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廣大文化愛好者的喜愛。而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好伴侶,古人自然也會留下很多關於茶文化的故事。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愛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體現茶文化的3首古詩,千年後留下縷縷茶香,讓人唇齒留芳。
第1首,《竹窗》:竹窗西日晚來明,桂子香中鶴夢。清侍立小童閒不動,蕭蕭石鼎煮茶聲。
這首詩的作者是元代詩人馬臻。馬臻既是道士也是詩人,所以他的詩有一種仙風道骨在裡面,千年後讀來還是雅韻悠悠。這首詩並不是專門寫茶的詩,卻體現了一種傳統的茶文化,仿佛有茶煙瀰漫,讓人感受清香無數。
第一句是寫竹窗傍晚,竹子的清雅加上晚霞的紅豔,可以說是難得的美景。而第二句有桂花有仙鶴,體現了一種超然世外的生活狀態。第三句寫小童子的行為,一個「閒」字,體現了小童的神韻,也將前面的那一個「清」字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四句寫煮茶,點出了煮茶的器具是石鼎。不同於凡塵所用的茶壺,這種石鼎本身就有一種隔絕人世與歷經滄桑的意味。而詩人重點在描寫煮茶的聲音,「蕭蕭」兩字非常常見,但是在此處運用,卻讓人感覺到茶葉的芬芳與清雅,讓人覺得一股忘不了的茶的真味道。
第2首,《虎丘採茶曲》:當時埋劍有寒墟,叢茗爭誇穀雨初。堪笑北人惟食酪,知君水厄定何如。
這首詩的作者是明代詩人劉鳳。劉鳳是蘇州人,而蘇州當地不但有飲茶的習慣,關於茶的產業也十分繁榮。所以劉鳳這首詩寫虎丘茶,完全是有生活基礎的,因此也能夠留下動人的詩句。
第一句是寫虎丘,相傳虎丘為當年吳王闔閭埋劍之處,至今還有劍池。寫虎丘的茶,先從虎丘的劍說起,這是烘雲託月法,突出虎丘茶與其他地方的不同。
第二句開始寫茶的採摘時節,穀雨的時候是最多茶的時候。第三句和第四句則筆鋒一轉,寫歷史上的典故。所謂「水厄」,用的是晉代人王濛的典故。
王濛特別喜歡茶,不但他自己一天要多次喝茶,而且,總會拿茶來招待客人。當時很多人還不習慣飲茶,因此不少人還挺不適應的。每次去王濛家的時候,大家就戲稱說:「今日有水厄」。
詩歌后兩句是用戲謔的口吻來表達北方人不懂茶的可貴,體現了詩人對虎丘茶的喜愛之情。可以說,這首詩為我們展現了明代蘇州飲茶與採茶文化,讓人在千百年後也能感受到那一縷茶香。
第3首,《七律·和公儀飲茶》:北焙和香飲最真,綠芽未雨帶旗新。煎須臥石無塵客,摘是臨溪欲曉人。雲疊亂花爭一水,鳳團雙影負先春。清風未到蓬萊路,且把吟甌伴醉巾。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王珪。這是一首和詩,王珪的朋友寫了一首飲茶詩,而王珪也忍不住寫下了這首文採飛揚的好詩。
詩歌開頭一句,用「真」這麼一個字,體現了茶的精良品質,也點出了詩人心中的歡喜之情。「綠芽未雨」,我們都知道喝茶的話,清明前的茶最美妙,沒有雨水滋潤,堪稱妙茶。而「新」字,則點出茶葉嫩芽的清新可喜,為讀者呈現了鮮亮翠綠的茶葉。
「煎須臥石無塵客」,這是體現茶的幽靜與高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茶本身就具有了一種超凡脫俗的魅力。「摘是臨溪欲曉人」,點出茶葉採摘的時候是在溪邊,而且是清晨的茶,最是香美。
「雲疊亂花爭一水,鳳團雙影負先春。」這兩句將煮茶時候的情況描寫得栩栩如生,體現了茶葉在煮茶過程中的美好狀態,仿佛讓人聞見了茶香,真是文採飛揚啊。
詩歌最後則是寫茶香與茶煙,那種醇香的茶味,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體現了詩人對於茶的歡喜之情,餘味悠悠,可以想見。
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詩詞呢?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