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豪門興衰:香港商業百年》,杜博奇編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20世紀初葉,先施、永安的商業成功如一盞燈塔,給渾渾噩噩的中國商人們指出一條明路。意識到百貨公司是一門賺錢生意,人們如過江之鯽般投身這項事業,在這些後來者當中有兩家公司最終脫穎而出,成為與先施、永安並駕齊驅的「百貨巨子」,它們就是「大新」和「新新」。
大新百貨幾乎可以視為永安百貨的翻版。
先施公司的12名創始股東中有一個名叫蔡興的澳洲華僑,也是香山農家子弟,少年時遠赴澳洲謀生。由於同鄉的關係,蔡興與馬應彪有所往來,馬應彪創辦永生果欄時,蔡興入股,成為合伙人。後來,蔡興之弟蔡昌去雪梨投奔他,就被安排在永生果欄做幫工。
蔡昌善於觀察,又肯吃苦,他發現金礦華工沒時間進城採購,於是低價收購每日賣剩的果蔬運往礦區出售。從中賺取了第一桶金後,蔡昌在雪梨開辦了自己的泰生果欄。蔡昌雖然起步晚,又是小輩,做生意卻絲毫不輸他人,在他經營下,泰生果欄與永生、永安三分雪梨果蔬市場。
馬應彪十分欣賞蔡昌。1900年先施成立之初缺乏人手,馬應彪便委託蔡興,把蔡昌招致麾下,委以重任。十年後,掌握百貨公司經營訣竅的蔡昌從先施辭職,與兄長蔡興聯合創辦大新百貨,取「旭日初升,大展新猷」之意,英文名為「The Sun」,蔡昌擔任總經理。
大新百貨初始股金40萬港元,選址先施、永安總部匯聚的德輔道中,租賃一處狹窄的鋪面。雖身處先施、永安圍攻之下,蔡氏兄弟吃苦耐勞、經營有術,大新百貨1912年開張後發展迅速,很快在香港立穩腳跟並積極向外擴張。1916年,蔡氏兄弟步先施後塵,在廣州惠愛中路建成一座5層高的百貨大樓。兩年後,大新又在廣州西堤建成一座12層混凝土大廈,規模之大,氣勢之恢弘,冠絕華南,到20世紀20年代初一直是廣州城最高的建築。
1932年,蔡氏兄弟公開招股600萬港幣(實際募集不到500萬),揮師北上,進軍上海南京路。這時候,南京路上硝煙四起,開業6年之久的新新百貨正與先施、永安激烈地爭奪市場份額。
與大新一樣,新新公司也是先施舊部創建,不過,過程卻比蔡氏兄弟創業曲折得多。
先施公司總部設在香港,廣州先施、上海先施都是分公司,受香港方面節制。上海先施效益大大高於香港總行,但公司財務卻由總行統一計算調撥,管理層日益不滿,到了1923年,上海先施開業第五個年頭時,監督黃煥南、經理劉錫基決定帶領一幫手下脫離先施,另起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