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房價、貧富差距 細述那些光鮮臺灣的背後(圖)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在「塑化劑」風波過去一個月後,6月28日,臺灣喜氣洋洋地迎來了首批抵臺的大陸自由行陸客。

  一下飛機,這批大陸客便收到了臺灣有關方面精心準備的「大禮包」——不僅臺中市副市長親自接機,還被贈予臺灣名品糕點、珍珠奶茶、新鮮水果……

  「問題是,你敢喝嗎?」另一個場合,一位淡江大學教授如是問剛剛回臺的友人。後者猶豫了一下,放下奶茶,改喝白開水。可事實上,已在有「毒」危機中「浸淫」多日的臺灣人很少這麼「講究」,他們繼續吃冷飲、喝果汁。如被問起:「塑化劑」風波真的過去了嗎?他們會說:「慢慢過去了,有部門檢驗呀。」

  有的謹慎、有的隨大流、有的「無所謂」,臺灣人個性的多元化,只是多元臺灣的一個縮影。這裡也有不同的階層:有的富、有的窮:這裡也有不同的「景致」:你可以為阿里山、日月潭風光由衷讚嘆,但也別因為可能路遇「釘子戶」而太過詫異。

  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經濟騰飛的臺灣,其光鮮的發展背後,各種社會問題同樣真實存在。當大陸客踏進尋常百姓社區、跟臺灣人同桌品餐時,當臺灣人擰毛巾泡溫泉、大陸客也裸身在旁時,當臺灣人不再眼望著大陸客被遊覽車接去載來、而是與他/她四目相對時,他們所訴說的煩惱與無奈也正是臺灣的另一面

  富裕社會的窮人們

  臺灣收入最高的族群,年平均近281萬元,但最底層的窮人全年所得只有9.9萬元,兩者相差28倍

  「你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你可能已經從中產階級淪落到『下流社會』而不自知。」這是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2006年年底針對臺灣說過的一句話。

  大前提出了著名的「M型社會」理論,大意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財富集中在少數富人手裡,如同英文字母「M」一樣,社會變成雙峰結構,一邊窮人變多,另一邊的富人也變多,而代表社會富裕與安定的中產階級正在快速消失,大部分向下沉淪為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約有80%的人生活在中下水準。他認為,美國、日本都已步入M型社會,而臺灣地區正在向「M型」發展。

  4年多時間過去了,這一論斷的現實依據在臺灣日益明顯。隨著明年1月臺灣「大選」的臨近,貧富分化問題已開始從社會問題向政治問題演變。

  臺灣究竟有多少「窮人」

  2011年1月27日上午,「大陸首善」陳光標從下榻的臺北圓山飯店出門時,遇到一名60多歲的貧婦攔路訴苦,說她沒有收入,要照顧88歲的老媽媽。陳光標一口氣給了總計7萬元(新臺幣,下同。1元人民幣約合4.45元新臺幣)的3個紅包。婦人激動地邊擦拭淚水邊說,自己從沒有一次拿過這麼多錢,得到有生以來最大的一筆錢實在很感謝,也很珍惜。

  當天中午,陳光標準備前往餐廳用餐時,一對父女下跪攔路求助,陳光標再發2萬元紅包給他們……

  臺灣媒體添油加醋的報導,加上獨特的「高調行善」方式,讓陳光標大發紅包的寶島之行深深刺激了臺灣社會,也讓島內的貧富差距問題直觀地顯現在大陸面前。有大陸人特地打電話問筆者:「臺灣不是挺富有嗎,怎麼還有那麼多窮人?」

  當然,每個社會都有窮富之分,臺灣自不例外。筆者在臺灣駐點居住的亞太會館位於臺北信義區,附近就是101大樓、新光三越等豪華商住大樓:雙B名車和衣著光鮮的男女出出入入;被稱為「貴婦百貨」的商店裡,一個奢侈品牌包動輒數十萬元。而與此僅一條忠孝東路之隔,便看見不少普羅大眾在路邊攤、小地攤和巷子中的小吃店裡辛苦謀生。

  今年5月20日,色彩偏綠的「新臺灣國策智庫」在馬英九上臺3周年前夕公布民調顯示,近8成受訪者認為臺灣貧富差距嚴重;近五成受訪者認為個人經濟狀況不如去年,經濟成長是無感復甦;約三分之一受訪者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反而變差。

  從1997年開始,臺灣低收入戶逐年增多。2006年之前的6年,臺灣低收入戶平均每年以6.53%的速度增長,相當於每年有13832人淪入下層社會。而臺灣「財政部」旗下的財稅中心在今年4月公布的數據表明,2009年臺灣所得最高的族群,平均年收入近281萬元,但最底層的窮人全年所得只有9.9萬元,兩者相差28倍。

