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潘舜華:陳氏家廟,宗祠奇葩

2022-01-06 揭陽讀書人

陳氏家廟,即古溪祠堂,坐落在仙橋永東塗庫村,創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現存概貌及主體結構為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建時的建築體系。「古溪祠堂潮臨宮,城隍水棉(水杉)北滘榕。」這句流傳在揭陽民間的順口溜,道出了古溪祠堂在舊揭陽傳統建築中的獨特地位。兩百多年過去了,古溪祠堂還保存完整的建築結構,更難得的是那些金漆木雕、廟堂匾額歷盡歲月滄桑,依舊綻放異彩。2002年被批准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它獨特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令人讚嘆不已。因多次陪同影友採風,讓我也一點點地感受這座潮汕宗祠建築奇葩的魅力。

坐北朝南的陳氏家廟,乍一看好像並不起眼,跟其他宗祠並無二致,但當你站在門前灰埕向遠處望時,你會覺得特別開闊,碧野無垠,青山環抱,一派安逸祥和。埕前溪流收納揭陽、普寧、潮陽三地山神之水,九曲十八彎之後繞堂而過。「家廟最美是水神!」懂風水的族親都這樣說。我不懂什麼水神,只知道陳氏一族確實人丁壯旺,後裔子孫現居本地的就有六萬多人,還有很多僑居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國。陳氏家廟也成了這濃烈鄉情的凝結點,每年九月初七,族人就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這天是古溪六世祖陳光烈己三公的誕辰紀念日,遠在海外的一些宗親也前來參加。這幾天家廟前戲臺高搭,鼓樂喧天,看戲的、祭拜的族親絡繹不絕,熱鬧非凡。「古聲尚在,溪水長流」這副對聯也會重新粘貼。

陳氏家廟屬灰、石、木結構,三進式,俗稱「三廳二天井」,左右有二條火巷和從厝拱衛。山脊嵌瓷「雙鳳朝牡丹」以及仙人壽翁無不栩栩如生,樸實中帶著典雅。

陳氏家廟一直以木雕精美和數量繁多而冠絕揭陽宗祠。走進家廟,抬眼望,所有梁柱、楣枋上都有鏤空的木雕工藝品,除了一般祠堂屋架的「三載五木瓜,五臟內十八塊花胚」的傳統裝飾如博古靜物、花果草蟲、祥禽瑞獸外,還有造型各異的人物故事木雕。傳統裝飾木雕構圖豐滿、布局勻稱、形式多樣,刀法明麗流暢,雕工精緻傳神,而故事人物木雕則玲瓏剔透,層層疊疊,繁複細緻,工藝十分精細,每一件雕刻都值得細細玩味。

我最感興趣的拜亭中那兩尊人物木雕,它們在簷柱上對稱的東西兩梁間正進行一場「挑大梁」的比賽。只見一個側身屈膝而坐,肩挑手託,抿嘴瞪眼,筋暴肉脹,奮力無遺;一個則展膝而坐,左手撫膝,右手扶肩,背頂橫梁,歪頭斜視,悠閒自得。這兩個神態迥然不同的木雕洋人居然成了傳統祠堂上的雕塑形象,不能不叫人稱奇。細細探尋之後,才知道這原來是一場「勞動競賽」的結果。原來當時建祠堂的時候,為了最大限度發揮工匠的能力,族裡請來師徒兩班工匠分頭進行裝飾。在施工時他們各自用布和竹篾隔開,互不窺視,竣工之日才由族人公開評判,勝者將奪得豐厚彩金,名利雙收。我們看到的那「悠然者」據說是徒弟的傑作,因為人物形象輕鬆調皮得到好評而勝出。而師傅的「奮力」形象稍遜一籌落敗後負氣從此不帶徒弟。其實現在看來,兩尊木雕各有各的精緻,各有各的俏皮,實在是不分伯仲,師徒倆都是木雕的佼佼者。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已無法考究,但因此可知當時木雕技藝的空前發展是跟這種勞動競賽分不開的。勝出的是徒弟而不是師傅,不正說明木雕藝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嗎?

陳氏家廟的另一個看點就是屏門金漆。位於中廳和後天井豎柱間金漆屏門和後廳中並排的七座的神龕龕門,都有金描人物畫像,工藝精湛,形神畢肖,富麗堂皇。你看那屏門金漆,按時代次序排位為:商湯聘伊尹(商)、渭水求賢(西周)、齊桓公相管仲(春秋)、孫臏下山、將相和(戰國)等,內容豐富,題旨深邃,為古代史商周至宋代的史政文佳話,展現了名宦賢士對中華文明史的偉大貢獻。

陳氏家廟中收藏的匾額更是珍貴的文物。拜亭梁上正中掛有「鶚薦重光」牌匾,是清代大書法家翁方綱為古溪乾隆三十六年新科第四十一名舉人陳詩正所題,字體雄渾蒼勁,極富神韻。「鶚」義為奮,「薦」義同進,意思是「奮進可再得光寵也」。靠左邊有「文魁」牌匾,是兵部尚書李煜龍為陳詩正所題。靠右邊是清廣東布政使魏元煜為邑庠生陳鳳生題寫的「碩德修齡」匾。「碩」義為大,「修」義為長,意思是「大德長壽」。後廳正中懸掛堂匾「思成堂」,墨底金字,筆韻飽滿,給人以莊嚴富麗的美感。

