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溪陳氏家廟.外觀
古溪陳氏家廟坐落於揭陽榕城區仙橋永東塗庫村,是永東、西岐一帶18個自然村6萬多陳姓村民共有的祖祠。據仙橋《陳氏族譜》載,古溪陳氏的始祖叫陳十一郎,在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從福建莆田縣涵頭鎮石獅巷遷來揭邑官溪都(今榕城仙橋,梅雲一帶),至上世紀50年代發展為一個大聚居區,名曰「古溪」。
古溪陳氏家廟,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家廟坐北朝南,門前為大灰埕,又引溪流至埕邊為過堂水,曠野一望,遠山為案,景色秀麗,風光如畫。
▲ 古溪陳氏家廟.天井與拜亭
▲ 古溪陳氏家廟.從中廳簷廊看前座
▲ 古溪陳氏家廟.中廳
陳氏家廟為三進式祠堂建築,俗稱「三廳二天井」;左右有二條火巷和從厝拱衛。首進前面為凹鬥門樓,門樓有三門,門中間嵌四通麒麟石壁,中門前列石鼓一對,門首橫額面刻「陳氏家廟」背鐫「見位聞聲」,匾下墊有二石獅。門前立獸足花籃礎加河獅八稜簷柱,柱上馬面梁架有木雕飾品和垂蓮柱。走過大門是下廳,下廳與中廳、上廳三開間面寬雖相同,它被劃分為五開間,即當心間比中廳、上廳明間略窄,而緊挨兩側又有兩個寬度甚小的開間叫做偏廳,隔牆之外有二個庫房,這樣安排使下廳與中廳、上廳使用功能和視覺效果既變化又統一,前後呼應,一氣呵成,通過這樣的處理縮短下廳桁條淨跨,使前進硬山頂屋面能圓潤起翹,同時在庫房隔牆上墊高增加一對垂脊,形成了屋面起翹有變化,增加了正面外觀起伏變化的藝術形象。它與山牆火星式的牆頭青琉璃簷,瓷嵌畫大脊,給人感覺既古樸大氣,又典雅莊肅。
▲ 古溪陳氏家廟.拜亭梁架
▲ 古溪陳氏家廟.拜亭鬥拱
▲ 古溪陳氏家廟.中廳金柱橫向上架八稜橫梁,置四鬥三拱裝飾鬥拱。從這八個鬥拱可看到左右兩邊的鬥拱形式基本接近,但裝飾圖案卻有所不同,左邊四個鬥下是用花卉木雕裝飾,右邊四個鬥下採用的卻是石榴,香椽水果木雕裝飾,這些都是當年工匠「鬥工」給人們留下的佳作。
過下廳是左右兩廊中間前天井,天井中央為拜亭,它屋面與中廳屋面相連,俗稱抱印亭,面闊、進深均為一間、四柱一式方形。屋面為被稱為「九脊頂」的歇山頂,與周圍的硬山頂屋面形成了對比,既突出又有變化,豐富了整個家廟的外觀。中廳與拜亭相連,平面呈凸字型,面闊,進深均三間,也立八稜簷柱,明間立浮珠礎圓梭金柱。稜柱上置二鬥一拱頂託,金柱橫向上架八稜橫梁,置四鬥三拱裝飾鬥拱。從這八個鬥拱可看到左右兩邊的鬥拱形式基本接近,但裝飾圖案卻有所不同,左邊四個鬥下是用花卉木雕裝飾,右邊四個鬥下採用的卻是石榴,香椽水果木雕裝飾,這些都是當年工匠「鬥工」給人們留下的佳作。縱向中槽置「三 (木載) 五木瓜、五臟內十八塊花坯」抬梁式梁架。在這裡柱與柱和構架之間有寬闊的空間,滿足廳堂作為家族、宗族眾多人員聚會、議事、宴客場所使用方面的需要。這裡由於位於家廟中央,也是人們進入家廟視角中心,是各種裝飾的重點,放置有最精彩的文物,最精緻的裝飾。拜亭梁上正中掛有「鶚薦重光」牌匾,是清代大書法家翁萬綱為古溪舉人陳詩正所書,「鶚」義為奮,「薦」義同進,「言奮進可再得光寵也」。靠右邊掛有「碩德修齡」牌匾,碩義為大,修義為長,即意為「大德長壽」,是廣東布政使魏元煜,為邑庠生陳鳳生題寫;靠左邊有「文魁」牌匾,是兵部尚書李煜堯為乾隆三十六年新科第四十一名舉人陳詩正所題,「魁」即魁首,猶言頭等人物也。
▲ 古溪陳氏家廟拜亭,懸有「文魁」牌匾,是兵部尚書李煜堯為乾隆三十六年新科第四十一名舉人陳詩正所題,「魁」即魁首,猶言頭等人物也。
▲ 古溪陳氏家廟,拜亭掛有「碩德修齡」牌匾,碩義為大,修義為長,即意為「大德長壽」,是廣東布政使魏元煜,為邑庠生陳鳳生題寫。
▲ 古溪陳氏家廟.中廳隔扇門
▲ 古溪陳氏家廟,拜亭梁上掛有「鶚薦重光」牌匾,是清代大書法家翁萬綱為古溪舉人陳詩正所書,「鶚」義為奮,「薦」義同進,「言奮進可再得光寵也」。
—待續—
匯聚潮汕民間藝術精華的「民間藝術宮」——梅祖家祠
國內罕見的北宋府第建築 | 許駙馬府
國寶級文物 從熙公祠 賞 | 石雕篇
蔡海松 | 潮汕鄉土建築品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