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區更合鎮高村陳氏宗祠:古村藏深山 茅龍見歷史

2021-02-07 佛山在線

在高明西陲的群山中間,有一片開闊土地。700多年前,一支高姓族人遷居於此,於是,這片開闊地有了正式名稱:高村。

潛藏深山700多年,高村人在地理上與外界隔絕。但與「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桃源人不同,高村人積極進取,努力向外吸收知識經驗,奮發作為,在高明發展歷史中留下濃厚一筆。

偏僻山村隱藏白沙茅龍

從合水車站出發,乘坐583路公交,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繞行半小時,便來到高村。583路公交一天發6趟車,到高村要經過17個站點。一路只見人下,不見人上。司機不時提醒,下午要出村的乘客請安排好時間提前等車,公交過時不候。

水泥公路從高村中間穿過,車站位置就設在村子正中。一下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馬路兩側排布整齊的嶄新小樓。這些小樓均為兩三層高,設計上有西式洋樓的味道,分別是衛生院、飯館和士多店。顯然,這裡雖然交通不便,但依然能跟上潮流,是一條與外界接軌的小村莊。

而遠近聞名的陳氏宗祠就在飯館和士多店背後。

越過嶄新的小樓,穿過一片廣場,盡頭處,兩座格局相仿的古典建築平行排布。這就是高村陳氏的兩座舊宗祠。左邊一座,正大門上掛著「陳氏祠堂」石刻橫匾,是村民為紀念先祖從高要蓮塘遷來高明所建。右邊一座則是紀念在村中開枝散葉的陳姓祖先康富公所建,所以又名康富陳公祠。

 位於更合鎮高村的陳氏宗祠。

這兩座宗祠,都是典型的清末嶺南建築式樣。康富陳公祠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陳氏祠堂則重建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 ,兩座祠堂均坐西向東,三間兩進格局。採用硬山頂、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青磚牆、花崗巖石牆腳等嶺南傳統宗祠建築式樣。前廊梁架為抬梁、穿鬥式混合結構,梁架上人物、花鳥木雕、灰塑手工精美。門頭牆楣和祠內牆上多幅人物山水壁畫清晰美豔,栩栩如生,保存完好。

村民介紹,兩座祠堂自清末修建後,幾乎原樣保存至今,為後人研究明清嶺南建築提供了範本。此外,陳氏祠堂更因一幅石刻橫匾,被高明文史愛好者和書法家們奉為瑰寶。這幅石刻橫匾「陳氏祠堂」高掛在祠堂大門上,由明代嶺南大儒陳白沙茅筆手書。

茅筆相傳由陳白沙首創,取材圭峰山白茅,吸墨飽滿,堅韌耐用。以此筆寫字,筆畫中常常留有空隙,形成「飛白」,更顯變化無窮,時人又稱「茅龍」。據陳白沙弟子張詡的《行狀》記載,當時「天下人得其片紙隻字,藏以為家寶」,作品「每幅易白金數星」,深受時人喜愛。

如今,我們已不可知陳白沙與高村陳氏宗祠之間曾有過怎樣的故事,但陳氏宗祠上挺拔沉雄的四個大字,仍可讓後人一睹一代嶺南大儒的昔日風採。

進取精神涵養革命風骨

高村自古景色秀麗,風水頗佳,有鳳巒捧日、銀臺聳幌、石龍挽瑞、石山碧帳、勝堂溫風、鴉髻晚霞、長江夜月、雲閒郊青共舊八景。自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高姓族人來此建村,後陸續有蒙、董、賴、曾等姓遷入,但都不長久,只有陳姓、李姓族人堅持至今,其中尤以陳姓綿延最長,在村中生活居住了大約700年。

有人認為,陳姓之所以能從宋元一直綿延至今,與陳家人樂於吸納交流外界資訊、積極進取、不故步自封的人生態度有關。

陳氏宗祠前的廣場開闊平坦,但卻少了常見的旗杆石。在科舉時代,凡是有人考取進士,族人就會在宗祠或祖厝門前為其立旗杆石,豎起旗杆,以顯示功名,光宗耀祖。高村自古文風鼎盛,有泰峰書院、太邱書院、文閣樓等一批私塾機構,能請動嶺南大儒陳白沙為村題寫宗祠門匾,又豈是功名不昌之地?

 陳氏宗祠的硬山頂和灰塑博古脊。

陳卓球的祖先出自高村,對陳姓在更合綿延發展歷史頗有了解。他猜測,可能先輩已將旗杆石全部拆除。

陳卓球告訴記者,如今的陳氏宗祠,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附近有名的學堂。村人陳汝棠1931年在此創辦學校,聘請了陳汝菁、譚寶全、黃之貞、黃之錦、阮貞元、謝源清、吳丁等一批優秀共產黨員、思想進步的革命知識分子為校長、教師,宣傳革命真理,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高明哺育出一批革命志士和中共黨員幹部,被譽為高明「革命搖籃」,是粵中縱隊昔日的駐紮點。

