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大祠堂

2021-02-22 義門陳氏家族

點擊上方「湖北陳氏宗親進入點擊關注即免費訂閱天下陳氏是一家,我們都在關注!


「 有 你 關 注,陳氏更精彩 」

乾塘陳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廣東湛江市坡頭區東面,乾塘鎮政府西三公裡的坡乾公路旁的東面,坐北向南,建築佔地面積837.1平方米,磚石結構,分三座二天井,三進三門,左右兩廊銜接,內有廂房12間,整體由46條柱子支撐,其中磚柱28條,石柱10條,木柱8條。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中文名

乾塘陳氏大宗祠

建築面積

837.1平方米

修建時間

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

地理位置

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

所屬城市

福建省永安市

所屬國家

中國

簡介

據史載,乾塘陳氏大宗祠,始建於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距今已近700年,共進行四次維修。乾塘陳氏是當地望族,名人輩出。其中,陳璸是清朝康熙年間的著名廉臣;陳蘭彬是我國第一代駐美大使,清朝鹹豐、同治期間的二品大臣;陳上川是清朝康熙年間越南著名僑領;陳輝龍是清朝鹹豐年間剿滅太平天國的名臣曾國藩手下一名幹將。這些著名人物在宗祠內均留有史跡。宗祠內的石獅、石鼓、鰲魚寶珠均是為他們的功績而立。乾塘陳氏自福建遷居至今700餘年,宗支已遍及湛江及周邊各地區,且延及海南,廣西等省。根據其族譜及宗祠內碑刻記載,從乾塘村分遷出的陳氏族人所建立的村落已達300多條,人口30餘萬,宗祠是了解南宋未年遷居湛江市各地部分村落居民生活變遷史跡的重要文物。

布局

其建築構造特式為:飛脊翹角,雉尾雕甍。正門兩側有石鼓一對,門外兩傍有石獅兩樽,三座脊頂置鰲魚寶珠。大門為玄武巖青石石鼓石獸門夾,石門枕,門上木匾書「陳氏大宗」,其字為清光緒元年首任美國公使陳蘭彬所寫,左右兩廂門上額牆體上題有陳蘭彬所撰的四字聯句——「文章衍緒,忠烈遺風」。內側牆邊立有清代同治四年「禁伐紅樹林」石碑。中堂六根支柱,其中前堂兩根簷柱為青石柱,中堂四根支柱上身為紅木,墊基為蓮花狀青石。堂前簷柱及中堂木柱分別掛有木板刻對聯兩副,中堂所掛對聯為清代軍機大臣李鴻章親撰。後堂大門為屏風式,上刻有「寶貴宜侯王」隸體字,花飾雕刻十分精美。後堂前簷青石柱兩根雷雲紋青石底座,花草封簷木雕板,大門三扇均為屏風式,紅木雕刻,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幾百年前,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乾塘陳氏族人訂立村規民約,禁止砍伐海邊的加丁木(現名紅樹林),並且於清朝同治四年在宗祠內立碑警示。時至今日乾塘村對面的大海邊仍保留有近600畝紅樹林,這一碑刻見證當地沿海居民重視環境保護的文化景觀。

