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紛紛擾擾,誘惑繁多,金錢、面子、聲譽等種種皆是迷惑人心、惹人爭逐的東西,滾滾紅塵中,人們很容易就會被花花世界迷了雙眼,在名利、物質的誘惑面前把持不住,淪為物慾的奴隸,丟失了自己。
暫且不論物慾的誘惑,現實生活中的人們連感官上刺激的誘惑都過不了關,比如,遇到有人打架鬥毆或者是有人耍把戲,立馬就湊上前去看熱鬧了,這樣的情形筆者見過的實在是太多了,而能夠不滯留,繼續前行的人卻寥寥無幾。作為少數中的一員,筆者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大多數看熱鬧竟能那般過癮,只知道自己對此毫無感覺,繼續默默地走自己的路,也許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塞其兌,閉其門」吧。
說到這裡,筆者突然想到了魯迅筆下曾出現的關於國人愛看熱鬧的名言:
喜歡看熱鬧是中國人的劣根性造成的。
中國人愛看熱鬧,看熱鬧的時候一個個都像鴨子一樣伸長了脖子來看。
中國永遠不缺看熱鬧的人。
魯迅是一個有民族氣節、有血性之人,毛澤東曾說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胡適曾說
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
這樣的人在古今的文人中也曾湧現,古代的代表人物是文天祥,他的一首《正氣歌》流芳百世。
所謂正氣,是指立於天地之間,即使身在紅塵世俗的洪流之中,依然能夠堅守初心,擯棄世俗功利的束縛,不為外界所惑,不隨外物而改變,更不會因為名利而失去自我。浩然正氣的人擁有超越世俗的智慧,對世事人生有清醒透徹的認識,看清了世間權位、名聲以及金錢利益的虛幻本質,能夠認清本位,知曉本體在世間的位置。他們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對他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一旦認準了,他們便能不畏艱難,以一種「無為」的心態去做事。
曾國藩之所以成為古往今來正身正己的典範,離不開他平日裡的省身反思,檢驗自己每日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內心的價值觀,是否違背初心,就是在這樣如復一日堅持律己的修養身心的省察中,練就出了寵辱不驚、堅毅果敢以及「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定力。
是是非非,最是惹人惱,無論外界如何,只要心有定見,堅守內心的淨土,便能不為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