陳氏家廟還蘊含著一個建築秘密。這個秘密是正門背面那「見位聞聲」題匾暗示的,可惜一直以來鮮為人知。我們知道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是主席臺的發言不用藉助傳聲設備,可以清楚地傳到每個角落;古溪祠堂的神奇之處卻是,如果有人站在大門口大聲喚叫,後廳的人能看到門口的人卻聽不到聲音。這種建築設計,使後廳的祖宗靜享清幽而不受叨擾。

陳氏家廟,歷經歲月滄桑而安然屹立。當爍金的夕陽映照著剝落的琉璃瓦脊時,那魔術般的色彩似乎喚起曾經流光溢彩的過去,叫人靜默無語而胸壑萬千。人文,是在積澱中蘊香的;人類,是在傳承中發展的。我想,不僅陳氏家廟,還有很多的古老建築、歷史遺存,留待我們去挖掘,去保護,去解讀。

圖片源自網絡

作者簡介

潘舜華,網名夏之蓮,小學教師,揭陽市作家協會會員,《揭陽日報•教育周刊》特約撰稿員。2014年由現代出版社出版個人散文集《夏之蓮》。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  2014年1月

原價:26:00元  優惠價:22.80元

《日不落家》一文是本集的書名所本,算我第四本純抒情文集。晚年我一直寫作不輟,一來是因為仍覺生命可貴,母語最美,不可輕言放棄,二來因為熱心的評論家與讀者仍然錯愛,三來相信不斷寫作能解江郎才盡的咒語。

《日不落家》儘管沒有其他寫女兒作品的詼諧自嘲,戲謔笑傲,卻感慨更深,滄桑更長,不但對四個女兒更加疼惜,還加上對妻子善盡慈母之職的讚嘆,因此在人倫的格局上當更為恢宏。

