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義:東相留村陳氏宗祠

2021-02-26 瀍河茶坊

總第420期 輕敲藍字↑進入茶坊

東相留村陳氏宗祠

陳學義

孟津縣東相留村陳氏,自始祖陳相(明代進士、御史)成化年間從洛陽遷此,至今已有550年左右。目前村裡尚存300年陳氏宗祠,俗稱陳家祠堂。從縣城順洛橫公路向西6公裡,到村東頭,就能看到馬路北側這座古樸的清初建築。這座陳家祠堂,不僅是陳氏家族所建的宗祠家廟,還是洛陽、偃師、新安及孟津四縣公建的功德祠堂,旨在褒揚陳相之孫陳璿。陳璿在李自成攻破洛陽時,自發率領家人守城抗擊,湧現出罕見的「一門四義」。雍正四年,由陳璿的孫子陳雯主持建造祠堂。次年,翰林院庶吉士河南知府張漢為祠堂撰文立碑,文云:「予有忝知河南府事,布政之暇,兼覽所屬志傳,以慰採風問俗之志。觀及孟津志書內,陳氏忠孝節烈一刪。展玩良久,手不忍釋……慨慕未已,忽有近屬諸邑紳衿士庶,來請公建忠孝節烈祠。予聞之,實獲予心。告竣之期,遂不吝拙筆題表……」。祠堂坐北向南,坐落在村東高地上。祠堂院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70米。北距「臥龍長嶺」(臥龍崮堆)約百米之遙,南臨瀍水河灣一箭之地。祠堂由山門、照壁、院牆與正殿組成,是河洛地區名祠。新中國成立之初,通往橫水的老路從東相留村中間穿過,寬大的山門就挺立在路旁。山門上懸掛一塊寫有「陳氏忠孝節烈祠」木匾。山門兩側各有一通石碑。右邊碑文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莫與及撰寫,以約2000字的篇幅,簡介陳家的一門四義。左邊的碑銘,為翰林院庶吉士李學裕撰寫四縣公建祠堂盛舉及捐資名錄。

進入山門,是一座高大的照壁。照壁上有一個「鹿鶴同春」形狀的大「福」字,出自陳氏19世祖陳瑍之手。陳瑍並不識字,寫「福」字卻堪稱一絕。他在山西打鐵時,縣城新建一座高大的照壁,因當地文人雅士謙讓,無人下筆,致使照壁空白。陳瑍卻沒這些斯文,當眾宣布他可書寫。真有好事者牽線,管事人出面測試,當即拍板由陳瑍來寫。陳瑍提出要研好一大鍋墨汁,一個加了長把的笤帚疙瘩。聞訊趕來看熱鬧的人很多,只見他從容淡定,拿起長把的笤帚,鐵劃銀鉤,筆意酣暢,不到一袋煙功夫,一個碩大的「福」字寫成,圍觀者連聲喝彩。自此來找陳瑍求字者甚多,但他只寫「福」字,不寫其他。他在外地寫的那些「福」字,鄉鄰們看到的很少。這祠堂的「福」字,卻使鄉鄰們大飽眼福。走過高大的照壁,只見院內的古柏參天,五、六十棵柏樹自兩邊院牆起,直到祠堂正殿前,鬱鬱蒼蒼,分列挺立,使得祠堂院內莊嚴肅穆。 

沿著寬敞的甬道,駐足高大的祠堂正殿前,大門上懸掛的「忠孝傳家繼配曹孟」旌匾,是省級官員「欽命河南全省學院蔣□」所題。前廊東側矗立的詩碑也引入矚目,此碑是河南知府張漢所立,詩曰:「凡卉爭春暖,松柏耐歲寒。龍竹難磨節,鳳梧不添絃……沒後各不愧,生前均無忝。亂世舟楫材,盛朝風化源。名門賢嗣繼,世家香菸遠,敝職慚無能,勒石勸後賢」。

走上幾級臺階,步入正殿。正殿後方擺有香案,兩側各一楹柱,楹柱高處有一匾額橫向相連,匾額上雕刻洛陽知縣錢□題寫的繁體「一門節烈」楷書。香案香火旺盛,雲霧繚繞,匾額與鏤刻考究的神龕以及排列有序的神主牌位,如在縹緲的仙境。

