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我有空就讀村上春樹

2020-12-24 觀點地產網

  近日,「負建築」理論的提出者、日本新生代建築明星隈研吾現身上海外灘三號,參加「超空間」藝術聯展開幕式。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隈研吾直率地說:「諸如央視大樓、國家大劇院這類造型誇張的建築,只會在誕生之初給人以感官刺激,但隨著時間流逝,人們會對它們失去興趣,厭倦甚至開始討厭它們。」

  將空氣灌入「磚」中,這是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最新的裝置藝術作品。今年6 月4 日起, 由日本最大建材企業驪住集團贊助舉辦的「超空間INBETWEEN」 藝術聯展在外灘三號開幕。其中,受到最多關注的展品就是隈研吾的「空氣磚」。

  乍看之下,隈研吾用透明的材料將空氣包裹起來,構成一個個「小細胞」,然後將小細胞堆積排列,構成大小不一的人體器官。這個作品的神奇之處在於,它採用的透明材料並非白色不可降解的塑料,而是一種名為ETFE 膜的全新材料,這種材料的質量只有同等大小玻璃的1%, 韌性極好。早在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ETFE 就開始被運用到建築實踐中,水立方的立面就是採用這種材料。然而,這種材料目前所有的運用都是大塊面的,從來沒有把它切割成如此小的一塊塊加以運用。將 ETFR 材料分割成「細胞」,製成「空氣磚」,這是隈研吾首次嘗試。

  「我一直在找尋21 世紀建築的基本驅動力,在19 世紀是石頭和木材,20世紀是混凝土,21 世紀會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新的材料,也可能是老的材料的新用法。」隈研吾說。

  開幕式前一天,記者見到了這位稍顯另類的日本建築師,身材挺拔,濃眉大眼,與日本建築師大都中規中矩的穿著不同,隈研吾顯得不修邊幅,上身著休閒西裝,下身穿帶著十多個補丁的灰色牛仔褲,顯得精神又富有朝氣。他在接受專訪時表示,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幾十年工作中幾乎沒有請過一天假,在偶爾空閒的時候他喜歡閱讀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他的小說給我啟示,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實隱藏著一個不為人所知的微妙世界。我覺得建築也應該給人這樣的感覺。」

  一個好的建築師,應該也是一個植物學家

  與鼎鼎大名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不同,隈研吾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喜歡採用各種各樣不同的天然素材。對於前者擁有「清水混凝土詩人」的頭銜,隈研吾評價說:「建築當然不能僅局限於混凝土,我感覺這種材料有點冷,給人不舒服的感覺。」

  隈研吾在中國最為人所熟知的建築是位於長城腳下的「竹屋」。這個作品是2003 年「長城下的公社」中12 件亞洲頂尖建築師設計的作品之一。

  這12 棟建築中,最討人喜歡、最少爭議的,大概就是隈研吾的「竹屋」。從屋外到屋裡,甚至推拉的門窗和衛生間的臉盆,都儘可能使用竹子。竹屋的外部,由大片的竹牆圍合。在門窗位置還設計了可推拉的竹牆。拉上竹門,陽光透過竹牆的空隙灑進屋內。內部空間也用一些竹牆和竹柱來分割、聯絡或裝點。最讓人心動的,要算是那個浮在水上的竹茶室。

  中國同行評論說:如果一個古代中國文人或僧侶穿過時空隧道來到這片山谷,他一定會避開那幾棟工業氣息濃厚的建築,走進隈研吾的竹屋,徑直下到竹茶室,那正是焚香、冥想、靜坐和對弈的絕佳空間,是面對長城和大山「相看兩不厭」的處所。

  隈研吾回憶說,當他被邀請接手這個項目時,就在想有哪一種材料是被中國和日本文化普遍認知的,他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材料,就是竹子。

  當初,隈研吾碰到的困難,是竹材料一直很少用來作為建築的主梁,更多的是運用於表面裝飾。「但竹子在作為其原生態的時候,給人一種很強的柱子感覺,怎麼把竹子作為結構的重要部分來使用,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

