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華誼兄弟在發布聲明,回應了爭議很大的發行模式,並澄清現在能放電影的影院共計9649家,排映《八佰》的影院共計9497家,佔到了98%以上。
文/龐宏波
華誼發聲明詳解發行模式的爭議。
伴隨著電影《八佰》強勁票房表現的,是一直引發整個產業極度關注的「霸王條款」。8月21日《八佰》上映首日,一些關於此次創新發行模式的爭議浮出水面。華誼兄弟因此發布了官方聲明,且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華影天下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劉歌也接受新浪娛樂的採訪,詳細解釋了此次發行模式的「爭議點」。
華誼在聲明中表示:根據拓普數據的實時統計,2019年全國共有影院11800家,截止8月21日,已有排映影片的影院共9649家,獲得《八佰》放映密鑰的影院共9497家。
從以上數據能夠看出,取得《八佰》放映密鑰的影院佔到了復工影院總數的98%以上,單憑這一點實際上已經澄清了「華誼放棄4200家中小影院」等一系列傳聞。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片方絕對不可能放棄任何一家能夠排映的影院。尤其是在疫情之後,處於「重建期」的影院顯然是產業能夠順利運營的軸心,放棄是不符合常理的。
而針對此次發行模式,劉歌也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偷票房」才是採取此次發行策略的支撐點。這不僅僅是為了某一部影片的利益,實際上違規影城「偷票房」的手段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到不少大院線的利益,所以這一發行模式的實施,對於整個產業長期發展來說是積極的。
1
—9497家影院排映《八佰》,
佔復工影院的98.4%—
解除了最大的「危機」。
根據華誼在聲明中的數據,2019年全國有效排片的影院總量為11800家,截止8月21日共有9649家影院已有排映影片,這說明有2000多家影院未列入其中。除去因為疫情原因倒閉關停的影院1000多家,以及有偷漏瞞報票房被公示處理的數百家影院和一些非商業影院之外,只有少量影院選擇了「不接受此次發行模式」。
這樣謠言便不攻自破:全國年票房1000萬以上的影院只有1800多家,說華誼放棄中小影院,有4200家影院不排映《八佰》,明顯是外行在用誇張的數字混淆視聽。
整個疫情期間,因為電影產業長達半年的「休克」,導致影院生存難度極大,因此倒閉關停的影院絕大多數為本身現金流不足,經營長期存在問題的中小影院。所以,無論是200萬以下影院的總量還是疫情後影院復工實際情況,這一數據都存在著極大的出入。
此外,根據華誼聲明能夠看到,在已經復工的9649家影院中,取得《八佰》放映密鑰的影院有9497家,這佔到了總數的98%以上。從這說明只有一百多家「復工」的影院沒能取得放映密鑰,而華誼在此次發行策略中多次強調了「偷票房」,而這一百多家影院有極大的可能和偷票房現象有關。
當然,華誼在聲明中也表示了未獲得《八佰》放映密鑰的兩種情況中,也有「不接受此次發行模式的影院」。但從2%未取得放映密鑰的總量來看,拋掉數據異常和偷漏票房存在「案底」的影院,因為單純「不接受此次發行模式」的影院顯然是其中的極少數。
這無形中也打破了關於《八佰》的諸多爭議,而現實情況之所以發生如此大的「反轉」,顯然並非是華誼推行「霸王條款」那麼簡單。
2
—華誼的「初衷」是不是真的?—
98%的放映比例,顯然單靠華誼的「孤注一擲」是做不到的。
此次《八佰》放映模式最大的爭議點在於保底發行,關於此次特殊的發行策略實際上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組合模式。不同影院,實際上所適用的模式也不相同,這其實也造成了後續傳聞的混亂。
但總而言之,疫情對行業生態的「重創」進一步加大了影院的生存難度。實際上關於「偷票房」,可能是此次發行模式爭議中最被忽視的一點。對於整個電影產業來說,「偷票房」問題由來已久。此前普華永道也曾對中國票房進行了調查,發現了極為嚴重的偷漏瞞報票房現象。而《電影產業促進法》頒布後儘管明確了偷漏瞞報票房的相關處罰規定,但依然屢禁不止。
在今年春節檔前,電影局就點名去年拖欠票款超過10萬元的471家影院,若不及時補齊票款,將無法放映所有的春節檔電影。官方上的管理處罰,實際上依然無法遏制這一問題。而在偷漏瞞報票房問題上損失最大的片方,大多數情況下「敢怒不敢言」。
在發行模式存在一定爭議的情況下,能夠取得98%的放映密鑰影院比例,事實上,華誼得到了非常多院線、影管公司以及影院的支持,因為偷漏票房等不規範的操作不僅對片方本身會造成極大的損失,實際上對於影院體系內部來說,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
不少中小影院通過「低價」吸引觀眾,並通過偷漏瞞報等手段讓影片票房並不計入票房統計當中,而是裝入自己的腰包。對於守規矩的院線和影院來說,自然就會面對客流損失和競爭失利。影院數量在前幾年「爆發式增長」實際上已經造成了極大的競爭壓力,而遏制不合理影院偷漏票房實際上也保護了影院競爭的良性生態,這也是此次《八佰》發行策略得到非常多院線,影管支持的根本原因。
3
—發行模式爭議過後,
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影院—
「關照」影院是剛需,但行業「淨化」也是必須。
在整個疫情期間,損失最為慘重的影院是焦點。先是面對流媒體平臺的挑戰,然後在有序復工後,產業本身必然會經歷一波優勝劣汰的洗牌。在內容供應方面,除了復映影片外,急需一部有影響力的大片完成「救市」重任,這是整個產業的期待。
《八佰》如今的票房表現,實際上已經替影院「解憂」不少。對於目前整個行業來說,最關鍵的核心在於觀眾回流。而《八佰》「出圈式」的口碑,實際上成為了現階段能扛起影院復工大旗的不二之選。
與此同時,部分影院因為保底金的問題擔憂會導致其較高的經營風險,而《八佰》憑藉著點映就拿下了超2億票房,創造了華語影史的紀錄。而如今「一片獨大」的票房表現,實際上也降低了影院的經營風險。
倘若《八佰》如此票房表現依然讓影院自身經營存在極大的壓力,但有可能更大的原因實際上還在於影院本身。此次發行模式之所以引起很大的爭議,原因在於因為疫情對影院的衝擊,讓人們對影院有一種天然的「同情」。對於目前整個電影產業來說,只有維護影院利益才能保證產業的健康運行。但影院自身的生存問題,實際上不應該由整個產業來「保護」。
例如影院偷票房頑疾,對於片方來說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影院在「偷票房」問題下的競爭惡化也造成了影院終端自身的損失。疫情「重創」影視產業,對於整個產鏈條上的每一個生存者來說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對於在復工初期進入影院的電影和片方而言,實際上也冒著巨大的風險。
在接受採訪時,劉歌表示保底金的回款並不是直接回到華誼的帳上。而是通過正常的結算流程進行結算。此外他認為,此次《八佰》的新發行模式並不具備可複製性,是特殊時期、特殊影片的一次非典型性操作。
另外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偷票房問題需要的是一次不破不立的「革新」,這對於整個產業的淨化來說也更有意義。如果這次《八佰》引起爭議的發行模式,能夠引起一部分人注意背後的原因,實際上對整個行業來說也是一種進步。