正殿內兩側牆壁各鑲嵌一塊方碑。西壁碑文是主持建祠者陳雯(官六品,布政使)所寫,追溯家族淵源:「鳳翔府,舊家居。隨明祖,往北徵。至洛城,授指揮……西相流,孟津地,三分此,始祖立」;追敘「一門四義」經過:「……壬午夜,城大開,祖與叔,同被獲。有我父,救祖叔,執長梃,蹈白刃,重天倫,忘危難,全活命,孝友傳。苦我祖,又被執,授府尹,逼結黨。我祖忠,堅不從,謝賊中,自刎頸。頃刻間,命即喪。幸我父,聞叔哭,知情由,大發怒。捨生死,救祖叔。自此後,離洛境,同逃命,黃河灘。我祖母,並我姑,因賊言,恐受辱,全節烈,赴黃流」 ;立祠與勸勉後人:「父盡忠,子盡孝,母既節,女又烈,一門內,四義得。至大清,天下平,國爭奇,鄉稱異……捐資金,議立祠,振綱常,訓奕世。予家事,莫可辭……我子孫,世世守。我既老,宜辭世,爾小子,宜早思。存好心,行好事,要平恕,務循理……」。東壁碑文是河洛名流贈詩:「忠孝振綱常,節烈始名香。廣文陳國士,一門有五長……美哉純忠孝,節烈氣飛揚。從玆入史冊,翰墨永留芳。」出自史作梅、劉顯祖之手。劉顯祖為寧州舉人,時以詩文書法著名,今仍享有盛譽。這兩塊方碑遂成東相留村陳氏家族瑰寶。可惜的是,在1958年因修建「洛橫公路」時,祠堂院牆被拆除,照壁的「福」字隨同照壁一起被拆除。祠堂院內數十棵細如水桶、粗如缸口的古柏,也隨之砍伐盡淨,如能保存至今,這片古柏林也是孟津一景。出陳家祠堂,回頭打量這座修葺過的古祠、被隔離在馬路南側的山門,盡顯滄桑。在此駐足,不禁生發出各種感觸。

