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海島臺灣貧富分化與政治操弄 (下)

2020-12-17 網易財經

「對不起,我真的還不起——畢業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工作,欠銀行的30萬學貸怎麼辦?」

「對不起,我真的不敢結婚——我的薪水只有兩萬多,買不起房子也撐不起一個家。」

「對不起,我真的不敢生小孩——因為物價飛漲薪水卻不漲,老婆去年還失業將近半年。」

「對不起,不是我不努力——40幾歲不好找工作,投了一堆履歷都沒有消息。」

幾則發布在主要媒體上的廣告,痛訴了臺灣從大學畢業、結婚、生子到中年的艱辛,吸引了廣泛的注意力。

這是2010年11月民進黨的政治廣告,矛頭針對的是國民黨所組織的11月21日拉票大遊行,在每則廣告的下方,都以弱勢群體的口吻質問馬英九,「你也能為我辦一場遊行嗎?」

這些廣告,訴求點直指臺灣社會最為關注的貧富分化問題,在刺激民意上相當精準與到位。

這些廣告推出的時機,正是「五都選舉」之前——「五都選舉」是指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和高雄市這五個直轄市市長以及市議員的選舉。

從各種官方數據以及其他數據來看,臺灣的貧富分化問題相比其他國家與地區並不嚴重,但在民眾看來,這一問題似乎到了刻不容緩、無法忍受的地步(詳見上篇)。各種原因之外,還有個臺灣特色的原因:那就是對貧富分化議題的政治操弄。

階級政治

2008年的敗選,對民進黨來說,是重大的挫折,也由此掀開轉變之幕,關鍵就是從族群議題轉向民生議題、從統獨政治轉向階級政治。

蔡英文受命於危難之際,出任民進黨主席。她在就任演說中提出:「臺灣在將來面臨著兩個威脅,一個是中國(大陸)的崛起,一個是全球化的挑戰。」所謂大陸的威脅,是老生常談,與全球化威脅並列,相當微妙。

蔡英文說:「在全球化方面,我們也面臨挑戰,這是無可避免的挑戰。……我們在執政時期建立的包括就業保險、勞工退休帳戶、國民年金等很好的社會安全制度,必須要讓這些福利網絡更為完備,才能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防止M型社會的惡化。」顯然,她將應對全球化作為「防止M型社會的惡化」的手段之一,而其潛在前提就是臺灣已經陷入M型社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八年,是民進黨執政的八年。

蔡英文接掌民進黨之後,以擔任民進黨中常委兼任黨務改革小組召集人的羅文嘉等為代表,民進黨內的少壯派掀起「二次黨外」運動,推動「中間偏左」路線。

羅文嘉明確提出:「民進黨要走中間偏左的路線」。他說,本土化是民進黨的價值之一,但本土化無法涵蓋所有層面;臺灣社會非常多元,本土化無法涵蓋、響應或吸納社會的多元價值與需求。這可以從陳水扁執政第二任期看得出來:扁做了很多本土化措施,選票卻流失很多。這不是本土化沒有市場,而是除了本土化之外,還要有其他價值。

羅文嘉認為,民進黨應該走中間偏左路線,「這與民進黨的階級屬性有關」。「民進黨要站在哪個階級說話呢?當然是受薪階級、傳統農工階級及白領階級,這些都是不可移動的勞動力,民進黨要站在這群人的立場為其代言,民進黨要走的是『中間偏左』的進步路線」。

羅文嘉強調,走中間偏左的路線不是口號,而是實踐;執政的時候要表現在政策上,在野時期要展現對執政者的批判態度,與執政者清楚區隔,並點出問題的癥結。民進黨當務之急是要擴大社會基礎,與各個友黨、盟友在不同議題上合作,與臺聯合作主權議題,與綠黨合作環保議題。

