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客搗鼓了許久的「臺灣旅行法」,近日又有了新進展。2月28日,參議院一致通過,就差川普籤字了。
蔡英文當局好不興奮,對美國一通「感恩戴德」,奴才相畢露。
▲資料圖。
自1979年「美臺斷交」以來,臺灣地區領導人至今無法「訪問」華盛頓,而美國派官員赴臺,也會避開敏感的軍事防務部門,多以商務、教育部門之間的交流為主。
為打破這種限制,2017年5月,美國參議院「友臺議員」盧比奧等人拋出了「臺灣旅行法」。有人公開叫囂,美國對「美臺」高層官員「互訪」自我設限是「侮辱」。
川普究竟會如何反應尚不得而知,但如果總統否決一項全體一致通過的議案,那將是不尋常的。而一旦該草案最終成為法律,意味著「美臺」交往公開「官方化」。
▲資料圖。
此舉嚴重違反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實屬赤裸裸的挑釁。但話又說回來,別看蔡英文當局樂呵得不行,其實美國最愛玩這種「撒糖哄小孩」的把戲。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美臺自嗨的幾齣戲。
通電話
2016年12月,剛剛履新總統的川普與蔡英文通了電話,並直呼其為「臺灣總統」。臺灣綠營如獲至寶,一片歡呼。
可話音未落就被打臉了。美國方面隨即表態,美國在兩岸議題上未改變長期以來的政策,美國仍堅定信守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臺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的根本利益是「和平與穩定的兩岸關係」。
川普這齣「外交秀」也招致美國國內一片批評,有媒體直言這是「菜鳥級錯誤」。
值得一提的是,4個多月後,蔡英文又公開表示,「不排除與川普再次通話」。學聰明了的川普這次沒留情面,稱自己拒絕了臺灣地區領導人與其通電話的建議,不希望引發與中國關係的問題。
玩互訪
這麼多年來,臺灣與美國官員熱衷於偷偷摸摸地搞互訪。比如上個月,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委員會委員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了臺灣,並與蔡英文舉行會談,表示美國對臺灣的愛是一貫的,永遠不會減弱。
相較於「出訪」,美國也樂於招呼蔡英文「過境」。
2016年6月,蔡英文「出訪首秀」過境美國,與美國參議員盧比奧相談甚歡,盧比奧公開稱蔡英文臺灣「總統」,表示美國必須繼續深化美臺關係。
▲蔡英文、盧比奧。資料圖。
2017年10月,蔡英文展開所謂「太平洋『友邦』之旅」,又玩起過境美國的把戲,在夏威夷與多位美國官員及學者會面。
不過,蔡英文屁股還沒坐熱,美國國務院就重申,美國一個中國的政策一直沒有改變。
▲蔡英文過境夏威夷。資料圖。
賣裝備
去年12月,川普籤署了「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其中提到「強化美臺防務關係」。
該法案未籤署之前,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就警告:「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臺灣之時」。
兩名美國共和黨參議員要求川普政府面對中國大陸的「威脅」不要膽怯,鼓動開展「美臺軍事合作」,甚至提議拉臺灣一起搞軍演。
近日,還有美國專家稱,美國必須大幅改變對臺政策,「出售F-35戰機、潛艇和薩德反飛彈系統給臺灣」。
不過,美國人是真的幫助臺灣搞防衛,還是要賣武器賺錢,「商人」川普心裡的算盤打得溜著呢。
▲資料圖。
一邊強調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一邊又玩挺臺、愛臺的爛俗套路,公道君都有些審美疲勞了。
由美國主導臺海事務的時代早已結束,可總有些人不肯承認現實,依舊幻想著拉扯某些臺獨分子就能制衡中國。
實際上,這些小把戲根本不可能改變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的一個中國共識。當下,無論是從地緣政治還是經濟發展看,中國在維護核心利益上已經具有足夠的話語權。借幹涉中國內政與中國叫板,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至於熱衷配合表演,甚至把自己當主角的蔡英文當局,不過是美國維護自身利益的一枚棋子罷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美國的處事風格就是美國優先、利益至上。
事實也一再證明,美國一直有最大化壓榨「盟友」的傳統,無論是對北約盟國還是對亞太盟友,其所考慮的只有自身利益。島內個別勢力還興高採烈,著實有點「被賣了還幫人數錢」的「很傻很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