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魚的離奇愛情生活:雄魚寄生交配,吃軟飯,純屬為了下一代

2020-12-12 怪羅科學

大自然中,長得爭奇鬥豔的生物數不勝數,這背後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為悅己者容,有的是為了恐嚇天敵,而有的是為了隱藏自己。

但在海洋深處,由於光線不足,誰也看不到誰,深海生物似乎不再關心自己的外貌,漆黑的環境,對於像我們這樣適應光亮的人來說,黑的可怕如同深淵,然而對於深海的生物還說,這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們中有很多是隨便長的,長相奇特,醜陋,甚至讓人恐懼。

在如此漆黑的環境中,能照亮深淵的唯一光線是深海生物發出的螢光,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一種,喜歡「釣魚」的魚,鮟鱇。

頭頂明燈

鮟鱇有很多名稱,哈蟆魚、琵琶魚和結巴魚等等,生活在深海中,長相一言難盡,也有醜魚和老頭魚的外號。

頭大身體扁平,眼睛小,長在背上,有一張血盆大口,嘴裡長滿大小不一的尖銳牙齒,從側面看,下巴突出,頭佔很大一部分,軀幹很短。

最驚豔的是它頭頂上有一個突起的肉球,如同一盞小燈籠,由背鰭延伸發育而成。

在深海黑漆漆的環境中,有一盞明燈絕對是有優勢的。

鮟鱇通過分泌光素,在酶的作用下,發出生物螢光,它也正是利用這種光來「釣」食物。

眾所周知,很多生物都是具有趨光性的,當它們看到這種光亮後,會主動靠近,此時鮟鱇就會張開嘴巴,靜靜等待食物自己到嘴巴裡來。

若此時吸引來的生物個性兇猛,非常不好惹,鮟鱇也會採取必要的措施避免自己被捕食,它會主動將小燈籠含進嘴巴裡,光亮突然消失,兇猛的大魚一時之間無法適應,只能失望離開,而鮟鱇也在黑暗中溜走。

消失的雄魚

在19世紀,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種魚,但研究讓人很困惑,因為他們所有的研究樣本都是雌性的,他們不知道雄魚在哪裡,也不知道長什麼樣。