        2020年11月18日

作者簡介:陳學義,孟津縣小浪底鎮東相留村人,文化學者、詩人,大中華詩詞協會會員,曾任小浪底鎮初中校長。

陳學義:七言律詩三首

相關焦點

  • 螺洲陳氏宗祠
    螺洲陳氏宗祠位於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為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出資倡建。
  • 古色古味 人傑地靈——走進山宅村陳氏宗祠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正能量。
  • 福州螺洲陳氏宗祠
    請點擊上面 "潁川陳氏家族" 加入陳氏大家庭!福州螺洲陳氏宗祠   福州螺洲陳氏宗祠位於螺洲店前村,1992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牌匾楹聯多、品位高是陳氏宗祠的一大特色,大廳上的「福壽」金字橫匾是道光皇帝在陳若霖70歲壽辰時賜的御匾,兩側是宣統皇帝贈給其師傅陳寶琛的壽聯,廳內掛有歷代官員、名人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陳立夫、啟功的題辭和書法,還有「六子科甲」、「兄弟父子、叔侄同榜進士」、「兄弟、叔侄同館翰林」、「院士」等牌匾。
  • 臺灣臺北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臺北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位於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廿七號。始建於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0年)。當時,舉人陳維英於掌教宜蘭「仰山」、及艋舺「學海」兩書院之餘,每念臺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祭拜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族人捐錢出力,鳩工於舊臺北城內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興建德興堂一座,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悠久
    《破冰行動》收視爆棚之後,茶東村也開始進入全國人民的視線,很多人從外地慕名前來探訪,才發現這個茶東村雖然並不是塔寨村,但村中古蹟遍布,不僅有400多年歷史的陳氏宗祠,還有「東來圩」遺址、關帝廟及清代時期建立的茶東公園等名勝古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 高明區更合鎮高村陳氏宗祠:古村藏深山 茅龍見歷史
    而遠近聞名的陳氏宗祠就在飯館和士多店背後。越過嶄新的小樓,穿過一片廣場,盡頭處,兩座格局相仿的古典建築平行排布。這就是高村陳氏的兩座舊宗祠。左邊一座,正大門上掛著「陳氏祠堂」石刻橫匾,是村民為紀念先祖從高要蓮塘遷來高明所建。右邊一座則是紀念在村中開枝散葉的陳姓祖先康富公所建,所以又名康富陳公祠。
  • 紀中舊址和陳氏宗祠群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紀中舊址和陳氏宗祠群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於5月3日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南朗鎮的茶東陳氏宗祠群和中山紀念中學舊址榜上有名,南朗鎮的茶東陳氏宗祠群屬「古建築」類別,紀中舊址則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別。至此,加上之前已經入選的孫中山故居,中山市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至3處。
  • 丹霓帶你了解龍巖的姓氏之走進龍巖陳氏宗祠——火星祠堂、承恩堂
    後田陳氏家族由第二世祖東溪公於元末明初自河南穎川遷徙入閩,定居龍巖。後田陳氏火星祠堂為後田陳氏總祠,位於東肖鎮後田村南山麓。祠堂建於清同治年間,後因大火焚毀與1910年重建。祠堂坐南朝北,為歇山頂屋面,一廳兩廂兩側房平屋式土木結構建築。祠堂有約80平方米的灰坪,外以月牙護牆圍之,大門向東偏北,佔地面積約480平方米。
  • 參觀正在建造的汀州陳氏大宗祠
    2018年4月1日上杭陳氏梅山公後裔100多人乘坐30多部小車100多公裡路程至長汀祭祀陳劍,陳魁,陳群三位先祖,一路浩浩蕩蕩,在上杭陳氏梅山公一脈宗親聯誼會倡議下,由材源會長親自帶隊,我們是義門陳氏汀州莊始祖陳魁公後裔。緬懷先祖,感恩戴德。弘揚先祖優良美德!凝聚家族團結,發揚家族精神。不忘本,發揚光大。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字行:大開才宇孔,賢居仁由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  15《御上陳氏族譜》為白瀨鄉下鎮村待御潭陳氏族譜,1990年編纂。昭穆與湖頭鎮後溪村同。  字行:緝維耿祖德,永烈振孫謀,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    23《清溪福洋陳氏宗譜志》祥華鄉福洋村陳氏族譜。始修年代不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續修。昭穆:  光振奕文鬱煥延,詩書顯耀福傳綿。芳徽裡鄰長垂裕,寵錫綸音報捷聯。
  • 陳氏大祠堂
    乾塘陳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中文名乾塘陳氏大宗祠建築面積837.1平方米修建時間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地理位置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所屬城市福建省永安市所屬國家中國簡介據史載,乾塘陳氏大宗祠,
  • 全國陳氏楹聯大全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平和縣磐石鄉陳氏宗祠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江州義門陳氏宗祠聯宰揭仕深,祖澤培基數百載;分蒲葉茂,孫支耀振萬千秋。——佚名撰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陳姓宗祠聯此支陳氏由明末清初在福建省蒲田縣遷徙廣東的陳氏分支。臥元龍之樓,耿耿濟時偉略;讀孔璋之檄,巖巖經國文章。
  • 薛嶺陳氏與臺北社子島陳氏明朝中期曾同住廈門
    導報訊 (記者 林靜嫻)現居臺北社子島的陳氏宗親,與廈門薛嶺的陳氏居民,都屬於同安丙洲陳氏後裔,且在明朝中期曾共同居住在廈門。昨日上午,來自臺北社子島的20餘位陳姓宗親,在前民進黨中執委陳美壽的帶領下返鄉謁祖,完成「慶安」儀式的最後一步。  薛嶺的陳氏宗祠「思翰堂」坐落在祥嶺路一片密集的民房中,供奉著薛嶺社陳氏開基祖陳文英。
  • 上杭南陽茶樹下陳氏宗祠,為紀念開基始祖陳論,其後裔播遷海內外
    上杭縣南陽鎮茶樹下陳氏宗祠,是為紀念開基始祖陳論而建。陳論為陳氏入閩先祖陳雍的後裔。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陳雍,字月銘,攜次子陳野開基於沙縣固發衝(今永安市貢川)為始祖。陳論遂為南陽茶樹下陳氏開基一世祖。陳論裔孫遷本省永定、長汀、廣東、臺灣等地,後代人才輩出,其 二十六世孫陳丕顯(1916—1995年),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二十九世孫陳炳如(號煒光),臺灣工業研究所技正兼鹽鹼研究室主任、鹽鹼實驗工廠廠長,兼中國文化學院等院校教授。
  • 滬江潁川陳氏宗祠
    溫陵晉邑開基滬江陳氏始以有宋淳改革開放以來,泰迨旅菲深滬潁川陳氏宗親總會諸宗長商議重修二祠,族眾響應鵲起。
  • 汀州:陳氏四大始祖概況
    領轄長汀、黃連、新羅三縣,境域東接沙縣,西接江西於都,東南接龍溪縣,西北接江西虔化,東北接寧化縣,西南接廣東海陽、程鄉二縣。範圍包括現今整個龍巖市和三明市的寧化、清流、明溪、永安等地。汀州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有"客家大本營"和"客家首府"之稱。悠久的歷史給汀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汀州的陳姓,主要有四大脈派始祖,他們分別是:陳劍、陳雍、陳魁、陳群。
  • 陳氏家族興建的昌文塔,見證陳氏400多年的歷史!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金華地方文化研究者、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詹宣武對《安文陳氏家譜》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位明代著名文學家也是這個大家族的老朋友。公元1600年,受到陳氏家族的邀請,屠隆到安文幫陳氏修宗譜。在《安文陳氏宗譜》中,屠隆寫的文章就有數十篇,其中有《安文陳氏宗譜序》《重建大宗祠記》等30多篇,又有詩、書札40餘篇,最後一篇寫於1606年。就在那一年,昌文塔被提議修建,次年開工。
  • 【傳統文化】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
  • 義門陳汀州莊福建武平縣陳氏後裔居住地分布
    現寧洋陳氏只有10來戶人家,60來人。寧洋村原有陳氏宗祠一座,後毀,現宅基任清晰可見。七、巖前鎮楊梅村陳姓主要居住在落葉坑自然村,由中赤鄉上赤村遷來。張天堂自然村陳氏宗祠即背靠白石頂,座西向東,居高山穩湖,祠堂對聯為「白石開錦嶂,青山拱華堂」。祠堂於1997年重修。自福先公從本鄉東寨村遷張天堂自然村開基以來至今已有240餘年,繁衍生息了13代左右(最快已到了胡滿公119世,象洞25世)。現有人口119人。張天堂地靈人傑,新中國建國後龍巖市第一任專員(市委書記)陳仲平(福先公第9代孫)即生於此、長於此。
  • 贛縣石芫:白芒陳氏顯憶堂宗祠修繕竣工慶典!場面浩大!盛況空前!
    贛縣石芫:白芒陳氏顯億堂宗祠修繕竣工慶典!場面浩大!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