1936年坡頭「三月三」抗法鬥爭,犧牲五人,其中乾塘陳氏子弟佔3人,此事當時曾經轟動海內外。陳氏大宗曾經是策劃、組織、指揮這起事件的重要議事場地之一。因此,乾塘陳氏大宗祠既有研究清代建築藝術風格的歷史價值,更有進行愛國主義、環境保護等項內容教育的文化價值。
1991年5月18日,該祠堂被公布為順德縣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7月17日,該祠堂又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陳氏大祠堂
    天下陳氏是一家,我們都在關注!」乾塘陳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中文名乾塘陳氏大宗祠建築面積837.1平方米修建時間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地理位置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所屬城市福建省永安市所屬國家中國簡介
  • 南安市洪梅鎮梅溪陳氏大祠堂
    南安市洪梅鎮梅溪陳氏大祠堂 梅溪陳氏大祠堂據譜載:明未陳應堂傾囊重建大祠堂,祠宇經歷續建,規模宏大。
  • 陳氏宗祠大觀 祠堂文化 源遠流長
    在南方的浙、閩、粵陳氏主要聚居省份,諸多鄉村都有大大小小的宗祠,如浙江溫州蒼南,一個縣有100多家宗祠,在廣東潮汕地區,一個鄉鎮就有近百家祠堂。在南方,只要有陳氏聚居地,都能看到宗祠的身影,大的村莊有大宗祠、小支祠、小家廟等;宗祠的涵蓋面十分廣泛。在南方沿海地區,很多宗祠造價數以千萬元計,在廣東還有造價達10億元的家廟,由此可見,宗祠對家族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 官陽鎮的陳氏祠堂,歷史悠久!
    陳氏祠堂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官陽鎮三岔村1社陳家溝,坐東向西,為穿鬥梁架、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3間13.4米,進深8.45米,建築面積113.2平方米。該祠堂建於清代中晚期,系陳氏家族宗祠,形制保存完整,較有特色,對研究清代建築風俗及地方宗族文化有著一定的價值。
  • 福州臚雷村:最後的陳氏祠堂
    陳景潤是二十五世御房二支,1991年回到臚雷村省親,也最先進入該祠堂拜祖,他的故事一直都是陳氏族人的驕傲資本。只是,在近年來福州大拆大建的城鎮化運動當中,臚雷這些顯赫的村史已經失去了它的載體。在修建福州南站時,雖然陳紹寬故居艱難地被保留了下來,目前卻只是一棟空蕩蕩、沒有任何靈魂和內容的建築;陳景潤故居卻未能倖免於難,當地政府沒任何通知,迅速將其拆了。
  • 崇仁陳氏七祠堂的傳說故事
    2017年偶然在崇仁老街平糶祠,原本碾米廠的門額上石灰牆掉了點灰料,好奇心的驅使索性用竹竿捅開,露出「北耆陳氏義學」的真容。對門的街坊走近說,「現在崇仁就只剩這一座陳家祠堂了,以前解放前縣城有七家祠堂。」
  • 陳氏祠堂24字家訓,教育子孫感恩奮進
    >一路同行來源:邛崍新聞網自1995年始,每年清明時節,在四川省邛崍市臥龍鎮金杯社區的陳氏祠堂內,都會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祭祖誦讀會。家族淵源:始自湖北麻城陳氏祠堂內,家族的歷史、祖輩的榮光事跡、祖傳下的家風家訓隨處可見,穿行其中,仿佛走過一條時空隧道,那些沉睡在歷史暮靄中的往事,如一幅圖卷,徐徐展開。臥龍陳氏一族,起源於明嘉靖年間,由始祖陳奇鳳由湖北麻城縣遷入,經過數百年的積澱,已經傳至十七代,家族人丁2萬餘人,子孫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樂山甚至海外等地。
  • 陳氏祠堂的五大功能
    陳氏天下一家親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 陳氏宗祠大觀
    南安市蓮塘陳氏宗祠168/惠安縣侯卿祠堂與方伯第170/惠安縣崇武前垵陳氏宗祠171/泉州臺商投資區增安陳氏宗祠172/安溪縣龍涓莊山陳氏大宗祠173/安溪縣鳳城虞都陳氏祖祠174/永春縣小岵南山陳氏宗祠177/金門縣陳氏大宗祠179/泉州市泉港玉湖陳氏宗祠181/德化縣赤水李山錦屏堂
  • 丹霓帶你了解龍巖的姓氏之走進龍巖陳氏宗祠——火星祠堂、承恩堂
    後田陳氏家族由第二世祖東溪公於元末明初自河南穎川遷徙入閩,定居龍巖。後田陳氏火星祠堂為後田陳氏總祠,位於東肖鎮後田村南山麓。祠堂建於清同治年間,後因大火焚毀與1910年重建。祠堂坐南朝北,為歇山頂屋面,一廳兩廂兩側房平屋式土木結構建築。祠堂有約80平方米的灰坪,外以月牙護牆圍之,大門向東偏北,佔地面積約480平方米。
  • 臺灣陳氏大宗祠
    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創建年代,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年)祠堂地址,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二十七號,由臺北後火車站步入大圓環,再順寧夏路方向走去,在蓬萊國小前右轉進到平陽街,左首即為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主祀聖祖舜帝重華公。陳氏姓源,出自媯姓,虞舜之後。
  • 《墲人之境:探索》萌新三分鐘學會溜鬼——陳氏祠堂篇
