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回歸祖國才是臺灣的最大尊嚴(圖)

2020-12-12 騰訊網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於臺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圖為裝飾的會場大門彩牌。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圖為在街頭樹立大幅國家疆域版圖,開始向與祖國隔絕50年的臺灣省同胞介紹祖國情況。

國民黨的「臺灣核心利益論」遠較民進黨的「臺獨」論述傷害更深。

兩岸分裂是自1895年迄今(除1945-1949年外),長達110年,故兩岸分裂的本質及其強度,與東西德分裂截然不同;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均遠非東西德之分裂案例可比。

  新華網消息,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宣傳部長戚嘉林博士在《中國評論》月刊四月號發表專文《臺灣需有「祖國認同」與祖國史觀》。

  作者認為:「『臺胞認同祖國化』在政治上可震懾深綠、感化淺綠、凝聚淺藍、鞏固深藍。至於如何改變此一形勢,其具體落實之法就是樹立並高舉『祖國認同』的旗幟,於臺灣史領域建構『祖國史觀』,使島內能有與深綠抗衡的論述能量,並以『祖國史觀』豐富『祖國認同』內涵。」

  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自上世紀1989年開放探親的政治鬆綁以來,隨著內地經濟飛騰,綜合國力倍增,兩岸關係發生巨大的積極變化,與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非可同日而語。

  因此,島內藍營精英對如何解決兩岸問題的途徑,從邦聯、聯邦、歐盟模式、一國多制、一中二憲(黃光國)、一中三憲(張亞中)、一中四憲(高準)、統合論(張亞中)等各說百家爭鳴,至於各種具體而微的兩岸和平協定模式,諸如曹興誠〈兩岸和平共處法〉、邱進益〈臺灣海峽兩岸和平合作協議草案〉、張亞中〈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草案〉,甚至有論者倡議「過渡時期臺灣或『中華民國』」(Taiwan/ROC in Transition),眾說紛紜。

  惟回神一望,就整體臺灣民眾而言,十餘年來支持統一的民調不但與日俱降,且形成傾向「臺獨」的40%綠色鐵板一塊,這是多麼令臺灣統派駭然的事。

  事實上,前述諸多的統一途徑與模式,其最終落實是在島內民眾的「統一認同」,也就是「祖國認同」。

  深層思考,若不以「派」廢言,「獨派」政治人物強力推動「臺獨」理念,其學者不乏認真從事影響國族認同之臺灣史的基礎研究。相對於「獨派」,藍營學者於孕育認同的臺灣史之學術研究,力度相對不足。

  藍營不知是否曾經深思,若不同步扭轉認同,在有40%民眾抗拒(其中甚至深綠堅決反對),但又無10%民眾挺身旗幟鮮明視中國為祖國之政治氛圍下,前述所提的任何統一途徑與模式,勢必牽就綠營勢力及其論述,甚至與之妥協,致實質不利兩岸終極和平統一。

  「祖國論」的政治至高點

  臺灣在李扁執政二十年來分離主義論述鋪天蓋地的壓制下,藍營群眾不乏雖然心中贊同統一,但受制於李扁所建構的「臺灣第一」、「臺灣優先」等臺獨論述思維影響下,難以招架。

  尤其是在「臺灣主體性」意識籠罩下,凡事涉「臺灣」「臺灣人」的認同糾葛,「獨派」幾乎無往不利,政治人物更是競相表態「愛臺灣」。

  在島內,「陸委會」平日不但「臺灣人民利益」朗朗上口,2010年12月6日更集其大成提出捍衛臺灣民主等七項「核心利益」的「臺灣核心利益論」。該七項核心利益分別是「民主、主權、安全、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空間的權利、不被歧視的權利、弱勢者的生存權利」。

  這是「中國國民黨」2008年執政以來首度闡述的大陸政策基調,就兩岸終極統一而言,「臺灣核心利益論」遠較民進黨的「臺獨」論述傷害更深。

  首先,「臺灣核心利益論」七條件是以「民主、主權、安全、歧視的抽象核心衍生具體的統獨選擇權、國際空間權、弱者生存權。」無論是抽象或具體,每一條件均堪與民進黨的「臺獨」訴求媲美。

