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 |
澳門路氹燈紅酒綠的金光大道,是訪澳遊客的必到之地。不過,隔著一條馬路,隔著一片溼地,遮天蔽日的綠樹叢中,靜靜坐落著五幢翠綠色的小洋房——龍環葡韻,也許不少遊客都沒到過。
澳門著名八景之一
早在1992年,由澳門楹聯學會、攝影學會、歷史學會等8個社會團體組成了澳門八景評議會。評選以綜合考慮「歷史性、時代性、可觀性和連續性」為原則共同評議,一年後,從候選的43個景點中挑選出燈塔松濤、鏡海長虹、媽閣紫煙、普濟尋幽、三巴聖跡、盧園探勝、龍環葡韻、黑沙踏浪等「澳門八景」。
龍環是氹仔島的舊名,龍環葡韻是指氹仔島背後望德聖母灣一帶的歐陸風韻。1847年據澳葡萄牙人向氹仔擴張,建立氹仔炮臺,至1910年完全控制路環,澳葡政府在海島的影響力逐步擴大,路氹葡式建築不斷興建。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的前身氹仔職官住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
當年此處面朝大海,景色秀麗,市政花園及星星花園分布其間。海灘紅樹叢生,傍海一條碎石馬路旁,五座並列的南歐式建築頗具葡國情調。整個龍環葡韻景區包括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嘉模教堂、氹仔圖書館、氹仔市政花園等。在博物館前的紅樹林溼地,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黑臉琵鷺、白鷺、灰鷺、翠鳥和鴛鴦等鳥類。
龍環葡韻的前世今生
1999年12月對外開放的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是以海邊馬路的五幢葡萄牙式建築為主體的博物館。這五幢建築於上世紀20年代初落成,有的是澳葡政府高官的官邸,有的是土生葡人的家宅。後來政府將其收購併修復,其中3幢被改建為博物館,分別為「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及「葡萄牙地區之家」,另外兩幢是「展覽館」「迎賓館」。
「土生葡人之家」可以說是澳門最具特色的博物館之一。參觀者在這裡可以重溫20世紀初澳門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展館內的大部分展品均來自在澳門長期定居的土生葡人家庭,家具、擺設及家居裝飾,還有布滿全屋的老照片,體現了中西文化在生活中的融合、交匯,這也正是澳門這座小城的生動寫照。
「海島之家」是澳門唯一反映路氹歷史風貌的小型博物館,從石器時期的考古文物到今天的各種大型基建項目,以文物、圖片及文字描述的形式重現澳門土生葡人的歷史文化淵源。「葡萄牙地區之家」主要展出了葡萄牙不同地區各少數民族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手工藝品和圖片,介紹這些民族的生產模式、社會風俗及生活習慣。
展覽館定期地舉辦不同類型的展覽,記者日前到訪時正在進行的是韓國攝影師樸升勳名為「旅行記」的攝影作品展。迎賓館則主要用於舉辦宴會、文化講座或舉行一些特色美食活動等。
與眾不同的土生葡人
說到「龍環葡韻」就不能不提到澳門一個獨特的族群——「土生葡人」。土生葡人是指葡萄牙人與其他種族通婚而在澳門繁衍的混血後代。
葡萄牙人自明朝開始移居澳門,有不少家族已經在澳門生活了超過300年。澳門種族混雜使彼此間通婚成為可能,而葡萄牙在對外殖民中也一直推行與當地居民通婚的政策。首任葡印總督阿爾布克爾克認為,單身漢的品行不及已婚者,有家庭責任的男子才是更優秀的殖民者。許多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後,在澳門娶妻生子,從而有了第一代混血葡人。清朝建立後,在澳門的華人人口急劇增加,中葡混血逐漸成為土生葡人異族混血的主體。
土生葡人在澳門往往被簡稱為「土生」,他們通常信仰天主教,卻又適應華人社會的生活習俗;他們自認為是葡人後裔,保持葡萄牙人的生活方式,卻以澳門為家;他們自創的土生葡語,歐洲的葡萄牙人卻聽不懂;他們不是華人,卻都會說流利的粵語。土生葡人在餐飲上甚至發展出一種「土生葡人菜系」,它既不同於中餐,又不同於葡萄牙餐,成為去澳門旅遊必嘗的特殊美食。
這是一種既中西交融,又別具特色的生活,正如一位土生葡人在詩歌中描繪的那樣:「我既向聖母祈禱,也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澳門小城特有的中西交匯的風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3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