「從我記事起,以陳氏宗祠為中心,周邊一片房屋都已經是學校的課室,包括現在廣場的位置,以前也是泥磚建的課室。村裡年紀超過60歲的老人,很多都在這裡上過學。沒有旗杆石,可能是前輩為騰出地方教育後人,有意拆除了吧?」陳卓球說。

齊心協力開拓古村新貌

20世紀50年代後,高村陳氏宗祠開始向宗族活動中心轉變。民俗節日、婚喪嫁娶等對宗族有重要意義的活動大多在祠堂舉行。祠堂成為凝聚村民人心的場所。

2019年4月3日,高恩高速全線通車。這是途經高明區的第四條高速公路,起於高明區更合鎮高村,終於江門恩平市沙湖鎮,順接廣明高速,設置高村互通立交與江羅高速相交。公路開通後,從高明到陽江的行程時間縮短30分鐘左右,地理偏僻的高村,一下子變為區內重要的交通節點,實現了村民千百年來「走出去」的願望。

 陳氏宗祠的鑊耳封火山牆。

近年來,高村村委利用扶貧「雙到」工作契機,著力改善鄉村環境,提升村民生活。老人活動中心、圖書館、籃球場等康樂設施建起來了,村民文化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大的改變。垃圾收集房、自來水管網、村內道路、宣傳欄等扶貧項目逐一落實了,家家戶戶都能用上自來水,主要街道全部硬底化,村容大有改觀。村委會成立治安巡邏隊伍,每天在村中巡邏,加強治安管理,增強群眾安全感。

如今的陳氏宗祠,仍矗立在原址。院內原本平坦的天井,也增加了兩個專門用來洗碗洗菜的固定石槽。在婚喪嫁娶或正月開燈的時候,這裡就會變得熱鬧非凡。高村村民將齊心協力,發揮積極進取精神,共同推動古老高村邁向新時代。

高村名人

陳汝棠

1893年~1961年,1908年考入廣州陸軍小學學習,並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1928年,在合水興辦高明縣立第三小學,組建了以反帝、反封建為宗旨的進步社團「力社」,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志士;1949年9月,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廣東省衛生廳廳長、廣東省副省長等職。