  其次,「臺灣核心利益論」顛倒黑白的能力更勝於民進黨,例如兩岸貿易明明是臺灣對內地設下諸多不公平的貿易競爭障礙,明明是祖國對臺灣大幅讓利,惟不但無一絲感念之意,還被講成好似祖國在歧視臺灣而要求「不被歧視的權利」。

  再者,就黨名仍有中國二字的「中國國民黨」且又是反「臺獨」的執政黨,此一論述黨魂何在?對其忠實選民而言情何以堪?尤其是「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一語,其與「臺獨」論述何異?

  尤其是因為二十年來在分離主義的強力教化,「臺獨史觀」改變臺灣民眾的認同,在目前分離主義認同成為主流情勢下的自由選擇,不是擺明了搞「臺獨」嗎?

  就餘提出之「臺胞認同應祖國化」的「祖國論」而言,臺灣回到祖國,在祖國的呵護下,才是臺灣人民的核心利益。

  如果臺灣人民視中國為祖國,就現階段而言哪怕是有7%的臺灣人民視中國為祖國,對「臺灣核心利益論」所衍生諸如臺灣需要國際空間、需要軍購撤飛彈等抽象主權安全之尖銳議題,即迎刃而解。

  試問如果中國是祖國,天下哪有地方向祖國要求「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空間的權利」?如果中國是祖國,則天下哪有買武器槍口對準祖國母親的呢?

  在祖國的呵護下,何來所謂的臺灣遭歧視及弱勢者生存權利的問題?

  此外,當臺灣人民視中國為祖國時,其衍生意涵就是對李扁執政教化臺灣要與中國「對等」「有尊嚴」的論述,也均不攻自破。

  因為,天下哪有向母親要求「對等與尊嚴」?回到祖國母親懷抱,就是臺灣人民的最大尊嚴。

  「臺獨」鼓吹「兩岸共同體」 萬萬不可將兩岸搞成「共同體」

  關於兩岸事務,論者不乏力主藉鏡德國經驗,例如普魯士透過關稅同盟,經由建立日爾曼共同市場最後促成德國統一、或東西德籤訂《基礎條約》的統一經驗、或歐盟設立「共同體」經驗的模式以解決兩岸問題,從而以切割的形式提出兩岸建立「文化共同體」「農業共同體」等諸多「共同體」。

  關於「切割」技術,這是臺獨論述在臺灣為實行「去中國化」,將中國切割成什麼「海洋中國」、「文化中國」、「經濟中國」;試問,當今世界有人將美國切割成「海洋美國」、「文化美國」、「經濟美國」?當然沒有,惟此亦反映「臺獨」論述思維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至於歐洲的「共同體」經驗,兩岸與歐盟本質完全不同。兩岸在大清時原屬一國長達210年之久。

  1895年時臺灣人是以犧牲數千人性命的方式保衛臺灣保衛祖國;日據時期臺灣同胞在日人鐵騎壓迫下仍想方設法維繫對祖國的強烈認同,1945年時臺灣人更是狂歡慶祝臺灣回歸祖國,這與歐洲千年來從未是一個國家截然不同。

  此外,歐洲是因上世紀前半期,發生兩次世界大戰,歐洲人生靈塗碳,歐人為謀求和平,方有「歐洲共同體」之議。

  回顧僅是這一二百年的近現代歷史,兩岸原屬一國,故吾人萬不可自我倒退地將兩岸關係搞成「共同體」關係。

  再者,論者可能不知將「共同體」概念應用在分離主義論述上的還另有其人,達賴早在1991年就拋出「共同體概念」,而且是鼓吹「民主共同體」,其前還加上國際區域概念的「亞洲」二字,向國際社會宣傳「亞洲民主共同體」,將西藏、內蒙古和新疆當成該「共同體」的「獨立會員」,與中國平等。