  事實上,貧富差距可能比數據更嚴重。因為低收入戶窮到不需繳稅,而許多有錢人以投資股票、買賣土地房產「錢滾錢」,身家越來越大,但實際上繳的稅很少。

  近年來,臺灣媒體時常有一些家庭因貧窮而走上絕路的報導,自殺成為臺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相關網絡民調顯示,佔臺灣人口60%以上的薪水階層,有75%自認過得不快樂。絕大多數上班族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屬於貧窮狀態,他們當中有20%的人痛苦指數已達最高級,痛苦的主要原因就是「窮」。

  在臺灣,貧富差距還與城鄉差距、南北差距夾雜在一起。按照臺灣「內政部」的最新消息,就以縣市別來看,臺灣地區平均每戶所得最高的是臺北市,達113萬元;最低的則是南部的農業縣嘉義縣,平均只有62.8萬元。北南、城鄉差距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公司倒閉,只能開計程車」

  在經濟騰飛年代,臺灣從貧困到暴富,曾是一個藏富於民的「橄欖型」均富社會。1998年臺灣的貧窮率還不到1%,但2007年已上升至5.6%,如今更成為一個貧富分化較為嚴重的的「M型社會」。

  究其原因,根本還在於臺灣近十年來政治內鬥不斷,經濟發展陷於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2007年的一次調查結果就顯示,在致貧原因中,選擇「沒有工作機會」的比例由1997年的47.8%升至2007年的62.7%。筆者在臺北經常要坐計程車外出採訪,接觸的司機以前多是在公司、工廠上班,「後來公司倒閉了,只能開計程車了」。

  其次,臺灣當局對解決社會所得分配不均長期重視不夠。據臺灣「財稅資料中心」統計,以工業與服務業受僱員工每人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而言,從2001年至2010年,十年來僅增加4.89%。而同期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卻上漲了9.62%,臺灣人均GDP與人均所得卻分別增長了28.8%及31.4%,可見十年來臺灣受僱員工的實質薪資是下降的。再以大學畢業生為例,上世紀90年代中期,「社會新鮮人」的月工資在3萬元以上,現在卻降到2.5萬元,加上物價上漲,初入職場的大學生收入實際上不升反降。臺灣著名經濟學家朱雲鵬也曾指出,造成臺灣貧富分化的根源是當局政策設計失當、執行力不足,如果今後政策仍重「利富」而不重「利貧」,窮人的日子只會更加難過。

  還有南北發展失衡、城鄉差距擴大,也是造成「M形社會」的原因。1949年後,臺灣當局長期重北輕南,南部地區在經濟、文化、社會福利等方面,都與北部特別是大臺北地區「兩重天」。每逢選舉,國、民兩黨都針對縮小南北、城鄉差距開出很多支票,但上臺後卻都落實不力。

  貧富鴻溝考驗馬團隊智慧

  貧富分化嚴重,多數基層民眾沒有感受到「馬上好」——特別是兩岸經貿蓬勃發展、臺灣經濟強勁復甦的好處,這是自2008年5月以來,國民黨在多次選舉中連遭敗績的重要原因。民進黨等反對勢力則趁機操作,在島內政治現實下,貧富差距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與敏感,成為決定明年「大選」國民黨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對此,馬英九當局不敢輕忽。去年8月19日,臺「行政院長」吳敦義在「行政院」會上表示,當局負有很大的責任,必須正面因應,積極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今年2月,馬英九在主持一次新春團拜活動時,強調「均富」的重要性,希望有關部門全力以赴,實踐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生主義,讓財富分配更平均,讓貧富差距縮小,讓社會弱勢獲得更多照顧。

  今年3月到6月,臺灣當局先後決定加薪、開徵奢侈稅,同時對物價上漲採取高壓政策。今年7月1日,臺灣開始施行《社會救助法》,調高貧窮線,放寬補助對象範圍與增加補助項目等。按照新制,初步估計低收入戶將由11.2萬戶增加為13.3萬戶;另新增中低收入戶18.3萬戶,總計照顧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的涵蓋率由臺灣總人口的1.18%增加至3.7%。

  不過,在離明年「大選」投票只剩半年的時間裡,民眾還有多少耐心等待「馬上好」尚不得而知。但自藍綠開打選戰以來,民進黨以中下基層代表自居,從貧富差距入手,操作階級對立、南北失衡等問題,撩撥民怨,火上澆油,企圖坐實馬英九和當局「執政無能」。

