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瑪峰,這是每個小學生都知道的事情。這座山峰不容質疑地每年都吸引著數百名登山者前來,究其原因,用一句簡短而深入人心的老話來總結,那就是首批珠穆朗瑪峰遠徵隊成員之一喬治·馬洛裡的--「山就在那裡」!「珠穆朗瑪」是世界第一高峰的藏語名字,意為「聖母」。現在,她對世人的魅力已經形成了一種現象,但歷史上首次完成其山坡的勘測恰好是在100年前,即1921年10月25日。這拉開了珠穆朗瑪峰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終極探險的序幕。
1921年探險隊的最後一天,從兩萬英尺高度望向珠峰。圖源:Alpine Club
在19世紀,大英帝國是全球工業超級大國,致力於探索和掌控。地點、人,甚至時間(如1847年在英國鐵路上首次引入了標準化的時間系統)都要進行分類和測量。大三角測量(The Great Trigonometrical Survey)是東印度公司長達70年的項目,該項目將這種科學精度應用於印度次大陸,確定了英國在印度的領土劃分和喜馬拉雅山峰的高度。曾經有一些被稱為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比如:安第斯山脈的欽博拉索山、喜馬拉雅的楠達德維山(Nanda Devi)和幹城章嘉峰。1856年,曾經被忽視的第15峰(不久被改名為埃佛勒斯峰,即珠峰)被正式宣布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29002英尺(合8839.8米)。今天它的官方高度略高一些,為8848.86米。「為了測量其中一些山峰,人們已經等了很多年,因為當時似乎沒有人能接近她們,更不用說攀登了,」Craig Storti解釋說,他是本月出版的《尋找珠穆朗瑪峰》(The Hunt for Mount Everest)一書的作者。第15峰位於尼泊爾和中國西藏的邊境上,當時兩個地區都不對外國人開放。
珠峰的高度是在170公裡外的印度大吉嶺進行的一系列三角測量得出的。英國駐印度測量師Andrew Waugh成功地提出,由於無法訪問這兩個地區,因此無法找到當地的名稱,第15峰應該以他的前任喬治·埃佛勒斯(GeorgeEverest)命名。埃佛勒斯起初反對授予他這個榮譽,因為他並沒有直接參與這座山的發現,也沒有機會親眼看到它。(順便說一句,我們一直讀錯了他的姓氏,其實是Eev-rest,意為「永恆安息」)。但命運使然,珠峰的英文名Mt Everest卻延續了下來。
喬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 ,1790-1866),測量師,1830至1843年在印度勘測。圖源: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GettyImages
Craig Storti寫道,一般認為,珠峰的人類活動歷史始於公元925年左右,當時在珠峰北側建立了Rongkuk 寺廟。但已知的第一次攀登嘗試是1921年開始的英國勘察探險隊。在Francis Younghusband帶領的英國軍隊入侵西藏之後,1904年的拉薩公約成為了英國人進入西藏的楔子。1921年的探險隊由英籍愛爾蘭探險家Charles Howard-Bury率領,喬治·馬洛裡也在其中。馬洛裡在1924年的一次珠峰探險中遇難,他的遺體直到75年後才被發現。在歐洲,登山在18世紀開始成為一項運動,而不是一項實用的、政治的或精神上的活動。到了19世紀中期,登山運動迎來了「黃金時代」,從勃朗峰到馬特爾洪峰,阿爾卑斯山脈的所有高峰都被登頂了。19世紀末,人們把注意力轉向了美洲和非洲,但最大的挑戰仍然是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一位名叫Albert F. Mummery的英國人是南亞西部的登山拓荒者,他於1895年死於南迦帕爾巴特峰。Storti說:「登山運動的成熟和英國在印度的存在,幾乎不可避免地,導致喜馬拉雅山脈的登山運動被一個來自小島國家的人主導了很多年。」在珠峰探險的前30年裡,登山者都是從北坡攀登,難度明顯要大得多。1921年5月18日,執行第一次勘察任務的人員從印度大吉嶺出發,歷時5個月,為接下來一個世紀的登山者打下基礎。如今,探險者們從南坡接近山峰,Storti說,在那裡,大部分旅程都是「相當輕鬆的上山之旅,技術上一點也不困難。沒有登山經驗的人可以花6萬美元,只要天氣保持下去,加上夏爾巴的精心照顧,他們就有很大的機會成功登頂。」Outforia的戶外教育家和登山教練Gaby Pilson告訴CNN旅遊頻道:「一個主要的進步是在1997年尼泊爾建立了一支被稱為「冰川醫生」的技術嫻熟的登山隊伍。」