相關焦點

  •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回歸歷史,臺灣就能回歸祖國
    他認為,要讓臺灣人對祖國有感情,就一定要把歷史講清楚。對於臺灣而言,回歸歷史也就回歸祖國了。  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臺衛國、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
  • 臺灣回歸祖國是抗戰勝利成果
    昨天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大會上表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他還指出,臺灣回歸祖國,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俞正聲的講話清楚地點出了臺灣光復的重大意義:再次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 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
    日本投降臺灣同胞爭相慶賀    1945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臺灣,臺灣島立即沸騰了,「被日本殖民主義者奴役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廣大臺灣同胞,抑制不住回歸祖國懷抱的無比喜悅心情,他們載歌載舞,奔走相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爭先恐後地懸掛中國國旗。
  • 【臺海論道】臺灣網友論「臺灣回歸祖國的好處」
    冷靜觀察 獨立思考 中庸正論中國立場 民族情懷 國際視野追求原創 轉載名家 鼓勵新秀【臺灣回歸祖國的好處
  • 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全島狂歡三天三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臺灣,臺灣島立即沸騰了,「被日本殖民主義者奴役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廣大臺灣同胞,抑制不住回歸祖國懷抱的無比喜悅心情,他們載歌載舞,奔走相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爭先恐後地懸掛中國國旗。 當商店買不到國旗時,就自己動手製作國旗。」
  • 李大維:最後一位駕機起義回歸祖國的臺灣飛行員
    原標題:李大維:最後一位駕機起義回歸祖國的臺灣飛行員   他是最後一位駕機起義回歸祖國大陸的臺灣飛行員,65載春秋,穿越兩岸、穿越國共、穿越親情。由於父親與張學良的特殊關係,他從6歲到10歲,時常跟張學良和趙四小姐接觸,思想深受影響。他對前輩所言深信不疑——共產黨有思想,追求理想,沒一天在閒著,讓人佩服,中國終會統一。骨肉分離28年後父女才得以相見,但他說,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來到大陸,看到的更多是希望」。
  • 大陸記者:臺灣學者學生對大陸了解少,但情誼濃。
    學者:濃濃的中國情前來參加這次論壇的有近100位華人學者,他們分別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特區以及海外。臺灣學者有46人,是參會人數中的大多數。他們大多在大學任教,對祖國統一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每次會議討論中,臺灣學者的發言都非常積極。比如臺灣淡江大學的林耀福教授,由於主持人沒有注意到他舉手,他便急得自己站起來提醒主持人。既然是論壇就免不了激烈的爭論,但學者終歸是學者,他們在發言中爭得面紅耳赤,在飯桌上依舊談笑風生。 記者注意到,臺灣學者對兩岸關係問題最為關注。
  • 紀念臺灣光復 共促祖國統一
    雖然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  汪洋強調,「臺獨」分裂勢力挾洋自重,不斷進行謀「獨」挑釁,致使兩岸關係緊張動蕩,是對為臺灣光復而犧牲英烈們的最大褻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要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勢力及其分裂行徑,決不容許失而復得的神聖領土得而復失。
  • 攜手大陸 才是臺灣守島護權「不失尊嚴」的唯一道路
    臺灣《聯合報》報導,屏東護太平島行動船隊已順利返回新園鹽埔漁港。熱情民眾到現場迎接,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也前往迎接表示感謝。但臺灣當局卻將漁民這種自動自發的表態維權視為違法事件。臺「漁業署」表示,將開罰違法的漁民和漁船,三名隨船採訪的鳳凰衛視記者也被海巡人員帶至安檢站訊問。
  • 臺灣回歸祖國懷抱後,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
    近來「臺獨」分子日益猖獗,但臺灣回到祖國懷抱是勢不可擋的事。臺當局一系列喪失人心、鋌而走險的舉動已經觸碰到了大陸底線,兩岸人民關於收復臺灣,完成統一大業的呼聲也日漸強烈,「臺獨」分裂勢力距離覆滅已不遠矣。那麼,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會給祖國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呢?本文就略做一些分析。
  • 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圖)
    掛國旗、維秩序,百姓歸心似箭  早在1945年上半年,臺灣百姓就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獲知回歸在即。為了表示對回歸祖國的嚮往,臺灣民眾家中都掛起了國旗。這使島上掀起了製作國旗的熱潮,以致市面上國旗面料價格驟漲,商家用厚紙印刷來應市,也被搶購一空。然而,由於與祖國多年交流阻斷,臺灣民眾對國民政府的旗幟樣式並不熟悉,掛出來的自製旗幟各式各樣、五花八門。
