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黃疸眾多的景點中,大餘灣的人文色彩最濃厚,古村落可追溯到元朝初年,冬至來到這裡,滿目蕭條,越發顯得古樸。
跟在小姐姐後面,繞村一周,發現很多房子都用厚重而纖細的石頭,排列著,就像城堡一樣,由於其堅固性,讓人聯想到抵禦戰亂和武漢的酷暑,石屋的主人不僅防風,也期待著世世代代繼承下來防雨。
現在大餘灣村的原住民不多,在村裡一邊散步一邊打撲克,作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名村,大餘灣受到了保護,年輕人喜歡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在農村詩和酒的田園調律消失了,但是變多了。
石走廊
大餘灣村的中心是鋪著石條的廣場,在此期間,古杉旁邊的石屋被改成了「大餘灣古村落博物館」,小村的前世寫在《餘氏家譜》上。
大餘灣餘氏源於江西省修水長茅餘氏,上世紀90年代,村裡發現的古老家譜印證了「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傳說,長茅餘氏是江西望族,從始祖餘良的建立開始,出現了很多高官和貴人。
文章開頭還寫道:「餘氏的始祖是5000年前黃帝的子孫,先祖著有《嶽讀經》,後來幫助大禹治水,稱之為餘吾溪水」,那個落琴謝知音的俞伯牙是餘姓,也被稱為黃陀餘氏的祖先。
「嶽讀經」是從名字開始直接讀,用來看風水的書,如果這本書是餘家之寶的話,餘家可能從江西布源、德興轉移到了黃阿。
「才子世代輩出,世間有讀書的香味」,大餘灣餘氏在600多年中輩出了一百個優秀人才,他的名字也被記錄在了系譜中,除了功勞餘氏之外,一方面學習傳統,另一方面相信運勢的古人也很在意大餘灣神秘的風水。
系譜中還記載了大餘灣的風水特色,即「左青龍遊、右白虎守、前雙龜朝北鬥、後金線吊葫蘆、中間如意太極圖…」好奇心旺盛,馬上無人駕駛機上升,拍攝這個新奇的景觀。
在門外漢看來,周邊錯綜複雜的石山為村子提供了至少質量好的石材,白牆灰瓦,馬頭飛簷,即保留舊徽州建築風格,又皮堅實,踏實可靠。
大多數的宅邸都是朝北朝南,形成三合院的形式,也就是說,由三間正房、兩側和天花板組成,在堂屋的正中央放置神龕,祭祖,府邸很少有華麗的裝飾,只有隔扇的門和背上的位數,才能透過來裝飾蝙蝠的牡丹圖案。
隨著人口的增加,在大餘灣三合院的形式變得困難,建造了名為「哥哥親地恭」的聯立住宅,名字出現在這一列整齊的房間的邊緣,同樣是「房頭」的房子排成一列,兩家之間有門,按門進去就是胡同,據說兄弟倆是連在一起的,形狀和裝飾一致,代表著大餘灣人的血脈相連。
元末是江西戰亂的時代,二宋積累的文化財產,在元軍經過的地方也急速凋落了,大餘灣的祖先為了躲避兵難而轉移到武昌,轉移到木蘭山系南麓,他們拿了很多書來畫畫,近代有28箱,嶽飛親筆寫著鄭板橋的真跡。
現在遊客能看到的真正的寶物大多是從清朝傳來的,比如雍正朱印、欽賜「四豆同榮」賀壽扁馬、太師椅子等…
大餘灣作為文化財產受到保護後,經過幾年的修繕,終於出現了現在的樣子,內容包括鬥雞、雜技、影繪劇,再現了清酒小偷、插秧酒,從形式到神,喚醒了那黃色的600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