至此,這位操盤民進黨黨務改革的少壯派,鮮明地點出了改革的方向:一是「階級鬥爭」,二是統一戰線。

從民進黨日後的發展看,羅的改革思路被蔡英文採納了,並且的確在政治上收穫頗豐。

最佳議題

2009年,被民進黨確定為「社會運動年」,試圖重建黨與社會的關係。2010年的「五都選舉」,遂成為民進黨將重點從統獨議題轉向民生議題、從省籍鬥爭轉向「階級鬥爭」的第一次全面實戰。本文開頭的那些廣告,僅僅是這場戰役的局部。

民進黨更為著力的,是將民生議題、階級矛盾與其固有的統獨議題進行有機整合。國民黨2008年重得政權之後,發生了兩件影響臺灣經濟的大事,一是金融危機,二是兩岸籤訂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民進黨的論述中,前者儼然被看作了「天災」,後者則被看作「人禍」,「天災」難以抱怨,於是「人禍」便成了唯一的宣洩口。

在2010年4月25日的「雙英辯」中,蔡英文指責ECFA將成為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關鍵因素:「ECFA將引發臺灣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結構調整、最大的財富重新分配,而這樣的調整跟分配,最不利於弱勢群體、弱勢產業、廣大的勞工、農民跟工薪階層……」

「雙英辯」後,民進黨做了《ECFA籤訂後的影響》的民調,還接連推出了《ECFA對誰有利?》及3個《ECFA哪裡好?》的文宣廣告短片。

民進黨智囊也指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如ECFA,固然會提高產業獲利,另一方面卻也將擴大貧富差距。《自由時報》更直接使用《ECFA衝擊就業,加速貧富不均》作為其新聞評論的標題。在民進黨隨後發表的《馬政府執政下的貧窮圖像》一文中,再度指出:「這一年是青年無望弱勢族群史上最艱難,以及貧富差距最嚴重的一年。」

在《馬政府執政下的貧窮圖像》中,單列一章「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史上最嚴重」。主要內容是:每戶就業人數創歷史新低為1.46人,家戶總所得大幅下降;20%最低所得家庭儲蓄率創新低,為負30697元(新臺幣,下同);原始貧富差距創歷史新高8.22倍;勞工實質平均薪資倒退13年;最富有的5%與最窮5%的平均所得擴大至66倍。

自此,聚焦貧富差距,以民生議題吸引注意力、以階級鬥爭推動政治動員,成為民進黨的基本政策。在民進黨官網的新聞中,輸入「貧富差距」這個關鍵詞,有232篇(截至2015年7月14日),至今尤甚。

兩面出擊

民進黨的文宣,首攻國民黨。

2014年11月28日,蔡英文出席《從地方開始贏回臺灣》臺中希望晚會,率領中彰投三位縣市長候選人拉票,在致辭中十分感性地再次抨擊貧富差距:「過去這些年來,當我們看到每天生活的城市裡面停滯不前,我們就在想,11月29日為什麼不趕快來。當我們到超級市場,放眼望去,不知道哪一項食品是安全的時候,我們就在想,11月29日為什麼不快一點來。當房價與物價飆漲,生活的負擔越來越沉重時,我們就在想,11月29日為什麼不快一點來。當十二年國教,一個關於我們的孩子的未來的重大決策,卻被這個政府用一種如此散漫的方法來對待的時候,我們就在想,11月29日為什麼不快一點來。當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當我們的孩子前途茫茫,當這個社會上充滿著越來越多不公不義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就在想,11月29日,為什麼不早一點來。」

今年4月29日,民進黨召開第十六屆第十次中執會當天,蔡英文會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馬英九「真的不知道臺灣人民需要的是什麼」,以她當天到臺積電向張忠謀董事長請教為例,「談到的是臺灣產業的前景、勞工權益及產業環保的問題,甚至談到臺灣社會貧富差距及南北差距等問題,這些問題才是臺灣人真正關切的」,但馬英九當政七年,「卻還不知道臺灣人真正關切的是什麼,實在讓人失望。」

6月3日,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針對馬英九所提到的臺灣貧富差距已有改善、社會福利是亞洲四小龍之首,表示說:「這顯然和目前臺灣人民的實際生活與就業環境落差太大。」