原標題:更合鎮高村陳氏宗祠:古村藏深山 茅龍見歷史

來源|佛山日報

文圖|記者李祥銳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武安的千年古村——高村
    《千年古村—高村》 高村,位於河北省武安市西北部五公裡,北洺河的南岸。據傳建村大約在隋唐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現有村域面積5.16平方公裡,耕地3028畝,人口3301人。地界四至為:東至三裡堆,西至渠道邊,南至官路溝,北至嶺頂尖。 高村並非是高姓聚居之村,而是村址在高處,故名為高村。那麼人們是從哪個位置來看、村址是在高處呢?
  • 螺洲陳氏宗祠
    螺洲陳氏宗祠,其大殿為懸山單簷,屋構為穿鬥式賀構。正中置放著大供桌,供桌後為大型神龕,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約1000餘面。大廳為道光皇帝在陳若霖70歲生日時御賜的「福壽」大字匾牌,可謂皇恩浩蕩,隆寵有加。  陳氏宗祠,給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聯對多,這裡的匾聯多達一百餘幅,且多為名人題詠及御賜之作。
  • 古色古味 人傑地靈——走進山宅村陳氏宗祠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正能量。
  • 高明更合高村:這裡的山水依舊很美
    說到高明區更合高村,很多人的印象是:高明舊八景之一革命老區和抗日根據地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悠久
    村裡歷史最悠久、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是《破冰行動》中的林氏宗祠,也就是現實中的陳氏宗祠,據村委工作人員介紹,村裡以陳姓為主,有《陳氏族譜》記載:茶東陳氏始祖玄保,名尚志,號貞六裡。元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從閩南遷徙至文順鄉香山 (為時香山尚未開縣,屬東莞文順鄉)茶園之東定居(茶園之東也就是茶東村這個名字的來歷)。
  • 臺灣臺北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臺北歷史悠久,歷史遺蹟眾多,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臺北府,意為臺灣之北從此有「臺北」之名,統管臺灣軍民政務,從此逐漸成為臺灣省的政治中心。臺北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位於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廿七號。始建於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0年)。
  • 千禧雅溪古村,藏於贛南深山之中,四周是客家圍屋的古老村落
    我們國家分布著無數的古村落,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了眾多遊客的光臨,我也曾到過許多古鎮和古村落,漫步在這些古老的村落中,濃濃的鄉愁感油然而生,同時也深深感受到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傳統建築保護與傳承的不易。日前,來到贛州全南縣雅溪古村,感受頗深。
  • 陽春這些古村、古道、古樹林,藏著我們「嚮往的生活」
    ,新建的古樹林棧道將古樹林帶到了高村家門口,高村人及外來遊客可以更便捷地感受古樹林的清涼和綠意,拉近人們與大自然的距離。高村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在建設新農村示範村過程中,高村很好地結合村中保存的鄉土特色,打造成一個集吃住遊一體的美麗鄉村打卡點。
  • 陳學義:東相留村陳氏宗祠
    總第420期 輕敲藍字↑進入茶坊東相留村陳氏宗祠陳學義孟津縣東相留村陳氏
  • 藏在湖南深山的古村,人稱湘西版「故宮」,門票158不輸鳳凰
    喧囂的生活需要一處清淨之地來緩解,煩躁的心靈需要一處淨水來洗禮,平靜的生活也需要彩色來點綴,這樣的生活才更有意義!,在湖南深山也有這麼一座古村,這座古村不同於多數古村,而是一處老司城遺址之地,它便是老司城村,一座藏在湘西深山之內的皇城;老司城坐落在湘西永順城東20公裡處的靈溪鎮上,這裡是南宋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永順土司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是
  • 紀中舊址和陳氏宗祠群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紀中舊址和陳氏宗祠群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於5月3日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南朗鎮的茶東陳氏宗祠群和中山紀念中學舊址榜上有名,南朗鎮的茶東陳氏宗祠群屬「古建築」類別,紀中舊址則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別。至此,加上之前已經入選的孫中山故居,中山市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至3處。
  • 陳氏家族興建的昌文塔,見證陳氏400多年的歷史!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作為磐安的古老地標建築,它見證著磐安的滄海桑田和歷史變遷,它就像一把「尺子」,丈量著磐安山區歷史文化的高度和厚度。這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最震撼的莫過於它的文氣。 它的締造者,不是當時的官府,也不是高僧,而是安文當地的一個大家族。
  • 《古村行旅記》(八十一)
    明代弘治十年《陳氏宗譜》記載:「唐末,為闢亂世,有陳氏夫婦,從永嘉縣城北徙,沿楠溪江進入深山坳裡,至芙蓉峰旁,見此地前橫腰帶水,後枕紗帽巖,三龍搶珠,四水歸塘,於是築屋定居。」推算下來,芙蓉村歷史已逾千年。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侵入,芙蓉村陳虞之率族人英勇抗敵,困崖三載,終因彈盡糧絕,自刎身亡,族眾也相繼跳崖。元兵進村後,縱火洗劫,芙蓉村幾近廢墟。
  • 河北「藏於」深山的古村,隱世古樸保存完好,距石家莊1小時車程
    河北「藏於」深山的古村,隱世古樸保存完好,距石家莊1小時車程河北省,這是一個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地方,在這片廣闊的地方,更是有著數不勝數的美麗景色,而河北省也是有著很多國內知名的景點。對於大家來說,想必一些知名的景點都不陌生吧,甚至還曾留下自己的足跡。那麼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世外桃源」,這是一座位於河北省深山中的古村。
  • 河北「藏於」深山的古村,隱世古樸保存完好,距石家莊1小時車程
    河北「藏於」深山的古村,隱世古樸保存完好,距石家莊1小時車程 河北省,這是一個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地方,在這片廣闊的地方,更是有著數不勝數的美麗景色,而河北省也是有著很多國內知名的景點。對於大家來說,想必一些知名的景點都不陌生吧,甚至還曾留下自己的足跡。
  • 陳氏大祠堂
    「 有 你 關 注,陳氏更精彩 」乾塘陳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江西古村有處盧氏宗祠,位於贛州唐江鎮,至今已370多年的歷史
    徜徉在這裡的每一條古道,你的心靈會感覺到每塊青石、每道磚牆載著歷史的積澱;瞻仰每一塊石碑、每一塊牌匾,你都會感到歷史的深邃、厚重。漫步在綠樹成蔭的盧屋村,在諸多古建築群中,最具有代表的應該說是盧氏宗祠,據《贛州史話》—書記載,歷史上的盧氏宗祠始建於明朝末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
  • 江西古村有處盧氏宗祠,位於贛州唐江鎮,至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
    唐江鎮贛州境內比較繁華的一個鄉鎮,位於南康區中部,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上猶江穿境而過。自古以來都是重要通商口岸和貨物集散中心,在贛南民間素有「天下貨無不過唐江」之美譽。唐江曾是贛州有名的古鎮,雖然現在的唐江展現的是一片現代城鎮的繁華,但是行走在唐江鎮內仍能發現不少歷史古蹟特別是沿上猶江的盧屋村內古蹟更是眾多。
  • 這裡瓜果飄香,更有人文風光!今日11:00,一起探訪嶺南古村
    禪城「源」遊帶大家走進書香羅南體驗隆慶古樸靜謐(掃描海報二維碼可進入直播頁面)這裡「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民風淳樸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陳氏宗祠隆慶村陳氏家族約在明中葉在此開村立業秉承修舊如故的理念重新呈現古建風貌
  • 江西全南雅溪古村,穿越千年的世外桃園
    村莊始建於明朝,有著千年的歷史這個年代久遠的村落,千百年的風雨滄桑,多少代人的精心勞作,都藏在了這深深的圍屋之中。陳氏宗祠雖然小巧,卻給人一種高峻恢弘的感覺,在宗祠內還保留有許多精美的石雕、木雕,以及門柱、門廊、牆體之上的組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