「冰川醫生們搭建了一條穿過昆布冰川的路線,這是廣為人知的南坳路線中最危險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他們,每年珠穆朗瑪峰的商業探險活動就不會像今天這麼多。但是,近年來,許多尼泊爾的冰川醫生、嚮導和背夫在這一危險區域工作時卻失去了生命。」1921年探險隊的成員之一包括蘇格蘭化學家Alexander Kellas,他之前在高海拔生理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對喜馬拉雅攀登的未來至關重要。在20世紀初,人們對高海拔對人體的影響知之甚少,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到過那麼高的地方,」Storti說。Alexander Kellas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登山者,曾參與珠峰的勘察任務,但在還差一天徒步到達山峰的時候死於心臟疾病。Storti說:「他只是安靜地從事他的工作,成為了海拔和其對人體影響方面的專家,並且在他那一代人中完成了一些最驚人的攀登成就。」Gaby Pilson說:「攀登珠穆朗瑪峰最大的生理挑戰是高海拔地區對人體的負面影響。長時間的暴露可能導致頭暈、頭痛、疲勞、噁心和呼吸急促等症狀和體徵。即使登山者沒有感到特別不適,大多數登山者在攀登珠峰最高的斜坡時,每走一步都需要停下來呼吸幾次。」「在第一次探險中,登山者根本不使用氧氣,但今天他們有最先進的氧氣面罩和調節裝置。「Pilson 說,「但即便如此,登山者仍然會遇到氧氣面罩和調節裝置結冰的問題,這使得在高海拔地區攀登充滿風險。」Pilson補充道:「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另一個主要挑戰是登頂所需的時間。大多數登山者會在山上待上幾個月,沿著他們的路線建立中間營地。」
2021年6月,登山者從珠峰頂峰下撤。圖源:Lakpa Sherpa/AFP/Getty Images
據說,當愛爾蘭劇作家喬治·蕭伯納看到一張1921年遠徵隊的照片時,他們穿著簡陋的羊毛、棉花和絲綢服裝,他形容他們看起來像「被暴風雪突襲的康尼馬拉野餐」。Storti說:「攀登裝備非常簡陋,衣服也是。靴子是布做的,而不是皮革。因此,如果風暴來了——珠峰的主要風險是天氣而不是地形,除非是北坡——他們就有嚴重凍傷的風險。」Pilson說,從20世紀20年代到現在,在裝備方面有許多重大的技術發展,主要是在攀登服裝和裝備方面。「現代織物設計和合成絕緣技術的進步確實改變了登山運動。我們今天認為理所當然的防水透氣面料,比如Gore-Tex,在20世紀60年代末首次進入市場時,是真正的變革性產品。」至於裝備,Pilson說:「馬洛裡和他的同伴用大麻繩、鞋釘靴、木冰鎬和金屬巖釘攀爬。」「這些是20世紀20年代的尖端裝備,但它們的性能不如我們今天使用的尼龍繩索、冰爪和金屬冰鎬。」又一名登山者在登頂珠峰後死亡,使2019年珠峰登山季的死亡人數達到11人。尼泊爾旅遊局局長告訴CNN,61歲的美國人ChristopherJohn Kulish在從尼泊爾一側登頂珠峰後死亡。雖然1921年的探險隊並沒有嘗試登頂,但它無疑為1953年丹增·諾爾蓋和埃德蒙·希拉蕊率領的探險隊第一次成功登頂和之後的許許多多登山者鋪平了道路。Pilson說:「珠穆朗瑪峰現在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高峰之一,隨之而來的是該地區資金和基礎設施的湧入。」「然而,珠穆朗瑪峰受到的歡迎也有其自身的挑戰。南坳路線的過度擁擠和山上的大量垃圾是一個真正的問題。」過去,珠峰上有太多人發生了悲劇。1996年5月11日,暴風雪圍困了登山者,造成12人死亡,其中一些人因排隊人數過多而不得不推遲攀登。2019年,近900人登上了頂峰,創了新的紀錄,但也有11人死亡。那一年還有一張一長串的登山者等待登頂的圖片火遍全網,令人印象深刻。氣候變化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Pilson說:「已經有人擔心變暖的氣溫可能會進一步破壞昆布冰川的穩定,使得穿越它變得更加危險。」儘管危險重重,但在第一次探險之後的100年裡,珠峰對登山者的吸引力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她勢不可擋的魅力無疑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的探險人員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