第二個攻擊對象,是大陸。

2014年11月21日,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與新境界智庫執行長林全,接見美國國務院經濟暨商業事務局首席副助卿唐偉康後表示:「臺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貧富差距加大都是臺灣人民共同憂慮的問題。」

今年6月4日(美國當地時間6月3日下午),蔡英文在華府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以《臺灣迎向挑戰:打造亞洲新價值的典範》為題,發表演說指出:「近年來臺灣經濟的停滯及失去成長動能,是多數民眾最感到痛苦之事。中國(大陸)崛起並成為世界工廠,讓臺灣『效率驅動』的經濟成長模式受到衝擊,進而導致日形嚴重的貧富差距、工作機會外移及薪資成長停滯。」將大陸的崛起看作是臺灣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在將矛頭對準國民黨及大陸之外,民進黨並沒有忘記「中國(大陸)威脅」之外還有「全球化威脅」,將貧富差距的問題繼續歸咎於全球化。5月26日,蔡英文由臺南市長賴清德陪同,至嘉南藥理大學進行校園巡迴演講,並以《世代對話點亮未來》為題發表演說。在這篇講話中,蔡英文表示:「由於全球化的關係,產生了更多貧富差距的問題,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大。全球化另一個面向,是全球化的生產,哪個地方適合生產,東西就移往那個地方,而被淘汰的產業就被留下。」

批判之外,民進黨也表態自己將致力於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

今年3月21日,蔡英文出席「321國際唐氏症日」,當媒體問其對於實現公平正義的想法,蔡表示:「貧富差距和年輕人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感,是任何執政者或是執政的政黨都必須重視的問題。而年輕人對於低薪及高房價的不滿,需要有整個經濟的改構以及社會住宅及公共住宅的政策來解決。」

對於解決貧富差距的關鍵,蔡英文表示:「我們已經發現,過於劇烈而且無法改變的貧富差距,將影響到全球經濟的成長;要解決這個不公平的問題,關鍵不在市場,關鍵在政治。」

「關鍵不在市場,關鍵在政治」,這是民進黨為臺灣所開藥方的要義,而所謂政治,就是選票與政權。貧富差距問題,被轉換成了政治問題,進而再度轉換成了選舉問題。

中左路線

羅文嘉公開闡述民進黨「中間偏左」路線的改革思路兩年之後,2011年8月,經歷了「五都選舉」的實戰洗禮,民進黨公布《十年政綱》,正式將「中間偏左」路線納入黨的基本目標。

在這份政綱中,繼續抨擊道:「經濟發展偏差造成失業率持續攀升,貧富和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已嚴重衝擊社會的和諧發展,分配正義的挑戰陸續浮現。都會區的房地產在市場失靈與投機炒作下,價格節節飆升,更讓許多中產階級與弱勢者住的權益遭到剝奪。」

但這份政綱不再片面地攻擊兩岸經貿,而是指出:「臺灣應積極解決兩岸經貿所造成的薪資停滯與所得分配惡化等問題,改善弱勢產業與弱勢族群的經濟地位,確保兩岸經貿之正面效益由全民所共享。」兩岸經貿議題似乎與「九二共識」之類的政治議題分開,被納入分配正義議題之中。

政綱指出,「過去,政府體系缺乏長期規劃的能力與積極負責的精神,長期的問題以短期方案面對,整體的問題以切割方式處理,問題難以根治。現在,臺灣必須有一套新的發展策略,以前瞻的視野、專業的態度,針對未來重要趨勢和困難,提出根本的對應策略,徹底轉型、面對挑戰。」

民進黨提出了自己的對策,「十年政綱的所有主張,都有兩個重要的核心理念貫穿其中,那就是『面向世界』和『公平正義』。」其中,所謂的「公平正義」,「是政府的責任。在過去傲人的經濟成就與民主價值之上,臺灣必須誠實面對貧富差距惡化、分配不均、環境破壞、財政惡化的現狀,由政府扛起責任,主動去導正市場機制的缺失,對弱勢者、對有需要的家庭、對年輕的世代,提供更完善的照顧與協助,積極去體現所得、居住、土地、環境,乃至於世代之間的正義。」