直到20世紀20年代,幾乎過了整整一個世紀後,事情才開始變得稍微明朗一些。

1922年,生物學家發現了一隻肚子附著2條小魚的雌性鮟鱇,一開始,生物學家推測,這是一位母親和她的2個孩子。

然而當另一位科學家對這個生物進行解剖後發現,小魚並不是雌魚的孩子,也不是別的物種,而是她的伴侶們。

原來「消失的」雄魚一直都在科學家的視野中,只是和雌魚體型差異太大,因此沒有被識別。

從小「吃軟飯」

一般來說,雌魚可長到1.2米,而雄魚最多只有10多釐米,體型差異不是一點點。

身體結構也不同,附著的雄魚沒有大嘴和牙齒,也沒有小燈籠光源,它不會自己捕食,完全依賴於雌魚提供營養,是寄生在雌魚身上的附屬物。

雄魚很小就開始物色對象,它們嗅覺靈敏,會跟隨一種特定的信息素找到雌魚,雌魚的小燈籠一閃一閃的,也能幫助雄魚找到伴侶。

一旦雄魚找到合適的配偶,它就會咬住雌魚的腹部,直到自己的身體與雌魚結合:皮膚連在一起,血管也連在一起。這樣雄魚就可以從配偶的血液中獲取所需的營養。

結合後,雄魚就不必像普通的魚那樣去看東西、遊泳或吃東西,因此也就不再需要眼睛、鰭和其他內部器官,開始萎縮、退化、枯萎,直到最後雄魚變成掛在雌魚身上的一塊肉。

兩條魚也就變成了一條,雄魚和雌魚之間就像是心照不宣的交易關係,雄魚從雌魚那裡獲取食物,而在雌魚準備產卵時提供精子。

最後

寄生交配看起來很奇特,但是對於生活在深海的鮟鱇來說,這種怪異的交配儀式是一種深海適應。

在海洋中,鮟鱇很少有機會在深海中碰到對方,為了確保有更多的後代產生,它們只能採取這樣的措施,讓配偶們保持近距離,方便繁殖。

雌魚付出,雄魚「吃軟飯」,只是它們生存的方式之一。

相關焦點

  • 琵琶魚的交配方式有多可怕?雄性不僅活不成,還變成雌性的性器官
    在寒冷、黑暗的深海,沒有陽光、沒有一絲絲溫暖,但是偶爾你會看見在深海的某處有一點亮光,如果你被這個亮光所吸引,你就會進入琵琶魚的狩獵陷阱。接下來你就會看到一個體長1米左右,長著針尖般牙齒的怪物張著血盆大口向你撲來。這個怪物就是雌性琵琶魚,它們也叫鮟鱇。
  • 雌性鮟鱇魚:同時被8個「軟飯男」寄生是什麼體驗?
    很醜但很會「吃軟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在看顏值的人類社會,似乎不太容易發生,但在魚界卻是有可能的。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今天的主角——鮟鱇魚身上。為了在黑暗的深海中捕獲獵物,有些鮟鱇魚在頭頂長出了一盞精緻的小燈,這根棒狀發光物被稱為「擬餌」,它就像一根掛著誘餌的釣竿一樣可以用來引誘獵物,因此鮟鱇魚也叫做燈籠魚。並非所有的鮟鱇魚都具有「釣竿」 ,也並非所有的「釣竿」上都具有發光器。一些生活在淺海海域的鮟鱇魚不僅沒有「擬餌」,甚至還長相可人,被當做觀賞魚飼養。
  • 人不如魚系列?在愛情面前,看看魚兒是怎麼做的吧!
    為了自己愛情的結晶,雌雄大馬哈魚必須經歷千難萬險,穿越大洋,回到淡水河流並逆流而上,一晝夜可行駛40千米,一直到最終的產卵地才停下來。而這一路上,隨時都有喪命的危險。但是,長途遷徙耗光了它們的能量,等到親魚產卵受精之後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之路,現場極其慘烈。
  • 海底最強「軟飯王」,交配方式過於奇葩甚至一度搞懵科學家
    體型上的巨大差異為雄魚的「吃軟飯」行為提供了可能,而雄魚也沒有辜負體型差異帶來的好處,它通過退化捕食能力從而將「吃軟飯」發揮到了極致。我們知道大多數鮟鱇魚的頭頂有一根棒狀發光物,就像一根魚竿掛著誘餌一樣,被稱為「擬餌」。這是由背鰭的第一根脊骨演化而成的,並通過共生細菌發出的生物螢光。不同鮟鱇魚的發光細菌可能不同,但是它們都可以在黑暗的深海環境中引誘獵物。
  • 深海燈籠魚的繁衍:雄魚直接寄生雌魚!血肉相融吸收到只剩精囊!
    體型非常迷你的雄魚會一直貼附在對牠們來說非常巨大的雌魚身上,兩者組織相連並建立共享血液循環系統。鮟鱇魚這種繁衍現象稱為「異性寄生生活」。對分布於廣闊深海的鮟鱇魚來說,雄魚和雌魚非常難遇見進而交配,因此發展出這種繁衍策略,可克服個體分散的限制,達到延續下一代的目的。
  • 雌性鮟鱇魚:同時被8個「軟飯男」寄生是什麼體驗?
    很醜但很會「吃軟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在看顏值的人類社會,似乎不太容易發生,但在魚界卻是有可能的。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今天的主角——鮟鱇魚身上。為了在黑暗的深海中捕獲獵物,有些鮟鱇魚在頭頂長出了一盞精緻的小燈,這根棒狀發光物被稱為「擬餌」,它就像一根掛著誘餌的釣竿一樣可以用來引誘獵物,因此鮟鱇魚也叫做燈籠魚。並非所有的鮟鱇魚都具有「釣竿」 ,也並非所有的「釣竿」上都具有發光器。一些生活在淺海海域的鮟鱇魚不僅沒有「擬餌」,甚至還長相可人,被當做觀賞魚飼養。
  • 鮟鱇魚:魚類中的奇葩上門女婿,論吃軟飯的能力,本魚就沒服過誰
    可以讓愛人心甘情願「吃軟飯」,而且吃到地老天荒!鮟鱇魚的世界裡,每隻雄魚都是上門女婿,而且個個都是軟飯男。令人費解的是他們找到的鮟鱇魚樣本沒有一隻是雄性的,更不清楚雄魚長什麼樣。有的時候生物學家會捕捉到一種與角鮟鱇身體構造類似的魚,但是這類魚的塊頭小得多,不到1cm長,加上其餘的差別,最終被歸於另一個的物種下。直至20世紀20年代,生物學家又抓住了一條雌性角鮟鱇。發現有兩條比它小許多的魚利用口鼻部粘附在雌魚的小腹。
  • 鮟鱇魚:魚類中的奇葩上門女婿,論吃軟飯的能力,本魚就沒服過誰
