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易聊歷史,本文為百家號小易聊歷史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小易聊歷史
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
總有人揶揄法國人是「持二等車票,卻想坐頭等車廂」。也對,這個國家就是以二流國家的實力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流大國的角色。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是當時西方諸國中唯一敢對美國人齜牙的。
法美之間的利益之爭由來已久。前面已經提及,一戰後,在德國賠償問題上,法、美、英三國是各有各的算盤。為此,法國沒少和美、英發生摩擦,爭吵不休。當然,法國與英國走得還是近些,相比而言,法國與美國的矛盾更大。再說到二戰,這裡頭法國與美國也有一番恩怨。在戴高樂的「戰鬥法國」扯旗抗戰時,美國政府明知維希法國的貝當政權是屈膝降敵的,但美國政府卻仍與貝當政權保持了多年的外交關係,遲遲不肯承認「戰鬥法國」的合法地位。
論起來,「戰鬥法國」若不是有英國的支持,恐怕早就夭折了。而沒有英國的力挺,「戰鬥法國」恐怕也無法轉正,法國也無法保住於西方聯盟的第二把椅。所以,戴高樂是很看重英國的。或者說,戴高樂尤為看重能幫助法國的王牌:英國的支持,邱吉爾的支持。很難想像,如果法國沒有了英國的支持,而戴高樂失去邱吉爾這個戰鬥夥伴,那法國於國際上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不知道戴高樂是無意還是故意忽略了,他眼中所謂的強大盟國英國,所謂的可靠夥伴邱吉爾,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其命運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自己不甚喜歡的美國。
坦白說,戴高樂或者說是法國人,都沒有喜歡美國的道理。一戰後法美兩國間發生的不愉快就不說了,單說在二戰尾聲之時,美國人就幹了件讓法國人很不爽的事情。當時,美國曾策劃在法國實行軍事佔領制度,以便戰後將法國變為自己的附庸國。正是美國人的心懷不軌,迫使戴高樂將「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稱「臨時政府」。同時,戴高樂更加積極地派遣「戰鬥法國」的正規軍與反法西斯盟軍攜手作戰。看到「戰鬥法國」也有「斐然」戰績,美國人這才打消了軍事佔領的念頭。
美國人是不打法國的主意了,但那時的「臨時政府」,其外交處境仍是異常艱難,直到1944年10月,美、英、蘇才承認「臨時政府」的合法地位。而對於此,戴高樂心裡一直認定是美國在從中作梗。
因為法國一直對美國抱持不信任的態度,而美國也一直排斥法國,兩國的關係始終是別彆扭扭的。可是,法國也有自知之明,自己憑什麼能與美國抗衡?審時度勢,再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法國人也就不得不竭力與英國、蘇聯套近乎。
法國與英國、蘇聯結成「友好」,法國與美國有心結,這些說穿了不過都是利益在作祟。這其中,誰是誰的棋子,誰又是誰的靶子,都會因時、因勢、因事而發生變化。
邱吉爾曾甩給戴高樂一句著名的斥責:「你要知道,每次我們要在你和羅斯福中間做出選擇,我們總是選擇羅斯福!」邱吉爾還在大為火光時對戴高樂說過,「你們法國活該多災多難」。這些能看出英國對法國的不屑,而法國當然也能感到英國不屑於自己。可是,兩國還是走在了一起。在英國看來,不管法國的力量是多麼微不足道,但法國是當時能夠牽制蘇聯擴張的西方國家。對於這點,即便是有心要打壓法國的美國也不會否認。
法國的這般「慫樣」,直到戴高樂重返政壇才有所改變。其中,法國敢於對美國說「不」,這最為世人所津津樂道。而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法國的「大國夢」也被歷屆領導人所認同,且不斷被延續下來。
戴高樂執掌法國後不久,其抗美獨立的特性處處顯現。1958年7月,法國與美國開始了首次的碰撞交鋒。當時,戴高樂與訪法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就北約問題進行了會談,兩者話題直指改組北約。關於北約組織,在後面的章節會有詳盡的分析,這裡暫且放放,回到法美的北約改組之爭。9月,戴高樂在致艾森豪總統和英國的備忘錄中明確要求改組北約,並提出組成由美、英、法三國為核心的領導機構,共同領導新的西方聯盟。在備忘錄中,戴高樂毫不諱言,稱若不能滿足要求,便不再與北約組織合作。
法國擺出一副要與自己平起平坐的架勢,美國自然不快。眾所周知,北約組織自1949年正式成立後,就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也是美國控制歐洲防務體系、稱霸世界的重要工具。法國在北約問題上亮劍,顯然是不給美國面子。不過,雖說美國人面子上過不去,但他們卻並不想與戴高樂撕破臉,這樣於北約毫無益處。於是,美國人或迴避、或拖延,就是不正面回應戴高樂的問題。
一來二去,戴高樂也清楚了,美國是無意與法國分享權力的。於是,戴高樂將自己的「威脅」付諸行動。先是法國的地中海艦隊從北約撤出了,接著是大西洋艦隊。法國在一步步退出美國操縱的北約,到了1966年2月,法國正式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撤除美國在法國的駐軍和基地。
法國與美國就北約問題在交鋒的同時,於其他方面也常有話不投機,甚至是針尖對麥芒的時候,比如製造核武器的問題。
戴高樂深知,於核時代而言,強國的標誌就是有沒有核武器。核力量的強大意味著國家的強大,而一個國家強大了,它才有資格躋身大國的行列。為此,戴高樂堅持法國要建立自己獨立的核力量。1960年2月13日,法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戴高樂如願以償。之後,欣喜若狂的戴高樂的一席毫無顧忌的言論暴露了法國的「真心」:法國研製核武器與其說是對付莫斯科,不如說是對付華盛頓。從戴高樂的話中我們可看出些端倪:在法國人的眼裡,美國和蘇聯同是洪水猛獸,而戴高樂曾將這兩個洪水猛獸稱之為「超級大國」,我們現在常言道的「超級大國」也由來於此。相比兩個超級大國,同在西方陣營的美國卻是法國更為忌憚的對象。正因為如此,法國從來都是不遺餘力地向美國霸權發出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