十年政綱提出六大主軸:「就業導向的優質經濟、公平分配的互助社會、永續發展的安全環境、多元開創的教育文化、人民參與的民主深化和多邊穩定的和平戰略」,並認為,「這環環相扣的六大主軸,既是改造臺灣的關鍵策略,也是我們期盼留給後代子孫的『國家』圖像。」

民進黨走向「中左路線」,導致「階級鬥爭」維度內的經濟議題與民生議題成為兩黨宣戰的主要議題。無論是2010年的「五都選舉」,還是2012年的「總統大選」,以及正在展開的2016年選戰,雙方都將經濟議題、民生議題作為要點。區別在於,國民黨似乎更強調「效率」,民進黨似乎更強調「公平」,這既有雙方立場的分歧,更有雙方目前地位所導致的定位:國民黨此時是「當家人」,擔負發展重任,不能不更有所顧忌;其實,民進黨2000~2008年執政期間,也將「效率」放在「公平」之前,這大約是當家人的難處。

投機民粹

從2012年的選戰實際結果看,民進黨的政見其實容易被質疑是對社會分配端的公平正義的華麗論述,卻缺乏對經濟增長端的財源和產業政策的全盤謀劃。有學者指出,如果沒有經濟增長提供財源的話,公平正義不過是民粹主義口號,無法令理性的中間選民放心。這就迫使蔡英文在選戰後期提出重視兩岸經貿、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論述,不過為時已晚,難以得到多數經濟選民的信任。同樣,國民黨充分利用執政優勢推出緩和貧富分化、促進民生福利的政策,爭取中間選民支持。可見,兩黨在經濟尤其是民生議題上經歷了最初的政見對立,經過調整選戰策略,逐漸走向部分趨同。

民進黨走上「中左路線」,試圖超越藍綠,刻意模糊政黨色彩,突出民生議題,目標之一就是爭取這群「中間選民」。在2010年「五都選舉」中,民進黨的政治廣告基本訴諸情感,刻意淡化黨派屬性,甚至沒有黨徽和旗幟標誌,本文開頭的幾則廣告即是典範之作。

自蔡英文首次擔任民進黨主席後,就將貧富分化作為重要議題,到2012年大選更是在競選廣告中專門列「貧富差距篇」;至2014年聲勢浩大的「太陽花」「反服貿運動」,民進黨的轉型終於達到極致。反服貿運動的學員骨幹,如林飛帆、陳為廷、魏揚、黃鬱芬等,有的是民進黨黨員,有的曾服務蔡英文競選總部或「小英教育基金會」,而「小英教育基金會」正是蔡英文2012年選戰失敗後所設立以培育人才的機構。

從2010年反ECFA到2014年反服貿,民進黨可算成功地實現了向「中左路線」的轉移,重點從臺獨轉向了「階級鬥爭」,不斷強調貧富差距、弱勢產業崩盤、失業危機、階級矛盾、陸資陸勞危及「國家安全」等。臺灣走向「階級政治」的現實與趨勢,已被不少島內外學者認可。統計也顯示,自2008年5月21日至2010年11月27日「五都」選舉結束,在民進黨發布的1225篇文稿及講話中,約有136篇議題集中在維護弱勢群體利益,批評馬英九政府站到富人一方,其要求包括減少貧富差距、提倡社會住宅、社會照顧、社會福利等。另據統計,2008年大選期間,在《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四大平面媒體的政治廣告中,民進黨廣告中的「恐懼訴求」比例(59.5%)遠高於國民黨(17.9%),主要是強調一中市場將會造成臺灣人失業,加劇貧富差距。