  「大家都覺得竹子是一個很容易裂的材料,但是我請教了一些有經驗的植物學家,他們告訴我,竹子在成長到某一個時間段砍伐,以及砍伐後經過加熱工藝,都能使它變得堅固。」最終,隈研吾通過自主研發的竹子加固技術,建造出這一長城腳下的「竹子奇觀」。

  隈研吾從小對純自然的材料有一種莫名的好感。「我出生在大阪,家裡的房子也是土木結構。用土和石頭堆成的牆壁,高高的木頭房梁和竹子是我兒時記憶中最熟悉的部分。」對純自然材料的這種眷戀一直影響了他很多年。他還透露說,他的祖父是一位醫生,平日的愛好就是在院子裡種植各種各樣的花花草草,正是小時候跟花草打交道多了,他具備了些許植物學知識。「在現代,一個好的建築師,應該也是一個植物學家。」長城下的這所房屋大半使用中國竹子建造而成,與自然環境水乳交融,而2007 年竣工的三得利美術館則對隈研吾提出不同的挑戰。

  「繁華地段的建築通常傾向於陰鬱暗淡。但是,我想建造一棟暖色調的能感到一種人性意味的建築。」為了實現這個理想,隈研吾跑遍了整個日本,發現一種日本特有的植物——日本紫花泡桐,這也是一種非常適合運用於建築的木料,而且在日本大都市街頭巷尾都能找到。「我想找回一種人的元素,即便這是一座都市中的建築。」

  負建築是21 世紀的潮流

  當記者問及對張狂的庫哈斯以及充滿奇思妙想的扎哈·哈迪德、保羅·安德魯的看法時,隈研吾毫不掩飾地批評說:「央視大樓這類建築給人視覺上的刺激,是很容易讓人厭倦的。」

  在他看來,庫哈斯等人給中國帶來的是典型的西式作品,這些建築強調的是建築與空間的對立。「那是20 世紀流行的概念了。在21 世紀,應該進入『負建築時代』,建築應該在環境中消失。」隈研吾也曾接受過典型的西式教育。 1979 年獲東京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後,他趕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於1986 年返回日本,那正是建築師爆發的年代。

  那個時期,隈研吾也設計了一系列造型奇異的建築,例如「M2」,一根古希臘式的巨大柱子聳立中央,儼然一派古典建築廢墟的風格。那是上外灘三號展出的隈研吾作品「空氣磚」世紀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尚未破滅的亢奮期,到處都在追求新奇特異的建築。但當泡沫經濟分崩離析時,隈研吾也遭到攻擊,「M2」成為殯葬廠,他自此被「逐出」東京建築圈12 年。

  1992 年,他被迫移居日本偏僻的小城鎮,接手一些預算很緊的小項目。而正是在與日本木匠以及美麗的自然合作的12 年時間裡,「負建築」理論應運而生。隈研吾在2008 年出版的《負建築》一書中寫道:「在我小時候,三愛夢幻中心是我心中一個謎。我總是覺得很奇怪:在銀座四目丁這樣鬧市『中心』的一隅為什麼會有小得如此可憐的茶館。地處鬧市,這個茶館顯得如此不協調,如此簡陋。按照孩子的思維方式,盡我的力所能及,我曾經想過無數個答案,我想那個茶館可能是一扇通向後面主建築的大門,為此,我進行了實地探查,結果這個答案也被否定了。夢幻中心是一個獨立的建築,跟哪兒都不連著,它就那樣煢煢孑立。」

