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關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餈粑的習俗。在中秋節前製作,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齊名的必備佳品。
丹霞客家蕉葉餈、糖餈
「六月六、早禾熟、嘗新谷」,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廣東韶關丹霞山觀音巖附近的客家山村——白蓮上洞村,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都要過嘗新節。家家戶戶推磨磨漿,做上數百個蕉葉餈、糖餈,款待回娘家的女兒外孫和遠道而來的親戚。
餈粑分為鹹、甜兩種,製作過程費時而繁瑣,需前一天晚上就用水將米浸泡,第二天清晨用石磨將泡軟的米磨成漿,然後放在鍋裡熬成糊,待米糊涼了才能包。一個個雪白的米粉團被放在碧綠的芭蕉葉或竹葉上,中間再放入已經調製好的餡,四下一裹,一個餈粑便做好了。包好的蕉葉餈被整齊地擺放在扁平的竹簍裡,待放滿一簍後,便放入大鍋裡蒸熟。
始興風味麻餈
製作方法:
將糯米洗淨,漂去糠皮和雜質,浸泡4小時以上,濾幹水,蒸至九成熟。將蒸好的糯米飯倒入石臼,用硬實的木棍捶擊敲打。
棒槌舂打餈粑是一項費力氣的差事,非得壯漢不可,力氣小的人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的。打餈粑既是個技術活,也算是粗活,它講究準、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有韌性,這活兒即便是冰雪天氣也會出一身大汗。
糯米飯捶打得黏稠了,下一步就是做餈粑,熱一鍋芝麻糖水,用手工將餈粑捏成小拳頭大小,壓扁後放入鍋中混煮即可。
甜香的氣息氤氳四周,熱騰騰的麻餈已經可以出鍋,盛入碗中,圍坐一起,享受香甜軟糯帶來的窩心。
通過這樣「浩大」的工程製作麻餈不是常有的事,而大家一起協力合作的歡樂氛圍更是讓人嚮往,這份甜品,最膩人的是那份情。
家常客家餈粑
製作方法:
A糯米(江米)420g, 清水220g, 鮮奶30g
B色拉油1大匙,芝麻粉(或花生粉)1/2杯,糖粉1/2杯, 夾餡豆沙適量
1.糯米用清水洗淨,後浸泡約40分鐘
2.糯米靜泡後瀝乾水分(須確實完全瀝乾,以免水分過多造成麻糬過於軟爛)
3.麵包機桶中依序加入清水+牛奶+瀝乾的糯米
4.選擇麵包機程序中的 [ 年糕/糯米糰 ] 模式。開始啟動運作,過程需費時80分鐘
5.聽到完成警示音即可將麵包桶取出(麵包機與麵包桶都很燙,要小心燙手)
6.準備一個塑膠袋,袋子中加入1匙色拉油, 後將麻糬團從麵包桶中用軟刮刀(需抹油)取出,直接放入袋中
7.用雙手揉捏塑膠袋,使袋子中的麻糬團外表均勻沾上油。後靜置20分鐘,等涼透
8.等待期間,將芝麻粉或花生粉+糖粉均勻混和攪拌成為沾料
9.涼後的麻糬團很方便分割,可先捏成數個小麻糬團沾做法8的沾料,或是傳統吃法~將大塊麻糬團端上桌,邊吃邊切割沾料食用
10.也可包裹夾入喜歡的豆沙,蓮蓉或紅棗各種餡料~在外皮滾上芝麻花生沾料,即成為夾餡麻糬
烹飪技巧
1、糯米清洗後須確實完全的瀝乾,如水分過多造成麻糬軟爛不成形!如喜歡超軟爛口感,則可以自行增水多試驗幾次;
2、麻糬團在麵包桶中很燙手也很粘,要移出時,刮刀上需要抹油才能輕易的取出;
3、油的選擇請用較無特殊氣味的油品,如色拉油,橄欖油…否則影響麻糬本身天然的糯米香氣。
食用方法
1、把餈粑切成片,用油煎炸成軟黃色後,加入糖、芝麻後可以食用。
2、煮湯,把餈粑切好放入沸水中加糖或甜酒煮軟即可。
3、把餈粑切片後與臘肉瘦肉,配以青菜或瘦肉,配以青菜、香菇、冬筍等時令蔬菜炒、煮、煎皆可,如加入雞、鴨等高湯風味更佳。
4、直接放入微波爐加熱,點調味醬即可食用。
周末又到了!吃貨,想不到吃什麼就去嘗嘗這熱騰騰、軟糯糯的餈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