在民進黨走向「中左路線」的途中,在其大力轉向階級鬥爭話語體系之後,一個微妙而危險的難點是:如何避免滑向民粹主義。

首先是民進黨自身如何避免成為民粹主義政黨。毋庸置疑,作為長期缺乏執政資源的民進黨,從主打省籍、族群、統獨議題,到如今主打民生、階級議題,民進黨相當依賴於民粹主義工具。學者指出,民進黨最初選擇訴諸省籍族群的民粹主義作為政治動員工具,當然有現實的考慮:第一,臺灣本省人佔人口絕大多數,而福佬人又在本省人佔絕對多數,所以,直接訴諸於臺灣本省籍民眾甚至是福佬人容易獲得強大的民意基礎。第二,由歷史問題造成的省籍矛盾、族群矛盾、「統獨」矛盾等議題相對突出,難以形成共識,本省人在歷史上受到過國民黨的殘酷鎮壓,因而有一種潛在的反外省人情結。如果藉助這些議題訴諸於佔人口多數的本省人則可以獲得廣泛的支持。第三,在臺灣本省人中,相當多數是南方的農民,他們純樸、善良,易於受到政治人物的鼓動。即便在2008年民進黨開始改革,轉向「中左路線」,其強化、放大、刺激、動員階級情緒的做法,依然還是民粹主義的手段。

無論是訴諸族群,還是訴諸階級,其目的都是為了爭取選票,至於當選後是否能否兌現、甚至是否需要兌現,並不重要。這種「選舉主義」(electoralism)的「危險在於過分強調選舉的競爭性,而忽略了民主的其他維度。」(美國學者拉裡·戴蒙德)。而這也是政治動員中「化約主義」(Reductionism)的手段,並非華人政治的新常態,而始終貫穿於國史之中,在「夾生民主」之下更為頻繁。

在「夾生民主」國家或地區,比較容易跌入選舉主義的陷阱。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在非西方國家,選舉民主常常誘使政治家去提出那些最為他們帶來選票的訴求,而這些訴求往往帶有種族主義、宗教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色彩。選舉的工具性在臺灣尤其突出,而民粹主義則成為政治營銷的有效利器。牛津英文字典對民粹主義的解釋是,「聲稱代表民眾利益的一種政治」。2000年版的柯林斯英文字典的解釋則是,「一種基於精心預謀的訴諸民眾利益或偏見的政治策略」。或許,後一種釋義比較切合臺灣人語境中的民粹主義。臺灣的民粹主義曾經是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反動,包含了民主的內核,但是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這種民粹主義已經「被政客半路騎劫,成了操弄民眾情緒的工具」,變成了「一種基於精心預謀的訴諸民眾利益或偏見的政治策略」。

臺灣之病

其實,將貧富分化的議題放大,以此攻擊執政黨,在臺灣的政黨輪替中已經成為常態。民進黨如此,國民黨也如此。

民進黨當政時,國民黨以此為武器攻擊對手。連戰在2004年競選時,就認為臺灣的中產階級、小康家庭正在弱化,而新的「新貧階級」正在形成,所面對的是一個嚴苛的社會救濟標準與不完備的社會安全制度。在2008年選舉中,國民黨的廣告「負面攻擊」比例(69.2%)多過民進黨(21.4%),集中在民進黨執政八年來經濟不佳與阿扁弊案等較為宏觀的事件上,相比之下,民進黨的負面廣告則多是針對馬英九個人。

在2012年面對民進黨對ECFC的猛攻時,國民黨轉而應戰,加大力度宣揚ECFC能夠促進臺灣就業和產業鏈的整體發展,緩解臺灣的貧富分化問題,與民進黨針鋒相對。

弔詭的是,同出一門的親民黨,在2016年選戰中,最近也突然在貧富差距問題上猛攻國民黨。7月1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立法院」公布首波5名區域「立委」提名名單,重炮猛轟國民黨無能,「你是藍還是爛?」他高調提出「臺灣特色的三民主義」,即:提倡分配正義、縮短貧富差距、健全政府財政。攻擊力量毫不亞於民進黨。