  「千錯萬錯,都是政府的錯。」島內分析人士認為,儘管貧富懸殊的惡果與十幾年來輪替上臺的國、民兩黨都有責任,但輿論和普通選民很容易歸咎於現在的國民黨,「M形社會」的責任只能由馬團隊來背。所以如果國民黨想延續掌權,在縮小社會日益擴大的鴻溝上,恐怕還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好的辦法與更大的魄力。

相關焦點

  • 臺灣光鮮表面背後:貧富分化導致雙峰結構
    筆者在臺灣駐點居住的亞太會館位於臺北信義區,附近就是101大樓、新光三越等豪華商住大樓:雙B名車和衣著光鮮的男女出出入入;被稱為「貴婦百貨」的商店裡,一個奢侈品牌包動輒數十萬元。而與此僅一條忠孝東路之隔,便看見不少普羅大眾在路邊攤、小地攤和巷子中的小吃店裡辛苦謀生。
  • 2010臺灣經濟的「兩張臉孔」 貧富差距繼續擴大
    2010年,臺灣經濟走出了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在兩岸交流一系列利好的推動下,各項經濟數字令人眼前一亮;可同時,民眾「無感復甦」普遍,貧富差距拉大,都市區房價過熱等,也構成了臺灣經濟的另一種存在。  猶如陽光和陰影,亦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光鮮數字就這樣與不盡如人意的現實難以分割。在我們回首2010年的臺灣經濟時,分明看到了兩張迥異的「臉孔」。
  • 調查稱臺灣上班族貧富差距懸殊
    新華社臺北7月30日電(記者查文曄 陳君)臺灣人力資源機構1111人力銀行30日發布「上班族貧富差距」調查顯示,有高達89%的受訪上班族認為臺灣貧富懸殊達8分以上(滿分為10分,分數愈高代表感受愈強),整體平均更高達9.09分。
  • 臺灣貧富差距創新高 政客還在省籍情結中虛耗
    臺灣「主計處」日前公布去年島內最高和最低所得,差距為六點零一倍,如扣除社會福利支出,差距則為七點四六倍。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日前刊載社評指出,貧富差距的「美化」,幾乎完全是當局砸下大筆銀子的結果,原本可以有效改善貧富差距的財政工具,卻並未發揮應有功能。    令人擔心的是,在民進黨當局漫無節制的揮霍下,社會福利支出及經常性財政支出大幅增加,臺灣財政日漸惡化。
  • 臺灣貧富差距明顯 侯漢廷:「勞基法」修正不利勞工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中國臺灣網1月5日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近日在臉書表示,蔡英文說幫臺灣青年加薪到3萬(新臺幣,下同)只是夢想,據調查,臺灣目前約有305萬人月薪不到3萬,佔全體受僱者的34%。同時,非典型就業人口也在今年突破歷史新高,到達80萬人。
  • 馬英九:臺灣貧富差距不小 努力改善所得分配
    中國臺灣網10月26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今天說,島內很多人一天到晚批評臺灣貧富差距嚴重,他在今年「雙十節」時也特別提到這一點,「臺灣的貧富差距是不小,但是我們的所得分配這幾年來,都一直在改善。」
  • 臺灣貧富差距飆升至66倍 55%富豪集中在臺北
    環球網19日消息,臺灣貧富差距惡化的速度令人怵目驚心。把全臺灣546萬多個綜合所得申報戶分為20等分,2008年位於金字塔頂端5%的平均所得為450萬餘元(新臺幣,下同),位於最底層5%的平均所得只有6萬8千餘元,兩者相差66倍,再創歷史新高。
  • 一張「中國家庭收入等級表」,道盡貧富差距痛
    圖片來源:央視報導 從國際上衡量貧富差距的關鍵指標——基尼係數來看,自2015年以來,中國的基尼係數有所抬升,顯示我國目前已在收入差距較大的行列。
  • 臺灣貧富差距4年來最小? 上班族:鬼月看到鬼
    中新網8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統計部門昨(16日)公布去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民眾最關心的貧富差距為6.13倍,比前年微降0.04倍,是近4年(2009年)調查以來,貧富差距最小的年度,顯示臺灣貧富差距已從2009年的6.34倍逐年遞減。
  • 臺灣貧富差距日趨嚴重
    現今島內物價上揚,許多上班族的薪水只能溫飽,但沒想到全球金融雜誌列出2016年全球最富有及最貧窮的國家或地區排名時,臺灣地區居然名列最富有的第二十二名,目前民眾的人均生產總值為47790美元,甚至比日本及韓國還要富有,但事實上,這卻凸顯了臺灣地區貧富差距極大的事實。
  • 臺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13個縣市家庭越來越窮