  隈研吾在設計竹屋時,考慮到的大前提,是絕不為北京城添加一棟「煢煢孑立」的建築。在設計之初,他曾抽出一天時間漫步長城。他發現原來萬裡長城並不是筆直的,而是順沿著地形蜿蜒不斷。於是,他構想出竹屋的外形,那也是一棟又細又長的建築,與綿綿不斷的長城相呼應。由於當初分到的是一塊坡地,隈研吾沒有採用通常的填平方式,而是讓建築去適應這個地形,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此後,隈研吾又接手了「北京新三裡屯改造項目」以及豪華酒店「瑜舍」,在這兩棟建築中,他採用了大量的木材。「北京人喜歡木頭,你看看紫禁城,那些木石結構的房子一直屹立了幾百年,我同樣希望三裡屯能保留這些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東西。」

  隈研吾「讓建築消失」的理論大張旗鼓地被國際建築界接納討論,是在2000 年6 月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義大利建築師馬西米裡亞諾·福克薩斯確定此次雙年展主題:從美學到倫理。福克薩斯提出這樣的忠告:「建築師必須具有社會意識,如果建築只是沉溺於形式的把戲(他稱之為『美學』),這樣的建築寧可不要!如果公共建築是對稅金的浪費,那麼它終究將被社會所摒棄。」

  那屆雙年展上,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把日本館布置得無處不洋溢著少女可愛的感性。他們傳達出來的信息簡單明了:社會意識究竟是什麼東西?太難了,搞不明白。另一位日本建築師磯琦新則邀請了幾位印度著名的瑜伽大師在雙年展上進行不可思議的表演,對此,人們的反應只能是目瞪口呆。

  隈研吾以個人名義參加雙年展,只展出了一個用實木製作的小小的木盒結構建築模型。「我沒有藉助少女或瑜伽大師的身影把問題遮蓋過去。我只想告訴人們,做一個心繫社會的建築師,並沒有那麼難。」

  Q:你曾在接受CNN 採訪時說:「對建築師來說,完美是必須的。」在30 多年的建築生涯裡,聽說你沒有請過一天的假。除了建築,你有沒有自己的愛好呢?

  A:我十分喜歡建築行業,它讓我去到很多地方,與很多人成為朋友,我的確從未請過一天假,但我並不覺得很累。我忙裡偷閒的時候喜歡看一些日本小說,比如村上春樹的作品,有時候也會去研究一下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

  B :村上春樹是中國人十分喜愛的日本作家。你最喜歡他的什麼作品?他的作品對你的建築創作有什麼影響。

  A:我最喜歡他的作品是《奇鳥行狀錄》。在村上春樹的作品裡,表現著這樣一個寓意: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實隱藏著不為人所知的微妙世界。我的作品也力爭做到這樣的感覺,從外面看是一種感覺,但進入之後,人們又會感覺是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空間,這種感覺會很奇妙。

  B :村上春樹的作品描寫的大多是虛幻的和超現實的故事,但是建築是實體的,如何營造出那種「超越現實」的感覺?

  A:超越時空的建築,比如從現代回到古代,都可以在建築裡,有時候只需通過精心的建築材料選擇,就能達到那樣的效果。

  B :能否拿你的作品舉個例子?

  A:就拿竹屋來說吧。這就是一個現代與古典結合的建築。它的大部分用竹子和茅草構成,但是在竹屋的走道裡,我選用的是一些灰黑色的石頭,其實這個靈感來源於我在故宮參觀時看到的瓦片,所以我找那些相符合的石頭,營造古樸的感覺。

  B :我知道你在設計北京三裡屯改建項目前,特意去參觀了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從而達到建築與周圍環境融合的感覺。那麼,如果上海業主請你建一棟建築,你會去考察哪些地方?又會想建哪一類建築?