7月19日,國民黨全代會通過洪秀柱為國民黨「總統」提名人,洪秀柱隨後發表5分多鐘的演說,以「團結、承擔」為主軸,呼籲全黨團結,繼續領航臺灣。在演講中,洪秀柱承認臺灣「正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包括了:全球化的競爭、經濟停滯的威脅、貧富差距的擴大、分配正義的不足、生活品質的惡化等。」這等於是從馬英九政府堅持認為自己經濟政績不錯的立場上後退,間接接受了民進黨的指責——當然也可能化解了這種指責的殺傷力度。但是,洪秀柱話鋒一轉,指出:「但更危險的是,政治惡鬥、民粹橫行,讓國家發展陷入泥淖,讓社會陷入脫序混亂,讓民眾陷入彷徨迷惘,而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國民的幸福、國家的前途和下一代的未來!現在、眼看著更殘酷的全球產業大洗牌的浪潮就要迎面撲來,臺灣還能再繼續這樣內鬥內耗、沉淪衰退下去嗎?」這是不點名地批判民進黨動員民粹。

毫無疑問,無論民進黨是否故意撩撥,也無論國民黨是否真誠應對,對於分配正義的追求,已經成為臺灣民意的主流——儘管這種民意的沸點似乎遠遠低於其他國家與地區(詳見本文上篇的各種數據對比)。還是《中國時報》近期的一篇社論說的好:「兩岸道路問題確實是選戰的重要議題,但不是唯一的議題。因為老百姓最後看的是,誰能讓我日子過得更好。『笨蛋,問題在經濟!』屢屢成為最後選戰分勝負的關鍵。」

對於政黨之間圍繞經濟問題的纏鬥,社論持平而論:「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後,15年來臺灣經濟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性的進展,反而因為政黨輪替,朝野立場不同,不問是非只問立場,一切為反對而反對,讓問題更加錯綜複雜。放開立場追根究柢,臺灣的問題出在『四低』:低薪、低物價、低稅收及低費率。」這是對兩黨各打五十大板。

社論指出:「更重要的是,『四低』大環境下,讓富人有許多套利的空間。這幾年在金融海嘯過後的量化寬鬆環境下,資產價格高漲,擁有資本的人就能賺大錢。……在缺乏公義的經濟環境裡,需要符合小老百姓『公平正義』的經濟政策,才能扭轉現狀,改變悶經濟結構。首先,要勇於開徵能源稅,提高公用費率,提高房地產持有成本,增加空地、空屋稅改,藉增加富人繳稅及使用者繳稅、用愈多繳愈多兩手段讓通膨適度提高,物價溫和上漲,將可以活化經濟,經濟循環的頻率與強度增加後,民眾的薪水就能夠提升,才能找回經濟活力。」