    《墲人之境:探索》萌新三分鐘學會溜鬼——陳氏祠堂篇 時間:2020-12-08 11:47:40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悠久
    在明中期始建陳氏大宗祠。後來到了清順治九年(1652年),當時有海盜進村搶掠,明朝所建的大宗祠被燒毀。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當地生活的陳氏村民才又籌全重建了陳氏宗祠,之後陸續在其側先後建成貢三陳公祠、淨溪陳公祠、筠溪陳公祠等宗祠。經雍正、乾隆、嘉慶年多次修建,現為道光年間修復後的祠院。保留著明末清初的建築藝術。
  • 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宗親尋親連結我們也會實時轉發,希望有信息的可以直接聯繫他們,也可以把資料由我們轉達,謝謝!!!無論您身在何處,無論您走到哪裡,只要你是「陳」氏子孫,就可以加入宗親行列,加入到中華陳氏一家親這個大家庭。為傳承陳氏文化、弘揚家族精神、凝聚宗親力量,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創陳氏輝煌!
  • 臺灣臺北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臺北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位於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廿七號。始建於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0年)。當時,舉人陳維英於掌教宜蘭「仰山」、及艋舺「學海」兩書院之餘,每念臺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祭拜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族人捐錢出力,鳩工於舊臺北城內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興建德興堂一座,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
  • 揭陽諺語「古溪祠堂潮林宮」, 古溪陳氏家廟賞(上)
    據仙橋《陳氏族譜》載,古溪陳氏的始祖叫陳十一郎,在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從福建莆田縣涵頭鎮石獅巷遷來揭邑官溪都(今榕城仙橋,梅雲一帶),至上世紀50年代發展為一個大聚居區,名曰「古溪」。      古溪陳氏家廟,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家廟坐北朝南,門前為大灰埕,又引溪流至埕邊為過堂水,曠野一望,遠山為案,景色秀麗,風光如畫。
  • 馬來西亞陳氏書院的由來介紹及陳氏書院參觀指南
    很多去過廣州旅遊的人都知道,在廣州有一座非常有名的陳家祠堂叫做陳氏書院。這是當地一家姓陳的大家族祭祀祖宗的場所。但是你知道嗎?在遠在海外的馬來西亞也有一座陳氏書院,而且與廣州的陳氏書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這座位於東南亞中國式祠堂。
  • [家祠文化]揭陽古溪陳氏家廟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一種「懷抱祖德」、「慎終追遠」、也是後代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一種孝德表現。祠堂文化是身在異鄉的海內外宗親記得住鄉愁,祠堂文化是海內外宗親扯不斷的根。 陳氏家廟為三進式祠堂建築,俗稱「三廳二天井」;左右有二條火巷和從厝拱衛。首進前面為凹鬥門樓,門樓有三門,門中間嵌四通麒麟石壁,中門前列石鼓一對,門首橫額面刻「陳氏家廟」,背鐫「從位聞聲」,匾下墊有二石獅。
  • 臺灣臺北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臺北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位於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廿七號。始建於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年)。當時,舉人陳維英於掌教宜蘭「仰山」、及艋舺「學海」兩書院之餘,每念臺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祭拜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族人捐錢出力,鳩工於舊臺北城內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興建德興堂一座,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林氏祠堂,實為中山茶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
    ,村裡以陳姓為主,有《陳氏族譜》記載:茶東陳氏始祖玄保,名尚志,號貞六裡。在明中期始建陳氏大宗祠。 陳氏宗祠的前面有一塊大院壩,但院壩的前面沒有了月池,不知是不是後來被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