    可以讓愛人心甘情願「吃軟飯」,而且吃到地老天荒!鮟鱇魚的世界裡,每隻雄魚都是上門女婿,而且個個都是軟飯男。令人費解的是他們找到的鮟鱇魚樣本沒有一隻是雄性的,更不清楚雄魚長什麼樣。有的時候生物學家會捕捉到一種與角鮟鱇身體構造類似的魚,但是這類魚的塊頭小得多,不到1cm長,加上其餘的差別,最終被歸於另一個的物種下。直至20世紀20年代,生物學家又抓住了一條雌性角鮟鱇。發現有兩條比它小許多的魚利用口鼻部粘附在雌魚的小腹。
  • 世界上最「醜」的魚:雌性比雄性大100倍,依靠雄性自殘來交配
    在這個物質豐富的世界裡面,我們都為那些為了繁殖下一代而犧牲自己的雄性生物,感到佩服,那些普遍被傳播的動物要數螳螂和黑寡婦了,這些都是陸地上的動物,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聊一下海洋生物裡面,同樣通過這樣極其殘忍的方式來繁殖的物種。
  • 這種雄魚很卑微,把「軟飯」吃到極致,最終變成雌魚的部分器官
    二是「天生醜相」,這一點是要被認可的,由於鮟鱇魚也屬於深海魚,每天都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環境中,像網友所說的「隨便長長就好了」;三是「美味」,這一點必須要認可,鮟鱇魚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餚,但處理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弄不好就可以傷到自己,真的是就不能成為既美味又收拾的魚。
  • Science:在吃軟飯這方面,這種魚真的是高手!
    在深海之中,有一種醜出新高度,總愛打著一個「燈籠」釣魚的魚,叫做鮟鱇魚。俗稱燈籠魚、琵琶魚。《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遊向深海遇見的就是鮟鱇魚。
  • 吃軟飯的終極方式,與雌性合為一體,雄鮟鱇魚究竟有多弱
    隨意感受一下這類生活在深海中的魚自打19世紀被研究後,科學界家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咋發現的鮟鱇魚都是雌性,雄魚都跑哪去了?但查爾斯就對這些小魚很好奇,他就把小魚解刨了,然後驚奇地發現,這哪是魚寶寶啊,這是寶寶它爸啊。
  • 地球上交配時間最長的動物是什麼?專家:這個動物持續一生
    並且為了繁衍生命,有些生物甚至不惜變換自己的性別,小丑魚就是這樣;而有一些則是雌雄同體,例如蚯蚓;那麼地球上交配時間最長的是什麼動物呢?其實地球上有很多動物的交配時間都是很長的,比如長達8小時的馬島縞狸,它是鋪如動物中交配時間最長的,生育器官佔據著身體的六分之一。因此馬島縞狸在求偶中的戰鬥力是非常厲害的,因為如果不夠努力的話是不能找到優質的交配對象的。
  •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與此同時,雌魚也會散發出物種特異性的外激素。雄魚的眼睛就能分辨雌魚是否是同一物種。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來源:新浪科技我有話說  一條雌性的獨樹須魚。對於一些鮟鱇魚來說,雄魚確定雌魚是同一物種的過程快了很多。這些雌魚具有能發出藍色光的釣竿。
  • Science:存在100年的性寄生謎團終破解!犧牲免疫功能來換取雌雄...
    2020年8月1日訊/生物谷BIOON/---深海琵琶魚(anglerfish,也稱為安康魚)採用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繁殖策略。矮小的雄魚與體型巨大的雌魚永久結合,融合它們的組織,建立共同的血液循環。這樣一來,雄魚就完全依賴於雌魚的營養供應,就像母親子宮裡的發育中的胎兒或移植病人體內的供體器官一樣。
  • 為何螳螂交配「母的要吃掉公的」?其實不是為了下一代
    動畫片中對於母螳螂吃公螳螂的解釋是為了補充身體營養,更好的養育下一代,這與平時大家理解的虎毒不食子自然界觀念相去甚遠,所有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呢?在1984年,兩位生物科學家裡,斯克和戴維斯對螳螂「妻吃夫」的現象做了全面的研究,徹底解開了其中的謎團。
  • 揭秘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在環境險惡的海洋裡生活,每種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存之道。鮟鱇魚常年居住在200~4000米的深海,自然得想辦法練就一身震懾力十足的本事來防身。深色的皮膚是它的保護色,而肥大的體型和猙獰的一口尖牙利齒則讓它樹立了崇高的威嚴。它的體表沒有鱗片,卻遍布了粗糙起伏的皮質。這樣的形象也難怪人類把它列為醜魚的榜首。
  • 鮟鱇魚,人們都說這是最醜的魚,我看未必!
    青島人都熟悉的這種魚,醜得不能再醜。看了這圖,您肯定覺得眼熟,這不是鮟鱇魚嘛!對,這就是青島人說的「介巴子魚」。鮟鱇魚小baby看到鮟鱇魚的小baby不由自主的想到鮟鱇魚的婚姻(交配)應該說鮟鱇魚的婚姻是目前小編認知中最有意思的一種方式生死纏綿的愛情通常大家對鮟鱇魚的第一印象可能出現在2003年的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中。鮟鱇魚有著可怕的面容,頭頂發出誘惑獵物的光,一張誇張的大嘴以及鋒利的牙齒。
  • 罕見黑色深海怪魚首次亮相
    琵琶魚——嘴巴極大、牙齒如刺針、表情略帶恐怖,這種罕見的黑色深海怪魚註定備受矚目。  近日,研究者在加州中部成功拍攝到一條雌性琵琶魚近景,這是人類首次拍攝到該罕見魚類的深海活動。  在蒙特裏海灣峽谷,研究團隊通過遙控潛水器(ROV),在580米水深海洋成功拍攝到一條身長9釐米的深海怪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