作者雪珥為本報專欄作家、改革史學者、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顧問。因報紙篇幅所限,原文注釋見報時從略。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臺灣貧富分化與政治操弄 (上)
    《天下》雜誌一年一度的「國情調查」揭開了這種巨大的分歧:2015年國情調查中,民意認為臺灣「貧富差距擴大」的高達91%,;而這一數據,在2014年「國情調查」中為93.8%,創下調查以來新高,其中認為「非常嚴重」的比例更佔了72.1%,將貧富分化視為危及臺灣政治穩定的「不定時炸彈」。由於貧富差距拉大,民調顯示近七成民眾認為努力賺錢也難翻身。
  • 臺貧富分化影響選舉結果與政治版圖
    臺灣社會 政治版圖「北藍南綠」盡所皆知,問題是國民黨為何在南部地區歷經7次「立委」補選以及市長選舉,會流失百萬選票?不僅得票數大幅落後,相較過去更是呈現衰退趨勢。選舉成敗原因眾多,但就選票得失增減現象與趨勢而言,臺灣貧富分化問題,特別是南部地區貧富分化問題可能是其中之要害,並可能進一步固化「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
  • 臺灣光鮮表面背後:貧富分化導致雙峰結構
    這是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2006年年底針對臺灣說過的一句話。大前提出了著名的「M型社會」理論,大意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財富集中在少數富人手裡,如同英文字母「M」一樣,社會變成雙峰結構,一邊窮人變多,另一邊的富人也變多,而代表社會富裕與安定的中產階級正在快速消失,大部分向下沉淪為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約有80%的人生活在中下水準。
  • 臺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13個縣市家庭越來越窮
    臺灣當局經濟政策混亂 貧富差距拉大  一邊是「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的政治盲從,一邊是自殺現象蔓延、社會治安持續惡化等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後果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曾繁娟報導 在陳水扁的家鄉臺南縣,曾有一位老太太因欠下140萬元(新臺幣,下同,1元人民幣約合4
  • 臺灣開放持"團聚證"陸配申請入境 臺媒:政治操弄明顯
    (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中國臺灣網9月24日訊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表示,繼日前陸續放寬大陸籍配偶子女入境措施後,再進一步宣布,臺灣人的團聚陸籍配偶,自9月24日零時起,可申請入境,同時外國人隨行團聚的陸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同樣可以申請。入境人員需依規定完成14天居家檢疫。
  • 耿爽回應臺方以「臺北」名義參加WHO論壇:搞政治操弄 令人不齒
    (抗擊新冠肺炎)耿爽回應臺方以「臺北」名義參加WHO論壇:搞政治操弄 令人不齒中新社北京2月11日電 (黃鈺欽)針對臺媒稱臺方系以「臺北」名義參加WHO論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1日在網上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已復告世衛組織
  • 臺當局借疫情搞政治操弄全面禁大陸人入境遭斥
    臺當局借疫情搞政治操弄全面禁大陸人入境遭斥 2020-02-07 08:03:12 參與互動   臺當局借疫情搞政治操弄全面禁大陸人入境
  • 吳琳琳:操弄臺灣媒體是民進黨慣用手段
    民進黨當局向來是操弄臺灣民意的高手,從當年「兩顆子彈」開始,他們就無所不用其極地收買和控制當地媒體,創造對自己有利的輿論氛圍。同時打壓、扼殺不利於自己的聲音。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吳琳琳表示,臺灣目前經濟發展下滑,媒體生存環境越發艱難。
  • 鄭振清:蔡英文會被臺灣政治摩天輪甩出去嗎
    當經濟波動不斷減幅直到失去動能、且社會分化日益固化的時候,一種不良的政治周期就可能浮現:黨派精英們想方設法要「公平分配蛋糕」,但受財政收支能力下降、貧富差距擴大以及認同分化的多重製約,公共政策左右為難,往往「順了姑情逆了嫂意」,難以滿足的大眾就會改變政黨偏好,拋棄一個政治明星,捧起另一個政治明星。