  A:我發現上海和北京很大的不同是馬路。北京的馬路要麼就是很窄的胡同,要麼就是非常寬闊的馬路,而上海的馬路寬度適中,讓人感覺很舒服。但是,穿行在上海市中心的馬路上,我發現那種跟馬路相容的「中庸型」建築並不多,基本都是高樓大廈。我認為,我們現在身處的建築(外灘三號),就很適合在上海多出現一些。

  B :你知道嗎,只要從你現在坐的位子朝窗外看,你就可以看見目前上海最高的建築—環球金融中心。它的開發商和業主是日本森大廈株式會社的森埝(Minoru Mori)。前幾天,他在上海接受訪問時說:「我不認為高度是一個問題。事實上,大樓肯定是越高越好,除了向上,還是向上。因為必須有足夠的空間留給草地、樹木和流水。」

  A: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發現上海的塔樓已經夠多了。在20 世紀,大都市正在形成,那個時候為了代表大都市形象,需要建一些摩天大樓。但到了21 世紀,高樓多了,城市越來越多,我們不再需要它們,而是需要那些能體現「環境美」的建築。

  B :如果像你說的那樣,所有的建築都融入環境,城市會不會因此缺少興奮點?

  人們對建築的關注是否也會隨之減弱?

  A:在我看來,建築不是為了鮮豔,而是營造一種和諧、舒服的感覺。央視大樓、國家大劇院這類建築在誕生的時候或許會給人感官的刺激,大家都紛紛議論它們,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會對它們失去興趣,厭倦甚至開始討厭它們。

  Q:在你小時候,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體育館讓你萌發從事建築的夢想。那麼,請你預測一下,雅克·赫爾佐格設計的「鳥巢」在中國會不會有同樣的影響力,讓中國年輕人投身建築業?你給他們什麼建議?

  A:當然會的。孩子雖然小,但看到那些新穎的建築,會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和影響。如今我在東京大學教授建築學,我也有一些中國學生,我覺得他們很認真,甚至比日本學生更努力。我給年輕一代提出的建議是,希望他們不僅僅對建築有興趣,更應該對社會有興趣。

