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420期 輕敲藍字↑進入茶坊
東相留村陳氏宗祠
陳學義
孟津縣東相留村陳氏,自始祖陳相(明代進士、御史)成化年間從洛陽遷此,至今已有550年左右。目前村裡尚存300年陳氏宗祠,俗稱陳家祠堂。從縣城順洛橫公路向西6公裡,到村東頭,就能看到馬路北側這座古樸的清初建築。這座陳家祠堂,不僅是陳氏家族所建的宗祠家廟,還是洛陽、偃師、新安及孟津四縣公建的功德祠堂,旨在褒揚陳相之孫陳璿。陳璿在李自成攻破洛陽時,自發率領家人守城抗擊,湧現出罕見的「一門四義」。雍正四年,由陳璿的孫子陳雯主持建造祠堂。次年,翰林院庶吉士河南知府張漢為祠堂撰文立碑,文云:「予有忝知河南府事,布政之暇,兼覽所屬志傳,以慰採風問俗之志。觀及孟津志書內,陳氏忠孝節烈一刪。展玩良久,手不忍釋……慨慕未已,忽有近屬諸邑紳衿士庶,來請公建忠孝節烈祠。予聞之,實獲予心。告竣之期,遂不吝拙筆題表……」。祠堂坐北向南,坐落在村東高地上。祠堂院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70米。北距「臥龍長嶺」(臥龍崮堆)約百米之遙,南臨瀍水河灣一箭之地。祠堂由山門、照壁、院牆與正殿組成,是河洛地區名祠。新中國成立之初,通往橫水的老路從東相留村中間穿過,寬大的山門就挺立在路旁。山門上懸掛一塊寫有「陳氏忠孝節烈祠」木匾。山門兩側各有一通石碑。右邊碑文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莫與及撰寫,以約2000字的篇幅,簡介陳家的一門四義。左邊的碑銘,為翰林院庶吉士李學裕撰寫四縣公建祠堂盛舉及捐資名錄。沿著寬敞的甬道,駐足高大的祠堂正殿前,大門上懸掛的「忠孝傳家繼配曹孟」旌匾,是省級官員「欽命河南全省學院蔣□」所題。前廊東側矗立的詩碑也引入矚目,此碑是河南知府張漢所立,詩曰:「凡卉爭春暖,松柏耐歲寒。龍竹難磨節,鳳梧不添絃……沒後各不愧,生前均無忝。亂世舟楫材,盛朝風化源。名門賢嗣繼,世家香菸遠,敝職慚無能,勒石勸後賢」。
走上幾級臺階,步入正殿。正殿後方擺有香案,兩側各一楹柱,楹柱高處有一匾額橫向相連,匾額上雕刻洛陽知縣錢□題寫的繁體「一門節烈」楷書。香案香火旺盛,雲霧繚繞,匾額與鏤刻考究的神龕以及排列有序的神主牌位,如在縹緲的仙境。
正殿內兩側牆壁各鑲嵌一塊方碑。西壁碑文是主持建祠者陳雯(官六品,布政使)所寫,追溯家族淵源:「鳳翔府,舊家居。隨明祖,往北徵。至洛城,授指揮……西相流,孟津地,三分此,始祖立」;追敘「一門四義」經過:「……壬午夜,城大開,祖與叔,同被獲。有我父,救祖叔,執長梃,蹈白刃,重天倫,忘危難,全活命,孝友傳。苦我祖,又被執,授府尹,逼結黨。我祖忠,堅不從,謝賊中,自刎頸。頃刻間,命即喪。幸我父,聞叔哭,知情由,大發怒。捨生死,救祖叔。自此後,離洛境,同逃命,黃河灘。我祖母,並我姑,因賊言,恐受辱,全節烈,赴黃流」 ;立祠與勸勉後人:「父盡忠,子盡孝,母既節,女又烈,一門內,四義得。至大清,天下平,國爭奇,鄉稱異……捐資金,議立祠,振綱常,訓奕世。予家事,莫可辭……我子孫,世世守。我既老,宜辭世,爾小子,宜早思。存好心,行好事,要平恕,務循理……」。東壁碑文是河洛名流贈詩:「忠孝振綱常,節烈始名香。廣文陳國士,一門有五長……美哉純忠孝,節烈氣飛揚。從玆入史冊,翰墨永留芳。」出自史作梅、劉顯祖之手。劉顯祖為寧州舉人,時以詩文書法著名,今仍享有盛譽。這兩塊方碑遂成東相留村陳氏家族瑰寶。可惜的是,在1958年因修建「洛橫公路」時,祠堂院牆被拆除,照壁的「福」字隨同照壁一起被拆除。祠堂院內數十棵細如水桶、粗如缸口的古柏,也隨之砍伐盡淨,如能保存至今,這片古柏林也是孟津一景。出陳家祠堂,回頭打量這座修葺過的古祠、被隔離在馬路南側的山門,盡顯滄桑。在此駐足,不禁生發出各種感觸。2020年11月18日
作者簡介:陳學義,孟津縣小浪底鎮東相留村人,文化學者、詩人,大中華詩詞協會會員,曾任小浪底鎮初中校長。陳學義:七言律詩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