  • 港媒:民進黨黔驢技窮,只能操弄臺灣族群對立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相關中評社10月18日報導,臺灣「九合一」選戰到了倒數階段,一些縣市選情吃緊,綠營又操起了打選戰的「神器」,操弄「統獨牌」,搞族群對立,製造仇恨,以掩蓋施政缺失,騙取選票。 民進黨正在全黨動員要做的,一是20日將在高雄舉行「臺獨」萬人遊行,和「喜樂島」的「獨立公投、正名入聯」活動南北「呼應」;另外,自下周起將在全臺舉辦20場所謂「顧臺灣」造勢活動。 中評社認為,「九合一」選舉畢竟是地方性選舉,民進黨將它提升到「反併吞」的高度,用心昭然若揭。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再到現在的民進黨當局,操弄族群意識,製造對立,是一脈相傳的拿手好戲。
  • 超高房價、貧富差距 細述那些光鮮臺灣的背後(圖)
    他認為,美國、日本都已步入M型社會,而臺灣地區正在向「M型」發展。  4年多時間過去了,這一論斷的現實依據在臺灣日益明顯。隨著明年1月臺灣「大選」的臨近,貧富分化問題已開始從社會問題向政治問題演變。  「公司倒閉,只能開計程車」  在經濟騰飛年代,臺灣從貧困到暴富,曾是一個藏富於民的「橄欖型」均富社會。1998年臺灣的貧窮率還不到1%,但2007年已上升至5.6%,如今更成為一個貧富分化較為嚴重的的「M型社會」。
  • 【話題】:蔡英文會像馬英九一樣被臺灣政治摩天輪甩出去嗎?
    如今,蔡英文率領民進黨的中生代精英,依靠這個摩天巨輪般的政治周期攀上了臺灣的政治頂峰。   現代社會政治明星光環常常是不穩定的,其命運取決於民意起伏。今日臺灣民意的變動,往往是經濟快速波動和社會多重分化在特定政治事件或政策議題上的反映。
  • 利用228事件撕裂臺灣 可以休矣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8日發表點評文章說 ,島內各種「臺獨」團體利用228事件撕裂臺灣、謀取政治利益的行徑,數十年如一日。民進黨兩度執政的助力來源,即包括了藉該事件鼓動社會對立,以達到仇恨及拉下國民黨的目的。今天又逢蔡英文上任、民進黨二次執政的第一個228,且為該事件的70周年。
  • 「綠委」欲操弄臺灣華航改名 島內業界人士表擔憂
    「綠委」欲操弄臺灣華航改名。(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4月12日訊 民進黨當局近期大手筆對外捐贈口罩等物資,臺灣中華航空公司多次執行運送任務,不料島內綠營竟藉機炒作,聲稱華航的英文名「China Airlines」容易被誤認為大陸籍,揚言「華航正名的時候到了」。
  • 民進黨當局藉機炒作,操弄臺灣華航改名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民進黨當局不斷操弄「去中國化」,這一次,輪到在航空行業上動手腳。日前,臺灣地區民進黨當局宣布向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捐贈1000萬片口罩。臺灣中華航空公司(下稱華航)多次執行運送任務,不料島內綠營竟藉機炒作,聲稱華航的英文名「China Airlines」容易被誤認為大陸籍,揚言「華航改名的時候到了」。對此提議,綠營方面大多表示支持。但有相關航空界人士提醒,「華航改名」不僅所需花費的成本巨大,後續引發的後果恐將十分嚴重,甚至可能丟失「航權」。
  • 民進黨當局藉機炒作 操弄臺灣中華航空公司改名
    原標題:民進黨當局藉機炒作,操弄臺灣華航改名[文/觀察者網熊超然]民進黨當局不斷操弄「去中國化」,這一次,輪到在航空行業上動手腳。日前,臺灣地區民進黨當局宣布向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捐贈1000萬片口罩。
  • 美國分化:城鄉與族裔差距拉大,教育不平等埋下社會撕裂種子_新聞...
    巨大的經濟損失背後,則是城鄉之間經濟差距拉大、不同種族間貧富差距拉大、不同收入人群之間教育差距拉大的冷酷現實,疫情帶給美國社會的種種裂痕,將在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福布斯》指出,美國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這無疑會導致農村居民的憤怒和不滿,進而激化社會矛盾。
  • 被蔡當局政治力染色的手搖飲料
    事實上,這些拒喝、拒買行為,無意間也流露出部分臺灣酸民的玻璃心,大臺灣主義作祟,又無處可出,只好找家手搖飲料店當替死鬼,以霸凌手段幹預企業經營,達成分化民心操弄統獨議題的目的。事實上,所謂的「案情」再單純不過了,這些臺灣手搖飲料店之所以漂洋過海打進大陸市場,就是著眼中國內需的龐大商機,因為他們只想安心穩定的在中國市場經營,立足大中華市場後才有機會擴展全球市場版圖,沒想到卻成為「臺獨」支持者操弄統獨工具的犧牲者。
  • 蔡英文「操弄」香港風波,「港獨」希望落空
    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卻遭到了有心人士的惡意抨擊,而臺灣地區民進黨當局就扮演了「幕後推手「」的角色。民進黨當局一面攻擊國安法;一面對外宣稱,臺灣地區已經建立了「臺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之香港或澳門居民」。
  • 母女反目 美國政治亂局撕裂普通家庭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美國國會大廈遭衝擊事件掀起的政治風暴仍在持續,這一亂象不僅加劇了美國政治內耗,也使美國社會更加撕裂,裹挾其中的普通美國家庭也無法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