相關焦點

  •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我有空就讀村上春樹和凱恩斯
    隈研吾近日,「負建築」理論的提出者、日本新生代建築明星隈研吾現身上海外灘三號,參加「超空間」藝術聯展開幕式。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隈研吾直率地說:「諸如央視大樓、國家大劇院這類造型誇張的建築,只會在誕生之初給人以感官刺激,但隨著時間流逝,人們會對它們失去興趣,厭倦甚至開始討厭它們。」將空氣灌入「磚」中,這是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最新的裝置藝術作品。今年6 月4 日起, 由日本最大建材企業驪住集團贊助舉辦的「超空間INBETWEEN」 藝術聯展在外灘三號開幕。
  • 隈研吾打造+村上春樹圖書館建築設計曝光
    村上春樹圖書館外型近日曝光,並宣布將於今年秋季正式對外開放,令人期待。圖書館由村上春樹親自策劃,並邀來日本知名建築大師隈研吾親自操刀。隈研吾擅於把大自然的元素如流水、光線、空氣融入現代建築之中,建築作品散發濃烈的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被譽為「負建築」、「隈研吾流」,往往可為人帶來剛柔並濟的感官體驗。村上春樹將捐出過去四十年的小說手稿,包括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手寫初稿,以及不時出現在他小說中的二萬張黑膠唱片。
  • 隈研吾為村上春樹造房子,我嗑了這對CP!
    ,一個是文藝到骨子裡的村上春樹,讀者閱讀的速度總趕不上他倆出書的速度。同樣地,在日本當代建築師中,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和主張「讓建築消失」的隈研吾又是兩個極為特別的存在,既保有傳統又常建常新,既先鋒又克制。縱觀上述四位,你會發現他們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總能做到極致。所以,當我看到隈研吾團隊要為早稻田大學設計村上春樹圖書館時,震驚和期待溢於言表。
  • 村上春樹不是「村上春色」\嚴輝文
    只要有空,他就樂滋滋地「量產一批」。比如《大蘿蔔和難挑的鱷梨》,就是為一家女性雜誌《an.an》之「村上收音機」專欄所量身定製。這麼說起來,你大概聽明白了,村上春樹為討好女讀者,各方面都是蠻拼的。  村上春樹受女讀者喜歡,他自己也是毫不隱諱的。村上在出版雜文集時,就連好朋友、畫家安西水丸對他異性緣的評價,他也照錄不誤。
  • 村上春樹當DJ去了
    節目名字就叫《村上RADIO~RUN &SONGS》,在節目中,村上DJ跟聽眾分享了他對跑步和音樂的愛。村上DJ的開場白非常樸素:「晚上好,我是村上春樹。因為這次是第一次出演廣播,所以我想第一次聽到我的聲音的人一定會有很多。
  • 村上春樹無緣諾貝爾獎 春樹迷大失所望
    村上春樹無緣諾貝爾獎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1Q84》等小說作品都深受好評,近年人們不斷地認為他是可能的獲獎人選。村上春樹無緣諾貝爾獎  英國博彩公司立博將村上春樹列為熱門人選,開出的盤口為3-1,媒體則一直熱議現在已經成了每年一度的猜測,即樹上春樹可能成為日本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前兩位分別是1968年獲獎的川端康成和1994年獲獎的大江健三郎。
  • 村上春樹:對於奇異恩典,我一直珍視它並心懷感激
    彼時的日本還是填鴨式教育,村上春樹從小學到大學都比較逆反,除了對學業中感興趣的內容積極學習,其餘都不熱心,成績也是馬馬虎虎。但是他十分熱愛閱讀,覺得閱讀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事情。1968年村上春樹考入早稻田大學戲劇專業就讀,並在大學裡認識了自己的妻子。
  • 村上春樹的【狐獨星球】
    ▼ 為什麼讀村上春樹?為了裝逼呀!連村上春樹都沒讀過的話,會被男神/女神嫌棄的噢。說起來,村上春樹絕對是對中國影響最深的歪果作家了。從寫作者到音樂人,甚至到咖啡館,當下中國大部分文藝氣息都源自村上的深刻洗禮。簡單概括就是,凡有文藝氣息的地方就有村上春樹。所以得不得獎真的不值得調侃,因為你看,得了諾貝爾的人往往還不如村上春樹的話題多。為什麼呢?
  •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讀懂了這本書,就讀懂了村上春樹
    前言《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樹發表於1985年的長篇小說,與《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稱為村上春樹的三大傑作。這本書展示了作者虛實結合,雙線敘事的寫作手法,是村上春樹作品中最典型的藝術風格。①美感在心理描寫中的體現村上春樹文字的美,我在讀《挪威的森林》中就頗有體會,他極擅長寫人的心理活動,尤其在細枝末節處寫的格外細膩動人。我不能拋棄心,我想,無論它多麼沉重有時候多麼黑暗,但它還是可以時而像鳥一樣在風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恆。
  • 村上春樹:廚房中誕生的作家
    1987 年,以代表作《挪威的森林》的問世為標誌,村上春樹完成了一場小說藝術的「個人革命」。村上文學被提升到「後戰後」的日本精神史的高度,受到了不同國別的讀者的廣泛關注,引發了久盛不衰的「村上現象」。村上春樹對戰後日本社會現存精神危機的藝術揭示,顯示出戰後日本、乃至整個文明人類的某種革命性的文學變革與走向。