相關焦點

  • 陳氏宗祠大觀
    155/仙遊縣城關飛錢陳氏祖祠156/仙遊縣榜頭仙水陳氏宗祠157/晉江市深滬陳氏宗祠158/晉江市安海後庫陳氏家廟161/晉江市永和古厝陳氏宗祠162/石獅市永寧霞澤陳氏宗祠163/石獅市永寧陳氏宗祠164/南安市豐洲陳氏宗祠166/南安市梅溪陳氏宗祠167/
  • [家祠文化]揭陽古溪陳氏家廟
    家廟坐北朝南,門前為大灰埕,又引溪流至埕邊為過堂水,曠野一望,遠山為案,景色秀麗,風光如畫。 陳氏家廟為三進式祠堂建築,俗稱「三廳二天井」;左右有二條火巷和從厝拱衛。首進前面為凹鬥門樓,門樓有三門,門中間嵌四通麒麟石壁,中門前列石鼓一對,門首橫額面刻「陳氏家廟」,背鐫「從位聞聲」,匾下墊有二石獅。
  • 紀中舊址和陳氏宗祠群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紀中舊址和陳氏宗祠群入選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於5月3日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南朗鎮的茶東陳氏宗祠群和中山紀念中學舊址榜上有名,南朗鎮的茶東陳氏宗祠群屬「古建築」類別,紀中舊址則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別。至此,加上之前已經入選的孫中山故居,中山市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至3處。
  • 古色古味 人傑地靈——走進山宅村陳氏宗祠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正能量。
  • 廈門集美區碑頭社水源堂陳氏家廟重建落成慶典
    葉鈞培博士常務監事 盧懷琪先生總幹事 陳榮文先生饋贈的賀匾:《堂構增輝》在這美好的日子裡,我們歡聚在這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吉祥寶地的碑頭社,來參加碑頭社水源堂陳氏家廟落成慶典,在此,我謹代表: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向大會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今天、我們看到碑頭社建設如此金碧輝煌的陳氏家廟,光耀於天地之間,聚宗親和諧之力,福延後代,庇佑子孫,惠澤鄉裡,流芳百世。
  • 螺洲陳氏宗祠
    螺洲陳氏宗祠位於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為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出資倡建。
  • 陳學義:東相留村陳氏宗祠
    總第420期 輕敲藍字↑進入茶坊東相留村陳氏宗祠陳學義孟津縣東相留村陳氏
  • 潮汕古建:揭陽古溪陳氏家廟
    古溪陳氏家廟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仙橋鎮古溪鄉塗庫村,為古溪陳氏一族共有。
  • 福州螺洲陳氏宗祠
    請點擊上面 "潁川陳氏家族" 加入陳氏大家庭!福州螺洲陳氏宗祠   福州螺洲陳氏宗祠位於螺洲店前村,1992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牌匾楹聯多、品位高是陳氏宗祠的一大特色,大廳上的「福壽」金字橫匾是道光皇帝在陳若霖70歲壽辰時賜的御匾,兩側是宣統皇帝贈給其師傅陳寶琛的壽聯,廳內掛有歷代官員、名人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陳立夫、啟功的題辭和書法,還有「六子科甲」、「兄弟父子、叔侄同榜進士」、「兄弟、叔侄同館翰林」、「院士」等牌匾。
  • 「尚」講古 佛曇陳氏家廟「鑑湖堂」
    鑑湖陳氏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座落於漳浦佛曇鎮軋內村,坐西向東,三進兩廡一天井
  • 探討汕頭鮀浦陳氏家廟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潮汕陳姓的三支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播遷廣東潮州諸姓氏移民中,陳氏也是比較早的一姓。
  • 《破冰行動》中的塔寨祠堂,實為中山陳氏宗祠,比廣州陳家祠還悠久
    明初建有裡「仁祖家廟」。在明中期始建陳氏大宗祠。後來到了清順治九年(1652年),當時有海盜進村搶掠,明朝所建的大宗祠被燒毀。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當地生活的陳氏村民才又籌全重建了陳氏宗祠,之後陸續在其側先後建成貢三陳公祠、淨溪陳公祠、筠溪陳公祠等宗祠。經雍正、乾隆、嘉慶年多次修建,現為道光年間修復後的祠院。保留著明末清初的建築藝術。
  • 臺灣臺北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臺北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位於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廿七號。始建於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0年)。當時,舉人陳維英於掌教宜蘭「仰山」、及艋舺「學海」兩書院之餘,每念臺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祭拜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族人捐錢出力,鳩工於舊臺北城內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興建德興堂一座,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
  • 揭陽諺語「古溪祠堂潮林宮」, 古溪陳氏家廟賞(上)
    ▲  古溪陳氏家廟.外觀       古溪陳氏家廟坐落於揭陽榕城區仙橋永東塗庫村,是永東、西岐一帶18個自然村6萬多陳姓村民共有的祖祠。據仙橋《陳氏族譜》載,古溪陳氏的始祖叫陳十一郎,在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從福建莆田縣涵頭鎮石獅巷遷來揭邑官溪都(今榕城仙橋,梅雲一帶),至上世紀50年代發展為一個大聚居區,名曰「古溪」。      古溪陳氏家廟,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家廟坐北朝南,門前為大灰埕,又引溪流至埕邊為過堂水,曠野一望,遠山為案,景色秀麗,風光如畫。
  • 鄭州四環內都市村莊逐漸拆遷 宗祠村廟悄然興起
    席慕蓉的散文詩《鄉愁》,曾讓無數人動容,而這種惆悵,對當下的鄭州市四環以內都市村莊的村民來說,感同身受。只是,在老村落被夷為平地後,能夠寄託他們鄉愁的,幾乎只有悄然興起的宗祠、村廟了。這種鄉愁載體的建設,使得「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表述,在鄭州終歸是有了一種頗具鄉土特色的詮釋。
  • 全國陳氏楹聯大全
    ——佚名撰臺灣省金門縣陳氏家廟聯〖陳姓宗祠五言通用聯〗張楚開紀元;文佳第一人。——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曾建國號張楚。——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採用五代宋初道士陳摶華山廟聯。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萬裡膽包身。——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採用前清舉人韓國鈞贈陳毅聯。
  • 大馬檳城州首席部長:宗祠家廟見證華人開拓歷史
    大馬檳城州首席部長:宗祠家廟見證華人開拓歷史
  • 高明區更合鎮高村陳氏宗祠:古村藏深山 茅龍見歷史
    而遠近聞名的陳氏宗祠就在飯館和士多店背後。越過嶄新的小樓,穿過一片廣場,盡頭處,兩座格局相仿的古典建築平行排布。這就是高村陳氏的兩座舊宗祠。左邊一座,正大門上掛著「陳氏祠堂」石刻橫匾,是村民為紀念先祖從高要蓮塘遷來高明所建。右邊一座則是紀念在村中開枝散葉的陳姓祖先康富公所建,所以又名康富陳公祠。
  • 福建省名門望族的宗祠,與古樸典雅的洪坑村林氏家廟
    古樸的林氏家廟,四周有一些低矮的院牆圍護,背靠青山,院外有池沼,兩進一天井,後進略高,兩邊的附屬建築也漸次稍抬高。林氏家廟正廳祖龕上方有堂號「敬愛堂」。林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出自黃帝高辛之後。據《史記殷本紀》載,紂王暴虐無道,比幹為少師之職,中正政言,數次進言勸諫而獲罪,被剖心而死。
  • 【宗祠風採】 薛氏家廟
    【宗祠風採】薛氏家廟  薛氏家廟:始建於明景泰七年,嘉靖間被倭寇燒毀一部分,後薛氏後裔重修為祠堂,現存主要應該是清代中期的建築。薛氏家廟原為祖厝,始建於明景泰七年,嘉靖間被倭寇燒毀一部分,後薛氏後裔重修為祠堂,現存主要應該是清代中期的建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