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廣大文化愛好者的喜愛。只不過古代人寫詩太多,大家熟悉的也就是一些著名詩詞,有大量好詩詞被埋沒在書卷中,得不到人們的賞識。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愛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耐人尋味的3首古詩,千年後讀來文採飛揚,唇齒留芳。
第1首,《寄荊州張丞相》: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從題目上得知,詩歌是寄給宰相張九齡的。當時張九齡得罪李林甫,被貶官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詩歌前兩句就開門見山,表達王維對張九齡的思念。一個「深」字,將情緒渲染十足。當然,這兩句還化用了南北朝時期詩人沈約的《臨高臺》:「所思竟何在,洛陽南陌頭。」
而第3和第4句,寫王維對張九齡思念的原因。原來,王維是在張九齡當政的時候,擢升為右拾遺這個官職的。所以王維十分關懷張九齡。
第5和第6句寫王維的田園生活,看上去與思念張九齡無關,但最後兩句巧妙轉折,讓整個詩充滿了韻味。正是因為王維在田裡種菜,所以看到大雁的時候,就觸景生情,想起了張九齡,卻因為千裡相隔,無法傳遞消息。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這感情是含蓄且真切的,而且十分自然,沒有矯揉造作之感。也因此,這首詩即便過了千年,現在讀起來依然韻味十足。
第2首,《擬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又曾為女人,歡喜見男子。我若真是我,祗合長如此。若好惡不定,應知為物使。堂堂大丈夫,莫認物為己。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從詩歌題目上看,這首詩是模仿著名詩僧寒山與拾得的詩歌,所以具有禪味,讓人浮想聯翩。
因為接近佛家偈語,所以詩歌內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幾句是說,人如果是牛馬的話,那麼就會喜歡草豆。而男人如果是女子的話,那就會喜歡男子。因此,人現在的選擇好惡,其實都是人的環境與命運造成的。
所以詩歌最後說:「堂堂大丈夫,莫認物為己。」這是告訴人們不要為身外之物所迷惑,而應該認清本心。雖然這首詩帶有濃厚的佛家味道,但是品味一二,仍然可以感受到哲理和詩味。
第3首,《茶》:真上堪修貢,甘泉代飲醇。劉琨求愈疾,陸納用延賓。顧渚傳芳久,邕湖擅價新。唐賢經譜內,未識建溪春。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宰相丁謂。丁謂在歷史上的評價比較複雜,但單論詩才,還是值得肯定的。這首詩描寫了古人對茶的喜愛,讓人在字裡行間體會到茶香的美好。
前兩句說的是好茶可以代替飲酒,給人絕美享受,就連帝皇也捨不得這佳茗。第三句說的是晉代名將劉琨喜歡飲茶,以此驅除心中的煩悶。
根據史料記載,有一次,劉琨的侄子給劉琨送上了好茶。劉琨十分感謝他的侄子,並表示自己時常為國事而感到心煩意亂,全靠這些好茶解除煩悶。
第四句用的是晉代吳興太守陸納茶果待客的典故,藉以說明茶是待客的好物。
根據史料記載,陸納與謝安交情頗好,謝安在閒暇時常去陸納家拜訪。讓人奇怪的是,陸納每次待客,沒有大魚大肉,而只有一杯清茶和一些水果招待謝安。
陸納的侄子陸椒對於陸納的做法十分不解,認為陸納太過小氣。有一次,陸椒自作主張,私下準備了豐富的酒菜來迎接謝安。陸納事後斥責陸:「你不能給叔父爭光也就是了,為何還破壞我謹持樸素的作風呢!」
而詩歌的最後兩句則是說唐代很多人都寫了茶經茶譜,但是卻沒有建溪茶放在茶譜中,真是可惜之極。從這裡可以看出丁謂對建溪茶的喜愛。
所謂建溪茶,又稱為建茶,因產於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可見建溪茶確實令人留戀不已,也難怪丁謂不吝讚美之詞了。
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詩詞呢?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