  • 王曉波:我們統派在臺灣苦心孤詣守著時間,祖國沒有辜負我們
    馬英九表示,臺灣保釣運動就是從王曉波開始,他是大家的精神領袖。馬英九:他(王曉波)對臺灣有非常大的貢獻。臺灣的保釣運動,可以說就是他開始的。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他成為大家一個精神的領袖。直到一九九七年,哲學系事件獲平反後,王曉波才復職重返臺大授課。王曉波的政治立場鮮明,1976年後,先後參與創辦以反對所謂「臺灣獨立」、促進中國民族統一等為宗旨的《夏潮》雜誌、夏潮聯誼會,曾與已故作家陳映真創立「中國統一聯盟」,並擔任副主席,強力主張「中國統一」。
  • 紀欣:唯有祖國統一,才是臺灣真光復
    75年前的10月25日,日本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內舉行,會場外及全臺各地一片歡騰,敲鑼打鼓,熱烈慶祝臺灣光復。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茲紀念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 網友:臺灣只有回歸祖國,未來發展前景才有希望
    臺灣政黨的大部分忙於選舉,對經濟發展失去前瞻規劃。島內經濟停留在原有產業上。對新興科技、新興產業基本沒有建樹,臺灣引以為傲的舊有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如果臺灣在以5G通信、人工智慧、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工業革命浪潮中落伍,臺灣經濟勢必進一步衰落。
  • 歷史上的今天丨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在73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5日 (農曆九月二十),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將遼東半島、澎湖群島和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
  • 打造祖國大陸最大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圖)
    這是祖國大陸第一個正式命名的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國臺辦副主任鄭立中在致辭中祝願,在廈門市委、廈門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把這個中心建設成為祖國大陸最大的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為臺灣農民提供更好、更周全的服務。  鄭立中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商務部原副部長安民,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廈門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陳修茂共同為中心揭牌。
  • 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族入侵,但終究回歸到祖國懷抱
    第二次是西班牙的入侵,幾乎是與荷蘭同時佔據臺灣,當時,荷蘭先於西班牙兩年佔據了臺灣南部,而西班牙則是在佔據了臺灣北部,但是荷蘭很快驅逐了西班牙,開始獨霸臺灣,所以西班牙盤踞臺灣北部的時間非常短。第三次是日本的「霸佔」,清朝晚期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後來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才從日本人手中接過了臺灣。
  • 因弱亂而丟的臺灣,必將隨著祖國的強大而回歸
    也正是因為他的北洋海軍在甲午大敗,才造成了大清朝割地賠銀的恥辱。縱觀李鴻章的一生,這應該是一個有大智的人,甚至當時也受到世界各國尊敬。然而,當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簽字,把他最得意的門生劉銘傳建成的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臺灣省割讓出去的時候,就註定了他悲劇的歷史定位。只是,割讓臺灣的歷史責任李鴻章承擔的起嗎?
  • 見證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作為臺灣光復的親歷者,他們是我們不應遺忘的一個群體  周青:重回人間 重拾尊嚴  「得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刻,我們的想法就是:臺灣人終於解放了,我們是戰勝國——中國的國民!」85歲的老臺胞周青說到這兒,從靠椅上直起身,仰起頭大笑起來。
  • 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問題
    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自己神聖的歷史使命,並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制定、實施和發展對臺方針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首次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代替了「解放臺灣」的提法。1979年9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第14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情況匯報時指出:「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