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72歲生日。
村上春樹說,少年與年齡無關,只關乎三件事:穿運動鞋、每月去一次理髮店而不是美容室、從不一一自我辯解。
在29歲之前,他從未寫過小說,也從沒產生過要寫小說、要當作家的念頭。
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樹出生於日本京都,父親是一名語文老師。村上春樹12歲時,他父親和家附近的書店打了招呼,讓他能夠去書店自由地賒帳買書,每月給他結算一次。
1961年,村上隨父母移居蘆屋市。在蘆屋市精道中學讀書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世界文學全集,為村上春樹日後文學成就的一塊奠基石。
村上春樹與妻子高橋陽子相識於早稻田大學讀書期間,那時,村上春樹與高橋陽子相遇在學校的圖書館。22歲那年,還在讀大學的村上,和女朋友高橋陽子直接領證結婚,婚後,他們倆白天到唱片行做事,晚上在咖啡館打工。隨後又在校外開了家爵士樂酒吧。連開店的錢,都是找老丈人借的。
29歲那年,酒吧的生意遇到了瓶頸,他才清閒下來。此前的日子裡,他和陽子一直貧窮而忙碌,租住在沒有電視、沒有暖氣的小房子裡,一直為還酒吧的債務而發愁。
29歲的某一天,他閒來無事去附近的棒球場看比賽,卻忽然感覺「像被什麼東西擊中了似的」,一個念頭毫無徵兆地從心底冒出來:「對了,沒準我也能寫小說。」
當天晚上,他就買來稿紙和墨水,趴在廚房裡斷斷續續地寫上一兩個小時。這種寫作不為稿費,全憑興趣。他就在廚房的吧檯上,寫完了自己的處女作《且聽風吟》,投給了當時的群像新人獎,並奪得了頭獎。
村上春樹主要住所和工作室位於神奈川縣的大磯,在谷歌地圖上明確標有村上大磯工作室的位置。名稱是シナモンインク資料室(Cinnamonink)——「 西那蒙印刻」, Cinnamon 意為「肉桂」。
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村上春樹滿懷真誠地袒露了自己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看法。他寫道:「「流於後世的是作品,而不是獎項。從奧斯卡獎到諾貝爾文學獎,這些被稱為『獎』的東西背後並沒有體現其價值的客觀支撐。」除了寫作以外,村上春樹堅持最久的事情就是長跑。不僅每天跑,他還多次參加專業級的馬拉松、鐵人三項。
人生來如此,喜歡的事兒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兒怎麼也堅持不了。
從1981年開始,村上春樹翻譯了美國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雷蒙德·錢德勒、杜魯門·卡波特、雷蒙德·卡佛等人的小說,迄今已有約七十多部翻譯作品出版。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村上春樹最推崇的作家,他的最高目標是寫一本像《卡拉馬佐夫兄弟》那樣的書。他曾經說,「這本書中包含了整個世界。人生的各個不同方面、生活體系、 世界觀、各種各樣的故事……這部小說中都有。不管你讀多少遍,總能從中學到東西」。

如何在陌生又龐大的都市自處,如何在新的世界裡定位自己,這是一個新的疑問。就如村上春樹的譯者林少華所說:新時期相對寬鬆的人文和政治環境促進了人們自我的覺醒,經濟的快速發展又為自我的生長提供了物質土壤。而村上的高妙之處恰恰在於,他總是輕輕提醒我們——你的自我果真是你自己的嗎?或者說你的心靈果真屬於你自己的嗎?裡面的觀念沒有被置換過嗎?你的自我沒有被鋪天蓋地的商業信息所俘虜嗎?
你真的需要開奔馳、真的需要穿皮爾·卡丹、真的需要戴勞力士嗎?進一步說,你沒有為了某種利益或主動或被動抵押甚至出賣自我、你的心靈是自由的嗎?一句話你的自我是否是本真的自我?
我們什麼時候會閱讀村上春樹?當離家後面對一個陌生世界不知所措時,當因為這種迷失需要安慰時,村上的文字以一種誠懇、簡單的方式提供著安慰。
村上春樹為這個世界上千千萬萬正在追尋自我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精神偶像:做一個不與世界深度摩擦,但真誠善良,具備良好德性的個人主義者。他用自己的故事為「獲得良好德性」提供了一條如真理般簡捷的路徑:堅持,像苦行僧一樣堅持。比如堅持寫作,堅持跑步,堅持做一個簡單、勤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