  • 村上春樹再陪跑 書迷同學期待明年奪諾貝爾獎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今年仍然未獲諾貝爾文學獎,可說年年都被預測,但年年都陪跑。雖然村上迷及村上同學們難掩失望,但也期待明年獲獎,「我相信總有一天會的」。日本日刊體育、產經體育報、Sponichi Annex報導,村上春樹今年未能奪下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母校、兵庫縣西宮市立香櫨園小學,今天聚集不少當年同學及地方居民等待好消息,結果等到的是失望。一名當年跟村上同班的男性說,「這是第幾年沒能得獎?
  • 村上春樹生活的「世界」
    在靜享時光之美妙的時候,他悄悄睜開眼,棒球場上的擊球手打出了一個二壘打,這一球突然抓住了他的心,「既然他們可以,我為什麼不可以寫小說呢?」。這個想法一直縈繞著他,最終使他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這個人就是村上春樹。時光荏苒,當年在澀谷球場上決定從事寫作的年輕人現在已步入花甲年近古稀,他正在一條小路上靜靜慢跑,感受跑步所帶給他的靜謐。他曾寫過一本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 「少年」村上春樹,生日快樂!
    村上春樹說,少年與年齡無關,只關乎三件事:穿運動鞋、每月去一次理髮店而不是美容室、從不一一自我辯解。在29歲之前,他從未寫過小說,也從沒產生過要寫小說、要當作家的念頭。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樹出生於日本京都,父親是一名語文老師。村上春樹12歲時,他父親和家附近的書店打了招呼,讓他能夠去書店自由地賒帳買書,每月給他結算一次。
  • 不,我不想和村上春樹談論寫作
    跑者村上春村。賽道希臘雅典。村上君腳下,最為原始的馬拉松路線:馬拉松到雅典。村上春樹人生中第一個42公裡。照片上看起來,村上君已經進入長跑過程中腦子空空如也的狀態。」我跑步,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實際上,即使在這樣的空白中,村上春樹的腦子裡也有片時片刻的思緒潛入。
  • 村上春樹 一棵什麼樣的樹
    村上的目標是「很輕鬆的小說,二三百頁紙,漂亮的,留在記憶中那種漂亮的小說」,甚至是「一本把全國女孩的眼淚都逼出來的小說」。他確實做到了。    《挪威的森林》被村上春樹自己視為「另類小說」——「我用寫實風格去寫,是為了顯示不是我的東西也可以做到,所以儘快完成儘快離開。我想回到自己本來的世界去。」這「本來的世界」指的是《尋羊冒險記》、《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舞!舞!舞!》
  • 村上春樹的名句有哪些?
    1  1、我這人,無論對什麼,都務必形諸文字,否則就無法弄得水落石出。 ——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  2、 限定目的,能使人生變得簡潔。——村上春樹  3、 為什麼人們都必須孤獨到如此地步呢? 我思忖著,為什麼非如此孤獨不可呢? 這個世界上生息的芸芸眾生無不在他人身上尋求什麼,結果我們卻又如此孤立無助,這是為什麼?
  • 村上春樹的推薦書單(100本)
    ——村上春樹——村上春樹 弗朗茨卡夫卡曾在1904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 我想,我們應該只讀那些咬傷我們、——村上春樹 ……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和雷蒙德·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它們都是我人生(身為讀書人、身為作家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說。倘若只讓我從中挑選一本,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不起的蓋茨比》。
  • 村上春樹之所以為村上春樹
    自2006年獲頒卡夫卡文學獎以來,村上春樹在世界文學界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被列入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名單,呼聲一年比一年高,連續6年,但年年都落選。去年敗給莫言,今年又敗給以短篇小說見稱的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再次抱憾諾獎。  20年前我譯過他3本書,也算是與村上有緣之人,現在還在做著與他相關的研究。不過,說實在話,我已經不像從前那麼喜歡他了。是什麼使我變心?
  • 村上春樹:與馬有關的少年足跡
    毛丹青(旅日作家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在最近揭曉的好書獎中,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頻頻受到關注,並最終進入新浪好書榜2013年度十大好書之列。村上春樹的創作中經常出現動物的意象,今年又是馬年,旅日作家毛丹青近日尋訪村上的少年時代,為我們揭秘村上春樹的創作,與馬的秘密關聯。
  • 如果我們的生活是村上春樹
    這是我與羊男在朋友圈的對話,兩個村上春樹讀者對上接頭暗號。我們認識有一段時間了。一年多以前,我為一位對清酒頗有研究的朋友策劃了一場酒會,羊男是為他而來的。酒會結束後加了微信。事實上,那天來的人不少,我又是主持,熙熙攘攘根本沒有心思分辨誰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