    臺灣當局經濟政策混亂 貧富差距拉大  一邊是「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的政治盲從,一邊是自殺現象蔓延、社會治安持續惡化等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後果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曾繁娟報導 在陳水扁的家鄉臺南縣,曾有一位老太太因欠下140萬元(新臺幣,下同,1元人民幣約合4
  • 美國貧富差距排行榜 邁阿密貧富最不平均紐約排名第四
    金投網10月06日訊, 彭博本周三(10月5日)公布了一份報告,評出了美國貧富差距最大的10座城市。邁阿密在這個並不榮耀的榜單上不幸登頂。亞特蘭大、紐奧良分列二三名。紐約在這個榜單上排名第四,儘管沒有擠進前三,但也說明大蘋果城貧富差距在美國各大城市中屬於並不理想的一個。
  • 臺灣貧富分化與政治操弄 (上)
    若依每人可支配所得重新排序後,計算「五分位」差距,2013年為4.08倍,較上一年的4.14倍下降0.06倍。  圖1是「全球頂尖所得分配資料庫」(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WTID)所繪製的臺灣基尼係數與「五等分」數據在1964~2013年期間的變動,可以看出臺灣的貧富分化有一定程度的加大,但並不十分明顯。
  • 民調顯示:臺灣貧富差距過大 社會族群問題嚴重
    人民網12月28日臺灣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最新調查顯示,臺灣:76.7%民眾認為貧富差距比以往嚴重,超過57%民眾認為臺灣社會族群問題嚴重,僅有30%民眾對臺灣未來感到樂觀,為1995年來新低;對未來感到悲觀民眾達37.8%,僅次於2003年經濟不景氣時的低點。
  • 日本紀錄片《巨大貧富差距的結局》,揭露了社會的另一面
    日本NHK記錄片《巨大貧富差距的結局》裡,為我們展示了世界貧富差距的冰山一角。1西雅圖,美國屈指可數的經濟發達城市。在這城市中心區域,出現了大量的帳篷,被稱為「帳篷城」。因為近5年來,西雅圖的房價不斷高漲。那些付不起房租的人,只能露宿街頭。這樣的「帳篷城」,西雅圖市內一共有8處。而且,這些無房可住的人還在不斷增加。美國作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強國,貧富差距也是眾所周知的位居前列。
  • 臺灣地區貧富差距不大 較亞洲其他國家相對緩和
    華夏經緯網5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石素梅表示,島內5等分位每戶所得差距倍數,已由2009年的6.34降至2012年的6.13倍,每人所得差距倍數則由4.35倍降至4.14倍,島內貧富差距較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相對緩和。
  • 臺灣貧富差距拉大 最富5%年收入是窮人的100多倍
    臺灣地區貧富差距擴大,有錢人一擲千金,但窮人需努力求溫飽。(圖片來自臺媒)中國臺灣網7月23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機關公布最新綜所稅統計數字,最高5%富人年收入逾468.7萬(新臺幣,下同),是最低5%民眾4.5萬的104倍,在貧富差距擴大間,消費市場也出現明顯變化。學者指出,富二代在近年來逐漸躍上檯面,除進入管理接班梯隊,在食衣住行的花費上也不手軟,以致超跑、高級鐘錶、珠寶消費金額出現明顯攀升。
  • 臺灣貧富家庭稅後收入差逾十倍 差距逐年升高
    2007-09-25 14:38:37 | 來源:中新網   最新資料顯示,臺灣前五分之一富有家庭所繳所得稅
  • 臺灣地區貧富差距大 最富5%年收入是窮人的100多倍
    臺灣地區貧富差距擴大,有錢人一擲千金,但窮人需努力求溫飽。(圖片來自臺媒)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機關公布最新綜所稅統計數字,最高5%富人年收入逾468.7萬(新臺幣,下同),是最低5%民眾4.5萬的104倍,在貧富差距擴大間,消費市場也出現明顯變化。學者指出,富二代在近年來逐漸躍上檯面,除進入管理接班梯隊,在食衣住行的花費上也不手軟,以致超跑、高級鐘錶、珠寶消費金額出現明顯攀升。
  • 臺灣貧富差距極度惡化 最富最窮相差28倍創新高
    華夏經緯網4月1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全臺534萬多個所得稅申報家庭,在2009年創下貧富差距新高峰,達28.36倍。臺「財政部」最新資料指出,在全臺報稅家庭中,年收入超過400萬元(新臺幣,下同),適用最高40%所得稅率者,共有16個家庭完全免稅,其中一戶年所得多達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