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明西陲的群山中間,有一片開闊土地。700多年前,一支高姓族人遷居於此,於是,這片開闊地有了正式名稱:高村。
潛藏深山700多年,高村人在地理上與外界隔絕。但與「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桃源人不同,高村人積極進取,努力向外吸收知識經驗,奮發作為,在高明發展歷史中留下濃厚一筆。
偏僻山村隱藏白沙茅龍
從合水車站出發,乘坐583路公交,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繞行半小時,便來到高村。583路公交一天發6趟車,到高村要經過17個站點。一路只見人下,不見人上。司機不時提醒,下午要出村的乘客請安排好時間提前等車,公交過時不候。
水泥公路從高村中間穿過,車站位置就設在村子正中。一下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馬路兩側排布整齊的嶄新小樓。這些小樓均為兩三層高,設計上有西式洋樓的味道,分別是衛生院、飯館和士多店。顯然,這裡雖然交通不便,但依然能跟上潮流,是一條與外界接軌的小村莊。
而遠近聞名的陳氏宗祠就在飯館和士多店背後。
越過嶄新的小樓,穿過一片廣場,盡頭處,兩座格局相仿的古典建築平行排布。這就是高村陳氏的兩座舊宗祠。左邊一座,正大門上掛著「陳氏祠堂」石刻橫匾,是村民為紀念先祖從高要蓮塘遷來高明所建。右邊一座則是紀念在村中開枝散葉的陳姓祖先康富公所建,所以又名康富陳公祠。
位於更合鎮高村的陳氏宗祠。
這兩座宗祠,都是典型的清末嶺南建築式樣。康富陳公祠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陳氏祠堂則重建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 ,兩座祠堂均坐西向東,三間兩進格局。採用硬山頂、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青磚牆、花崗巖石牆腳等嶺南傳統宗祠建築式樣。前廊梁架為抬梁、穿鬥式混合結構,梁架上人物、花鳥木雕、灰塑手工精美。門頭牆楣和祠內牆上多幅人物山水壁畫清晰美豔,栩栩如生,保存完好。
村民介紹,兩座祠堂自清末修建後,幾乎原樣保存至今,為後人研究明清嶺南建築提供了範本。此外,陳氏祠堂更因一幅石刻橫匾,被高明文史愛好者和書法家們奉為瑰寶。這幅石刻橫匾「陳氏祠堂」高掛在祠堂大門上,由明代嶺南大儒陳白沙茅筆手書。
茅筆相傳由陳白沙首創,取材圭峰山白茅,吸墨飽滿,堅韌耐用。以此筆寫字,筆畫中常常留有空隙,形成「飛白」,更顯變化無窮,時人又稱「茅龍」。據陳白沙弟子張詡的《行狀》記載,當時「天下人得其片紙隻字,藏以為家寶」,作品「每幅易白金數星」,深受時人喜愛。
如今,我們已不可知陳白沙與高村陳氏宗祠之間曾有過怎樣的故事,但陳氏宗祠上挺拔沉雄的四個大字,仍可讓後人一睹一代嶺南大儒的昔日風採。
進取精神涵養革命風骨
高村自古景色秀麗,風水頗佳,有鳳巒捧日、銀臺聳幌、石龍挽瑞、石山碧帳、勝堂溫風、鴉髻晚霞、長江夜月、雲閒郊青共舊八景。自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高姓族人來此建村,後陸續有蒙、董、賴、曾等姓遷入,但都不長久,只有陳姓、李姓族人堅持至今,其中尤以陳姓綿延最長,在村中生活居住了大約700年。
有人認為,陳姓之所以能從宋元一直綿延至今,與陳家人樂於吸納交流外界資訊、積極進取、不故步自封的人生態度有關。
陳氏宗祠前的廣場開闊平坦,但卻少了常見的旗杆石。在科舉時代,凡是有人考取進士,族人就會在宗祠或祖厝門前為其立旗杆石,豎起旗杆,以顯示功名,光宗耀祖。高村自古文風鼎盛,有泰峰書院、太邱書院、文閣樓等一批私塾機構,能請動嶺南大儒陳白沙為村題寫宗祠門匾,又豈是功名不昌之地?
陳氏宗祠的硬山頂和灰塑博古脊。
陳卓球的祖先出自高村,對陳姓在更合綿延發展歷史頗有了解。他猜測,可能先輩已將旗杆石全部拆除。
陳卓球告訴記者,如今的陳氏宗祠,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附近有名的學堂。村人陳汝棠1931年在此創辦學校,聘請了陳汝菁、譚寶全、黃之貞、黃之錦、阮貞元、謝源清、吳丁等一批優秀共產黨員、思想進步的革命知識分子為校長、教師,宣傳革命真理,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高明哺育出一批革命志士和中共黨員幹部,被譽為高明「革命搖籃」,是粵中縱隊昔日的駐紮點。
「從我記事起,以陳氏宗祠為中心,周邊一片房屋都已經是學校的課室,包括現在廣場的位置,以前也是泥磚建的課室。村裡年紀超過60歲的老人,很多都在這裡上過學。沒有旗杆石,可能是前輩為騰出地方教育後人,有意拆除了吧?」陳卓球說。
齊心協力開拓古村新貌
20世紀50年代後,高村陳氏宗祠開始向宗族活動中心轉變。民俗節日、婚喪嫁娶等對宗族有重要意義的活動大多在祠堂舉行。祠堂成為凝聚村民人心的場所。
2019年4月3日,高恩高速全線通車。這是途經高明區的第四條高速公路,起於高明區更合鎮高村,終於江門恩平市沙湖鎮,順接廣明高速,設置高村互通立交與江羅高速相交。公路開通後,從高明到陽江的行程時間縮短30分鐘左右,地理偏僻的高村,一下子變為區內重要的交通節點,實現了村民千百年來「走出去」的願望。
陳氏宗祠的鑊耳封火山牆。
近年來,高村村委利用扶貧「雙到」工作契機,著力改善鄉村環境,提升村民生活。老人活動中心、圖書館、籃球場等康樂設施建起來了,村民文化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大的改變。垃圾收集房、自來水管網、村內道路、宣傳欄等扶貧項目逐一落實了,家家戶戶都能用上自來水,主要街道全部硬底化,村容大有改觀。村委會成立治安巡邏隊伍,每天在村中巡邏,加強治安管理,增強群眾安全感。
如今的陳氏宗祠,仍矗立在原址。院內原本平坦的天井,也增加了兩個專門用來洗碗洗菜的固定石槽。在婚喪嫁娶或正月開燈的時候,這裡就會變得熱鬧非凡。高村村民將齊心協力,發揮積極進取精神,共同推動古老高村邁向新時代。
高村名人
陳汝棠
1893年~1961年,1908年考入廣州陸軍小學學習,並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1928年,在合水興辦高明縣立第三小學,組建了以反帝、反封建為宗旨的進步社團「力社」,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志士;1949年9月,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廣東省衛生廳廳長、廣東省副省長等職。
原標題:更合鎮高村陳氏宗祠:古村藏深山 茅龍見歷史
來源|佛山日報
文圖|記者李祥銳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