,供奉著薛嶺社陳氏開基祖陳文英。
  • 滬江潁川陳氏宗祠
    溫陵晉邑開基滬江陳氏始以有宋淳改革開放以來,泰迨旅菲深滬潁川陳氏宗親總會諸宗長商議重修二祠,族眾響應鵲起。
  • 上杭南陽茶樹下陳氏宗祠,為紀念開基始祖陳論,其後裔播遷海內外
    上杭縣南陽鎮茶樹下陳氏宗祠,是為紀念開基始祖陳論而建。陳論為陳氏入閩先祖陳雍的後裔。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陳雍,字月銘,攜次子陳野開基於沙縣固發衝(今永安市貢川)為始祖。陳論遂為南陽茶樹下陳氏開基一世祖。陳論裔孫遷本省永定、長汀、廣東、臺灣等地,後代人才輩出,其 二十六世孫陳丕顯(1916—1995年),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二十九世孫陳炳如(號煒光),臺灣工業研究所技正兼鹽鹼研究室主任、鹽鹼實驗工廠廠長,兼中國文化學院等院校教授。
  • 參觀正在建造的汀州陳氏大宗祠
    2018年4月1日上杭陳氏梅山公後裔100多人乘坐30多部小車100多公裡路程至長汀祭祀陳劍,陳魁,陳群三位先祖,一路浩浩蕩蕩,在上杭陳氏梅山公一脈宗親聯誼會倡議下,由材源會長親自帶隊,我們是義門陳氏汀州莊始祖陳魁公後裔。緬懷先祖,感恩戴德。弘揚先祖優良美德!凝聚家族團結,發揚家族精神。不忘本,發揚光大。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18白瀨下鎮陳氏宗祠坐落於白瀨鄉下鎮村,共有四座。(1)下官廳厝。位於上寨自然村,土木結構,三落大厝,佔地600平方米。(2)陳氏宗祠。位於待御潭自然村。魯班式大 厝,佔地面積500平方米。楹聯:「由固始而來,一脈相傳蔓延葛蕊根同庇;居南山之下,五星環聚羅列峰巒氣獨鍾」。
  • 陳氏家族興建的昌文塔,見證陳氏400多年的歷史!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金華地方文化研究者、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詹宣武對《安文陳氏家譜》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位明代著名文學家也是這個大家族的老朋友。公元1600年,受到陳氏家族的邀請,屠隆到安文幫陳氏修宗譜。在《安文陳氏宗譜》中,屠隆寫的文章就有數十篇,其中有《安文陳氏宗譜序》《重建大宗祠記》等30多篇,又有詩、書札40餘篇,最後一篇寫於1606年。就在那一年,昌文塔被提議修建,次年開工。
  • 成都北面有座人傑地靈的古鎮,位於青白江,也是詩人流沙河的故居
    城廂鎮位於四川的東北部,距成都市31公裡,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鎮,底蘊十分深厚,城廂古韻濃鬱,人傑地靈,自漢代即為居民聚落,已有1800多年歷史,名人輩出。宋代進士、理學家謝湜、謝潛弟兄,清代著名學者、詩人何元普和中國戲曲表演藝術大師魏長生;近代湧現了被孫中山先生追贈為「陸軍大將軍」的彭家珍烈士;現代出現了著名土壤學家、曾任四川大學農學院院長彭家元,中國著名植物學家彭傳直,著名詩人、文學家流沙河等。
  • 汀州:陳氏四大始祖概況
    陳雍:為貢川陳氏始祖,汝南令攝公之子。 2011-2015年以長汀縣陳氏宗親聯誼理事會牽頭重修「汀州陳劍公、陳魁公、陳群公三公陵園」及 「陳劍,陳雍,陳魁,陳群紀念館」暨汀州陳氏大宗祠的完成,這是福建汀州陳氏的一件大喜事。
  • 贛縣石芫:白芒陳氏顯憶堂宗祠修繕竣工慶典!場面浩大!盛況空前!
    贛縣石芫:白芒陳氏顯億堂宗祠修繕竣工慶典!場面浩大!盛況空前!
  • 湖南湘鄉湘潭38支陳氏源流
    至明永樂4年(1406)二十九世孫彥德公由漵浦徙居武岡陳碼頭,遞至子桂公生有四子:汝受、汝聰、汝明、汝遠,遂分為四大房,此四房後裔自武岡續遷湘邑測水等處,稱測水陳氏,尊彥德公為測水陳氏一派祖。清道光4年(1824)建宗祠於測水。該族名人陳介,民國間駐德國、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大使。道光4年(1824)始修族譜,1994年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